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托尔斯泰》是关于托尔斯泰家庭的长篇小说,作者主人公安德烈·托尔斯泰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第九个孩子,作者通过描写安德烈从军、参战,到回乡、去世及在此期间一系列的心理历程,解开了主人公安德烈与父亲托尔斯泰及母亲索菲亚温情又有矛盾的关系,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托尔斯泰和他的家庭生活的独特视角。
卡罗拉?汉松(1942— ),瑞典女作家,学者。曾获瑞典厄沃拉里德文学奖、“九人奖”、“伯尼尔奖”、瑞典文学院奖等多种奖励和荣誉。《安德烈》是卡罗拉描写托尔斯泰后代的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书上有我的名字》,描写十月革命后流亡西方的伊利亚?托尔斯泰的命运;第三部是正在创作中的关于托尔斯泰女儿的《玛莎》。《安德烈》这部作品曾获瑞典Z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提名。她的作品语言独特,不依赖传统叙事手法和情节,耐人寻味。
李之义,1940年生,北京人。原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译审。1961-1966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瑞典语;1981-1984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文学系学习,获瑞典政府奖学金。主要翻译作品有《瑞典文学史》《诺贝尔文学奖内幕》《汉字王国》《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散文全库》(北欧部分)《外国民间故事精选》,以及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全集(14卷)、瑞典现代文学奠基人斯特林堡文选(5卷),及诗选、散文选和书信选等。
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这片陌生大地上的天空与他童年时的亚斯纳亚一样,布满繁星,黑得令人害怕。
他感到心一直在激烈而又不规则地跳动,发现双手在颤抖:就在几分钟之前,就在火车重新启动和最后一声汽笛鸣叫之前,在一片黑压压的士兵斗篷中,在熙熙攘攘的躯体、苍白的面孔和闪亮的金属片之中,他似乎看到了父亲的身影,啊,就在人头攒动的车站出口处,他好像真的看到了父亲——尽管他心里明白,此时父亲在几百公里之外。真像从天而降,父亲一下子就站在那里,一只手紧紧抓住那个易碎的木围栏,另一只手拿着那顶浅灰色毡帽。尽管父亲所在的地方与他成功挤上的那列火车之间相距遥远,他似乎仍能清楚地看到那微微的驼背、深陷的面颊,斑白的两鬓清晰地被黑色的羊皮大衣反衬出来——他也看到,父亲那明亮、刚毅的目光对着他,带着他熟悉的父亲所有的深深的蔑视和慈爱的表情。有一瞬间,他觉得父亲挥动帽子向他致意,特别奇怪,那姿态似乎更多的是欢迎而不是告别。
他突然想起几周前那个同样漆黑、繁星密布的晚上,父亲把他送到图拉火车站。父亲那时应该处于怎样奇妙的精神状态下啊!——他现在震惊地想到。
父亲对他的决定是多么深恶痛绝!杀人,参加战争,还美其名曰保卫祖国——他不是经常听父亲这样说吗?——违背父亲的信念。啊,他的父亲甚至不止一次,而是多次向他表示,不幸当中的万幸是,他,安德烈,作为传令兵被打死的风险很大,而他自己射杀和打死别人的机会很少。
尽管最近一年父亲在信中反复强调,儿子对他是多么重要,他很爱他。
父亲在图拉火车站时不是兴高采烈吗?他记得父亲张着没牙的嘴对着他微笑,不止一次笑出了声。他甚至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这亲昵的动作几乎令他,安德烈,大声哭起来。
“当然,”他继续想,“父亲仅仅把我送到图拉。没有再远送,没有最终送到我的军团驻扎地坦波夫,那里是我最终开拔上前线的地方。”
不过,难道我希望这样吗?
