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讀城係列)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讀城係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羅裏·麥剋林 著,傅敬民 譯
圖書標籤:
  • 柏林
  • 德國
  • 曆史
  • 文化
  • 城市漫遊
  • 建築
  • 旅行
  • 歐洲
  • 攝影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216236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156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讀城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2
字數:3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打開一本書,許你一座城
  500年城市曆史,21位柏林人,1個柏林。
  榮獲《華盛頓郵報》Top10。
  集英國皇傢學會文學奬、加拿大評委會、英格蘭評委會榮譽奬,溫斯頓?丘吉爾旅行奬、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奬於一身的曆史傳記作傢羅裏?麥剋林代錶之作。
  羅裏?麥剋林為非虛構類社科作品賦予瞭創造性的寫法,這是一本比小說更好讀的城市曆史文化傳記。
  特邀屢獲“中國zui美的書”設計師+職業插畫師聯袂打造。
  精美柏林手繪地圖+手繪明信片傾情贈送!
  沒有一個人可以看盡一座城市的全部,因為人生命的短暫性注定隻能窺見城市的一部分,而一本好書,既可以帶人窺探城市的細部,也可以帶人俯瞰曆史的全貌。讓“讀城係列”為現世生存在城市中的人提供一些關懷,開啓一場紙上的古今之旅。


相關圖書推薦鏈接:

內容簡介

  柏林——當今世上偉大的城市之一,它不僅是德國首都,也是歐洲重要的經濟文化重鎮之一。進入此書,仿佛自己靜止站立在柏林的街市,幾百年的曆史事件、聲色犬馬、白日、黑夜、浪漫、血腥,都風馳電掣般從眼前掠過。對曆史的迴顧使內心充盈,思想活躍。那些曾經走在柏林城中的人,如中世紀的民謠詩人、建築師申剋爾、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電影明星黛德麗等人的故事,如小說般迷人,襯托齣真實而宏大的曆史敘事。城與人在曆史中彼此形塑、影響、交融。這個發動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民族,這座矛盾之城,如黑熊般憨拙而凶猛。

作者簡介

  羅裏?麥剋林(Rory MacLean),集英國皇傢學會文學奬、加拿大評委會、英格蘭評委會榮譽奬,溫斯頓?丘吉爾旅行奬,並獲得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奬提名於一身。這本《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是其定居柏林後的傑作,榮登華盛頓郵報十佳讀物。至今為止他已有九本著作,其中包括十分暢銷的《斯大林的鼻子》和《巨龍之下》。他給予瞭非虛構類社科作品創造性的寫法,不僅學識深厚,且文筆優美,令人喟嘆。他的作品廣受青睞,他以敏銳的洞察力,紮實的學識徵服瞭學界與大眾。除此以外,作者還為BBC寫廣播劇本,以及創作電影劇本。

  傅敬民,博士,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上海翻譯》執行主編。中國翻譯協會理事,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外文學會常務理事。翻譯齣版巜年輕的獅子》,巜亞當.比德》等譯著十四部。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是我讀到的非凡的曆史作品……這是一本關於想象、沉思、崇敬、睏惑,以及夾雜著作者對這座城市愛恨交加情感的作品……是一本令人震驚的美妙作品。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麥剋林展現齣其講故事的超絕能力,完美無瑕地將曆史、事實和民俗編織在一起……他通過這座城市的碎片與那些鮮活的人物,把我們帶進瞭這座城市豐富而動蕩的過去。
  ——齣版人周報(Publishers Weekly)

  這是一本生動的,富有創造力的,精彩的作品。麥剋林這本《柏林》的突齣之處在於這是一本強烈的關於人的書。橫跨五個世紀,猶如一塊華麗的織錦,編織著21位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物,以此帶齣這座城市的敘事。他們的故事如同小說般迷人、精彩。
  ——英國觀察傢報(The Observer)

  麥剋林對柏林城市曆史精彩豐富的迴看解釋瞭這個地方持續迷人的原因。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目錄

001 序幕
003 康拉德?馮?科林和真愛
023 科林?奧爾巴尼和演員們
037 腓特烈大帝和普魯士的締造
055 卡爾?弗裏德裏希?申剋爾和帝國的夢想
075 莉莉?諾伊斯和貓頭鷹
089 瓦爾特?拉特瑙和《遺失的美好》
105 埃爾西?赫希和她的幻想
119 瑪格麗特?泊梅和《迷失少女日記》
137 弗裏茨?哈伯和《惡魔的地理位置》
157 凱綏?珂勒惠支和《母與子》
177 生活在想象之城的剋裏斯托弗?伊捨伍德
197 貝爾托?布萊希特與《運氣和史詩》
207 玫瑰人生
229 萊尼?裏芬斯塔爾及其緻命弱點
253 阿爾貝特?施佩爾和他的日耳曼尼亞
267 約瑟夫?戈培爾,成就希特勒的男人
295 迪特爾?沃納,修建柏林牆的人
315 比爾?哈維與柏林隧道
339 約翰?F?肯尼迪,政治如戲
353 大衛?鮑伊和他的專輯《英雄》
375 劉瘋哈和他的槍
389 人民,讓我們跳舞吧!
407 伊爾絲?菲利普斯,在另一個柏林
414 尾聲
418 後記與參考文獻
427 緻謝
429 譯後記
433 索引

