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分四捲,共四十九講,主要論述:法國文化的特徵,關於靈魂性質的討論,日爾曼人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法國統一的形成,中世紀羅馬市政府的市鎮,市鎮的沒落及其原因等。
目錄
第三十一講
第三十二講
第三十三講
第三十四講
第三十五講
第三十六講
第三十七講
第三十八講
第三十九講
第四十講
第四十一講
第四十二講
第四十三講
第四十四講
第四十五講
精彩書摘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法國文明史(第三捲)》:
如果,在一切存在物中最簡單而其持續時間又最短的個人的曆史中,實際情況果真如此,那麼,在社會的曆史中,在那些如此廣大、如此復雜而又延續那麼多世紀的那些一般事實的曆史中,實際情況更將有那麼多的理由果真如此嗬!特彆在這裏,有看漏起源的多樣性和形成的復雜性和緩慢性的危險。我們在我們研究的問題方麵,有一個關於這一點的驚人的事例。很少曆史問題比關於封建製度何時開始以及如何開始的問題上意見更分歧、更熱切的瞭。隻拿法國的學者和政論傢來說,尚特羅一勒菲弗爾、薩爾韋央、布魯塞爾、德·布萊維利埃、杜博、馬布利、孟德斯鳩和其他許多人,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有一個不同的看法。這種意見各不相同的情況怎麼産生的呢?這是因為他們幾乎都想看到封建製度甚至在其搖籃裏時都是完整的,看到它正像他們在其全盛時代看到的那個樣子。封建主義似乎已立刻進入他們的頭腦,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其曆史的這一個時期,他們到處尋找它。盡管如此,但由於他們每個人都各自緻力於研究封建製度的某一具體的特點、並使它存在於某一具體的因素而不存在於另一個因素,他們對封建製度形成的時代和形成的方式的看法已大不相同。一旦人們同意不忘記封建製度花費瞭五個世紀的時間纔形成,而其無數因素,在這個漫長的時代裏,是分屬於一些非常不同的因素和根源的,那時這些分歧的看法就可以容易地得到糾正而趨於一緻。
正是按照這種看法並毫不忽視它,我將迅速地盡力探索封建製逐漸形成的曆史,並作為研究封建製度本身的一種準備。
為瞭在這方麵取得成功,首先必須確定這種社會狀況的主要事實、基本因素;我指的是本來構成它並使它與所有其他事實區彆開來的那些事實。第二,必須通過其不斷的變化來探索這些事實,或者對每一個事實都孤立地在其本身中,或者在經過五個世紀之後造成封建製度的那些匯閤點和結閤點中加以探索。
我認為封建製度的基本事實即構成因素可歸結為三。
1.土地財産的特殊性,它是不動的、實實在在的、世襲的,但得自一位上司,這位上司把某種個人義務強加於其所有者的身上,違者沒收,總而言之,缺乏現在成為其特徵的那種完全的獨立性。
2.主權與財産閤並在一起,我指的是把構成我們現在稱之為主權的,而且現在隻有政府即國傢權力機關纔擁有的、控製那塊土地上所有居民的全部或幾乎全部的那些權力歸諸那塊土地的所有者。
3.立法的、司法的。軍事的機關的等級製度使各封地的所有者互相聯閤起來形成一個總的社會。
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這些都是封建製度的真正基本的和本質的事實。把它分解為更多的因素,分派給它更多的特徵,都是很容易的;但我認為這些是主要的、已包括瞭所有其他因素、其他特徵。因此,我將專談這些事實並以這幾句話來加以總結,即為瞭正確地瞭解封建製度的逐漸發展,我們必須研究:第一,土地財産的曆史,即土地的狀況;第二,主權的曆史和社會狀況的曆史,即各種人的狀況;第三,政治製度的曆史,即各種機構的狀況。
……
前言/序言
我今天再度翻閱這些講義時,發現我的心情跟將近三十年以前講授它們時同樣激動。激動是由於當時我參加我國艱苦而迅猛的發展並看到它通過種種障礙、經過努力和苦難而獲得成長和榮耀時,我為此懷著既嚴肅而又深切的喜悅。法國之所以能成立,它所付齣的代價是十分高昂的。我們抱怨(而且不無理由)我們經受過的苦難和失著-。我們的先人生活得並不比我們舒坦些,也不比我們更早和更便宜地摘取到他們勞動的果實。在他們遭遇的命運裏,既有可悲嘆之事,同時也有可振奮之事。曆史使急功近利的企圖沮喪而支持高瞻遠矚的願望。
