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百年誌(1905-2005)(套裝上下捲)

復旦大學百年誌(1905-2005)(套裝上下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復旦大學百年誌》編纂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復旦大學
  • 百年校史
  • 高等教育
  • 中國大學
  • 史學
  • 檔案文獻
  • 地方史
  • 20世紀中國
  • 學術研究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044652
版次:1
商品編碼:1054350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5-09-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今日之復旦,匯聚著原復旦大學與原上海醫科大學兩所名校的曆史基業和共同財富。復旦大學是國人自主創辦的一所私立大學,上海醫科大學是國人創辦的一所公立高等醫學院校。在舊中國,兩校篳路藍縷,屢處絕境。抗戰時期,同遷重慶,坎坷飄搖,艱難辦學,堅持不懈。在新中國,兩校迅速發展。
     1952年高校院係調整,復旦壯大崛起,坐鎮東南,是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1959年兩校同時成為全國重點大學,貢獻卓著。進入新世紀,兩校強強聯閤,復旦實力驟增,享譽海內外。為瞭保護和繼承兩校的曆史財富,學校同時編纂《復旦大學百年誌》、《上海醫科大學誌》與《復旦大學百年紀事》、《上海醫科大學紀事》(以下簡稱校慶“四書”),其中,《復旦大學百年誌》和《復旦大學百年紀事》還記載著2000年4月兩校閤並以來的史事。

目錄

上 捲
照 片
前 言
凡 例
第一編 學校沿革
第一章 創立經過
附 文獻輯錄
第二章 公學時期
附 文獻輯錄
第三章 私立大學時期
第一節 民主治校和“學術獨立,思想自由”
第二節 反帝愛國鬥爭和中國共産黨人的活動
第三節 抗戰爆發後的渝滬兩地辦學
附 文獻輯錄
第四章 國立大學時期
第一節 從國立到抗戰勝利後的復員
第二節 各係科的發展和教學特點
第三節 愛國民主運動和中共黨組織的活動
附 文獻輯錄
第五章 解放初期
第一節 接管後的教學
第二節 院係大調整
第三節 嚮科學進軍
第四節 倡導全麵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第五節 經過“左”的麯摺,開始調整
附 文獻輯錄
第六章 六七十年代
第一節 貫徹“高教六十條”,探索教育規律
第二節 “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
第三節 逆境中的教學與科研
第四節 撥亂反正,工作重點轉移
附 文獻輯錄
第七章 八十年代
第一節 改善領導,改革管理
第二節 深化教學改革,重視學生能力培養
第三節 強化科學研究,追蹤世界先進水平
第四節 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維護學校穩定
附 文獻輯錄
第八章 九十年代
第一節 製定改革與發展綱要
第二節 人纔梯隊建設
第三節 教育工作的新成果
第四節 後勤社會化改革
第五節 麵嚮全國,服務上海,發展復旦
附 文獻輯錄
第九章 進入新世紀
第一節 明確目標,抓住機遇,嚮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第二節 加強學科建設,確立新的學科布局
第三節 以科研為主導,提高核心競爭力
第四節 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纔
第五節 深化改革,實施人纔強校戰略
第六節 以創新的精神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第七節 加強規劃和整閤,促進附屬醫院發展
第八節 推進國際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九節 把握發展機遇,推動校園建設
第十節 籌備百年校慶,弘揚復旦精神
附 文獻輯錄
第二編 領導體製與組織機構
第一章 領導體製
第一節 隸屬關係
第二節 領導體製
第二章 中國共産黨組織
第一節 黨代會與黨委會
第二節 紀律檢查委員會
第三節 黨委部門
第四節 分黨委、黨總支、直屬支部
第三章 行政組織
第一節 校董會
第二節 校長
第三節 秘書長、教務長、總務長
第四節 院、係、所和中心
第四章 校級委員會
第一節 校務委員會
第二節 學術委員會
第三節 學位委員會
第四節 其他專門委員會(組)
第五章 行政職能部門
第一節 校長辦公室
第二節 學科建設辦公室
第三節 百年校慶籌備工作辦公室
第四節 重大項目建設辦公室
第五節 人事處
第六節 研究生院
第七節 教務處
第八節 科學技術處
第九節 文科科研處
第十節 醫院管理處
第十一節 外事處暨港澳颱事務辦公室
第十二節 對外聯絡與發展處
第十三節 校園信息化辦公室
第十四節 退休教職工管理委員會
第十五節 財務處
第十六節 産業化與校産管理辦公室
第十七節 資産管理處
第十八節 後勤辦公室
第十九節 總務處
第二十節 基本建設處
第二十一節 楓林校區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
第二十二節 張江校區建設辦公室與管理委員會
第二十三節 江灣校區建設辦公室
第二十四節 研究室
第二十五節 留學生辦公室
第三編 院 係
第一章 人文學院
人文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係
曆史學係
文物與博物館學係
哲學係
第二章 經濟學院
經濟學院
經濟學係
世界經濟係
國際金融係
保險學係
公共經濟學係
第三章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國際政治係
政治學係
公共行政係
第四章 法學院
第五章 新聞學院
新聞學院
新聞學係
廣播電視學係
廣告學係
傳播學係
第六章 外文學院
外文學院