精彩書摘

  1.當詩句不由自主從他嘴裏噴吐而齣,他從評委麵前轉過身,麵嚮普羅大眾。在普羅大眾麵前,為普羅大眾吟誦,他一下子擺脫瞭恐懼和怨懟。他的內心充滿瞭愛,愛他含羞帶憤死去的父親,愛他並不完美的妻子,愛那韆瘡百孔的柏林。他的聲音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響亮,完全沉醉於自己的音色和音域。這詩歌解放瞭他的思想,為他的思想插上瞭翅膀,戳穿瞭這位勃蘭登堡藩侯的謊言和暴行,將所有的清規戒律都拋諸腦後。——第一章
  2.申剋爾實在不明白,實用建築為什麼不能同時也是藝術品,為什麼不能改觀環境,讓生活熠熠生輝。於是,他開始讓磚塊——工業時代用途廣泛的建築材料——為藝術服務。起初,他用磚建瞭一座教堂,1832年,又建瞭柏林建築學院。
  他建造的建築學院外形雅緻,風格前衛,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的形狀、實用性以及行雲流水般的正麵外觀,比包豪斯建築學派的極簡現代主義還要早一個世紀。同柏林舊博物館一樣,申剋爾賦予這些建築文化內涵,建築牆麵上的陶製嵌闆,栩栩如生地圖解瞭建築發展史上的重大時刻:赫爾剋裏斯擁抱著多立剋式的柱子;頭上戴著玉米穗、雙膝跪地的女孩象徵著科林斯柱式和愛奧尼剋柱式;一個赤身裸體的婦女用鉛垂綫測量空間。他熟諳曆史,觸及未來。——第四章
  3.窗外,季節變換,鬥轉星移,世事滄桑,施普雷河的河水顔色也從暗藍變成烏黑,可是在埃爾西的房間內,弗雷德裏剋隻是關注她臀部的麯綫和上翹的下巴。有一次,他在她腳邊坐瞭整整一個小時,畫她的腳後跟和腳趾頭,他的手指頭就擱在她的腳踝上。——第七章
  4.希特勒和戈培爾深知如何玩弄民眾,如何安撫他們的沮喪和恐懼,如何引導他們熾熱的、壓抑許久的激情。他們的喪心病狂需要有受害人,於是戈培爾那些“勇敢的小夥子”便將猶太人推下公共汽車,對他們拳打腳踢,公然施以暴行。而戈培爾他們對年輕人的這種殘暴聽之任之,蓄意縱容。在街角處,在影院裏,在下午三四點鍾,這種仇恨隨時隨地都會突然爆發。陽光下閃爍著刀光劍影,庫達姆大街上猶太人的商店遭遇砸搶。一位捷剋外交官在格魯內瓦爾德森林中,看見三個年輕人騎著單車,邊騎邊唱:“當復仇的時機來臨,我們隨時準備大屠殺。”在諾倫多夫大街的咖啡廳裏,伊捨伍德無意中聽到一個年輕的納粹分子正與他的女友討論未來。
  “噢,我知道我們將贏得勝利。”男的高聲叫嚷,用拳頭砸著桌子。“但這遠遠不夠!必須血流成河!”
  女孩安慰性地摸瞭摸他的胳膊。她正試圖將他哄迴傢。
  “但這是毫無疑問的呀,親愛的,必然要血流成河。”她柔聲細氣地說,“元首在我們的計劃中就是這般承諾的。”——第十六章
  5.那年的鼕天,尤其寒冷漫長。1955年3月初,威剋帶領的1號專傢小組接手瞭美軍的任務。一天早晨,霧氣彌漫,他們已經開始嚮上挖掘隧道。因為隧道擁擠,工程兵的體溫導緻隧道變得越來越暖和,緻使隧道地錶上的積霜漸漸融化,整條隧道的地麵上形成瞭一條十分顯眼的路綫,一直穿過邊境綫蜿蜒至蘇聯紅軍駐地。一個巡邏小分隊碰巧經過這條路綫,還停下來跺腳取暖。不過,巡邏小分隊和蘇聯軍的哨兵都沒有嚮地麵上看。幸虧此時地麵霧氣繚繞,再加上及時往隧道裏灌進刺骨的寒風,纔使得這次作業沒有暴露。
  比爾?哈維對地下世界的迷戀,幾近病態。對於基督徒而言,地下世界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與死神共舞的地方。他在印第安納的一個小鎮上長大,自小就喜歡在他傢房後的樹林裏挖秘密小洞,把死去的寵物藏進洞裏。在柏林的時候,他發現瞭希特勒曾經於沃斯大街旁建造的地堡入口,使他得以進入那個位於滕珀爾霍夫機場地底下巨大的隱蔽世界。德國的梅塞施米特式戰鬥機就是在這一機場集結齣發的。他還曾爬進過位於格森布魯能火車站地下那濕冷幽閉的防空洞中。如今,他每隔一晚就會讓人開車帶他去隧道一次。為瞭避人耳目,他每次都坐不同的車,然後乘坐一輛封閉式貨車抵達隧道口,以防敵軍有所察覺。他喜歡順梯而下,感受周身被冷空氣包圍,同時他也洋洋得意,因為他自己所做的,常春藤聯盟那些趾高氣揚的同僚們卻力所不能。他也喜歡這種絕處逢生、自謀生路的感覺。
  ……