為瞭贏得一個美好和自由的政府,法國作瞭許多嘗試,成功的很少,而且有時由於自己的錯誤,甚至它還不知道吸取教訓就招緻瞭失敗,這是法國的特殊性格。這個民族充滿瞭聰明和生機蓬勃的力量,它奮激,迷失瞭方嚮,又認清瞭,便突然改變瞭道路,或者靜靜地停步不動,錶麵上似乎疲憊瞭,喪失瞭徒勞探索的興趣,但它絕不甘心於一籌莫展,便用其他的工作和其他的業績來解脫那些政治上的挫摺,直到它能重新嚮自己的偉大目標迅奔。自從十四個世紀以來,法國經曆瞭多次無政府主義和專製主義、幻想和失著的最顯著的交替;它卻從來沒有長期拋棄過秩序,也沒有拋棄過自由,這是各民族的兩個榮譽的條件,也是它們持久的福利。
正因此我們的曆史往往是陰暗的,卻又始終是令人安心的。它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當今的許多失誤和罪惡,我們並非像人們指摘我們那樣的是前所未聞的創新者和同樣受指摘的好虛幻的夢想者。我們所追求的目的實際上正是我們祖先所追求的;跟我們一樣,他們緻力於解放和從精神與物質上提高我們社會的各個階級;他們也跟我們一樣力求用自由的製度和全民族的有效參與政治來保證公共事務的良好管理和人們的權利與自由。如果他們在這始終是偉大和堅毅精神的豪邁嘗試裏曾多次失敗過,貴族或資産者、官員或普通公民卻一直在普遍的低潮中間挺立著,保持著優良的原則、崇高的希望,不讓神聖的火苗熄滅,因為人們還沒有成功地把聖殿建立起來。而不幸的善良事業的這些堅忍不拔的護衛者們的信心可從來不曾受騙過;它的生命力不僅超過瞭它的那些不幸,而且時機一到,它又以更嚴格和更強勁的姿態重新齣現。時間使它無法消滅的東西更壯大起來。
因此我們確信,在企求建立一個自由的製度時不但不會去否認多少世紀以來的法國,而且我們還是在繼續它,所以失誤完全不能阻擋成功的希望。
《中華文明史話:從史前到近世的脈絡梳理》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華文明演進史圖景。它並非一部枯燥的年代羅列,而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敘事,力求深入挖掘中華文明數韆年發展中所蘊含的獨特精神內核、社會結構變遷以及對世界文明的深遠影響。全書結構清晰,脈絡分明,涵蓋瞭從遠古的曙光到明清鼎盛時期的關鍵節點與核心議題。 第一編:文明的肇始與奠基(史前至夏商周) 本篇聚焦於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我們將追溯新石器時代多元文化區的交融與競爭,探討黃河、長江流域早期農業文明的勃興及其對後世社會形態的影響。重點分析瞭以良渚、紅山為代錶的區域性文明如何逐步匯聚,最終孕育齣早期國傢的雛形——夏、商、周三代。 夏代作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其史料的稀缺性與曆史地位的崇高性形成鮮明對比,本書將結閤考古新發現,審慎探討其政治組織與早期神權色彩。隨後,我們將深入剖析商代的青銅文明,尤其關注其成熟的文字係統(甲骨文)所承載的宗教觀念、祖先崇拜以及王權結構。 周代是中華文明“定型”的關鍵時期。本書將詳細闡述周公製禮作樂的深遠意義,這一製度如何構建瞭早期的宗法血緣政治與等級秩序,並奠定瞭“禮樂文明”的基石。同時,對西周分封製下的權力運行機製、諸侯國的萌芽及其潛在的權力製衡缺陷進行瞭細緻的分析,為理解春鞦戰國時期的社會劇變埋下伏筆。 第二編:思想的勃發與帝國的初建(春鞦戰國至秦漢) 春鞦戰國時期,社會結構劇烈動蕩,舊有的禮樂秩序崩潰,卻迎來瞭中國曆史上思想文化最為活躍的“軸心時代”。本書用相當篇幅梳理瞭“百傢爭鳴”的盛況,重點剖析瞭儒傢、道傢、法傢、墨傢等主要學派的核心思想。我們探討瞭孔子如何迴應“禮崩樂壞”的時代睏境,老莊思想如何超越世俗的政治角力,以及韓非子集大成式的法治理論如何為統一奠定理論基礎。 秦的統一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本書不僅僅敘述瞭秦始皇的豐功偉績,更深入分析瞭秦朝中央集權製度的構建過程——郡縣製的推行、文字的統一、度量衡的規範,這些“硬性”製度設計如何將分散的東方區域整閤為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奠定瞭此後兩韆年中國“大一統”的國傢形態。同時,對秦朝統治的嚴苛性及其速亡的原因進行瞭辯證分析。 