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六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六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传记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民国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9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291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是大型人物传记工具书。依据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以词条的形式简明介绍了民国时代的著名人物的生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军事等各个领域。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目录

丁声树(1909-1989)
方治(1896-1989)
王仲裕(1891-1981)
王兆槐(1906-1986)
王瑶卿(1881-1954)
王树声(1905-1974)
王耀武(1902-1968)
左权(1905-1942)
田颂尧(1889-1975)
安舜(1898-1963)
朱鼎卿(1902-1982)
何辑五(1900 1983)
吴三连(1899-1988)
吴光新(1881-1939)
李何林(1904-1988)
李建兴(1891-1981)
周太玄(1895-1968)
周异斌(1905-1988)
孟恩远(1859-1933)
林芳年(1914-1989)
林国长(1896-1977)
林康侯(1876-1949)
林逸圣(1897-1967)
邵洵美(1906-1968)
门炳岳(1891-1944)
柳青(1916-1978)
胡蝶(1908-1989)
胡振甲(1905-1983)
胡清才(1924-1971)
胡厥文(1895-1989)
范石生(1887-1939)
茅以升(1896-1989)
苟云森(1920 1974)
孙殿英(1889-1947)
徐志勖(1907-1984)
殷夫(1910-1931)
张永福(1871-1958)
张辅邦(1901-1972)
张应安(1908-1982)
曹靖华(1897-1987)
陈郁(1901-1974)
陈丕士(1901-1989)
陈宗进(1894-1951)
陈树人(1899-1988)
陈锦君(1906-1981)
陆佑(1844-1917)
陆京士(1907-1983)
陶钧(1891-1974)
章伯钧(1895-1969)
彭泽民(1877-1956)
舒适存(1898-1989)
黄维(1904-1989)
黄钟瑛(1869-1912)
董文琦(1901-1988)
董彦平(1896-1976)
赵倜(1871-1933)
赵承绶(1892-1966)
赵煦雍(1906-1989)
赵丽莲(1899-1989)
刘志丹(1903-1936)
刘珍年(1898-1935)
刘郁芬(1886-1943)
刘膺古(1894-1966)
卢焘(1882-1949)
萧军(1907-1988)
钱宗泽(1891-1940)
严保三(1899-1981)
苏新民(1899-1982)
龚颖澄(1911-1987)