前言/序言

  序幕
  想 象
  曙光劃破天際,薄霧之中隱約可見的幻影形同宮殿一般。那是一座已經消失的宮殿。空中飄蕩著宮廷長笛獨奏麯。曾經,在列寜點燃革命的火焰之前,他還乘坐火車在此地短暫停留。但現在,這條鐵路已無人記得,鐵軌兩旁雜草叢生。蒂爾加藤公園中森林繁茂,卻難以遮蔽勝利的光芒。薩剋豪森集中營焚屍爐內的骨灰,塵捲般地飄浮在柏林大屠殺紀念館的上空。柏林牆舊址處,如今是一座公園,分為若乾區域,狹長而毫無修飾,經常可以聽見孩子們的笑聲迴蕩於此。在一個極為普通的停車場中,遊客們駐足而立,屏氣凝神,他們的腳下曾是希特勒的地堡。
  我們為何對某些城市心馳神往?或許因為兒時讀過的一個故事,或許因為青年時的一次邂逅,又或許,我們為之心念一動,隻是那個城市中的某群人、某個建築或者某段曆史蘊含瞭我們體會人生真諦的某種奧秘。巴黎乃浪漫之城;盧爾德等同於奉獻;紐約意味著活力;倫敦則永遠體現瞭時尚。
  柏林,卻總是變化無常。這座城市的身份,建基於變化之上,而非基於穩定。沒有一座城市像它這般,循環往復於強大興盛與蕭瑟衰敗之間。沒有一個首都如它這般,遭人憎恨,令人惶恐,同時又讓人一往情深。沒有哪處地方像它一樣,五個世紀以來飽受衝突之苦,深陷混亂之中,從宗教戰爭到冷戰一直都位於歐洲意識形態鬥爭的中心。
  柏林這座城市,永遠處於變化之中,從未真正定型,因而它更讓人想入非非。即使還未曾相見,陌生人就能充分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現在與過往,前者不容置疑,後者令人痛苦。他能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鮮活,夢想的實現,邪惡勢力的毀滅,感受至深,猶如身臨其境。城市中的種種,無論是被丟失瞭的還是需要重塑的,總有新的思想迫不及待地趕來填補空白,讓銷聲匿跡的呼之欲齣,將現實與虛幻相聯。正因為沒有定論,一場栩栩如生的對話,就能再現當下與過往,將親眼目睹的城市與書本、電影、繪畫以及充滿想象的建築烏托邦中所描述的某個地方聯係起來。曆史迴蕩於大街小巷之間,柏林的夢想傢和獨裁者們的憧憬和野心,似乎已經融入磚牆之中,成為這座城市實實在在的一部分。這座昏昏欲睡而又變幻莫測的城市,在人們的腦海中活靈活現。
  早在十幾歲時,我就成瞭背包客,“遊曆”瞭歐洲。在那個快樂而自在的夏天,我登上瞭埃菲爾鐵塔;在西班牙廣場,沿著颱階拾級而下;在愛琴海畔的璀璨星空下,也曾體驗過海浪呼嘯。然而,就在那個假期的最後一周,我看到瞭柏林牆。這道壁壘可以用十惡不赦來形容,見到它的瞬間,我震驚至極。在這片歐洲大陸的中心,隻有崗樓、帶刺的鐵絲網,以及嚴陣以待的士兵,他們隨時準備消滅那些企圖越過這道壁壘、投奔另一個政府的同胞。
  我知道曆史。我明白這裏曾發生過什麼。但我卻不明白那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戰時的策劃者、蘇維埃的部長、東德國傢安全局的特工,正是他們這些人的行為分裂瞭德國和歐洲。他們並不是什麼怪物,他們隻是尋常的男人和女人。我很想瞭解他們的動機,也很想知道他們所做的一切。但與此同時,我也對他們的罪行感到厭惡,想要感受一番那些受害者所經曆的苦難。
  在那一周之中,柏林牆一次又一次地吸引著我。在一個集市的盡頭,我長時間地站在一個木製的瞭望颱上,眺望在戰爭中被夷為平地的波茨坦廣場。我默然無語地將目光越過這片充滿死亡氣息的區域,詫異於在一座城市中心地帶的水泥之中竟然能禁錮思想的衝突。
  於是,在那個假期的最後一天,我越過邊界綫來到東德。在查理檢查站,我跨過白色油漆綫,從柏林牆的一處空隙間穿過。大門升起後又在我身後關閉。汽車和行人都被趕入瞭圍欄,那是用混凝土澆築的雙彎型路障。一架蘇製米格飛機低空飛越荒涼的勃蘭登堡門上空,震動著周圍建築上的窗戶,也動搖瞭我對於人性本善的信念。
  我將護照遞給瞭一位軍官。他全副武裝,一言不發。我付瞭簽證費,站在濛濛細雨中,一名東德人民軍中尉緊盯著我。他身著灰綠色軍裝,手握一支裝瞭子彈的步槍。除瞭他們自行搭建的監視哨所之外,附近所有建築的大門都用磚塊堵住瞭。地鐵站的齣入口也被封瞭起來。弗裏德裏希大街,曾經被譽為柏林的艦隊街,即新聞中心,往日的熱鬧繁華如今已不復存在,隻剩下露天通道遊走於韆篇一律的混凝土建築群中,吞噬著路人和他們的記憶。
  最後一天,也是第一天,我離開瞭嚴密控製的邊界地區,前往狂風肆虐過的亞曆山大廣場。我隨身帶著阿爾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blin)寫的《二十年代的短篇小說選》。在戰爭爆發之前,柏林牆尚未修建之時,柏林最偉大的傳記作傢曾流連於中央廣場的鵝卵石小道和各式商店,記錄下遊手好閑的年輕人厚顔無恥的形象,也記錄下鍾錶匠和底層妓女的日常瑣事。他深入當地生活,能聽到周遭人粗聲粗氣地用意第緒語叫喊。魚販們在帶有尖角的高房子裏齣售肥美的冰凍鯡魚,地窖門口掛著用粉筆寫的價目錶。鑄幣路電影院外的集市上,人聲鼎沸。工人書店的上方有一幅畫:一隻手放在一本打開的書上,在一把鐮刀下方畫著玉米穗,旁邊寫著一句話,“要想産量高,必須學文化。”
  但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巨獸般的灰色混凝土建築連綿不絕,我無法找尋到五十年前德布林筆下那個令人感到“心靈震動”的柏林。阿爾貝特?施佩爾(Albert Speer)式的夢幻、英國蘭開斯特式轟炸機、共産主義市政設計者們,所有這些因素讓這座古老的城市幾乎麵目全非。我聽不到鳥語蟲鳴。磚瓦鋪就的“人民友誼噴泉”已然乾涸。中央商場幽暗、空曠,瞭無生趣,除瞭蘇聯的麥樂迪雅牌(Melodiya)唱片之外,基本沒有其他商品齣售。空中漂浮著木材和煤炭燃燒後形成的懸浮物,髒得發黑的車站一股灰塵的味道。一輛紫褐色和米色相間的短途火車開過拱門。我緊緊地攥住手中的書,緊到指關節發白。亞曆山大廣場可謂人跡罕至,隻有一對年輕的夫婦推著嬰兒車。世界鍾的外錶已經褪色,裝飾在裏麵的行星像原子核周圍即將消失的原子般震顫著。那對夫婦走到世界鍾下便停下腳步,給嬰兒重新蓋好毯子。我朝嬰兒車看瞭一眼,裏麵躺著個塑料娃娃。
  一座孤零零的建築吸引瞭我的目光。在亞曆山大廣場的西側,有軌電車站的後方,是聖瑪利亞教堂。這是柏林第二大堂區教堂,於十三世紀的某一年建於一處沙土坡上。隻有它傾斜的角度與古街的風格相一緻。然而,我迫不及待地來到它跟前纔看到,古老的磚牆上布滿瞭彈孔。窗戶上積著灰塵,勉強能透過一縷微光。但僅憑如此微弱的光,隻能將靈魂留在無法辨認的影子裏,根本無法將其帶入天堂。教堂的門道裏,修鞋匠握著銼刀為一位婦人修理鞋跟,而那位腳上隻穿著長筒襪的婦人則孤零零地在一旁凍得瑟瑟發抖。
  死神就站在他們身後的門廊裏。無論是紅衣主教、教皇、國王、騎士、法官,還是傻瓜,死神都緊緊地握著他們的手,領著他們走完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我跟著他們一起進入瞭教堂的中殿,沿途約有二十米的牆上裝飾著哥特式壁畫,略有褪色。有一幅名為《死亡之舞》(Totentanz)的壁畫,繪於1469年左右,畫風簡潔幼稚。這幅壁畫隱匿於白石灰之後長達幾乎半個世紀,曆經戰火紛飛,並安然度過瞭崇尚不可知論的歲月。尼采曾從壁畫前走過,那些已經隱遁的笨拙舞姿,卻讓他首次感受到柏林“對於死亡的隱形訴求”。歌德、伏爾泰、格林兄弟也曾先於尼采的腳步到過聖瑪利亞教堂,與其說參觀《死亡之舞》,不如說是感受它。契訶夫、卡夫卡、德布林、納博科夫、君特?格拉斯,這些柏林的遊客或是居民亦是如此。在這同一個門廊裏,奧托?迪剋斯畫作中那位嘴唇烏黑的性感舞蹈傢安妮塔?波波曾深受啓發,創作瞭《裸死之舞》;尼剋?凱夫也曾駐足於此,腦海中迴蕩著抒情民謠《死亡不是終點》的詞句。讓-保羅?薩特旅居柏林期間,甚至把這座城市想象成一個特殊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逝者與生者同在,隻是生者無法看見逝者,逝者也無法觸及生者。
  身著壽衣,令人毛骨悚然的領舞者,迴頭掃視著跳躍翻騰的眾舞者,用德國方言以詩歌體喊道:“來吧,都來跳死亡之舞吧。”我意識到,正如他看著每一個路過這裏的人,他也同樣正看著我,他使我們每一個人都醉心於這種舞蹈。
  瞬間,我似乎看到自己抓住瞭死亡舞者之手。我跟隨他們走齣教堂,此時,陽光也透過雲層照射下來。亞曆山大廣場不再空曠荒涼。一眨眼的工夫,到處都是飽受瘟疫之苦的人們,還有來自哈布斯堡的軍妓。中世紀的人們,無論是那些講故事的,還是大嗓門的潑婦,都復活瞭。飽受戰爭摧殘的婦女佝僂著背,忍受著圖謀報復的蘇聯紅軍對她們的調戲。人群中,我看到瞭嚼著口香糖的美國大兵,也看到瞭早已被火焰吞噬的英國投彈手,手中緊緊攥著還在燃燒的降落傘。我看到拿破侖駕馭著白色戰馬,也看到納粹黨衛軍趾高氣揚地殘殺猶太兒童。我看到約翰?肯尼迪的車隊停在麵包店前,買瞭一打李子醬夾心餅,上麵撒著白色糖粉。
  不止如此,在逝者之中,還齣現瞭一些已經成為這座城市標誌的藝術作品:大衛?鮑威(David Bowie)歌麯中的“英雄”在柏林牆邊親吻;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鏡頭中的天使振翼飛過高舉火把的納粹遊行隊伍;薩利?鮑爾斯(Sally Bowles)與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一起逛街購物;勒卡雷(John le Carré)筆下的喬治?史邁利望著駛往奧斯維辛的滿員列車。眼前所能見到的所有關於柏林的傳說,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均與死神攜手,同時也與我手牽著手。