此时火车已经接近奔萨。明天,最迟后天,他们就将穿过萨马拉(古比雪夫)西部辽阔的草原,随后就是那座城市,最后到达东边二十公里处曾经属于他自己的同样辽阔的土地,童年的时候他在那些地产上度过很多夏天,猎兔、骑马、住帐篷,喝热乎乎的马奶,吃有新鲜水果的野餐,不过他对那片贫瘠的土地一直没有好感,恰好在四年前他违背父愿卖掉了。经过萨马拉、乌法、兹拉托乌斯特和库尔干——三周以后,甚至更长一些时候,他们就将到达满洲里,逐渐靠近辽阳前线。他的眼睛疲倦地眨着,感到很难受。车厢里闷热,充满烟和汗腥、困顿和廉价白兰地的臭味儿,在此之前他曾经体验过这种令人恶心的感觉。此时这一切又以某种自然的、完全不可思议的形式凑在一起了:难以忍受的拥挤、苍白和长时间未刮过的脸、火车窗外的黑暗、害怕又庆幸的复杂心情和想到最终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轻松感。他不是第一次有这种特别和无奈的感觉,当他把手伸进军服口袋时,发现里边有一个带木樨草半碎花瓣的信封和妻子的一封信——一封没有责备而是充满温情的信,让他心里很难过,——盖上刻有主人姓名首字母的金质鼻烟壶,还有一把热乎乎、有点儿发黏的枣,这是母亲在他学会吐核后就开始安慰他用的。
他周围的人似乎都睡着了。一种深沉、奇特安静的睡眠。只有紧靠窗子的那位传令兵没有睡。黑暗中传令兵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睛向前看着。他尽量不让自己朝这个人的方向看。但是每一次他们的目光还是在窗玻璃上快速悄然交会时,他觉得对方的眼睛里仿佛有一种审视的目光,一种好奇,让他感到害怕又迷惑。
这个陌生人想对他怎么样?
他突然感到他仇恨他,还有厌恶。啊,他实在是讨厌这个陌生人!这个荒唐的有点肥胖的下级军官有着打过蜡的胡须、大鼻子和圆鼓鼓的肚子。不仅是这个下级军官,他还讨厌其他所有的人。所有这些陌生人似乎都能从他的脸上读懂他竭力掩盖的东西——他们明显能看出他是将被打死的人之一。他将是暴尸战场上的人之一,他的尸体将在炽热的阳光下变黑,腐朽,慢慢分解。
这就是他此行唯一可能的目标。
啊,这确实是他唯一的愿望!
……
序言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母亲带着我去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参加诺贝尔奖的颁发仪式。当年文学奖的获得者是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但是他没有亲自到场领奖。然而给他的颁奖辞使他的灵魂在讲坛上空飞翔,使他像自己长篇小说里的一位人物那样亲临现场。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到家里以后我马上阅读《日瓦戈医生》并决定学习俄语,也慢慢开始接触俄罗斯文学,后来俄罗斯文学成了我学术研究的主业。然而我一直没有深入研究俄语,却千方百计从事文学创作——我自认为是对俄语的一次反叛。
众所周知,托尔斯泰在俄罗斯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他的长篇小说、故事和戏剧作品,而且还因为他是一个社会批评家和精神领袖。他是和平主义者,反对暴力。他信仰上帝,但痛恨教会,政治上他是无政府主义者,认为通过新的宪法无法根除社会不公,而只有靠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做到。世界通过爱才能变得更好,他的信条是——不能仅仅遵循耶稣在山上布道的内容,还应该从佛教和道教获取灵感。托尔斯泰喜欢引用老子的观点:生活节俭、天人合一以及与邻为善。这些都是人们乐于信奉的。托尔斯泰不仅受人爱戴,当时还被视为某种先知。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人们有理由说,在他那个时代,俄罗斯有三大权力中心:沙皇、教会和列夫·托尔斯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曾多次去俄国旅行,访问过亚斯纳亚·波利亚纳,那个位于莫斯科南二百公里的庄园,托尔斯泰和他的家庭曾生活在那里。我被那个美丽的地方深深地吸引,时间在那里似乎凝固了,如果说我似乎看到了年迈的托尔斯泰带着几个学生沿着林荫大道走下来,隐约看到远处水塘和游泳更衣室旁边的孩子,我丝毫不会感到奇怪。如果说过去我喜欢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和故事,那么此时我被人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生活所吸引。回到瑞典以后,我深入研究能找到的各种传记素材,阅读大量的书信、传记、当事人的陈述、回忆录和日记——那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入神。
强烈感染我的是,托尔斯泰一家人以某种奇特的方式生活在现实与诗境交融的世界中。在这种交融的世界里,生活本身不仅构成创作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又被作品所影响和创造。人们不仅写日记——还互相传看和讨论所读日记的真实程度。像绝大多数作家一样,托尔斯泰也从周围环境获取灵感。
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自己的资料,特别是自己的日记。但是令人称道的是,他的作品反过来也塑造了现实。比如在《家庭幸福》这部作品中他就细致地描写了他同自己的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相恋的过程。他描写了订婚、结婚、婚后最初的岁月以及后来出现的问题。他写的一切都与现实相同,使用的语言都来自自己的日记——奇怪的仅仅是,作品的内容发生在他们相识几年之前。这一点显示出,托尔斯泰不仅在自己那个年代是一位先知,在自己的家庭里也是如此。
托尔斯泰一家有过十三个孩子。其中五个很小就夭折了,长大成人的八个孩子当中三女五男。安德烈是这个家庭中第九个孩子。我所以对他感兴趣有几个原因。首先我觉得他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人物,他比其他任何一位兄弟姐妹受父亲家长制思想和先知权力的影响都大。托尔斯泰写过一个剧本,名为《活尸》,一个人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最后被迫自杀——这是安德烈的父亲、作家认为唯一可以进行道德自辩的一个情节。安德烈知道,他自己就是剧本主人公的原型。我确信在他一生中采取的很多行动都是为了抗议这种先知和预言。我所以要写关于安德烈这部小说,另一个带有更深个人色彩的原因是,安德烈有别于其他家庭成员,他从来不写日记——这使作为作家的我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的可能。除此之外,不写日记也使有关他个人方面的情节安排会更加灵活、自由。
