此书是刘墉先生执笔40年来首部散文精华结集。收录了《我不是教你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世说新语》《说话的魅力》等众多代表作中的经典励志篇目,也入选了《用我的忧愁想你的忧愁》《那个时光流转的小巷》等唯美文章。他以热心体察万物,以冷眼审视世相,通过一个个精妙绝伦、颇接地气的小故事,在细微处传达出人生的正能量和生命的真谛。
刘墉,著名华人画家、作家、演讲家。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种,代表作有《萤窗小语》、《我不是教你诈》等,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画展三十余次。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
成功励志篇:自己去成长,自己去成功
世事真相篇:世界很复杂,你要内心强大
沟通处世篇:没有不能沟通的事
人生感悟篇:每人头上一片天
写情说爱篇:爱,就不要多问
真我性情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打一把人生的钥匙
小时候,每次我从外面玩回来,母亲都叫我去洗手。她知道我懒得洗,所以每次洗完,还要把我的手抓过去闻闻。
顽皮的我,于是想出个办法,打开水龙头,让母亲听到水声,然后根本不洗,就把水龙头关上,只是用手摸摸肥皂,伸去给妈妈闻。
她用力吸气,嗅到肥皂的味道,点点头,我就又蹦又跳地跑开。我好得意啊!心想:“看!我多聪明,妈妈又被我骗了!”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觉得很好笑?洗手,是为我好,不是为妈妈洗,我明明骗了自己,却觉得很得意,不是太笨了吗?
不过,你也别笑我。因为我看见年轻朋友,处处在做这样的傻事。
别埋没自己的才华
有一天,收到一位中学生的来信,还没打开,已经被那封信的厚度吓倒。打开之后,又是一惊,只见工工整整十几张信纸上,排列着密密麻麻,却又工整无比的小字。
那字像是印刷的仿宋体,娟秀而一丝不苟。当我展读之后,更是诧异了,真难相信一位高中生,能写出那么深入的文章。
我立刻邀请那位女同学到办公室聊天,还请她和陪她来的同学午餐。
在餐桌上,我问她:“相信你在学校的作文成绩一定很好。”
未料,她淡淡一笑:“很烂!”
“你的文笔这么好,字这么漂亮,怎么可能?”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因为我从来不好好写。”她又淡淡一笑,“我的老师很烂,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写给她看?”
然后,她形容了老师的“烂”,又很羡慕地说某名校的国文老师有多好。问题是,她可曾想过,文章是她自己的,学问是她自己做的,不是给她老师做的。
由这位同学的表现,使我想,这世界上会不会有许多具有才华的年轻朋友,只因为不满意学校、不满意老师,而放弃自己、埋没了才华?
常听见不好好念书的学生,很坦然地说:“读书?谁不会读?哪里不能读?又何必在学校读?以后哪一天我想念书,都可以!”
话是没错,但我也要说,学校教育有它的优点,那也是其他环境不能取代的。
记得我大学刚毕业那年,曾应邀到某大学的国文系演讲。当时我已经得了“优秀青年诗人奖”,也在不少报章上发表作品而小有名气。
但是,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我却出了丑,一个连国文系新生都知道的东西,我居然说错了。
事后,我痛定思痛,开始苦读古诗,甚至编《唐诗句典》,但我始终忘不了出丑的那一幕。我常想:我为什么连这个基本国学都不知道?是因为有关中国文学的书看得太少,还是因为看得没有组织?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硬壳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触感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封面采用了典雅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低调中透着一股书卷气,非常符合刘墉先生那种内敛而深刻的气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也让那些隽永的文字显得更加清晰有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侧边书口做了精致的涂边处理,让整本书看起来更加一体化,即便是摆在书架上,也自成一景。这样的用心程度,绝对不是那种流水线批量生产的快消品能比拟的。我甚至舍不得马上翻开来读,只是偶尔拿出来摩挲一番,感受那种纸张与工艺带来的愉悦。对于注重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的人来说,光是冲着这外在的包装和制作工艺,这本书就值回票价了。它完美地体现了“形神兼备”的理念,外在的精致预示着内在文字的厚重,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与敬意。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当代散文的评价是“浮躁”,文字堆砌的辞藻华丽,但缺乏灵魂的重量。而这本书,仅仅是翻阅目录(虽然我还没细读),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了岁月痕迹的厚重感。它散发出的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是时间无法买卖的东西。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那种看透不说透的智慧。比如,对于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界限感,对于如何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保持自我独立性的探讨,一定是不会缺席的。这种洞察力,不是书本知识能给予的,而是来源于生活的淬炼。读这类作品,就像是在与一位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对话,他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把所有可能的变量都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权衡。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处世之道”的描摹,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既圆融又坚守原则的平衡点。毕竟,真正的智慧,往往体现在对矛盾的兼容并蓄上,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评分作为一个有着文学追求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一本书所能激发出的“共鸣感”。我希望读完之后,能有一种“啊,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这样想”的释然。基于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成熟与深刻,我强烈地相信它能够提供这种深层次的精神连接。它可能谈论了衰老、遗憾、选择与放弃这些宏大主题,但处理方式一定非常细腻和人性化。它不会让你感到被说教的压力,而是让你在那些文字中,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被忽略的情绪和想法的投影。这种共鸣是建立在对人类共同境遇的深刻理解之上的。读完后,我期待的不是知识的增加,而是心灵的抚慰和对自身生命历程的重新审视。它应该能帮助我更好地与自己和解,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并从中发现另一种形式的美感。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最真实、最本质的自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从整体的气场判断,应该是非常凝练且富有画面感的。它不像某些作家那样热衷于展示复杂的句式结构,而是追求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最丰满的意境。我设想,阅读起来应该是一种非常顺畅的体验,文字不会成为理解的障碍,而是像清澈的溪流一样,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的思绪向前。这种文字功力,是多年沉淀的结果,是“胸中有丘壑,落笔自然成章”的体现。比如,作者描绘一个景物时,可能只用寥寥数语,但读者闭上眼睛,脑海中就能浮现出那个特定的光影、温度和氛围。这种“少即是多”的表达方式,是对文字最大的尊重。它要求作者对每一个词语都进行精挑细选,剔除所有冗余的部分。因此,我预估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值得反复玩味,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文字本身的美感和密度太高,值得细细品咂,体会那种韵味无穷的留白之美。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高压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醒的头脑。这本书的某个部分,虽然我没有读到具体的内容,但从它散发出的整体气息来看,似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它不是那种大道理式的说教,而是更像是与一位智者在茶余饭后的闲谈,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我感觉作者(虽然我没读到)一定擅长从寻常巷陌的琐碎小事中提炼出生活的哲理,那种哲理不会让人感到高不可攀,反而会让人会心一笑,继而陷入沉思。比如,书中可能描绘了一个关于耐心等待花开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时间流逝的哲学融入其中。这种叙事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即时反馈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你应该如何”,而是通过场景的构建,让你自己去体会“原来如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帮你搭建了一个精神的后花园,让你在喧嚣中有一个可以随时回去歇脚、整理思绪的角落。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生硬的灌输更持久、更有力量。
评分我带回一只夜光杯
评分我带回一串葡萄
评分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呃呃呃额额的饿
评分好评。。。。。。。。。。。
评分感觉不错以后继续光顾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快递速度超快,书的包装完整,整体满意
评分价格优惠,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