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九冊)

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九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紹唐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國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傳記
  • 傳記
  • 曆史
  • 中國曆史
  • 民國
  • 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593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2915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該書是大型人物傳記工具書。依據曆史文獻資料,從不同的視角,以詞條的形式簡明介紹瞭民國時代的著名人物的生平,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藝術、軍事等各個領域。對研究中國近代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目錄

丁廷楣(1906-1993)
於兆龍(1902-1963)
方本仁(1880-1953)
王一飛(1898-1928)
王昆侖(1902-1985)
王葆仁(1906-1986)
司元愷(1898-1953)
田間(1916-1985)
任光(1900-1941)
嚮宗魯(1895-1941)
成剛(1904-1964)
硃緻一(1907-1993)
池峰城(1903-1955)
餘拯(1903-1971)
餘玉賢(1934-1993)
餘南庚(1915-1991)
餘際唐(1888-1964)
吳希庸(1911-1968)
吳望伋(1905-1992)
吳楚帆(1911-1993)
呂國銓(1904-1983)
宋育仁(1857-1931)
宋肯堂(1899-1992)
岑學呂(1882-1963)
李卓皓(1913-1987)
李國傑(1881-1939)
李繼侗(1897-1961)
杜國庠(1889-1961)
瀋宗琳(1913-1991)
周百煉(1909-1991)
周書楷(1913-1992)
林如稷(1902-1976)
林豐炳(1903-1988)
侯寶林(1917-1993)
俞大維(1897-1993)
薑椿芳(1912-1987)
宣俠父(1899-1938)
鬍光塵(1897-1993)
鬍經甫(1896-1972)
鬍競先(1901-1986)
唐智(1918-1992)
孫桐崗(1908-1991)
孫楷第(1898-1986)
高亨(1900-1986)
高名凱(1911-1965)
圓瑛法師(1878-1953)
張申府(1893-1986)
張仲實(1903-1987)
張其中(1908-1983)
張國基(1894-1992)
張義純(1895-1982)
梁冠英(1895-1968)
梁棟新(1905-1973)
莊希泉(1888-1988)
郭斌(1905-1973、)
郭勛祺(1896-1959)
陳達(1892-1975)
陳此生(1900-1981)
陳啓川(1898-1993)
陶廣(1888-1951)
華崗(1903-1972)
馮定(1902-1983)
馮秉權(1898-1965)
黃鎮(1909-1989)
黃冠南(1904-1991)
楊朔(1913-1968)
楊宇霆(1886-1929)
楊金樅(1923-1990)
賈幼慧(1902-1965)
廖運澤(1903-1987)
裴昌會(1896-1992)
趙又新(1881-1920)
趙子立(1908-1992)
趙桂森(1912-1980)
趙锡田(1902-1991)
劉節(1901-1977)
劉翼飛(1893-1968)
樓秉國(1905-1983)
蔣堅忍(1903-1993)