精彩书摘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六册)》:
  仲裕回国后,就读中国大学,毕业后,经丁惟汾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时丁惟汾为中国国民党“山东主盟人”,后又被委任为山东中国国民党支部部长,唯丁惟汾在山东的时间不多,他先在上海创办《北方周刊》,十一年秋又到北京与张继等共同主持中国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此期中,王仲裕成了丁惟汾的得力助手,曾先后担任北京执行部宣传员、宣传干事等职,仆仆来往于北京、天津、山东间,也从此奠定仲裕毕生致力于党务工作之基础。十三年冬,冯玉祥在北京发动了“首都革命”,囚禁了贿选产生的总统曹锟,冯与段祺瑞、张作霖等均电请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十一月四日,中山先生经粤经日北上,临行发表演说,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两项主张;十二月四日,中山先生抵达天津,六日与丁惟汾、张继、王用宾、李石曾等北方同志会商北方政局,决定扩大宣传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于是特派于方舟、白云梯、周至、于树德、延国符、王仲裕等同志首创北京国民会议促成会。十九日,中山先生又委派了三十二位宣传委员,分赴北方十三省区做宣传工作,其中派赴山东的四位宣传员是王乐平、阎容德、王烬美和王仲裕。仲裕等奉令返鲁后,复分赴各县区召开民众大会,扩大宣传,并组成国民会议促成会各县分会。国民党人在“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名义下积极发展,终能在主要县区建立了组织,并在十四年七月召开了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选出了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及候补执行委员;仲裕是三位监察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仲裕于担任济南市党部监察委员及山东省党部监察委员时,正是军阀张宗昌盘据鲁境,仲裕不畏艰险,往来敌人间隙中,宣传组训工作。
  十四年八月,仲裕奉中央令,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仲裕知苏联之不可恃,然欲对共产国际情况,详加探索,所以便欣然就道。同行者尚有蒋经国、皮以书、于国祯、夏云沛、王绍文、高静斋、刘子班、路孟凡、王牲林等。在校一年,奉丁惟汾之指示,联络留苏革命青年,为“反共救国”而奋斗。时在苏之谷正纲、谷正鼎昆仲,萧赞育、王启江、王陆一等咸与之结交。时中山大学内,设有国民党特别党部。仲裕曾膺选为执行委员,他曾公开斥责托洛茨基在中山先生逝世追悼会上诋毁中山先生为“乌托邦主义者”之谬论,并屡偕同志等于午夜大雪纷飞中集会于山野森林间,密谋应付共产党之计,苏方虽嫉之而莫可如何。嗣仲裕于达成任务后,奉令归国,至获组织嘉许。十五年冬,仲裕由苏返至广州,适时北伐军兴,需才孔急。中央组织部于是年十一月六日中央执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请设天津交通局,以仲裕为主任,主持北方党务,并联络同志,呼应北伐。十六年三月,国民革命军光复南京。徐谦、邓演达等人,把持武汉党政,公开攻击蒋总司令,革命阵营分裂之势遂成。仲裕及奉丁惟汾命,遄返北京,稳定北方同志,不使其受分裂影响。十六年四月,实行“清党”;五月,中央政治会议第九十九次会议,准丁惟汾提议,以革命军进迫徐兖,戡定在即,拟请派特务委员数人,设立山东政治特务委员会,当经中央核准,特派丁惟汾、陈雪南、于恩波、何思源、陈韵轩与仲裕为特务委员,调查及筹划北伐期间山东政治事宜;六月,仲裕复奉派为山东省党部改组委员会及“清党”委员会委员,并兼组织部部长。其后当国民革命军光复徐州时,山东全省党务也急遽展开,各县市党部均纷纷秘密成立,此皆仲裕平日苦心经营之功也。稍后,中央以仲裕熟悉北方党务,且又有奋斗精神与机智,乃派任仲裕为北京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及“清党”委员,并兼工人部部长,要他即行潜往北京,策动北方民众响应北伐。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六册)》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信息,同时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生成来源的痕迹。 --- 图书简介:《江海潮涌: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景观(1890-1937)》 作者: 陈景鸿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社 字数: 约48万字 开本: 16开 定价: 128.00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晚清“开埠通商”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约1890年至1937年),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城市作为关键载体所经历的深刻社会结构重塑、经济模式转型以及文化风貌的演变。全书聚焦于沿海与内陆核心城市群,特别是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地的发展轨迹,力图通过微观个案与宏观趋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现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张力的转型期中国。 核心研究领域与结构划分: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城市的复杂面貌: 第一部分:近代都市的诞生与空间重构(1890-1911) 本部分聚焦于租界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城市肌理的初次冲击与改造。重点探讨了“华洋杂处”的独特空间形态如何形成,以及传统里坊制度在现代城市规划(如马路、街灯、电报系统)面前的瓦解与适应。研究了海关、洋行等新机构对城市经济地理的决定性影响。特别通过对天津法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早期发展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列强文化渗透模式对城市景观塑造的差异性。 关键议题: 殖民地现代性、城市土地权属的复杂化、新型公共空间(公园、戏院)的出现。 第二部分:民国初年的政治权力与城市治理(1912-1927) 中华民国建立后,城市成为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核心场域。本章详细考察了北洋政府时期,城市行政体系的重建与混乱。军阀控制下,城市税收、市政建设(自来水、电力)的推进呈现出强烈的地域不平衡性。同时,本书关注知识分子和新兴资产阶级在城市政治生活中的早期角色——他们如何利用报刊、社团等新兴媒介参与公共事务,并试图塑造“现代公民”的观念。 关键议题: 地方自治的尝试与挫折、军阀统治下的城市掠夺、早期城市社会调查的兴起。 第三部分:经济转型:制造业、商业网络与劳工生活 城市是近代工业化的主要孵化器。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轻工业(纺织、面粉、火柴)在沿海城市的集中布局及其对周边农村经济的辐射与虹吸效应。通过对上海纱厂、汉口日商纺织厂的案例分析,深入描绘了产业工人阶层的形成过程,包括工时制度、工会活动的早期形态,以及男女工在劳动市场中的分化。此外,本书也梳理了钱庄向现代银行体系转化的过程,以及商会等传统商业组织在应对新的国际贸易规则时的挣扎与转型。 关键议题: 产业集聚效应、早期产业工人阶层的社会保障缺失、跨区域商业资本的流动。 第四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城市舞台与生活方式的革新 城市是新思潮传播的中心。本章探讨了“五四”前后,白话文运动、新教育体系、乃至西式生活方式(如咖啡馆文化、时装、电影)如何在都市精英阶层中扎根。重点分析了北京、上海的大学校园如何成为思想孵化器,以及这些观念如何通过报纸、杂志、沙龙等介质,渗透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书中特别引用了大量日记和回忆录,还原了知识女性在城市中寻求职业独立和婚姻自主的实践路径。 关键议题: 媒介技术与文化传播、家庭结构对现代性的反应、城市娱乐产业的勃兴。 第五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都市的阴影面 现代化进程并非普惠。本部分聚焦于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分化与治理难题。探讨了“棚户区”和“贫民窟”的形成,以及城市中无所不在的犯罪、娼妓、乞丐等“城市病”。通过对警察制度改革和慈善事业发展的考察,分析了民国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基本福利方面的局限性。书中还详细比较了买办阶层、小市民阶层(店员、职员)与传统手工业者的生存状态差异。 关键议题: 城市贫困的结构性根源、警察权力的扩张与社会控制、城市中不同群体的身份认同冲突。 第六部分:国民政府时期的城市规划与“模范都市”的构建(1927-1937) 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后,试图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重塑中国的核心城市面貌。本章详细介绍了“首都计划”及其他重要城市的现代性规划蓝图,包括大规模的马路拓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如防疫站、下水道工程)以及公用事业的国有化尝试。然而,研究也揭示了这些宏伟规划在财政困难和地方阻力下,实施中的妥协与变形。本书最后以对上海法租界的高密度发展与南京郊区新城建设的对比收尾,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路径的交错与竞争。 关键议题: 国家能力与城市建设、卫生科学的引入、城市作为国家象征的构建。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融合了城市史、社会学、经济史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作者陈景鸿教授在查阅大量档案、地方志、政府公报和私人信函的基础上,避免了将近代城市简单地视为“西方移植”的刻板印象,而是将其视为中国社会在内外部压力下自主选择、改造与适应的动态过程。全书配有大量珍贵的城市地图、规划图和历史照片,图文并茂,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近代中国城市文明的权威性参考。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城市变迁的通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性如何在具体空间中得以具象化的生动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六册)》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合集,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故事的张力。我特别欣赏本书在选材上的独具匠心,它涵盖了政治、文化、科学、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人物,但又不是那种简单罗列,而是通过这些人物的视角,去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矛盾、思想解放的潮流以及民族复兴的渴望。比如,书中对几位在现代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学术成就,更描绘了他们在困境中坚持科学探索的精神,让人深受鼓舞。同时,对于一些在社会变革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普通人的记述,则让我看到了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来源于哪里。整本书的叙事流畅自然,语言生动形象,仿佛读者就在那个时代,亲眼见证着这些人物的命运起伏。

