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新知 :科学终结恐慌

癌症 新知 :科学终结恐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治中(菠萝) 著
图书标签:
  • 癌症
  • 肿瘤学
  • 健康
  • 医学科普
  • 疾病预防
  • 科学
  • 新知
  • 恐慌
  • 抗癌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01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57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352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郁结的时候吃点甜食,心情会好起来,《癌症 新知 :科学终结恐慌》就是那样的“甜食”。

◆易懂而亲民,一如既往的风趣幽默。

◆科普大咖菠萝,继《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火爆热销并荣获五个大奖后,2017全新力作,重磅出品。

◆冯唐、李一诺、吴一龙、“温太医”张晓龙、果壳网姬十三、“Dr魏”魏坤琳 联合推荐。

◆彩色印刷,呆萌可爱的菠萝大战螃蟹卡通插图。

◆把癌症变为慢性病,我们还有多远?

◆国际前沿的免疫疗法有哪些?对什么癌症有效?

◆拼命工作会累出癌症吗?

◆年轻人预防癌症,需做些什么?

内容简介

  很多人不知道,40%的人在一生中某个时候会得癌症,因此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癌症患者。
  很多人不知道,很多癌症早就不等同于绝症,延长生命,甚至治愈都完全可能。
  很多人不知道,由于措施有效,美国的癌症死亡率已经连续多年下降了。
  但战胜癌症,把癌症变成慢性病,前提是你了解它!
  忌讳躲避,是下策。积极了解,才是上策。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把国际上前沿、科学、靠谱的抗癌知识,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分享给所有愿意主动学习的读者,帮助患者和家属少走弯路,找到解决方案。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内容很丰富,干货满满。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用指南。比如,你会了解到:
  为什么人可以和癌细胞共存?
  美国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的秘诀是什么?
  国际前沿的免疫疗法有哪些?对什么癌症有效?
  用靶向药物为什么会出现耐药?应该怎么办?
  患癌后,应该首先问医生哪些问题?
  面对癌症,威胁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和家属在恐慌状态下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本书定能消除您的恐慌,帮助您做出正确的选择。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语言幽默诙谐、阅读快感一如既往。不是有一种说法:郁结的时候吃点甜食,心情会好起来,此书就是那样的“甜食”。

作者简介

  李治中,笔名菠萝,80后,清华大学本科,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跨国制药公司癌症新药开发部实验室负责人。爱好科普、科研和公益事业,个人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著有畅销科普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荣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2015中国好书”、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第八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技部2016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和李菠萝学科学,破除迷信和错觉,挺好。
  ——冯唐(作家,古器物爱好者,投资人,前妇科大夫)

  我做“一土学校”,菠萝做“菠萝因子”,其实出发点都一样:社会有很多问题,往往错综复杂,人在其中感觉看不到方向,但唯有怀抱希望,系统的思考,开始行动,联合协作,才能带来改变。即使悲观的想,这也是*的道路。选择乐观,继而行动,让世界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李一诺(盖茨基金会中国负责人,一土学校联合创始人)

  我和医生这个职业有着不解之缘,从清宫太医到现代的西医,每一次对角色的诠释都会进一步了解,越是了解就越是对生活中真实的科学家和医生充满敬佩。菠萝是一位有情怀的年轻科学家,写出的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我熟识的医疗界专家都喜欢他的文章,也推荐给您!
  ——张晓龙(《甄嬛传》温太医扮演者,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把癌症变为慢性病,是科学的野望,也是这个星球上每个面对生老病死的普通人的梦想。菠萝的这本书,为你揭示这场征途的点点滴滴。
  ——姬十三(果壳网CEO,分答创始人)

  这可能是我读过的*好的癌症科普书籍。无论是常识普及、预防及治疗的要点,还是对流行的错误观点的辟谣,这本书都用轻松而平实的语言讲得清清白白。用理性和科学来管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
  ——魏坤琳(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目录