英語語言文學係
日語語言文學係
法語語言文學係
德語語言文學係
俄語語言文學係
朝鮮語言文學係
大學英語教學部
翻譯係
第七章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社會學係
社會工作學係
心理學係
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係
第八章 藝術教育中心
第九章 數學科學學院
第十章 物理學係
第十一章 化學係
第十二章 高分子科學係
第十三章 環境科學與工程係
第十四章 生命科學學院
第十五章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工程係
微電子學係
通信科學與工程係
光科學與工程係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係
軟件學院
微電子研究院
第十六章 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
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係
光源與照明工程係
力學與工程科學係
第十七章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
管理科學係
産業經濟學係
統計學係
會計學係
企業管理學係
財務金融係
市場營銷係
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係
第十八章 上海醫學院
上海醫學院
解剖與組織胚胎學係
病理學係
病原生物學係
生理與病理生理學係
藥理學係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係
免疫學係
細胞與遺傳醫學係
神經生物學係
法醫學係
內科學係
外科學係
婦産科學係
兒科學係
眼科學係
耳鼻喉科學係
臨床診斷學係
精神衛生學係
麻醉學係
腫瘤學係
影像醫學係
口腔醫學係
皮膚病與性病學係
神經病學係
中西醫結閤係
康復與運動醫學係
全科醫學係
第十九章 公共衛生學院
第二十章 藥學院
第二十一章 護理學院
第二十二章 繼續教育學院
第二十三章 網絡教育學院
第二十四章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第二十五章 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
第二十六章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第二十七章 社會科學基礎部
第二十八章 附屬單位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興中學(1960—1966)
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附屬小學
第二十九章 已停辦院係
土木工程學係
農學院
物理二係
復旦大學分校
第四編 學科建設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學科建設和發展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學科與專業布局的調整
第三章 重點學科建設
第一節 1987年首批國傢重點學科
第二節 上海市和學校重點學科
第三節 2001年新一輪國傢重點學科
第四章 “九五”“211工程”建設
第一節 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節 建設項目的內容和管理
第三節 建設項目的成效和驗收
第五章 “985工程”學科建設
第一節 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節 建設項目的內容和管理
第三節 項目建設的成效和驗收
第六章 “十五”“211工程”建設
第一節 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節 建設項目的內容和管理
第三節 建設項目的啓動和中期檢查
第五編 本科生教育
第一章 專業設置
第一節 專業製度的建立
第二節 專業設置的發展與調整
第三節 專科專業設置
第四節 第二學士學位專業設置
第二章 教學計劃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學製和時間安排
第三節 課程設置
第四節 教學計劃的製訂與修訂
第三章 教學改革
第一節 教學改革過程
第二節 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
第三節 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第四章 教學管理
第一節 教學管理製度
第二節 教學質量調查與評估
第三節 教學管理機構
第五章 招生
第六章 畢業生去嚮、分配與就業
第一節 畢業生去嚮
第二節 畢業生分配
第三節 畢業生就業
第六編 研究生教育
第一章 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及特點
第一節 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研究生教育的特點
第二章 專業設置和導師
第一節 學科、專業設置及調整
第二節 導師隊伍建設
第三章 招生
第一節 招生的原則與編製
第二節 碩士生招生
第三節 博士生招生
第四節 研究生班招生
第五節 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
第六節 選拔方式的改進
第七節 招生規模的擴大
第八節 招生工作改革
第四章 培養目標與措施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培養方案與個人培養計劃
第三節 博士生培養方案
第四節 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
第五節 科研和學位論文選題與開題
第六節 考核與管理
第五章 學籍管理及就業
第一節 學籍管理
第二節 畢業生就業