精彩書摘

  《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九冊)》:
  二十年春,移防江西“剿共”,先後參加第二、三次“圍剿”之役;十二月,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赴京治病,參謀長趙博生與第二十五師旅長董振堂、季振同率萬餘人於寜都投歸共産黨,第二十六路實力受損。二十一年八月,陸軍第二十七師於樂安、宜黃戰役被紅軍擊敗,損失慘重,調迴臨川整編,師長高樹勛撤職,孫連仲兼任師長,原第二十七師縮編為兩個團,峰城任第七十九旅旅長,轄該兩團;原第二十五師縮編為兩個團,由馮安邦任第八十旅旅長統轄之。二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國民政府簡任峰城為陸軍第二十七師步兵第七十九旅旅長;九月,人中央軍校軍官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深造;十一月九日,簡任為陸軍第二十七師副師長(師長馮安邦)。二十三年六月,軍官高等教育班畢業。二十四年一月二十二日,簡任陸軍第三十一師師長,該師原為西北軍張印湘部,後亦納入第二十六路軍建製;七月,隨第二十六路軍移防鄂西,“清剿”紅軍;十一月,移防河南信陽整訓。
  二十五年一月一日,獲頒四等寶鼎勛章,二十九日,國民政府任命峰城為陸軍少將;嗣奉命移駐蘇北,第三十一師駐泰縣,第二十七師駐淮安,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部及第三十師、獨四十四旅駐清江浦;十月五日,晉任陸軍中將。二十六年夏,任廬山暑期訓練團第二總隊第二大隊大隊附(大隊長萬耀煌);七月,日軍進犯盧溝橋,抗戰軍興,鏇離訓練團,隨軍北上,參加抗戰;八月,與日軍激戰於河北省房山縣,嗣因損失過重,於同月二十六日奉令調涿縣整補;九月,復與日軍戰於涿縣;十月,率部入晉增援,與日軍血戰於娘子關,戰鬥激烈,最後全師戰鬥員僅編成六個連。二十七年一月,第二十六路軍由山西臨汾調往河南南部,一麵整訓、一麵構築國防工事;三月,奉令移駐山東南部之颱兒莊,以掩護徐州,隨即與日軍展開浴血戰,巷戰、肉搏,奮勇抵抗,日軍雖曾攻占颱兒莊大部分,我軍仍屹立不動,以待援軍;四月,得第三十軍、第四十二軍及湯恩伯軍團之援,終敗日軍,造成“颱兒莊大捷”,激勵全國民心士氣,峰城成為抗日英雄,戰後並獲頒青天白日勛章;夏,參與武漢保衛戰,禦敵於豫南潢川、商城等地;十月,所部嚮棗陽轉進;十一月三日,孫連仲部第四十二軍軍長馮安邦於襄陽被日軍炸死,第四十二軍番號鏇被撤銷,所屬陸軍第二十七師納入第三十軍建製。
  二十八年三月,升任陸軍第三十軍軍長,時年三十七歲,轄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黃樵鬆)、第三十師(師長張金照)、第三十一師(師長乜子彬);五月,所部參加隨棗會戰,所屬第三十師(師長張華棠)破敵於唐河。二十九年五月,所部參加棗宜會戰,於豫南、襄西作戰,同月,獲頒三等寶鼎勛章。三十年,兼豫鄂邊區遊擊總指揮。三十二年一月,孫連仲調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代司令長官,遞遺之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由劉汝明繼任;陸軍第三十軍後亦由第五戰區調入第六戰區,峰城鏇兼宜巴要塞區守備司令。其後再升任長江上遊江防軍副總司令,仍兼陸軍第三十軍軍長。三十三年六月,獲頒四等雲麾勛章;十月,人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受訓;十一月,陸軍第三十軍軍長由副軍長魯崇義升任。
  三十四年一月,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後調任第三十三集團軍副總司令;十月,獲頒忠勤勛章,嗣到保定代錶孫連仲受降。三十五年五月,獲頒勝利勛章;同年,任保定警備司令。三十六年春,改任國防部中將部員、第十一戰區顧問;三月,獲頒三等雲麾勛章。
  ……
民國風雲:側影與群像 【引言:亂世中的個體命運】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劇變。推翻帝製,建立共和,隨之而來的是軍閥割據、戰火頻仍,以及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這是一個英雄輩齣、群星閃耀的時代,也是一個理想屢遭挫摺、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中顛簸浮沉的時期。本書並非旨在描摹宏大的政治版圖,亦非聚焦於那些光芒萬丈的領袖人物,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曆史的側影中默默前行、卻對時代産生瞭獨特影響的知識分子、實業傢、地方精英、以及在特定領域做齣貢獻的先行者們。他們構成瞭民國復雜社會肌理的毛細血管,他們的故事,是理解那個時代精神風貌不可或缺的注腳。 【第一輯:新舊交替間的思想搏擊者】 本輯聚焦於那些在文化和學術領域力圖革新、試圖為國傢尋找齣路的知識精英。 一、林語堂與幽默的抗爭: 本書將深入剖析林語堂在 1920 年代至 1940 年代間,如何以其獨特的“幽默”哲學,對抗當時社會普遍彌漫的沉重與虛無。他並非僅是筆耕不輟的作傢,更是一位積極參與文化論戰的社會觀察傢。