思考篇
换个全新角度来认识癌症?// 2
彻底消除癌症,人类寿命能增加多少? // 8
对癌细胞一定要赶尽杀绝吗?// 14
大家为什么会被“大师”忽悠? // 18
有效的技术,凭啥不推广? // 24
诺贝尔奖得主亲自尝试的癌症疫苗// 29
抗癌新药*大的副作用是什么? // 34
美国*新癌症报告带来什么启示?// 40
为什么对儿童癌症的投入这么低?// 47
中国癌症病死率为啥这么高?// 53
美国“抗癌登月计划”,到底想干嘛? // 58
应该让癌症患者知道真相吗?// 65
为什么中国患者总是感觉孤独无助? // 71
患者家属也是受害群体 // 75
离家出走的患者,刺痛我们的心 // 82

辟谣篇
爽身粉致癌吗?// 90
牛奶致癌吗?// 95
儿童白血病是装修引起的吗?// 99
得了白血病横竖就是个死?// 104
害死年轻演员的是谁?// 108
拼命工作会累出癌症吗?// 113
小苏打能饿死癌细胞吗?// 118
医生生病后为何拒绝化疗?// 123
澳洲水果提炼出了抗癌神药?// 129

预防篇
癌症筛查,到底查什么? // 134
运动可以预防癌症吗?// 140
关于吸烟的5个冷知识// 145
不吸烟为什么也会得癌症?// 149
癌症预防,需要学习日本// 154
应该打宫颈癌疫苗吗?// 161
怎样避免早期癌症患者被过度治疗?// 166

治疗篇
化疗到底有效吗?// 172
一、二、三代靶向药是什么意思?// 180
靶向药耐药以后怎么办?// 186
这个靶向药凭啥创造上市纪录?// 193
砒霜是抗癌靶向药物,你信吗?// 201
PARP 抑制剂,为什么这么火?// 206
BCL-2 抑制剂是白血病新希望吗?// 212
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主要区别是啥?// 217
CTLA4 免疫疗法,如何带来超级幸存者?// 222
美国前总统卡特是怎么被治好的?// 228
PD-1 疗法为啥在这种癌症里面效果这么好?// 232
全球首个“广谱抗癌药”来了! // 237
肺癌进入免疫疗法阶段// 242
TIL 免疫细胞疗法,和魏则西用的有何不同? // 247
IL2 免疫疗法,效果这么好为什么没人用?// 253
放疗也是免疫疗法?// 259
化疗居然能激活免疫系统?// 265
靶向药物也是免疫疗法吗?// 270
临床试验,风险很大吗?// 275

精准篇
从1.0到4.0,癌症的分类进化史?// 282
基因测序,越贵越好吗?// 289
基因测序报告成了“天书”,咋办?// 294
为什么同样的药,效果千差万别?// 300
为啥失败的抗癌药偏偏对她一人有效?// 305
西医也会异病同治// 309
人工智能如何帮助癌症治疗?// 315

交流篇
遭遇肺癌,先问医生这几件事儿// 324
遭遇乳腺癌,先问医生这几件事儿// 327
遭遇结直肠癌,先问医生这几件事儿// 330
遭遇肝癌,先问医生这几件事儿// 333
遭遇胃癌,先问医生这几件事儿// 337
遭遇白血病,先问医生这几件事儿// 340

精彩书摘

对癌细胞一定要赶尽杀绝吗?

“菠萝,必须杀光每一个癌细胞吗?”

这是个好问题。

回答它之前,咱们先看看身体平时是怎么“抗癌”的。

癌症对于身体,是黑社会。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黑社会也不是一天冒出来的。

单看个体,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有进化优势,比如持续繁殖,擅长适应新环境。但对于身体来说,癌细胞代表了叛逆和自私,完全不管整体的混乱和死活,一旦壮大,就成了黑社会。

为了防止黑社会的出现,身体建立了一整套监管体系,主要就是免疫系统。

实验室里,没有免疫系统的老鼠,得癌症概率大大增加。人也是如此,比如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大幅受损,癌症发生概率会增加几倍到几十倍。

