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童年

好玩的童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俊 著
图书标签:
  • 童年
  • 成长
  • 亲子
  • 故事
  • 儿童文学
  • 快乐
  • 回忆
  • 童趣
  • 家庭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3535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703
品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的自传体小说,名为《好玩的童年》,书中从三个章节记录下了他的童年,故事虽然简短,但富有深意。书中除了故事富有童真之外,作者精心打造出纯美的画面和浓浓的诗情画意,也成了这本书的亮点。他用他擅长的十四行诗作为每个故事的开头,引导孩子们去感悟故事中的真意,体味语言文字的美。书中诗歌精美,韵律和谐,给孩子们美的享受。诗歌语言都照顾了孩子们的欣赏特点,朴素,简洁,干净但却富含深意。

目录

卷一 童心点点
1.挪米果,挪米果
2.小花伞
3.钓青蛙
4.采蘑菇奇遇记
5.走进原始森林
6.挑大粪
7.射鼠大行动
8.地震来临
9.可怕的河精
10.洪水涨到了我的家
11.我终于看到弟弟了
12.我在童谣中长大

卷二 快乐的记忆
13.豆腐花老师
14.我戴上了大红花回家
15.那一次,我醉了
16.捉迷藏的乐趣
17.猪瘸子与鸡的故事
18.那快乐的鞭炮
19.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20.春游·旧居·草鞋
21.下乡补桶记
22.越批评,越长大
23.玩出来的四季

卷三 长大的滋味
24.最糟糕的一次考试
25.为什么爸爸也成了“小偷”
26.妈妈,你不要离开我
27.菜头生的故事
28.卖西瓜喽
29.赚钱的滋味
30.生命的烛光
31.第一次坐汽车
32.猴鬼
33.麦芽糖的诱惑
34.坏孩子不坏
35.吃饭要举起手来
36.学校里的鬼屋
梦想也有年龄 《好玩的童年》后记
孩子们眼里的余老师
网友们眼里的《好玩的童年》
孩子读后感摘录