卡罗拉·汉松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我被书中提出的那些问题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而是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寻找。作者并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故事,通过人物的经历,引导我去质疑,去反思。我常常会在读完书中的某个片段后,陷入沉思,思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这种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观念,也让我看到了事物不同的侧面。我感觉到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变得更加审慎,也更加包容。我喜欢这种能激发我思考的书,它让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是有价值的,不仅仅是消磨时间,更是让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者某种文学流派的枯燥论述,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牢牢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织锦,将那些宏大的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情感,层层剥开,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仿佛能直接窥探到角色的灵魂深处,理解他们每一个微小的举动背后的动机。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实际上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我反复咀嚼,总能发现新的解读。而且,书中对细节的刻画也相当到位,无论是环境的描写,还是道具的选取,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故事的氛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带领我进行一次心灵的探索,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生活、对情感的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每个角色的命运又将如何发展。
评分很难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它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有些许的涩意,但越品越有滋味,越发醇厚。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目了然的书,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慢慢消化。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就会想起书中的某个情节,或者某个角色的某个表情。这种“萦绕不去”的感觉,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它在我心中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我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它没有夸张的戏剧冲突,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让你在平静中感受到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喧嚣,而是来自于一种深沉的理解和洞察。我只能说,这本书是一次美妙的旅程,一次关于理解的深入探索,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背后力量的读者。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它不像我平时读的那些小说那样直白易懂,反而带着一种诗意和哲学的光辉。我承认,有些段落我需要放慢速度,甚至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妙处。但是,一旦我适应了这种独特的节奏和表达方式,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对于文字的运用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精心的推敲,每一个句子都像是艺术品。我甚至会因为某个精彩的比喻,或者某个意味深长的句子而停下来,细细品味。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读”这本书,不如说是在“品味”它。它激发了我对语言本身的好奇心,让我重新认识到文字的力量。而且,这种略带晦涩的风格,也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补那些留白,让故事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更加丰满和生动。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一绝。它不像一些作品那样急于推进情节,而是非常有耐心地,一点一点地构建起一个庞大而 intricate 的世界。这种慢慢铺陈的方式,反而让我对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产生了更深刻的连接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线上的技巧,时而回溯过去,时而跳跃到现在,但这一切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毫不突兀,反而像是在我脑海中绘制出一幅立体的时间地图。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浸其中,甚至会因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感到揪心,为他们的选择而扼腕叹息。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消遣,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去感受,去思考。我常常会在读完一章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会不断回放书中的场景,试图理解人物的动机,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深度和广度,是我很久没有在一本书上体会到的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