癌细胞的一生,是和免疫系统斗争的一生。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斗争三部曲

癌细胞和免疫系统的斗争大戏,科学上被称为 “免疫编辑”(immuno-editing)。整个过程通常横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第一章:免疫清除。免疫系统强势,出来一个癌细胞,就干掉一个。

第二章:免疫平衡。社会动荡,癌细胞不断冒出,免疫系统很忙,不停地杀,但无法除根。

第三章:免疫逃逸。免疫系统失效,癌细胞逃脱监管,甚至策反免疫系统,助纣为虐。这时才有我们看到的癌症。

其中第二步时间最长。研究发现,癌细胞能和人体免疫系统形成长达数十年的“免疫平衡”。这以前只是假说,但是越来越多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

神奇的故事

200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故事。

1998年,有一位器官捐献者去世后,两个肾被分别移植给了两位患者。本身很成功,但仅一年多后,接受肾移植的两位先后患上癌症!

更惊人的是,两位的癌细胞都不是自己的,居然是来自于器官捐献者!

深挖历史才发现,捐献者在1982年,曾患有皮肤癌,但手术后“痊愈”,在接下去16年,他年年复查,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但现在的情况证明,其实一直都有少量癌细胞潜伏在肾里面,只不过在16年间,由于“免疫平衡”,没有任何迹象。

为什么移植以后癌细胞突然爆发了呢?因为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为了防止排异反应,会使用免疫抑制性药物。这一下导致“免疫平衡”被打破,潜伏的癌细胞短期内就爆发了。

故事还没完,发现癌症后,其中一位迅速停止了免疫抑制性药物,同时手术摘除带黑色素瘤的肾,并且接受免疫治疗。两年后,他也被“治愈“了,再次检测不到任何癌细胞。

这个故事从头到尾,一波三折,但带来的信息非常明确:

? 在免疫系统控制下,癌细胞可以在体内长期无害存在。

? 免疫系统失效,是癌症爆发的重要原因。

再讲另外一个故事。

众所周知,前列腺癌是男性第一大癌症,美国约14%的男性一生中会被诊断为这种疾病。但对意外死亡男性的解剖发现,在30-39岁的男性中,约30%的人其前列腺已经存在癌变细胞,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更高达70%。

对比这几个数据,就能得出结论:绝大多数前列腺癌细胞会在体内潜伏几十年,永远不爆发!

这绝不只限于前列腺癌。其实多数人,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某些癌细胞和谐共存了一辈子。

“免疫平衡”的启示

理解长期“免疫平衡”的存在,我觉得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

? 维持健康的免疫系统非常重要。

对提升免疫力,再昂贵的补品,也比不过免费的“规律锻炼,均衡饮食,戒烟戒酒”这十二个字。研究发现,每周锻炼4-6个小时的人,绝大多数癌症的发生率都显著低于不锻炼的群体。而所谓“高级保健品”都是商业炒作,甚至有毒副作用,千万别乱吃。

? 不要见到“癌”就恐慌,过度治疗。

毫无疑问,早期筛查技术的进步,让很多人受益,生存率大大提高。但这也带来了过度治疗的问题。研究发现,对于一些早期肿瘤或者结节,进行激进治疗没有必要。使用副作用小的治疗方式,甚至单纯观察监控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对很多老年患者,即使晚期的癌细胞也生长缓慢,保守治疗或许比手术化疗更合适。

? 抗癌不等于杀死每一个癌细胞。

我坚决反对市面上那些“癌症无须治疗”“癌症不是病”之类“抗癌鸡汤书”!这类书耽误了很多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害人不浅。当黑社会嚣张的时候,必须打黑!但控制住局面后,则不一定盲目追求杀光每一个癌细胞,尤其如果这意味着大幅损伤身体。在健康免疫系统帮助下,长期带瘤生存是完全可能的。

癌症治疗目的是什么?

不是“杀死癌细胞”,而是重获健康的生活!

