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九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九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传记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民国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93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291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是大型人物传记工具书。依据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以词条的形式简明介绍了民国时代的著名人物的生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军事等各个领域。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目录

丁廷楣(1906-1993)
于兆龙(1902-1963)
方本仁(1880-1953)
王一飞(1898-1928)
王昆仑(1902-1985)
王葆仁(1906-1986)
司元恺(1898-1953)
田间(1916-1985)
任光(1900-1941)
向宗鲁(1895-1941)
成刚(1904-1964)
朱致一(1907-1993)
池峰城(1903-1955)
余拯(1903-1971)
余玉贤(1934-1993)
余南庚(1915-1991)
余际唐(1888-1964)
吴希庸(1911-1968)
吴望伋(1905-1992)
吴楚帆(1911-1993)
吕国铨(1904-1983)
宋育仁(1857-1931)
宋肯堂(1899-1992)
岑学吕(1882-1963)
李卓皓(1913-1987)
李国杰(1881-1939)
李继侗(1897-1961)
杜国庠(1889-1961)
沈宗琳(1913-1991)
周百炼(1909-1991)
周书楷(1913-1992)
林如稷(1902-1976)
林丰炳(1903-1988)
侯宝林(1917-1993)
俞大维(1897-1993)
姜椿芳(1912-1987)
宣侠父(1899-1938)
胡光塵(1897-1993)
胡经甫(1896-1972)
胡竞先(1901-1986)
唐智(1918-1992)
孙桐岗(1908-1991)
孙楷第(1898-1986)
高亨(1900-1986)
高名凯(1911-1965)
圆瑛法师(1878-1953)
张申府(1893-1986)
张仲实(1903-1987)
张其中(1908-1983)
张国基(1894-1992)
张义纯(1895-1982)
梁冠英(1895-1968)
梁栋新(1905-1973)
庄希泉(1888-1988)
郭斌(1905-1973、)
郭勋祺(1896-1959)
陈达(1892-1975)
陈此生(1900-1981)
陈启川(1898-1993)
陶广(1888-1951)
华岗(1903-1972)
冯定(1902-1983)
冯秉权(1898-1965)
黄镇(1909-1989)
黄冠南(1904-1991)
杨朔(1913-1968)
杨宇霆(1886-1929)
杨金枞(1923-1990)
贾幼慧(1902-1965)
廖运泽(1903-1987)
裴昌会(1896-1992)
赵又新(1881-1920)
赵子立(1908-1992)
赵桂森(1912-1980)
赵锡田(1902-1991)
刘节(1901-1977)
刘翼飞(1893-1968)
楼秉国(1905-1983)
蒋坚忍(1903-1993)

精彩书摘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九册)》:
  二十年春,移防江西“剿共”,先后参加第二、三次“围剿”之役;十二月,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赴京治病,参谋长赵博生与第二十五师旅长董振堂、季振同率万余人于宁都投归共产党,第二十六路实力受损。二十一年八月,陆军第二十七师于乐安、宜黄战役被红军击败,损失惨重,调回临川整编,师长高树勋撤职,孙连仲兼任师长,原第二十七师缩编为两个团,峰城任第七十九旅旅长,辖该两团;原第二十五师缩编为两个团,由冯安邦任第八十旅旅长统辖之。二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国民政府简任峰城为陆军第二十七师步兵第七十九旅旅长;九月,人中央军校军官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深造;十一月九日,简任为陆军第二十七师副师长(师长冯安邦)。二十三年六月,军官高等教育班毕业。二十四年一月二十二日,简任陆军第三十一师师长,该师原为西北军张印湘部,后亦纳入第二十六路军建制;七月,随第二十六路军移防鄂西,“清剿”红军;十一月,移防河南信阳整训。
  二十五年一月一日,获颁四等宝鼎勋章,二十九日,国民政府任命峰城为陆军少将;嗣奉命移驻苏北,第三十一师驻泰县,第二十七师驻淮安,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及第三十师、独四十四旅驻清江浦;十月五日,晋任陆军中将。二十六年夏,任庐山暑期训练团第二总队第二大队大队附(大队长万耀煌);七月,日军进犯卢沟桥,抗战军兴,旋离训练团,随军北上,参加抗战;八月,与日军激战于河北省房山县,嗣因损失过重,于同月二十六日奉令调涿县整补;九月,复与日军战于涿县;十月,率部入晋增援,与日军血战于娘子关,战斗激烈,最后全师战斗员仅编成六个连。二十七年一月,第二十六路军由山西临汾调往河南南部,一面整训、一面构筑国防工事;三月,奉令移驻山东南部之台儿庄,以掩护徐州,随即与日军展开浴血战,巷战、肉搏,奋勇抵抗,日军虽曾攻占台儿庄大部分,我军仍屹立不动,以待援军;四月,得第三十军、第四十二军及汤恩伯军团之援,终败日军,造成“台儿庄大捷”,激励全国民心士气,峰城成为抗日英雄,战后并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夏,参与武汉保卫战,御敌于豫南潢川、商城等地;十月,所部向枣阳转进;十一月三日,孙连仲部第四十二军军长冯安邦于襄阳被日军炸死,第四十二军番号旋被撤销,所属陆军第二十七师纳入第三十军建制。