第六章 學位製度
第一節 學位製度的建立
第二節 學位授予標準
第三節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入選
第四節 名譽博士學位
第五節 學位工作改革
第七章 博士後製度
第一節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第二節 管理工作
第三節 博士後工作改革
第八章 管理與研究
第一節 管理隊伍建設
第二節 健全規章製度
第三節 研究生教育研究
第七編 德育、體育與校園文化
第一章 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
第一節 1905—1949年愛國道德教育
第二節 1949—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節 1984年後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節 實踐與調研
第五節 成果與榮譽
第六節 研究生德育
第二章 政治理論課的設置與改革
第三章 體育
第一節 體育教學
第二節 校運動隊
第三節 組織機構、教師隊伍與教學設施
第四節 群眾性體育活動
第四章 校園文化
第一節 解放前的校園文娛活動
第二節 1949—1989年校園文化
第三節 90年代後的校園文化
第八編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第一章 1905—1949年學術成果
第二章 1949—1978年研究機構和學術成果
第一節 研究機構
第二節 學術成果
第三章 1978年後的研究機構
第一節 研究院、所(室)、中心的發展
第二節 編製、經費相對獨立的研究院、中心、所
第四章 1978年後的研究項目
第一節 1978—1988年研究項目
第二節 1989—2004年研究項目
第五章 1978年後的獲奬學術成果
第一節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和“五個一工程奬”
第二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
第三節 上海市奬項
第四節 其他獲奬成果
第五節 重要成果簡介
第六章 學術交流活動
第七章 研究刊物
第九編 理科、醫科科學研究
第一章 科研的初創和發展
第二章 科研機構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部分重要科研機構簡介
第三章 研究課題
第一節 1949—1957年研究課題
第二節 1958—1965年研究課題
第三節 1966—1976年研究課題
第四節 1977—1988年研究課題
第五節 1989—2002年研究課題
第六節 研究經費
第四章 科研成果與轉化
第一節 1953—1957年科研成果
第二節 1958—1965年科研成果
第三節 1966—1976年科研成果
第四節 1977—1988年科研成果
第五節 1989—2003年科研成果
第六節 典型成果簡介
第七節 論文
第八節 專利
第五章 學術活動與學術刊物
第一節 校內學術活動
第二節 學術刊物
下 捲
第十編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業績
第二章 英烈人物
第三章 部分著名校友名錄
第十一編 人事管理
第一章 概況
第二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構成
第二節 師資培養
第三節 人纔引進
第四節 管理方式
第三章 專業技術職務
第一節 教師職務
第二節 其他專業技術職務
第四章 職工
第一節 職工隊伍
第二節 職工教育
第五章 工資與福利
第六章 人事製度改革和人事管理體製
第一節 人事製度改革
第二節 人事管理體製
第三節 人力資源管理
第十二編 財務管理
第一章 概況
第二章 教育經費
第一節 教育經費撥款
第二節 教育事業收入
第三節 其他收入
第四節 教育經費支齣
第五節 “211工程”經費
第六節 “985工程”經費
第三章 科學研究經費
第一節 科研經費撥款
第二節 科研事業收入
第三節 科研經費支齣
第四章 基本建設經費
第一節 基建經費撥款
第二節 自籌基建經費
第三節 主要基建成果
第五章 管理體製與管理工作
第一節 財務管理體製
第二節 經費籌措
第三節 預算管理
第四節 財務製度建設
第五節 會計基礎工作
第六節 會計核算電算化
第十三編 學校科技産業
第一章 學校科技産業的發展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重大活動
第二章 上市公司
第三章 項目與成果
第四章 科技産業的規模和改製
第一節 科技産業的規模效應
第二節 科技産業的運作方式
第三節 加強規範管理,推進企業改製
第五章 復旦大學國傢大學科技園
第一節 復旦科技園的建立和服務項目
第二節 復旦科技園的建設規劃
第十四編 教育服務部門
第一章 圖書館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館藏資源建設
第三節 讀者服務
第四節 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
第五節 圖書館館經費
第六節 館際閤作與交流
第七節 學術成果與齣版物
第八節 院係資料室
第二章 檔案館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檔案規範化管理
第三節 檔案現代化管理
第三章 齣版社
第一節 復旦齣版源流
第二節 齣版社發展概況
第三節 管理體製和機構設置
第四節 大學教材齣版
第五節 學術著作齣版
第六節 文化、科普讀物齣版
第七節 音像、電子、網絡齣版
第八節 對外閤作和版權貿易
第四章 總務後勤部門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後勤改革
第三節 餐飲、物業服務與管理
第四節 校園環境建設
第五節 醫療保健、幼托工作
第五章 資産管理部門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實驗室
第三節 世界銀行貸款項目
第四節 公用房管理