打黑有必要,但别杀红了眼,彻底搞垮了整个社会。

前言/序言

菠萝又出新书了 !

新书的名字:《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

蛮有意思,菠萝把心理压力看得比癌症本身更严重。事实也是如此,癌症作为一种疾病,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过度的焦虑和恐慌,却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摧毁一个人的神经和免疫系统,吓死就这样发生了。但由此发展出中国特有的“癌症不告诉文化”,却是不应该。因此,我特别推荐大家阅读本书中的这一章节:应该让癌症患者知道真相么?亲属得癌症,我们不想让他(她)知道,而自己得癌症,却一定要知道。内中的悖论,值得深思。

菠萝外表粗糙棱角分明,内里却金黄鲜甜,写科普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将丰腴的知识哺育他人,也常常揭穿皇帝的新衣,更是字中千秋道尽人间百态。维基百科记载:菠萝为多年生常绿草本,原产于南美洲,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地区。菠萝先生旅居北美圣迭戈,常奔走于内地鼓与呼,这,纯粹是一种巧合吗?不管是巧合还是自然,我们都要感谢菠萝,因为有了他的文字,才使这世界少了一点愚昧;因为有了他的著述,才使众多的癌症患者少走弯路;因为有了他的孜孜不倦,才让这世界更为美好 !

我与菠萝素未谋面,只是文字相交,但读他的书,却似多年之友,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谢谢菠萝——我尊敬的李治中先生 !

吴一龙写于丁酉端午

把癌症变为慢性病,我们还有多远?

相信每个人都感觉到身边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

2017 年,“癌症”是任何人生活中都躲不开的词。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指出,

中国一年就新增400 多万患者,死亡280 万。

年龄是致癌第一大因素,而中国社会正快速进入老龄化,即使不考虑吸烟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未来几十年,癌症患者数量也必将继续增多。我们和癌症的战争注定长期而艰苦。

但战争的目标是什么?

我认为,不是消灭癌症,也不是治愈癌症,而是把癌症变成慢性病。

消灭癌症并不现实。绝大多数癌症是“老年病”,是人体自然老化过程中基因突变的产物。就像我们无法阻止皱纹和老花眼的出现一样,我们无法像对待传染病一样,开发疫苗彻底阻止突变的发生。

治愈所有癌症也不现实。的确有很多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淋巴瘤、白血病等患者治疗后顺利康复,幸福一生的鲜活例子。但这只是“少数”。癌症作为整体,依然极端顽固。以现有的知识,无论西医、中医,治愈大部分癌症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真正的目标,是把癌症变为慢性病,用副作用小的药物,就能控制住它的发展。仔细想想,大家“谈癌色变”,并非只因为它会致命,更因为觉得癌症致命快,治疗过程痛苦。

中国高血压每年导致200 万人死亡,和癌症接近,但极少有人知道自己高血压后就崩溃的。社会上常说不少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虽然这没任何科学证据,但毫无疑问,心理压力显著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如果能用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把癌症变为慢性病,无论是延长患者生命,还是降低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都是极为重要的。这就是我对“成功战胜癌症”的定义。

我们早已有了成功例子。

15 年前,携带BCL-ABL 突变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5年存活率不到30%。但经过20 多年的科学研究,2001 年针对该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格列卫”横空出世,让罹患该病的患者5 年存活率从30% 一跃升到了90%,最初尝试格列卫的一批患者已经存活了超过20 年,统计显示,这些患者生存率和普通人群无异!

其实他们并没有被“治愈”,一旦停药,很多人的白血病就会复发。但因为格列卫是口服药,而且副作用不大,只要简单地在家按时服药,他们就可以和其他人一样正常生活,他们是带着癌细胞的“健康人”。

格列卫把慢性髓性白血病变成了一个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虽然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但并不恐怖。很多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一旦知道治疗方法后,通常长舒一口气,“还好,还好”。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最近两三年,我们离把更多癌症变成慢性病这个目标近了一大步,因为免疫疗法出现了!