我們考察他如何在中西文化衝突的夾縫中,構建“性靈哲學”的理論基礎,以及他創辦《語絲》、《論語》等刊物時,對言論自由的身體力行。特彆將細緻梳理他早年在北大求學,受王國維、陳獨秀等影響,如何逐漸確立其“以閑適對抗激烈”的文化立場,及其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心態塑造的影響。 二、張蔭麟:被天纔耽誤的史學巨匠: 張蔭麟,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名字。這位齣身望族、少年成纔的史學奇纔,被視為梁啓超在史學領域的繼承者。本書將梳理他從清華園到哈佛的求學經曆,重點分析其在《萬國曆史》的撰寫過程中,如何嘗試建立一種融匯西方史學方法與中國傳統史學精神的新史學範式。我們不迴避他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帶來的遺憾,而是深入探討如果他能完成“中國史”的宏大敘事,民國史學界可能齣現的另一種可能。通過考察他與陳寅恪、鬍適等人的學術往來,展現那個時代學術共同體的活力與張力。 三、瞿鞦原:早期左翼思潮的理論構建者: 瞿鞦原,作為早期共産主義運動中的重要理論傢,其貢獻往往被後世的政治敘事所掩蓋。本書將側重分析他在上海時期,如何引入和係統闡釋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他不僅是翻譯者,更是本土化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我們將考察他參與創辦《新青年》後期工作,以及他如何運用清晰、精煉的文字,試圖教育廣大的工農階層,為中國革命的理論框架打下瞭最初的基礎。 【第二輯:實業救國與地方治理的實踐者】 民國時期,實業救國是許多地方精英的共同理想。本輯關注那些在工業、金融和地方建設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實乾傢。 一、範旭東與中國化學工業的拓荒: 範旭東,一個被譽為“中國薩姆森”的實業傢。本書將詳述他如何剋服政府支持不足、技術壟斷和資金匱乏的重重睏難,從天津小堿廠起步,逐步建立起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尤其是在永利铔廠(生産堿麵)和磺業公司的成就。我們著重分析他引進現代管理製度、重視技術研發(如派人齣國學習、培養本土工程師)的戰略眼光,以及他雖身處亂世,卻堅持不涉足政治或軍閥爭鬥的“實業傢操守”。 二、顧祝同:淮北道的治理與基層建設: 顧祝同(非後來的陸軍上將),此處的顧祝同指在江蘇淮北地區長期擔任地方官吏的實乾傢。本書將展示民國時期地方治理的復雜性。他如何在軍閥的壓力下,平衡地方士紳、農民和商業資本的需求?我們將考察他推行的水利工程、鄉村教育改革(如推廣平民學校)以及在穩定稅收體係方麵的努力。他的案例揭示瞭在中央權力真空時期,地方官員如何運用有限資源,維持社會的基本運作和發展。 三、邵培寅:上海金融界的“沉默的推手”: 邵培寅,一位深耕於錢莊、票號到現代銀行體係轉型的金融人物。本書關注他如何參與籌建幾傢重要的民族資本銀行,以及在抗戰爆發前後,如何協助轉移民族工商業的資金,避免其落入敵手。他的故事體現瞭商業精英在國傢存亡之際,所扮演的“潤滑劑”和“穩定器”的角色。 【第三輯:邊緣領域的開拓者與幕後人物】 本輯涉及的領域更為多元,他們或在體育、或在女性教育、或在特定藝術領域,展現瞭民國社會多元化的麵嚮。 一、宋美齡與航空事業的早期布局: 撇開其政治角色不談,本書將重點分析宋美齡在 1930 年代初,如何積極投身於推動“空軍建國”的努力。我們考察她如何利用其身份,嚮美國爭取技術援助,協助建立中央航空學校(筧橋航校的前身),以及她在女性飛行員培訓方麵的努力。這是一個關於現代軍事技術引進與國傢建構的側麵敘事。 二、何挺綬:中國現代體育的啓濛者之一: 何挺綬,一位在清末和民初時期緻力於推廣現代體育運動的教育傢。本書將探討他如何將西方體育理念(如奧林匹剋精神、體育競賽的公平性)引入中國中學和大學。我們分析他撰寫的體育教材,以及他如何努力在國人眼中,提升體育運動的社會地位,從“強身健體”嚮“國民精神塑造”過渡的艱辛過程。 三、潘玉良的巴黎歲月與身份的自我重塑: 潘玉良,一位從妓女身份通過藝術涅槃重生的女性畫傢。本書將著重分析她在 1920 至 1930 年代留學法國期間,如何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大膽的畫風,挑戰巴黎藝術圈對東方女性的刻闆印象。我們探討她如何巧妙地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的筆觸與西方油畫的造型技巧相結閤,創造齣既具個人哀愁又具時代特色的藝術語言,以及她迴國後在美術教育界所引發的爭議與影響。 【結語:曆史的溫度與復雜性】 本書通過對這些“非中心化”人物的深入考察,試圖還原一個更具溫度、更富層次感的民國圖景。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他們的掙紮與堅持,共同構築瞭那個充滿矛盾與希望的時代。閱讀這些側影,我們能更清晰地感知到,每一個曆史轉摺點的背後,都凝結著無數普通人——無論是思想傢、實業傢還是藝術傢——所付齣的努力與代價。他們的故事,是時代精神的活化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用戶評價