评分

读完《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六册)》,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灵魂洗礼。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笔触集中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故事里,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曾被一位在动荡年代里坚持办学的教育家的坚韧所感动,他的教育理念在那个混乱的时期显得尤为宝贵;我也曾为一位在战乱中保护文化遗产的学者捏一把汗,他们的勇气和担当,是那个时代最亮丽的底色。书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到位,既有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风采,也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挣扎与选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复杂多面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民国。这种写作手法,让我不再仅仅将民国看作是一个抽象的历史概念,而是成为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的故事。

评分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六册)》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常常在睡前翻上几页,沉浸在那些纸页上的故事里,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审视民国时期的各色人物。我看到了革命者的热血与理想,也看到了妥协者的无奈与挣扎;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傲骨与坚持,也看到了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与执着。作者对于人物命运的描写,不是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充满了对历史进程和时代局限性的深刻理解。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都让人深思。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事件,更是无数个体的集合,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构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提醒我,在追溯历史时,切勿忽略了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评分

购买《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六册)》纯属偶然,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一直以来,我对民国历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的片段中,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民国的大门。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我被书中几位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所震撼,他们的牺牲与奉献,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同时,书中对一些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深刻影响的先驱者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火花是如何碰撞与传播的。最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时,总能挖掘出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些人性化的细节,让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名词,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了解民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好奇,而《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六册)》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空白。当我翻开第一页,就仿佛穿越了时光的洪流,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之中。书中所描绘的,并非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虽然不那么耀眼,却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普通人,或是那些在特定领域默默耕耘,影响着时代进程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实业家等等。他们的故事,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低沉婉转,有的充满智慧,有的饱含辛酸,但无一例外,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精神风貌和复杂的人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鲜为人知但影响深远的女性人物的刻画,她们在男权社会中挣扎求存,却依旧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令人钦佩。本书的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史料考证,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严谨与真诚,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思想观念以及个体命运的交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