  天色微暗,我的遐想也戛然而止。暑假就這樣結束瞭。我離開瞭教堂,搭乘飛機返迴加拿大,迴到瞭尋常世界。但是,我身體裏的某個部分卻相信,盡管我們已然離開,我們卻繼續存在於某個地方。很快,我感覺自己身不由己地要重返柏林。在隨後的十幾年中,我一次次地返迴柏林,拍攝電影,開始撰寫我的第一部著作,試圖洞穿那些隱匿於慘白磚牆之中的鮮活歲月。對於這座神齣鬼沒、變化無常,但又令人心醉神迷的城市,我隻能是愛恨交加,欲罷不能。
  一轉眼到瞭1989年,終於又撥雲見日。東德和西德又手拉著手,揮舞著煙花棒,一起在柏林牆頭歡騰起舞。這一次,他們不再是與死神共舞最後的華爾茲,而是為瞭慶祝一個全新的開端。在這片邊境上的無人地帶,在這片平整的沙地上,我留下瞭一串連接兩個世界的腳印。在我周圍,成韆上萬的柏林人用鋼鎬和錘子砸倒瞭壁壘。嗡嗡作響的特拉貝特牌汽車(專門銷往社會主義國傢的汽車品牌,紙闆製的車身,排放藍色尾氣,總是熄火,需要人推行),將一群正在拆除水泥擋闆的士兵團團圍住。在查理檢查站,前蘇聯大提琴傢羅斯托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即興演奏瞭巴赫的大提琴組麯,其本人受到前蘇聯政府的威脅、恐嚇,甚至被剝奪瞭國籍。在他身旁,一位老者雙膝跪地,淚流滿麵。築路工人重新將截為兩段的街道鋪設貫通。那些幽靈車站也全部恢復使用。一年之內,長達155公裏的柏林牆完全消失瞭,隻留下路麵上石塊與牆體連接處的斷層,形成一條不起眼的輪廓綫,圍成瞭一個特殊而又扭麯的圈。我的所作所為在這座城市中已經成為記憶,當然也已成為柏林曆史的一部分。其原因,並非完全因為我做瞭什麼重要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的事跡已經與我的生命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如今,曆經四十年不斷造訪這座城市之後,我已定居於此,試圖勾勒這座城市,這座曾經將過去與現在分割開的城市,這座曾經將和諧與反抗區分開的城市,這座曾經將曆曆在目與隱遁無形分隔開的城市。我站在亞曆山大廣場,遊人如織,柏林老人沐浴在陽光之下。大傢手裏拿著蘋果手機,牽著小狗,腕上戴著的手環虹光閃爍,或者在一些咖啡館外,他們蓋著毯子窩在椅子上。我一次又一次地從廣場齣發,離開人群,韆迴百轉於這座城市。我明白,單憑長時間行走於市區,記錄下一些有趣的事情,還不能夠真正描繪齣這座城市。如果想要記下一切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如果想在柏林找到那些充滿活力的傳說,你就需要瞭解一些創作者:藝術傢、思想傢和激進主義者。他們的視野充滿瞭激情和信念,如同嚴鼕之夜一般給人一種真實的存在感。柏林成就瞭他們,正如他們造就瞭柏林,使之從一個極為普通且毫無藝術氣息的孤零地區變身為歐洲的重要都市。
  本書通過描繪那些男人、女人以及無數默默無聞的人來刻畫這座城市,推測他們的生活軌跡,無論他們是德國人還是外國人,是土生土長的還是移居而來的,是政客還是畫傢,是心碎的國王還是重生的歌星,是惡魔般的天纔還是天使。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與眾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有一個特點將他們聯係在一起,也使他們融入現代。這片土地既孕育瞭創造力,也滋長瞭罪惡,這裏是幻想的傢園、死神的故土,柏林激發他們盡情想象。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讀城係列) 目錄 序章:無聲的見證者 第一章:古老的迴響:從中世紀到普魯士的崛起 波茨坦廣場的根源:早期定居與商業中心 霍亨索倫王朝的光輝:帝國的奠基與擴張 巴洛剋與啓濛的交響:腓特烈大帝的遺産 普魯士軍國主義的陰影:從大選帝侯到拿破侖的衝擊 第二章:工業的脈搏與變革的暗流:19世紀的巨變 “德國之心”的跳動:工業革命的引擎 城市規劃與擴建:從鄉村到大都會的蛻變 社會矛盾的激化:工人階級的崛起與社會主義思潮 藝術與思想的熔爐:波西米亞風情與現代主義的萌芽 第三章:魏瑪的輝煌與破碎: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幻影 帝國的黃昏與共和國的黎明:政治的動蕩與希望 “黃金二十年代”的繁華:文化藝術的巔峰 柏林電影的魅力:無聲時代的傳奇與有聲時代的創新 藝術與設計的先鋒:包豪斯與新客觀主義 政治極化的陰影:納粹主義的抬頭與民主的危機 第四章:分裂與堅韌:冷戰陰影下的柏林 戰爭的創傷與重建的艱難:廢墟上的重生 東西柏林的隔絕:鐵幕下的孿生城市 柏林牆的矗立與倒塌:象徵與現實的抗爭 被分割的生活:日常的斷裂與堅持 文化抵抗與地下藝術:精神的自由與反抗 第五章:重逢與新生:統一後的挑戰與機遇 曆史的交匯點:東德與西德的融閤 城市更新與改造:舊貌換新顔的雄心 藝術與創新的活力:當代柏林的獨特魅力 移民文化與多元化:全球視野下的城市生態 記憶與反思:如何麵對沉重的曆史 第六章:未來的迴響:柏林的精神氣質 自由的呼吸:藝術傢、創業者與理想主義者的天堂 包容的胸懷:接納與融閤的城市哲學 創新不止:科技、設計與文化産業的驅動力 對過去的迴望與對未來的期許 序章:無聲的見證者 柏林,這座城市,並非僅僅由磚石、鋼鐵和玻璃構成。它更是一部流動的史詩,一幅由無數生命、無數抉擇、無數悲歡離閤繪製而成的宏偉畫捲。作為“讀城係列”的最新篇章,《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並非簡單的曆史年錶,也不是乾巴巴的地理誌。它試圖成為一位敏銳的觀察者,一位善於傾聽的聆聽者,捕捉這座城市最深沉的呼吸,理解它心髒的每一次搏動,感受它靈魂的每一次悸動。 從波茨坦廣場那片曾經荒蕪的土地,到布蘭登堡門下熙攘的人潮;從普魯士國王的雄心壯誌,到二戰後分裂的創傷;從冷戰的緊張對峙,到統一後的新生與挑戰——柏林的曆史,是跌宕起伏的,是令人驚嘆的,也是令人深思的。這座城市,在時代的洪流中,既是被塑造的,也反過來塑造瞭時代。它見證瞭帝國的興衰,革命的浪潮,思想的碰撞,藝術的繁榮,以及最深刻的人性考驗。 本書的寫作,並非要詳盡列舉所有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要試圖挖掘那些隱藏在時間深處的脈絡,理解那些塑造瞭今日柏林麵貌的深層力量。我們將跟隨曆史的足跡,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感受那些曾經在這裏發生過的故事,去體味那些曾經在這裏生活過的人們的情感,去理解那些曾經在這裏激蕩過的思想。 “讀城”的意義,在於深入城市的肌理,聆聽它的故事,理解它的靈魂。柏林,這座曾經被撕裂又被重新縫閤的城市,它的肖像,必然是復雜而多維的。它既有曆史的厚重,又有當代的活力;既有曾經的傷痛,又有麵嚮未來的勇氣。 本書的每一章,都將是一次深入的探索。我們將從柏林古老的迴響開始,追溯它的起源,理解它作為普魯士核心的崛起。然後,我們將進入19世紀工業化的巨變,感受這座城市如何從一個相對靜謐的中心,一躍成為歐洲重要的工業和文化樞紐。隨之而來的,是20世紀初的動蕩與輝煌,魏瑪共和國的短暫繁盛與最終的破滅,將是繞不開的深刻主題。 冷戰的陰影,將是本書濃墨重彩的篇章。柏林牆,不僅僅是一道物理的屏障,更是意識形態對抗的縮影。被分割的城市,人們的生活,他們的希望與絕望,將是這段曆史中最動人的部分。而牆的倒塌,則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個新時代的開啓。 統一後的柏林,又將麵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城市更新的宏偉藍圖,藝術與創新的蓬勃發展,移民文化的日益凸顯,以及如何處理沉重的曆史遺留問題,都將是這座城市在當下和未來需要麵對的課題。 最後,我們將嘗試提煉齣柏林獨特的氣質,那種自由、包容、創新、以及對過去永不忘懷的精神。這座城市的肖像,最終將定格在它麵嚮未來的不懈探索之中。 本書的文字,將力求生動,避免學術的枯燥。我們希望通過細緻的描寫,豐富的史料,以及對人物情感的揣摩,讓讀者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親身感受柏林這座城市的脈搏。這不僅是一次關於地理空間的旅行,更是一次關於時間、關於曆史、關於人性的深刻對話。 第一章:古老的迴響:從中世紀到普魯士的崛起 柏林的故事,並非始於某個輝煌的時代,而是源自兩條河流——施普雷河與哈菲爾河交匯處,一片並不特彆富饒的土地。最初,這裏隻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聚落:科恩(Cölln)和柏林(Berlin)。考古證據錶明,早在13世紀初,這裏就已經有瞭零星的定居點,但其真正意義上的發展,要歸功於地理位置的優勢——它扼守著重要的貿易路綫,逐漸成為一個繁忙的商業中心。 這座城市的名字,“柏林”,其詞源至今仍有爭議,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它來源於斯拉夫語的“brl”,意為“沼澤”。這似乎也印證瞭這座城市早期環境的特點。1237年,科恩首次被曆史記載,1244年,柏林也齣現在文獻中。不久之後,這兩個相鄰的聚落便開始閤並,共同發展。1307年,它們形成瞭統一的市政廳,標誌著柏林作為一個城市的初步成型。 柏林的早期發展,與勃蘭登堡藩侯的統治緊密相連。勃蘭登堡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重要諸侯國,其統治者——霍亨索倫傢族,將在未來幾個世紀,將這片曾經不起眼的土地,鍛造成強大的普魯士王國,而柏林,也將最終成為其榮耀的首都。 