2017 年,我相信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都会听到“免疫疗法”这个词。免疫疗法,相对以往的抗癌手段,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 它针对的是免疫细胞,而不是癌症细胞。

“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 是一个存在了上千年的猜想。从理论上说,免疫药物相对别的药物来说有巨大优势:它不损伤而是增强免疫系统;同一种药可以治疗多种癌症,对很多患者都会有效;可以抑制癌细胞进化,减低复发率。

过去一千年,这只是个猜想,但近几年,革命性改变临床治疗的免疫药物终于出现了!

最令人兴奋的是最近上市的PD-1 和PD-L1 抑制剂,它们对黑色素瘤、肺癌、肾癌、头颈癌、膀胱癌、淋巴瘤等都展现了非常让人振奋,乃至震惊的效果。比如用在晚期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身上时,它们让60% 以上的患者肿瘤缩小,其中一部分甚至彻底消失超过3 年!要知道,通常这些晚期转移患者生存时间只能以周计算。以前药物如果能延长几个月就是胜利。

第一批尝试免疫疗法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已经有人活了近15 年,而且无法再检测到癌细胞。

免疫疗法治愈了癌症吗?很难讲,因为无法检测到癌细胞不代表没有癌细胞。但不容争辩的是,免疫疗法让很多患者变成带着癌细胞的“健康人”。

PD-1 和PD-L1 抑制剂仅仅是冰山一角。目前有成百上千个癌症免疫疗法试验正在进行,其中还包括新型免疫鸡尾酒疗法、前沿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癌症疫苗、溶瘤病毒等。每一个临床试验的成功都将给癌症治疗带来革命。

2016 年,美国政府启动了“抗癌登月计划”,投入大量资源来对抗癌症,主攻方向之一也是免疫疗法。我相信,未来几年一定是免疫疗法的爆发期。

不过,对于中国患者,现在使用免疫疗法有两个困难:第一,国外批准的免疫药物在中国还没有上市,不少患者都得辗转海外购买;第二,免疫药物非常贵,一个月十多万元人民币,多数家庭无法承担。如何把有效的免疫疗法,以普通家庭能承担的方式带给中国的患者,是个难题。