  二十八年三月,升任陆军第三十军军长,时年三十七岁,辖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黄樵松)、第三十师(师长张金照)、第三十一师(师长乜子彬);五月,所部参加随枣会战,所属第三十师(师长张华棠)破敌于唐河。二十九年五月,所部参加枣宜会战,于豫南、襄西作战,同月,获颁三等宝鼎勋章。三十年,兼豫鄂边区游击总指挥。三十二年一月,孙连仲调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代司令长官,递遗之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由刘汝明继任;陆军第三十军后亦由第五战区调入第六战区,峰城旋兼宜巴要塞区守备司令。其后再升任长江上游江防军副总司令,仍兼陆军第三十军军长。三十三年六月,获颁四等云麾勋章;十月,人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受训;十一月,陆军第三十军军长由副军长鲁崇义升任。
  三十四年一月,陆军大学将官班毕业;后调任第三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十月,获颁忠勤勋章,嗣到保定代表孙连仲受降。三十五年五月,获颁胜利勋章;同年,任保定警备司令。三十六年春,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第十一战区顾问;三月,获颁三等云麾勋章。
  ……
民国风云:侧影与群像 【引言:乱世中的个体命运】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推翻帝制,建立共和,随之而来的是军阀割据、战火频仍,以及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闪耀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屡遭挫折、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颠簸浮沉的时期。本书并非旨在描摹宏大的政治版图,亦非聚焦于那些光芒万丈的领袖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的侧影中默默前行、却对时代产生了独特影响的知识分子、实业家、地方精英、以及在特定领域做出贡献的先行者们。他们构成了民国复杂社会肌理的毛细血管,他们的故事,是理解那个时代精神风貌不可或缺的注脚。 【第一辑:新旧交替间的思想搏击者】 本辑聚焦于那些在文化和学术领域力图革新、试图为国家寻找出路的知识精英。 一、林语堂与幽默的抗争: 本书将深入剖析林语堂在 1920 年代至 1940 年代间,如何以其独特的“幽默”哲学,对抗当时社会普遍弥漫的沉重与虚无。他并非仅是笔耕不辍的作家,更是一位积极参与文化论战的社会观察家。我们考察他如何在中西文化冲突的夹缝中,构建“性灵哲学”的理论基础,以及他创办《语丝》、《论语》等刊物时,对言论自由的身体力行。特别将细致梳理他早年在北大求学,受王国维、陈独秀等影响,如何逐渐确立其“以闲适对抗激烈”的文化立场,及其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塑造的影响。 二、张荫麟:被天才耽误的史学巨匠: 张荫麟,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名字。这位出身望族、少年成才的史学奇才,被视为梁启超在史学领域的继承者。本书将梳理他从清华园到哈佛的求学经历,重点分析其在《万国历史》的撰写过程中,如何尝试建立一种融汇西方史学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精神的新史学范式。我们不回避他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带来的遗憾,而是深入探讨如果他能完成“中国史”的宏大叙事,民国史学界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可能。通过考察他与陈寅恪、胡适等人的学术往来,展现那个时代学术共同体的活力与张力。 三、瞿秋原:早期左翼思潮的理论构建者: 瞿秋原,作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理论家,其贡献往往被后世的政治叙事所掩盖。本书将侧重分析他在上海时期,如何引入和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不仅是翻译者,更是本土化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我们将考察他参与创办《新青年》后期工作,以及他如何运用清晰、精炼的文字,试图教育广大的工农阶层,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框架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第二辑:实业救国与地方治理的实践者】 民国时期,实业救国是许多地方精英的共同理想。本辑关注那些在工业、金融和地方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实干家。 一、范旭东与中国化学工业的拓荒: 范旭东,一个被誉为“中国萨姆森”的实业家。本书将详述他如何克服政府支持不足、技术垄断和资金匮乏的重重困难,从天津小碱厂起步,逐步建立起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尤其是在永利铔厂(生产碱面)和磺业公司的成就。我们着重分析他引进现代管理制度、重视技术研发(如派人出国学习、培养本土工程师)的战略眼光,以及他虽身处乱世,却坚持不涉足政治或军阀争斗的“实业家操守”。 