15世紀,霍亨索倫傢族獲得瞭勃蘭登堡的統治權,這為柏林的未來發展奠定瞭政治基礎。盡管在早期,柏林並非霍亨索倫傢族的唯一居所,但它逐漸開始顯現齣作為政治中心的潛力。1538年,選帝侯約翰·西吉斯濛德將霍亨索倫傢族的居所遷至柏林,這標誌著柏林開始真正意義上成為勃蘭登堡的政治心髒。 然而,早期的柏林,並未能如其後世那般光彩照人。宗教改革席捲歐洲,柏林也未能幸免。1539年,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鬍戈(Joachim II Hector)皈依新教,柏林也隨之成為新教地區。隨後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更是給這座城市帶來瞭毀滅性的打擊。戰爭的蹂躪、飢荒和瘟疫,使得柏林的人口銳減,經濟凋敝。 然而,就在這片飽經創傷的土地上,新的希望正在孕育。戰後的重建,為新的統治者提供瞭重塑城市的機會。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Frederick William)即位後,以驚人的魄力和遠見,開啓瞭柏林曆史上第一個輝煌的建設時期。他是一位傑齣的政治傢和軍事傢,深知一個強大的國傢需要一個強大的首都。 大選帝侯的施政方針,體現在他對經濟和人口的重視。他積極招攬來自歐洲各地的移民,特彆是鬍格諾派(Huguenots)新教徒,這些人不僅帶來瞭他們的財富和技術,更帶來瞭他們勤勞的精神和多元的文化。1685年,《波茨坦敕令》的頒布,更是嚮逃離宗教迫害的法國新教徒敞開瞭懷抱,承諾給予他們宗教自由和經濟上的優待。這一政策,極大地促進瞭柏林的工業和商業發展,也為這座城市注入瞭新的活力。 在城市建設方麵,大選帝侯也展現齣非凡的遠見。他下令修建宏偉的街道,開闢寬闊的廣場,並鼓勵建設精美的巴洛剋式建築。他規劃的“科恩區”(Köllnischer Stadtpark)和“老柏林宮”(Berliner Stadtschloss)的擴建,都為後來的城市發展奠定瞭基礎。 如果說大選帝侯為柏林奠定瞭強大的基石,那麼他的孫子,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則將柏林推嚮瞭啓濛時代的巔峰。腓特烈二世是一位集軍事天纔、政治傢、哲學傢和音樂傢於一身的傳奇人物。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徵服者,更是一位開明的君主,深受啓濛思想的影響。 在腓特烈大帝的統治下,柏林成為瞭普魯士乃至歐洲的文化和思想中心。他積極推動科學研究,邀請伏爾泰等啓濛思想傢來到柏林,創建瞭普魯士科學院,並鼓勵藝術和建築的發展。他親自參與城市規劃,委托建築師為柏林設計瞭無數精美的建築,包括宏偉的博物館島、著名的菩提樹下大道的擴建,以及標誌性的勃蘭登堡門。 勃蘭登堡門,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凱鏇門,最初是為瞭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中的勝利而建造,但它很快就超越瞭其軍事意義,成為瞭柏林乃至整個普魯士王國榮耀與力量的象徵。菩提樹下大道,更是成為瞭這座城市的主動脈,沿街林立著宏偉的建築、宮殿和文化機構,展現瞭普魯士的威嚴與繁榮。 腓特烈大帝也並非全然沉浸在文化與藝術之中,他的軍事纔能同樣令人矚目。他領導普魯士在多次戰爭中取得瞭勝利,擴展瞭疆土,使普魯士一躍成為歐洲強國。然而,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基因也開始悄然植入。對軍事力量的崇拜,對紀律和秩序的強調,以及強大的中央集權,都在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烙印。 18世紀末,拿破侖的崛起,給歐洲帶來瞭巨大的震蕩。1806年,拿破侖的法軍占領瞭柏林,勃蘭登堡門上的四馬戰車也被帶到瞭巴黎。雖然這一屈辱的時刻並未持續太久,但它卻深深地刺痛瞭普魯士人的民族自尊心,也激發瞭他們進行改革和復興的決心。 戰後的普魯士,開始進行一係列的社會和軍事改革,以應對新的挑戰。柏林,這座經曆過輝煌與挫摺的城市,正準備迎來下一個更加波瀾壯闊的時代。從兩個小聚落到帝國的中心,從貧瘠的土地到宏偉的都城,柏林的曆史,就像它本身一樣,充滿瞭韌性與變革。 第二章:工業的脈搏與變革的暗流:19世紀的巨變 19世紀的柏林,是一幅工業革命滾滾嚮前的壯麗圖景,也是一幅社會矛盾暗流湧動的深刻寫照。在經曆瞭普魯士的崛起和拿破侖戰爭的洗禮後,這座城市,仿佛被注入瞭一股新的活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邁進。 1871年,德意誌帝國在凡爾賽宮宣告成立,柏林,作為新成立帝國的首都,其政治地位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個統一的德國,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強國,而柏林,則成為瞭這颱強大引擎的核心驅動力。 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而來,柏林成為瞭其中的佼佼者。鐵路的修建,將柏林與全國乃至歐洲各地緊密相連,為商品的流通和人員的往來提供瞭便利。紡織、機械製造、化學工業等一係列新興産業在這裏蓬勃發展。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張,工廠林立,煙囪高聳,機器的轟鳴聲成為瞭這座城市最常聽到的鏇律。 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尋求工作和更好的生活。柏林的人口呈現爆炸式增長,從19世紀初的20萬,到1900年已突破180萬。這種快速的人口增長,對城市的規劃和基礎設施提齣瞭嚴峻的挑戰。 早期的城市規劃,在麵對如此迅猛的增長時顯得捉襟見肘。許多新遷入的居民,隻能居住在擁擠、衛生條件惡劣的貧民窟裏。狹窄的街道,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疾病的傳播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睏境中,現代城市規劃的理念開始逐漸萌芽。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府對城市管理的重視,柏林的城市麵貌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寬闊的林蔭大道,氣派的公共建築,以及功能性的工業區和住宅區開始齣現。著名的建築師如卡爾·弗裏德裏希·申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在19世紀上半葉為柏林留下瞭許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傑作,如老博物館(Altes Museum)和國傢劇院(Schauspielhaus),這些建築至今仍是柏林重要的地標。 到瞭19世紀後期,城市的擴張更是令人矚目。新的城區不斷湧現,公共交通係統,如電車和地鐵,也開始興建,將城市的各個角落連接起來。城市的天際綫也隨著高層建築的齣現而改變,展現著這座城市不斷增長的實力和野心。 然而,工業化的繁榮並非沒有代價。在資本主義擴張的背後,是日益加劇的社會貧富差距。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成為瞭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工廠裏的長時間勞動,低廉的工資,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對工人權益的漠視,引發瞭普遍的不滿。 19世紀中葉以後,社會主義思潮在歐洲迅速傳播,柏林也成為瞭其重要的中心之一。卡爾·馬剋思和弗裏德裏希·恩格斯等思想傢,在這裏提齣瞭他們的理論,並積極組織工人運動。工會組織逐漸形成,工人罷工和抗議活動時有發生,要求改善工作條件和提高社會福利。 這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體現在瞭柏林的文化和藝術領域。盡管工業化帶來瞭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並未停止。在繁華的錶象之下,一種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反思,也在暗流湧動。 19世紀末,柏林成為瞭一個藝術與思想的熔爐。文學、繪畫、戲劇等各個領域都湧現齣瞭許多傑齣的藝術傢。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創作手法,開始關注社會底層的生活,描繪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同時,象徵主義和新藝術運動的興起,也為柏林帶來瞭更加前衛和實驗性的藝術風格。 波西米亞風情在柏林逐漸滋生。在城市的咖啡館、酒吧和沙龍裏,藝術傢、作傢、音樂傢們聚會,交流思想,碰撞火花。他們對傳統的藝術形式進行挑戰,探索新的錶現手法,為20世紀的現代藝術奠定瞭基礎。 然而,19世紀的柏林,也孕育著未來戰爭的陰影。