随着医生“抗癌工具箱”里面的方法越来越多,癌症治疗将进入“精准医疗”时代,越来越强调“个体化”和“低副作用”。

更多的患者会接受“鸡尾酒疗法”:手术或放疗可以处理局部的病灶,化疗和靶向药物可以杀灭全身各处的癌细胞,免疫药物可以激活自身免疫系统,除了直接追杀癌细胞,还能用于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会有人说:“还记得2017 年那会儿大家都以为癌症是绝症吗?真是太搞笑了。”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旨在引发读者兴趣,又不包含您提供的具体书名内容: 洞悉生命密码:探索健康与疾病的边界 在生命的长河中,疾病如影随形,但对它们根源的探寻,以及战胜它们的力量,也从未停歇。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病症,而是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学科界限的探索之旅,深入剖析人体这座精妙绝伦的“王国”,理解生命运作的底层逻辑,以及那些常常被误解的健康信号。 我们并非仅仅关注那些令人畏惧的疾病,而是着眼于更宏观的视角:是什么让细胞从和谐的运转走向失衡?是什么样的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理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内在机制,在抵抗外来侵袭、修复损伤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将一一为您揭晓。 细胞的低语:生命的基石与失序的根源 一切生命的奇迹,都源于那构成我们身体的微小单元——细胞。本书将以生动而严谨的笔触,带领您走进细胞的微观世界。您将了解到细胞如何如同精密工厂般,通过新陈代谢、基因复制、蛋白质合成等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我们会探讨细胞的“语言”,它们如何通过信号通路进行交流,如何感知外界变化并作出反应。 然而,当细胞的正常程序出现偏差,失序便悄然发生。本书将深入剖析细胞层面可能出现的“错误”,例如基因突变、信号传导异常、能量代谢紊乱等,它们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导致生命体的功能障碍。我们不回避科学的严谨性,但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勾勒出这些微观层面的动态过程,让读者对生命体的脆弱与坚韧都有更深的认识。 环境的印记: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侵蚀 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环境中,而是与周围的一切息息相关。本书将仔细审视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分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因素。从空气、水源的质量,到食物的构成,再到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本书都将一一进行梳理。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直接的毒性,更是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某些物质如何在体内长期累积,如何干扰内分泌系统,如何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本书将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为您呈现一个更清晰的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联图谱。您将了解到,了解这些环境印记,并非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增强辨识能力,做出更明智的生活选择,主动规避潜在的风险。 免疫的卫士: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在我们的身体内部,一场永不停歇的战争正在进行。这便是免疫系统的卓越功勋。本书将为您揭示免疫系统这一令人惊叹的防御网络。您将了解到免疫细胞的种类繁多,它们各司其职,从识别外来入侵者(如细菌、病毒),到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再到形成记忆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我们将探讨免疫系统如何巧妙地在“识别”与“容忍”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误伤自身。同时,本书也会深入分析免疫系统失调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功能低下的免疫系统(使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如同掌握了身体自我保护的“密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健康状况的起伏。 修复的智慧:生命内在的自愈力量 生命本身就蕴含着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从皮肤的愈合,到组织细胞的再生,再到DNA损伤的修复,这些内在的机制是我们得以延续生命的重要保障。本书将探究这些精密的修复过程。 您将了解到,身体内部有着一套复杂的“维修系统”,能够不断地监测损伤,并启动相应的修复程序。我们还将探讨哪些生活方式、营养补充,能够有效地支持和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这并非鼓励消极等待,而是强调通过科学的手段,积极地与身体的内在智慧合作,共同维护健康。 认知升级:告别迷雾,拥抱科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健康与疾病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真假难辨。本书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认知框架。我们不提供所谓的“神奇疗法”或“包治百病的秘方”,而是引导读者理解疾病发生的科学原理,以及目前医学研究的真实进展。 本书将以严谨的态度,辨析那些流传甚广但缺乏科学依据的观念,揭示其背后的逻辑漏洞。同时,我们将聚焦于那些经过科学验证的知识,展示医学研究如何一步步揭开生命的奥秘,并为改善健康状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向。 前沿的脉动:科技如何重塑健康观 科学的进步从未停止,尤其是在健康和医学领域。本书将带您窥探当前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从基因编辑的潜力,到个性化医疗的兴起,再到大数据分析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这些前沿的脉动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对疾病的认知,以及未来的治疗前景。 我们将介绍这些新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如何开发更精准的诊断工具,以及如何制定更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些信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您我的未来健康息息相关。 不止于疾病:通往长寿与活力的生活哲学 本书的探索最终指向一个更积极的目标:不仅仅是“不生病”,更是如何实现更长久、更有活力的生命。我们相信,真正的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身心和谐的体现。 因此,本书将不仅仅关注疾病的医学层面,还会探讨贯穿生命全程的健康智慧。您将了解到,如何通过科学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睡眠以及积极的心态,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健康壁垒。这是一种主动的、赋能的健康管理方式,让您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结语: 在这个信息纷繁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希望成为您探索生命奥秘、理解疾病真相、拥抱健康未来的可靠伙伴。它将以扎实的科学依据,清晰的逻辑推理,以及对生命的热忱,为您呈现一幅关于健康与疾病的全新画卷,助您洞悉生命密码,告别无谓的恐慌,走向更健康、更充盈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叙事风格。如果这本书只是简单罗列晦涩的医学术语和临床试验数据,那么它的“科普”目标就失败了。我更期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富有耐心的资深教授,用生动的故事或者贴近生活的案例来阐述复杂的生物学机制。例如,解释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时,能否用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比喻来让非专业人士迅速理解?癌症研究的每一步进展背后,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我希望这本书能适度地展现这些“幕后故事”,增加阅读的厚度和人情味,而不是仅仅呈现冰冷的事实。如果能在讲述科学史的同时,也探讨一下科研伦理和新药研发的经济驱动力,那就更具深度了。这本书若能做到像听一场精彩的TED演讲那样引人入胜,同时又具备学术报告的严谨性,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部可以反复品味的科学普及佳作。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可靠的“癌症知识体系”的书籍,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这个名字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它暗示了一种结构化的、一劳永逸的知识构建过程。我期待它能清晰地界定目前哪些领域是“已知且可控的”,哪些领域仍然是“前沿且充满挑战的”。如果能提供一份清晰的“学习路径图”,比如建议读者下一步应该关注哪些期刊的综述,或者哪些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最值得信赖,那就更贴心了。归根结底,一个好的科普作品,其最高目标不应该是让读者记住多少专业名词,而是让他们在面对相关信息时,能够迅速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做出最符合科学证据的判断。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这种思维方式植入读者心中,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畅销书,而是一份长期的、有价值的智力遗产了。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接触到的健康信息碎片化得多么厉害。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抗癌神物”的推送,它们往往都伴随着耸人听闻的故事和夸张的疗效承诺。这本书的标题直指“终结恐慌”,这让我感到一阵清爽。我猜想,作者肯定花费了大量篇幅去系统性地梳理和澄清那些流传最广的癌症误区。比如,关于某些食物致癌的说法,或者某些检测方法的过度宣传,书中是否能够提供权威的、可追溯的数据来一一辟谣?我特别关注的是,它会不会深入探讨“筛查”这个双刃剑——如何在不错过早期病灶和避免过度诊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好的科普读物,应该能提供一种“确定性”的框架,让读者明白,尽管癌症的复杂性难以完全消除,但基于现有科学的应对策略是清晰且可执行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指导我如何与我的家庭医生进行更有效、更有建设性的对话,而不是盲目服从或完全抗拒治疗建议。这本书的价值,理应体现在它能为普通人提供一个更加理性、更加赋权的视角。