精彩书摘

  《好玩的童年》:
  我愣住了,大柏地,那不是很偏远的山区吗?什么时候有个叔叔在那里呢?
  爸爸说:“说来话长了。要从我七岁那年讲起,我本姓王,生在广东揭阳的一个富裕人家。
  有一晚,日本鬼子实行‘三光’政策扫荡到我们那里,我的妈妈连夜带着我逃跑。临走时,我哭嚷着要带走自己最喜欢的那把伞。
  眼看日本鬼子就在附近了,我妈妈一把捂住我的嘴,带着我拼命地向南逃。一路上,父亲和几兄弟都被炸弹炸死了。
  我妈妈带着我逃到此地,无依无靠时把我卖给了姓余的人家,余家也有几个孩子。这样我就有了兄弟了。
  那个大柏地的叔叔就是我的弟弟,虽然不是亲的,但也有个来往。”
  听了爸爸的故事,我们呆住了。原来爸爸也曾遭受苦难。有时候,苦难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往往会教会人更加认识自己,珍惜当下,珍爱身边人。
  第二天,我们收拾行李出发了。在大哥的带领下,我们一路颠簸,从县城来到乡村,从乡村来到山区,从山区又继续往大山深处走去。
  记不得走过多少山,也记不清趟过多少条河,反正峰回路转,眼看着前面没有了路,转过去,又见一个小村庄。
  村庄的人都很热情,老远都会给我们打个招呼。狗也只是热情地欢叫,仿佛在欢迎远方的客人,一点都不像城里的狗,见到生人就使劲狂吠。
  记得那里的人喜欢喝擂茶。擂茶,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
  可是那时候的我喝得不大习惯,总觉得有种怪怪的味道。
  不过,口渴时,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每到一个村庄,那些村民就会拿出擂茶来给我们喝。一骨碌喝下,我们感到一身轻松。
  好不容易快到叔叔家了。叔叔站在村口迎接我们。如果不是亲身到过此地,你无法相信这么偏远的地方还住有人家。
  四周茂密的树林,从天上看下来,村庄只是一个碗大一样的小口子。路很小,一条羊肠小道,边上开辟了几块田地。
  我走着走着,叔叔大声提醒我:“你们要跟着我走,这里到处都有陷阱,专门用来装野猪的。这里的野猪很厉害,经常来田里伤害庄稼。”
  我和大哥吐了吐舌,想着:妈呀,得好好跟着,不要掉进陷阱里当野猪了。
  最难忘的是那天晚上,叔叔家只有一盏煤油灯,忽明忽暗地亮着,四周黑漆漆的,我们看向天空,星星已经被树木遮挡,一丝光线都没有。
  而山林里不时地传来不同的怪叫声,有的像哭泣的鬼声,有的像疯癫的狂笑。我们被吓得起鸡皮疙瘩。
  叔叔过来安慰说:“这些叫声是不同的鸟叫,也有些是其他动物的叫声。今晚好好睡,明天我带你们去原始森林深处,让你们看看怎么砍树,或许一路上还能看到很多不同的动物呢!”
  那晚,我们竖起耳朵睡,半睡半醒到天亮。天一亮,已经是早上八点多了。吃完早餐,我们跟随叔叔继续往大山走去。
  一路上,叔叔告诉我们大山的故事。一会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过老虎出没,一个妇女在此休憩,转眼间踪影全无。一会又告诉我们那里埋有陷阱,这些陷阱表面看上去没有异样,可是下面很深,而且还有机关。前些日子一个孩子走错了地方,结果陷进去之后,两脚残废了。
  叔叔讲了那么多,我们跟得他更紧了。
  看着叔叔砍完了树,我们又一路有说有笑地回来了。
  回到家,这附近村庄的家家户户都拿来了好吃的东西,什么野猪干、老鼠尾巴、田鼠筋,所谓的山珍都在这里。
  我很奇怪,为什么大家都拿吃的东西来给我们吃,我们只是来叔叔家做客的呀!
  叔叔说:“我们大山的人都很团结,一家有客人,就是家家有客人;正如一家有困难,大家都来帮一样。大山里面条件很艰苦,我们只有团结,才能战胜天、战胜地。”
  是呀,原始森林里的故事很多,那里的风景和人情都不同。或许越是经历过孤独的人,越懂得如何团结。
  ……
星河彼岸的低语:一本关于宇宙探索与未来文明的恢弘史诗 书籍名称: 《星河彼岸的低语》 书籍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文明兴衰史 核心主题: 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上的孤独与探索,高维物理的奥秘,以及文明存续的终极哲学命题。 --- 【卷首语:当群星不再是遥远的灯火,而是我们必须抵达的故土时,我们将成为谁?】 我们习惯于仰望星空,将那些闪烁的光点视为永恒的象征。然而,在《星河彼岸的低语》这部跨越数千光年的史诗巨著中,星空不再是宁静的背景,而是充满了未知的辐射、失落的帝国和冰冷的真理的竞技场。这不是一个关于童年游戏的轻松故事,而是一部深入人类文明核心恐惧与不朽渴望的宏大叙事。 【内容梗概:破碎的家园与漫长的远征】 故事起始于“大寂静纪元”的第三个千年。地球早已因生态崩溃和内部资源战争而沦为一颗被遗忘的蓝色墓碑。残存的人类文明,被压缩在由“方舟舰队”承载的庞大恒星际运输集群中,像一粒粒漂流的尘埃,在银河系边缘的寒冷星域中挣扎求存。 主角群聚焦于三条相互交织的叙事线索: 1. “执剑者”凯恩的迷途: 凯恩是“方舟集群”的首席安全官,一个拒绝接受“旧地球”历史的实用主义者。他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一个远古的、被认为早已灭绝的“前人类”文明留下的警告。这个警告并非针对外星威胁,而是针对一种潜藏在时空结构内部的、被称为“熵之耳语”的现象,它似乎能加速任何智慧文明的自我崩溃。凯恩必须驾驶着老旧的曲率驱动飞船“回声号”,穿越被高维引力扭曲的“涅槃星云”,寻找解码警告的唯一钥匙——一个传说中位于仙女座星系的古老数据库。他的旅程充满了对“人类”定义的拷问:为了生存,我们是否可以放弃所有的道德约束? 2. 艾拉的“幽灵工程”: 艾拉是顶尖的量子物理学家,她坚信人类的未来不在于物理上的逃亡,而在于意识的跃迁。她秘密领导着“幽灵工程”,试图将整个人类意识上传至一个超维度的计算核心——“阿卡西网络”。然而,在上传过程中,她发现“阿卡西网络”并非一个中立的存储器,它似乎拥有自我意识,并且对碳基生命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种近乎排斥的冷漠。艾拉必须与这个“数字神祇”进行一场关乎所有人类灵魂命运的博弈,她所面对的敌人,是比任何实体舰队都更难以战胜的纯粹逻辑。 3. “异星物种”的觉醒: 在银河系中心活跃着一个名为“构造体”的硅基文明。