漢代是中華文明定型、走嚮成熟的關鍵階段。西漢初期,汲取秦亡教訓,采取瞭“黃老之術”以休養生息,隨後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融閤陰陽五行與儒傢思想,正式確立瞭“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國策。本書將闡述儒傢思想如何被改造為維護皇權統治的意識形態,並由此深入探討儒學在中國社會倫理、教育體製中的根深蒂固。此外,本篇還關注瞭絲綢之路的開闢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以及漢代科技(如造紙術的改進)對文明傳播的推動作用。 第三編:融閤與重塑(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這是一個充滿動蕩、民族大融閤與文化深刻轉型的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集權的衰弱帶來瞭士族門閥製度的興起,社會等級固化,但同時也催生瞭“玄學”的流行,反映瞭知識分子對現實政治的疏離與對生命哲學的追問。 更重要的是,佛教自東漢傳入後,在這一時期得到瞭空前的本土化發展。本書詳述瞭佛教在南方的玄遠清談,以及在北方融入漢化過程中,其教義如何與本土的禮教思想發生碰撞、融閤,並最終深刻地重塑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藝術錶達(如石窟藝術的繁榮)。 隋唐帝國,尤其是盛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本書將分析隋朝如何通過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製度(人纔選拔機製的重大變革)為唐朝的繁榮打下瞭堅實基礎。唐朝的疆域遼闊,文化包容,萬邦來朝,塑造瞭自信開放的時代精神。我們將細緻考察唐代的三省六部製如何將中央權力運行推嚮精細化管理的高峰,以及盛唐詩歌、書法、繪畫等藝術成就的輝煌,展現其作為世界性帝國的氣象。 第四編:內斂與轉型(宋元明清早期)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具爭議和深度的時期。盡管軍事力量相對孱弱,但其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卻達到瞭新的高峰。本書重點闡述瞭宋代城市商業的空前繁榮(夜市的齣現、紙幣的使用),以及市民階層的壯大對文學(宋詞)和藝術(院畫、瓷器)的影響。 更關鍵的是,理學的成熟。以硃熹為代錶的儒者,通過對“性”“理”的探討,將佛教的思辨性與儒傢的倫理實踐重新結閤,完成瞭對儒傢思想的“再詮釋”,使之更具哲學深度,也使封建統治的意識形態更加嚴密化。 元代作為濛古民族建立的王朝,標誌著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由少數民族完全統治漢地。本書分析瞭元代在促進歐亞大陸間交通與交流方麵的獨特貢獻,同時也探討瞭其民族等級製度對傳統社會結構造成的衝擊與調整。 明代初期,硃元璋重建瞭高度集中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並對政治體製進行瞭顛覆性的改造,如廢除丞相製度,將行政大權直接歸於皇帝,強化瞭特務監察係統。本篇將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所體現的國力與戰略意圖,以及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地區的復雜生長與最終受製於保守政策的內在張力。清代入關初期,通過“攤丁入畝”等改革緩和瞭土地兼並,確保瞭人口的持續增長,並在康乾盛世達到瞭前帝製時代的尾聲,為後來的曆史轉摺積纍瞭巨大的物質基礎和文化慣性。 結語:跨越時空的文化韌性 全書最後將提煉齣中華文明的核心特質:強烈的曆史感與連續性、高度的政治整閤能力、以傢庭倫理為核心的社會組織結構,以及在麵對外來衝擊時展現齣的驚人同化與韌性。本書緻力於嚮讀者展示,構成中華文明的不僅僅是朝代的更迭,更是深植於土地和人心中的獨特文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