強大的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在統一的德意誌帝國中得到瞭延續和發揚。軍事力量的擴張,民族主義的狂熱,以及對外部世界的野心,都在這座城市中滋生。這股力量,將在20世紀初,將柏林乃至整個歐洲,推嚮曆史的深淵。 19世紀的柏林,是一座充滿矛盾的城市。它既是工業革命的先鋒,也是社會變革的戰場;既是藝術與思想的搖籃,也是民族主義與軍國主義的溫床。這座城市,在這短短的一個世紀裏,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為20世紀的輝煌與破碎,寫下瞭重要的序章。 第三章:魏瑪的輝煌與破碎: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幻影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最終將曾經繁榮的德意誌帝國炸得粉碎。1918年,德國戰敗,皇帝退位,一個全新的時代——魏瑪共和國,在動蕩與希望中誕生。而柏林,這座曾經的帝國首都,如今則成為瞭這個年輕共和國的心髒,它將經曆一段短暫卻又極其輝煌,隨後又迅速走嚮破碎的幻影般的歲月。 戰爭的創傷,給柏林帶來瞭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衝擊。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秩序一度混亂。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廢墟之上,柏林展現齣瞭驚人的生命力。盡管政治上充滿動蕩,但魏瑪時期的柏林,卻成為瞭歐洲文化藝術的中心,被譽為“黃金二十年代”。 這個時期的柏林,充滿瞭自由、前衛和實驗性的精神。藝術傢、作傢、音樂傢、電影製作人、思想傢,從歐洲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匯聚於此。他們大膽挑戰傳統,探索新的藝術形式和錶達方式。 柏林電影,無疑是魏瑪時期最閃耀的文化符號之一。無聲電影時期,像弗裏茨·朗(Fritz Lang)的《大都會》(Metropolis)和F·W·茂瑙(F.W. Murnau)的《諾斯費拉圖》(Nosferatu)等傑作,以其獨特的視覺風格和深刻的寓意,贏得瞭世界的贊譽。當有聲電影齣現後,柏林的電影工業更是蓬勃發展,湧現齣瞭一批纔華橫溢的導演和演員,他們創作瞭許多至今仍被奉為經典的影片。 藝術和設計的領域,同樣是百花齊放。包豪斯(Bauhaus)設計學院,雖然在柏林的時間不長,但其“功能主義”的設計理念,對後世的建築、設計和藝術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新客觀主義(New Objectivity)的繪畫風格,則以其冷靜、寫實的筆觸,描繪齣魏瑪時期社會的復雜現實,既有對繁華的刻畫,也有對底層生活的揭露。 歌劇、戲劇、文學,也在這個時期達到瞭新的高度。劇院裏上演著大膽創新的戲劇作品,文學作品中充滿瞭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和批判。柏林成為瞭一個思想活躍、文化繁榮的城市,充滿瞭各種各樣的沙龍和俱樂部,人們在這裏自由地交流思想,錶達觀點。 然而,魏瑪共和國的輝煌,始終籠罩在政治極化的陰影之下。共和國的建立,並未能完全彌閤德國社會的裂痕。在左翼和右翼的政治鬥爭中,民主製度顯得脆弱不堪。經濟上的不穩定,以及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屈辱感,為極端民族主義的滋生提供瞭土壤。 納粹主義(Nazism)的抬頭,是魏瑪時期最黑暗的預兆。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及其納粹黨,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鼓吹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煽動民族復仇。他們在柏林煽動集會,散布仇恨言論,逐漸壯大瞭自己的勢力。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這一事件,標誌著魏瑪共和國的終結,也預示著柏林乃至整個德國,將走嚮更加黑暗的深淵。納粹黨迅速鞏固權力,壓製反對派,剝奪公民自由,並開始實施其邪惡的種族政策。 對於猶太人來說,柏林在魏瑪時期曾是一個相對開放和充滿機會的城市,但隨著納粹的上颱,他們的噩夢開始瞭。猶太人開始遭受歧視、迫害,財産被沒收,最終被驅逐、被屠殺。許多在魏瑪時期纔華橫溢的藝術傢、作傢、科學傢,也因為他們的政治立場或種族身份,不得不逃離柏林,甚至遭受迫害。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柏林,作為納粹德國的首都,成為瞭戰爭機器的指揮中心。城市開始遭受盟軍的轟炸,許多曾經輝煌的建築被夷為平地,曾經繁華的街道變成瞭廢墟。 1945年,柏林淪陷。這座曾經充滿藝術氣息和創新精神的城市,在戰爭的摧殘下,變成瞭一片焦土。然而,也正是在這片廢墟之上,柏林的故事,將進入一個更加艱難,但卻更加觸及人心的篇章——分裂與堅韌,冷戰陰影下的柏林。 第四章:分裂與堅韌:冷戰陰影下的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盡,柏林這座傷痕纍纍的城市,便又被捲入瞭另一場更加漫長而復雜的對抗——冷戰。作為戰敗國的首都,柏林被劃分為四個占領區: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然而,這種短暫的閤作很快便被意識形態的鴻溝所取代。 1948年,蘇聯對柏林實施瞭長達近一年的封鎖,試圖將西方盟國排除齣這座城市。西方盟國則通過著名的“柏林空運”,源源不斷地為西柏林運送物資,最終迫使蘇聯解除瞭封鎖。這次事件,是冷戰初期最緊張的對峙之一,也讓柏林成為瞭東西方陣營對抗的最前沿。 1949年,隨著德國被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傢——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東德),柏林也隨之被一分為二。西柏林,成為西德的一個飛地,與東德完全隔絕;東柏林,則成為東德的首都,被置於蘇聯的嚴密控製之下。 1961年8月13日,東德政府在柏林築起瞭那堵至今仍令人心痛的牆——柏林牆。這堵牆,不僅僅是磚石和鐵絲網的堆砌,它更是冷戰意識形態的物理象徵,是分隔傢庭、阻斷自由、象徵壓迫的巨大陰影。 柏林牆的矗立,徹底改變瞭這座城市的麵貌,也改變瞭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的命運。一夜之間,曾經熟悉的街道被分割,親人被阻隔,生活被撕裂。東柏林的人們,失去瞭自由齣行的權利,也失去瞭接觸西方世界信息的途徑。而西柏林,則成為瞭一個被牆圍睏的孤島,但同時也成為瞭自由的象徵,無數東德人冒著生命危險,試圖翻越柏林牆,奔嚮自由。 在隨後的近三十年裏,柏林牆成為瞭冷戰最嚴酷的寫照。無數人在翻越柏林牆的過程中喪生,他們的名字,刻在瞭紀念碑上,成為瞭這座城市沉重的曆史記憶。然而,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柏林人民的堅韌精神,依然閃耀。 在西柏林,盡管麵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政治孤立,這座城市卻成為瞭一個自由的文化和藝術中心。許多藝術傢、作傢、音樂傢選擇留在西柏林,他們以藝術作為抗爭的武器,用創作錶達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壓迫的控訴。地下音樂、前衛藝術、反主流文化在這裏蓬勃發展,吸引瞭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 在東柏林,生活則顯得更加壓抑和受到管製。但即使在嚴密的監控之下,人們依然尋找著各種方式來錶達自己的不滿和對自由的嚮往。秘密的聚會、地下刊物的傳播、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偷偷模仿,都成為瞭人們內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的體現。 柏林,這座被分裂的城市,也成為瞭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獨特場所。盡管存在著政治上的隔閡,但音樂、電影、文學等文化形式,仍然試圖跨越那道冰冷的牆。 1989年,曆史的巨變悄然來臨。東歐各國陸續發生政治變革,民眾對共産主義政權的失望與日俱增。1989年11月9日,一個曆史性的時刻到來瞭。由於信息傳遞的失誤,東德政府宣布開放邊境,民眾湧嚮柏林牆。當邊防軍人麵對潮水般的人群,無助地打開瞭關卡,人們歡呼雀躍,爬上高牆,擁抱、哭泣、狂歡。柏林牆,這道象徵著分裂與壓迫的牆,在人民的意誌麵前,轟然倒塌。 柏林牆的倒塌,標誌著冷戰的結束,也預示著德國統一的到來。這座曾經被撕裂的城市,終於迎來瞭重逢的時刻。然而,統一後的柏林,將麵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它將如何麵對過去的傷痛,又將如何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成為擺在這座城市麵前的重大課題。 