他们以恒星为能源,以行星为结构单元,其存在时间远超人类的想象。构造体对碳基生命的侵入感到厌烦,但他们并非全然的毁灭者。他们的一个分支——“观测者议会”,却对人类的“非理性创造力”产生了微妙的兴趣。故事的高潮部分,将展现观测者议会派出的“渗透者”与凯恩的探索小队在编号为“X-74”的废弃殖民地上的首次接触。这次接触并非战争,而是一场关于宇宙本质、艺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哲学辩论。 【深度剖析:超越传统的科幻思考】 《星河彼岸的低语》拒绝简单的“人类对抗外星人”的叙事框架。它深入探讨了以下几个复杂维度: 时间尺度的错位: 当文明的寿命以百万年计算时,人类的“当下”概念将如何瓦解?书中的许多线索来自于数亿年前的文明遗迹,它们对现存人类的指导,就像摩尔斯电码对量子计算机的意义一样模糊而关键。 伦理的塌陷: 面对物种灭绝的风险,个体牺牲、基因编辑、甚至是对非人类智慧体的精神奴役,是否可以被合理化?书中对“方舟舰队”内部的政治斗争进行了细致描绘,揭示了在极端压力下,人类如何迅速重塑其社会结构,并诞生出新的压迫形式。 认知的边界: 故事中频繁引入了超越人类感官极限的物理概念,例如“九维振动频率”、“负熵流”和“时空褶皱的几何学”。读者将跟随主角一起,被迫重新审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体验一种认知被拉伸到极限的震撼感。 【风格与基调:冷峻、史诗、充满未知的敬畏】 本书的文字风格冷峻而精确,带有强烈的科学浪漫主义色彩。每一个行星的描述都基于严谨的天体物理学推测,每一场星际航行都伴随着对曲率引擎和引力场效应的详细刻画。然而,在这层冰冷的科学外壳下,涌动着对人类精神不灭的深切关怀。我们看到了船员在永恒的黑暗中依然坚持的微小传统,听到了不同语言和背景的人类为了一个共同的未来而发出的痛苦呐喊。 最终,当凯恩和艾拉的线索在宇宙的尽头——一个由“构造体”精心维护的“宇宙模型”中汇合时,他们获得的答案并非是拯救或毁灭,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人类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征服多远的星系,而在于它在有限的生命中,所能创造出的关于美、爱与牺牲的无限复杂性。 《星河彼岸的低语》是一部献给所有仰望星空,并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思考者的史诗。它将挑战你的想象力,并让你在读完最后一页后,再次抬头仰望夜空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恐惧与希望的敬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阅读温度”非常高,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的后劲十足,不像有些流行读物,读完即忘,这本书会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你心底生根发芽,时不时地影响你对当下生活的观察角度。我发现自己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不自觉地关注身边那些细微的互动,会更愿意去倾听孩子们说话的方式,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丝曾经的影子。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故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的框架,一种看待时间流逝的优雅姿态。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我: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那个在童年里跌跌撞撞的自己,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精神底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文字的美感、叙事的技巧以及情感的深度,共同构成了一种近乎完美的阅读体验,它值得被反复阅读,值得被珍藏。它成功地将“回忆”从一个被动的时间概念,转化成了一种主动参与的、充满生命力的状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它对“成长”这一宏大主题所采取的独特视角——它拒绝将童年浪漫化或刻意美化,而是以一种近乎坦诚的姿态,去面对那个阶段的困惑、笨拙乃至是小小的“恶行”。作者没有将童年的伙伴们塑造成完美无瑕的圣人,他们会嫉妒,会争吵,会有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误会和伤害。正是这种真实性,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怀旧作品的深度。它让我回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委屈和不甘,那些以为过去了就烟消云散的小小创伤,在书中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正名和理解。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为书中某个角色的冲动行为感到心疼,因为那太像我们自己了。这种“去滤镜化”的叙事,让情感表达更加醇厚、更加有力量。它不是一味地贩卖怀旧情怀,而是提供了一个审视自我成长的镜子。它教会我,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难堪或不成熟的片段,其实都是构成我们现在这个“我”的必要砖石,它们不应该被抹去,而应该被温柔地接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给予了读者一种成熟的、带着敬畏之心去回顾过去的勇气。