评分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关于“与癌症共存”的新哲学。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癌症正在从绝症转变为慢性病。这种转变对个人和社会意味着什么?这本书是否触及了长期带瘤生存的管理策略、心理调适,乃至临终关怀的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希望”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平衡。我们不能否认科学的进步,但也不能无视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与不确定性。如果书中能提供关于如何平衡积极治疗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视角,那将是对读者极大的慰藉。这不仅仅是关于“治愈”的知识,更是关于“生活”的智慧。它应该引导我们认识到,恐惧的根源往往在于对未知的失控感,而科学提供的路线图,恰恰是重建这种控制感的关键基石。

评分

这本《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冷静、专业的蓝灰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健康信息读者的眼球。我得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提到“癌症”,脑海里首先涌现的往往是无尽的焦虑和各种未经证实的民间疗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束清晰的光,穿透那些迷雾和流言,带来真正基于实证的知识。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浅出地剖析现代医学在癌症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的最新突破,特别是那些尚未被大众完全理解的前沿技术,比如基因编辑或者个性化免疫疗法。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生活方式与癌症风险的实用建议,而不是空泛的说教,那就更棒了。总之,这本书的定位似乎非常精准,它不是要贩卖希望或恐惧,而是要用科学的语言重建我们对这种疾病的认知框架,让恐惧建立在无知之上这一点彻底瓦解。光是冲着这个承诺,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看看它究竟是如何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解构一个社会性“怪兽”的。

评分

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癌症,作者的公众号也不错,分享内容对癌症认知很有帮助

评分

很好,新书很快就到了,就是每次单本买的书保护都不到位。

评分

这本书值得一读,强烈推荐与作者的上一本都挺好的。

评分

一本好书 要好好的读。。。。。。。。。。。。。。。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这本书能大致了解一些常见疾病。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京虎子老师,难得一见的科普人才。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顺商祺!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评分

第一次上京东自营买书,图书质量好,惊叹的是它的物流,速度很快,下午4点下的单,第二天上午9点多就到了,满分好评。

评分

不错的书,通俗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