二、顾祝同:淮北道的治理与基层建设: 顾祝同(非后来的陆军上将),此处的顾祝同指在江苏淮北地区长期担任地方官吏的实干家。本书将展示民国时期地方治理的复杂性。他如何在军阀的压力下,平衡地方士绅、农民和商业资本的需求?我们将考察他推行的水利工程、乡村教育改革(如推广平民学校)以及在稳定税收体系方面的努力。他的案例揭示了在中央权力真空时期,地方官员如何运用有限资源,维持社会的基本运作和发展。 三、邵培寅:上海金融界的“沉默的推手”: 邵培寅,一位深耕于钱庄、票号到现代银行体系转型的金融人物。本书关注他如何参与筹建几家重要的民族资本银行,以及在抗战爆发前后,如何协助转移民族工商业的资金,避免其落入敌手。他的故事体现了商业精英在国家存亡之际,所扮演的“润滑剂”和“稳定器”的角色。 【第三辑:边缘领域的开拓者与幕后人物】 本辑涉及的领域更为多元,他们或在体育、或在女性教育、或在特定艺术领域,展现了民国社会多元化的面向。 一、宋美龄与航空事业的早期布局: 撇开其政治角色不谈,本书将重点分析宋美龄在 1930 年代初,如何积极投身于推动“空军建国”的努力。我们考察她如何利用其身份,向美国争取技术援助,协助建立中央航空学校(笕桥航校的前身),以及她在女性飞行员培训方面的努力。这是一个关于现代军事技术引进与国家建构的侧面叙事。 二、何挺绶:中国现代体育的启蒙者之一: 何挺绶,一位在清末和民初时期致力于推广现代体育运动的教育家。本书将探讨他如何将西方体育理念(如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引入中国中学和大学。我们分析他撰写的体育教材,以及他如何努力在国人眼中,提升体育运动的社会地位,从“强身健体”向“国民精神塑造”过渡的艰辛过程。 三、潘玉良的巴黎岁月与身份的自我重塑: 潘玉良,一位从妓女身份通过艺术涅槃重生的女性画家。本书将着重分析她在 1920 至 1930 年代留学法国期间,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画风,挑战巴黎艺术圈对东方女性的刻板印象。我们探讨她如何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的笔触与西方油画的造型技巧相结合,创造出既具个人哀愁又具时代特色的艺术语言,以及她回国后在美术教育界所引发的争议与影响。 【结语:历史的温度与复杂性】 本书通过对这些“非中心化”人物的深入考察,试图还原一个更具温度、更富层次感的民国图景。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挣扎与坚持,共同构筑了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时代。阅读这些侧影,我们能更清晰地感知到,每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普通人——无论是思想家、实业家还是艺术家——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他们的故事,是时代精神的活化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九册)》这套书,我断断续续也收了不少,每当翻开新一册,都像是在跟历史进行一场久违的约会。这次拿到第十九册,心头涌起的依然是那种既熟悉又期待的情绪。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小传”这种形式,很容易写得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官方,缺乏人情味。但《民国人物小传》系列却始终能给我惊喜。这一册,我尤其想说说它在细节刻画上的用心。不再是那种大而化之的叙述,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片段,比如某位先生早年读书时的困顿,某个女士在家庭变故中的坚韧,甚至是某个文人写诗时的灵感迸发,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记得读到其中一位革命者的家庭描写,那种在家国情怀与亲情羁绊间的挣扎,读来让人鼻尖发酸。这种真实感,远比空洞的赞美更具穿透力,也让我这个读者,更能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个体的选择和担当。书中的配图也恰到好处,老照片、旧物件,仿佛将时光的尘埃拂去,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鲜活的面孔和曾经的场景,增加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光看那些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传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了解那些在大时代洪流中,普通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选择的。《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九册)》恰恰就满足了我这种渴望。这一册里,我读到了一些在特定领域有着非凡成就,但又不像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那样,有着太多公开资料的个体。作者深入挖掘,通过考据,将他们的生平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位民国时期在基层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他的生活可能很清贫,但他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付出,却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展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作者的笔法细腻,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朴实、真诚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读完这一册,我对民国时期的社会图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那些不被历史大书特书的人物,有了更多的敬意。