第五章:重逢與新生:統一後的挑戰與機遇 柏林牆的倒塌,是20世紀末最振奮人心的事件之一。1990年10月3日,德國正式統一。沉寂瞭數十年的柏林,一夜之間成為瞭一個統一的、充滿希望的首都。然而,曆史的傷痕並非能夠輕易抹去,統一後的柏林,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直接的挑戰,便是東西德之間的經濟和社會差距。西德的經濟實力遠超東德,統一後的德國,需要投入巨額資金來改造東部地區的落後基礎設施,解決失業問題,並彌閤兩個社會在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上的差異。這種“一體化”的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 柏林,作為統一後的德國首都,更是成為瞭這個挑戰的縮影。曾經的東柏林,許多建築老舊,城市麵貌相對落後;而西柏林,則在經曆瞭多年的隔絕後,也需要新的活力注入。城市更新和改造,成為瞭當務之急。 曾經的東德政府辦公區,如國會大廈(Reichstag)的東翼,被拆除,重建。曾經象徵著分裂的許多區域,如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在統一後被規劃為全新的商業和文化中心,匯聚瞭現代化的辦公樓、購物中心和娛樂設施。這既是對曆史的告彆,也是對未來的展望。 然而,在快速的城市發展和改造過程中,一些曆史遺跡和文化特色也麵臨著被忽視甚至被破壞的風險。如何在現代化建設的同時,保留城市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底蘊,成為瞭一個重要的課題。 統一後的柏林,也吸引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移民文化的日益凸顯,為這座城市帶來瞭新的活力和多元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這裏工作、生活、學習,他們為柏林注入瞭新的色彩和創意。這種多元化的發展,使得柏林成為瞭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城市。 藝術與創新的活力,在統一後的柏林得到瞭進一步的釋放。作為前東德和西德的交匯點,柏林擁有獨特的曆史視角和文化積澱。藝術傢們以更自由的態度,在各種媒介上進行創作,從裝置藝術到數字媒體,從音樂到行為藝術,柏林成為瞭當代藝術的重要舞颱。 許多新興的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也選擇將總部設在柏林,看中瞭這座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以及充滿活力的創新氛圍。柏林逐漸成為瞭歐洲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之一。 然而,重大的曆史事件,總是會留下深刻的印記。如何麵對和處理與納粹時期和東德時期相關的曆史遺留問題,成為瞭柏林必須麵對的挑戰。博物館、紀念碑、以及各種形式的公眾教育,都在努力讓人們銘記曆史,反思過去,避免重蹈覆轍。 對於東德時期一些復雜的曆史事件,如秘密警察(Stasi)的監控,以及當時的政治迫害,也在持續地被調查和反思。這種對曆史的誠實麵對,是這座城市走嚮成熟的重要標誌。 統一後的柏林,已經不再是那個被牆隔絕的城市。它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它既保留著曆史的厚重,又充滿瞭當代的活力。它在挑戰中不斷成長,在融閤中不斷創新。這座城市,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書寫著屬於它自己的新篇章。 第六章:未來的迴響:柏林的精神氣質 柏林,這座穿越瞭曆史的風雲變幻,經曆瞭分裂與重聚的城市,如今已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一種精神氣質的象徵。這種氣質,是它在漫長歲月中,在無數次的跌宕起伏中,逐漸沉澱、凝聚而成的。 首先,柏林最重要的精神氣質之一,便是自由的呼吸。在經曆瞭極權主義的壓迫之後,自由對於柏林人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這種自由,體現在城市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中,體現在藝術和文化創作的無拘無束中,也體現在人們對自我錶達的鼓勵中。柏林吸引瞭無數的藝術傢、創業者、以及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他們在這裏尋找靈感,實現抱負,這座城市為他們提供瞭一個相對寬鬆和支持性的環境。 其次,包容的胸懷是柏林精神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座曾經被分裂,又匯聚瞭來自世界各地移民的城市,柏林早已習慣於接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這裏,多元化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狀態。這種包容性,使得柏林成為瞭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也讓居住在這裏的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創新不止,是這座城市跳動不息的脈搏。柏林不僅僅是一個曆史的見證者,更是一個未來的探索者。從包豪斯的設計理念,到當代的科技創新,柏林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它的藝術場景充滿實驗性,它的創業生態充滿活力,它的城市規劃也始終緻力於打造更加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這種不斷求新求變的特質,讓柏林始終保持著年輕的活力。 然而,柏林精神的根基,永遠是對過去永不忘懷。這座城市,從不迴避其沉重的曆史。從勃蘭登堡門的輝煌,到柏林牆的傷痛,再到納粹時期的罪惡,柏林以其獨特的方式,將這些曆史印記融入到城市肌理之中。博物館、紀念碑、以及各種形式的藝術裝置,都在不斷提醒著人們,銘記過去,反思曆史,警惕任何形式的極端主義。這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反思,賦予瞭柏林一種深刻的智慧和韌性。 未來的柏林,將繼續在這些精神氣質的指引下前進。它將繼續作為自由思想的燈塔,吸引著世界各地對美好生活和自由探索的追求者。它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多元文化,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城市。它將繼續以創新為驅動力,在科技、文化、藝術等領域不斷突破。 同時,柏林也將繼續肩負著曆史的責任,它將以更加深刻的方式,反思過去,警示未來。它將努力成為一個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續的城市,為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以及為整個世界,貢獻齣屬於它的智慧和力量。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這本書,正是希望捕捉到這些深層次的精神迴響。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座城市的故事,更是在探索一種生活在曆史與當下、自由與責任、創新與記憶之間的獨特存在方式。柏林的精神,將繼續迴響,激勵著這座城市,也激勵著所有熱愛它的人們,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讀城係列)》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來自於它“讀城”這個概念。我一直認為,每一座偉大的城市都有其獨特的“語言”,需要用心去“閱讀”。這種閱讀,不僅僅是停留在曆史事件的錶麵,更是要深入到城市肌理的細微之處,去感受它的建築風格如何反映社會變遷,去理解它的藝術作品如何錶達時代精神,去傾聽它的普通人在不同曆史時期下的生活軌跡。柏林,這座曾經的“分裂之城”,它的曆史印記是如此鮮明,而又如此復雜。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去呈現這些復雜性,它會選擇哪些切入點來描繪這座城市的肖像?是聚焦於那些宏偉的紀念碑,還是挖掘那些隱藏在街角巷尾的普通人的故事?是側重於它在藝術和音樂領域的輝煌,還是深入探討它在政治和曆史上的沉重過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柏林,從而形成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城市印象,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文字描述,而是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在時間的沉澱中所形成的獨特氣質。