评分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作者扎实的功底,特别是其对意象的运用,简直是炉火纯青。书中很多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一只破旧的弹珠、一棵老槐树、或者某个特定的气味,都被赋予了超越其物理形态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如同一个个隐藏的密码,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情感脉络,需要读者细心捕捉和解读。初读时,你或许只是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但当你再次回味某些章节时,才会惊觉作者埋下的伏笔和象征的巧妙之处。例如,那只“翅膀折断的蝴蝶”,它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现象的描写,更隐喻着某种梦想的受挫与挣扎,每一次提及都带来新的情绪冲击。作者很少使用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句子,相反,她偏爱用最简洁、最精准的词汇来描摹复杂的情感状态,这反而使得文字更具穿透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想把某个句子多咀嚼几遍,体会其中蕴含的韵味和深意。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信息量大,但却丝毫没有晦涩感,这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之一,它既能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能让文学鉴赏者从中找到值得深思的结构和手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暖洋洋的橘色调,配上几个手绘风格的小插画,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那种期待感是满溢的,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偷偷藏在枕头底下,一页一页啃读那些冒险故事的场景。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舒服,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即便是那些稍微复杂一点的叙述,也能流畅地滑过眼球,直抵内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营造的那种氛围感,仿佛能闻到夏日午后晒过的草地味,听到老式收音机里传出的模糊歌声。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文字,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个曾经天真烂漫的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它没有刻意去描绘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微小而闪光的瞬间,比如一次失败的泥巴蛋糕制作,或者一次为了争夺玩具而进行的“秘密谈判”。每一次翻页,都像揭开一个尘封的旧相册,里面装满了那些虽然模糊,却无比真实的欢笑与泪水。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让人惊喜,纸张的厚实感,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折痕,这对于一个有收藏爱好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纪念品,时刻提醒着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碎片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高明,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直白叙述,而更像是一条蜿蜒的小溪,时而急促,时而平缓,引人入胜地流向最终的目的地。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有些情节的处理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去填补那些细微的空白,从而获得一种高度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比如,书中描绘了主人公在雨天等待伙伴的情景,那种焦急、期盼又夹杂着一丝丝落寞的心情,通过寥寥数语便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读到那里,竟不自觉地停下来,脑海里自动播放起自己童年时在窗边等候的画面,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湿冷空气拂过皮肤的触感。这种代入感是极强的,它超越了简单的文字信息传递,上升到了情感共鸣的层面。全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有时是孩童视角下的那种直白和略带夸张的表达,充满了童趣和活力;而转换到成年人回忆的篇章时,笔触又变得沉稳而富有哲思,那种时光流逝后的豁达与释然,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伤感,又不失厚重。这种张弛有度的语言转换,使得全书在保持一致主题的同时,拥有了丰富的层次感,让人读起来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探索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