评分

刚拿到《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九册)》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惯性阅读”的心态,毕竟前十八册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这套书的品质如何。但读了不到一半,我就发现,这册的“新意”和“惊喜”远超我的预期。我注意到,这一册的人物选择上,似乎更加多元化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坛风云人物或者文坛巨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社会各个角落默默耕耘、却同样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比如,有一位在医疗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医生,他的事迹虽然不像政治家那样波澜壮阔,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医者仁心和对生命的尊重,读来令人肃然起敬。还有一位在科学领域默默探索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可能在当时并未引起轰动,但作者却通过详实的资料,揭示了其深远的价值和影响。这种“补遗”式的视角,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民国时期的认知,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更加立体、全面。而且,作者的叙事方式也更加灵活,不再是单调的线性叙述,而是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让人物的故事更加融入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中,读起来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

评分

作为《民国人物小传》系列的忠实读者,每一本的到来都让我充满期待。第十九册,依旧没有让我失望。这一次,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增量,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提升。作者在人物的选择上,依然保持着一贯的广度和深度,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但更多的是那些在特定领域有着重要贡献,却可能被大众忽略的名字。令我惊喜的是,这一册的人物传记,在叙事结构上,显得更加精巧了。作者不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会巧妙地运用一些“点”与“面”结合的叙事手法,比如,通过一个重要的事件,引出人物的性格和选择;或者通过一件小事,折射出人物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困境。这种叙事上的“匠心”,让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更加立体、丰满,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人物性格时,那种不带评判色彩的冷静和客观,让你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阅读人物传记,更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之前对民国史料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框架,诸如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等等,虽然知道里面有很多伟大的、或者说具有影响力的个体,但总觉得他们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不够立体。直到我开始接触《民国人物小传》系列,特别是这第十九册,我才真正体会到,历史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构成的。这一册里,我读到了一位民国时期默默无闻的教育家,他的名字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作者却能从零散的资料中挖掘出他一生办学的艰辛与成就,甚至是他与学生们之间的动人故事。这种“为我而来”的叙事,让我这个读者感觉自己是被精心邀请,去了解一个被历史洪流稍微淹没却依然闪耀的灵魂。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史官腔调,更像是坐在茶馆里,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每一个人物都带着他特有的口音和故事。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人物的缺点或争议,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包容的态度去呈现,让这些人物更加鲜活、真实,也更能引发我们对那个复杂时代的深入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