評分

剛拿到《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九冊)》時,我其實是抱著一種“慣性閱讀”的心態,畢竟前十八冊已經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知道這套書的品質如何。但讀瞭不到一半,我就發現,這冊的“新意”和“驚喜”遠超我的預期。我注意到,這一冊的人物選擇上,似乎更加多元化瞭,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政壇風雲人物或者文壇巨匠,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社會各個角落默默耕耘、卻同樣具有時代意義的人物。比如,有一位在醫療領域做齣傑齣貢獻的醫生,他的事跡雖然不像政治傢那樣波瀾壯闊,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醫者仁心和對生命的尊重,讀來令人肅然起敬。還有一位在科學領域默默探索的學者,他的研究成果可能在當時並未引起轟動,但作者卻通過詳實的資料,揭示瞭其深遠的價值和影響。這種“補遺”式的視角,不僅豐富瞭我們對民國時期的認知,也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更加立體、全麵。而且,作者的敘事方式也更加靈活,不再是單調的綫性敘述,而是會穿插一些相關的曆史事件、社會風貌,讓人物的故事更加融入到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中,讀起來不枯燥,反而引人入勝。

評分

作為《民國人物小傳》係列的忠實讀者,每一本的到來都讓我充滿期待。第十九冊,依舊沒有讓我失望。這一次,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信息的增量,更是一種閱讀體驗的提升。作者在人物的選擇上,依然保持著一貫的廣度和深度,既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曆史名人,但更多的是那些在特定領域有著重要貢獻,卻可能被大眾忽略的名字。令我驚喜的是,這一冊的人物傳記,在敘事結構上,顯得更加精巧瞭。作者不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鋪陳,而是會巧妙地運用一些“點”與“麵”結閤的敘事手法,比如,通過一個重要的事件,引齣人物的性格和選擇;或者通過一件小事,摺射齣人物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睏境。這種敘事上的“匠心”,讓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更加立體、豐滿,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人物性格時,那種不帶評判色彩的冷靜和客觀,讓你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能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僅是在閱讀人物傳記,更是在經曆一次又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

評分

《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九冊)》這套書,我斷斷續續也收瞭不少,每當翻開新一冊,都像是在跟曆史進行一場久違的約會。這次拿到第十九冊,心頭湧起的依然是那種既熟悉又期待的情緒。說實話,一開始我並沒有抱太大希望,畢竟“小傳”這種形式,很容易寫得流於錶麵,或者過於官方,缺乏人情味。但《民國人物小傳》係列卻始終能給我驚喜。這一冊,我尤其想說說它在細節刻畫上的用心。不再是那種大而化之的敘述,而是通過一些生活化的片段,比如某位先生早年讀書時的睏頓,某個女士在傢庭變故中的堅韌,甚至是某個文人寫詩時的靈感迸發,將人物的性格和命運與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記得讀到其中一位革命者的傢庭描寫,那種在傢國情懷與親情羈絆間的掙紮,讀來讓人鼻尖發酸。這種真實感,遠比空洞的贊美更具穿透力,也讓我這個讀者,更能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每一個個體的選擇和擔當。書中的配圖也恰到好處,老照片、舊物件,仿佛將時光的塵埃拂去,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鮮活的麵孔和曾經的場景,增加瞭閱讀的沉浸感。

評分

我之前對民國史料的瞭解,更多地停留在教科書式的框架,諸如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抗日戰爭等等,雖然知道裏麵有很多偉大的、或者說具有影響力的個體,但總覺得他們是群體中的一分子,不夠立體。直到我開始接觸《民國人物小傳》係列,特彆是這第十九冊,我纔真正體會到,曆史是由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個體構成的。這一冊裏,我讀到瞭一位民國時期默默無聞的教育傢,他的名字可能不為大眾所熟知,但作者卻能從零散的資料中挖掘齣他一生辦學的艱辛與成就,甚至是他與學生們之間的動人故事。這種“為我而來”的敘事,讓我這個讀者感覺自己是被精心邀請,去瞭解一個被曆史洪流稍微淹沒卻依然閃耀的靈魂。作者的筆觸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史官腔調,更像是坐在茶館裏,聽一位老者娓娓道來,每一個人物都帶著他特有的口音和故事。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人物的缺點或爭議,而是以一種更為客觀、包容的態度去呈現,讓這些人物更加鮮活、真實,也更能引發我們對那個復雜時代的深入思考。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時代,光看那些大事件和曆史人物的傳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瞭解那些在大時代洪流中,普通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選擇的。《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九冊)》恰恰就滿足瞭我這種渴望。這一冊裏,我讀到瞭一些在特定領域有著非凡成就,但又不像那些傢喻戶曉的人物那樣,有著太多公開資料的個體。作者深入挖掘,通過考據,將他們的生平娓娓道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一位民國時期在基層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他的生活可能很清貧,但他的教育理念和對學生的付齣,卻對當地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種“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能展現那個時代的復雜性與豐富性。作者的筆法細膩,沒有華麗的辭藻,而是以樸實、真誠的文字,勾勒齣人物的形象,讓人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溫度。讀完這一冊,我對民國時期的社會圖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那些不被曆史大書特書的人物,有瞭更多的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