評分

讀《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讀城係列)》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夠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來解讀這座城市。我總覺得,衡量一座城市價值的,不僅僅是它的經濟發展水平、建築的宏偉壯觀,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積澱。柏林,這座經曆瞭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分裂又重新統一的城市,其曆史的厚重感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影響柏林城市性格的深層因素,比如它獨特的藝術氛圍、前衛的文化思潮,以及那些普通市民在曆史洪流中的生活片段。我不是一個喜歡走馬觀花的旅行者,我更傾嚮於在某個地方停留,去感受它的脈搏,去理解它的故事。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旅行,它不需要我親身抵達,卻能讓我通過文字和圖片,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柏林。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介紹一些景點,而是能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情感,它所經曆的痛苦,它所擁有的希望,它在不斷重生中展現齣的生命力。

評分

看到《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讀城係列)》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關於柏林的經典畫麵——斷壁殘垣、柏林牆的塗鴉、以及那種似乎永遠籠罩著這座城市的曆史厚重感。我一直對那些曾經承載過巨大曆史創傷的城市有著特彆的興趣,因為我總覺得,它們最能展現齣人類的堅韌與復原力。柏林,無疑是這種城市的典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梳理曆史事件的脈絡,更能通過生動的筆觸,去展現這座城市在曆史的創傷中如何汲取力量,如何在廢墟之上重建,如何在分裂與統一之間尋找自我。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那些曾經象徵著隔閡與衝突的地點,去感受曆史留下的痕跡,去思考它對當下以及未來的意義。這本書,在我看來,可能是一次關於生存、關於記憶、關於希望的深刻探索,它不僅僅是在描繪一座城市,更是在探討一種精神,一種在曆史的跌宕起伏中依然能夠頑強生長、不斷突破的精神。

評分

對於《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讀城係列)》這本書,我最先聯想到的,是那些在電影、文學作品中反復齣現的柏林意象。這座城市似乎總帶著一種獨特的疏離感和前衛氣質,既有曆史的沉重,又不乏現代的活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那些刻闆印象,去展現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富有人情味的柏林。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捕捉這座城市的“肖像”?是通過描繪那些標誌性的建築和曆史遺跡,還是通過講述那些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普通人的故事?是側重於它在藝術、音樂、設計等領域的先鋒地位,還是深入挖掘它在曆史變遷中所經曆的社會轉型和文化融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不為人知的街區,去感受那裏的生活氣息,去理解那些看似平常的街景背後所蘊含的深層含義。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柏林這座城市獨特的生活節奏和精神內核,從而不僅僅是瞭解它,更是能夠“讀懂”它,去體會它在時間長河中所沉澱齣的獨特魅力。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很有質感,淡淡的復古色調,配上簡潔卻又充滿力量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沉澱瞭時光的曆史感。還沒翻開書頁,我腦海中就已經勾勒齣瞭一個模糊的柏林形象,它不是那種閃耀著現代光芒的繁華都市,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卻依然堅韌的老者,帶著深邃的眼神,訴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我一直對那些承載瞭豐富曆史的城市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像柏林這樣,在二十世紀經曆瞭如此劇烈變動的城市。我總覺得,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經曆的苦難與輝煌塑造的,而柏林無疑是其中最鮮明的代錶之一。這本書的名字,《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讀城係列)》,直接點明瞭它的主題,它不是流水賬式的城市介紹,也不是冰冷的地理信息堆砌,而是試圖去捕捉這座城市的靈魂,去理解它在時間長河中的變遷與成長。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感受那裏的氣息,聆聽那裏的聲音,去發現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內涵,去理解這座城市為何會成為今天的樣子。

評分

很喜歡書的封麵,內容還沒有細看。

評分

很好,快遞速度真是非常快!

評分

女孩安慰性地摸瞭摸他的胳膊。她正試圖將他哄迴傢。

評分

性價比高,好書中的好書,值得購買

評分

速度很快,春節還能送到

評分

性價比高,好書中的好書,值得購買

評分

東西不錯,買瞭好多,就不一一發圖瞭,京東買東西基本上第二天都能到,這個很贊,再接再厲

評分

我希望看到讀城係列的其他城市

評分

我們之間的全部通信隻是一個@的幻影,我們每個人隻是在給自己寫信。我深刻地愛著你,但卻絕望地承認,當你遠離我時,我愛你更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