第六章 信息化辦公室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職責範圍
第七章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機構組成和管理職責
第三節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發展
第十五編 臨床醫療與附屬醫院
第一章 醫療衛生服務
第一節 醫科初創時期的醫療衛生服務
第二節 解放後十七年的醫療衛生服務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醫療衛生服務
第四節 改革開放後的醫療衛生服務
第五節 兩校閤並後的附屬醫院發展
第二章 中山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三章 華山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四章 腫瘤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五章 婦産科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六章 兒科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七章 眼耳鼻喉科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八章 金山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特色業務科室
第九章 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特色業務科室
第十章 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
第十六編 民主黨派與群眾團體
第一章 民主黨派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復旦大學委員會
第二節 中國民主同盟復旦大學委員會
第三節 中國民主建國會復旦大學委員會
第四節 中國民主促進會復旦大學委員會
第五節 中國農工民主黨復旦大學委員會
第六節 中國緻公黨復旦大學委員會
第七節 九三學社復旦大學委員會
第二章 工會、婦委會、共青團委、學生會
第一節 工會
第二節 婦委會
第三節 團委
第四節 學生會
第三章 其他群眾團體
第一節 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第二節 退(離)休教師協會
第三節 歸國華僑聯閤會
第四節 少數民族聯閤會
第五節 歐美同學會
第六節 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
第七節 校友會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曆史文獻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提供一個獨立於您提到的《復旦大學百年誌(1905-2005)(套裝上下捲)》的閱讀參考。 --- 《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綱要:兼論光緒末年以來的大學革新》 作者: 張承誌 (化名) 齣版社: 華夏文源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8年8月 裝幀: 精裝,共三捲,約2100頁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宏大敘事的學術專著,係統梳理瞭自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萌芽至二十一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體係的演進脈絡。全書不拘泥於某一特定地域或個彆院校的局部發展,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宏觀的曆史框架,探討高等教育如何作為國傢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驅動力,應對內憂外患,進行自我重塑與知識體係的引進、消化與創新。 第一捲:肇始與動蕩(1898-1927) 本捲聚焦於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前夜”與創建初期。詳細考察瞭洋務運動後期,以京師大學堂為代錶的官辦教育機構的設立背景、課程設置及其早期麵臨的文化衝突。重點剖析瞭清末新政時期,隨著留學生迴國和民間力量的覺醒,一批具有現代大學理念的新型學府的誕生過程。 重點議題: 考察瞭早期大學教育中“體”與“用”的張力。一方麵是維護傳統文化核心的努力,另一方麵是迫切需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知識的現實需求。 案例分析: 選取瞭數所早期公立、私立及教會大學作為個案,對比分析瞭其辦學宗旨、經費來源及對早期知識分子群體形成的影響。例如,探討瞭早年江南地區幾所教會大學如何引入西式教育模式,及其在培養翻譯人纔和初步接觸西方社會科學方麵的獨特作用。 曆史節點: 詳盡記述瞭辛亥革命對高等教育體係的衝擊與重構,分析瞭“五四”運動前後,大學校園如何迅速成為新文化思潮的策源地,以及新舊學術觀念的激烈碰撞。 第二捲:整閤與擴張(1928-1949) 第二捲深入研究瞭國民政府時期,高等教育體係如何經曆中央化整閤與大規模擴張的過程。這一時期,國傢層麵著力於確立統一的教育行政體係,並大力推動研究型大學的建設,力求在國際學術界占據一席之地。 體製建設: 詳細闡述瞭教育部如何通過法規和撥款機製,規範全國公立大學的設置,並首次提齣瞭對大學自主性的界定與限製。特彆分析瞭大學教授會、校務委員會等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的初步實踐。 學術轉型: 重點探討瞭學科建設的專業化進程。如,在法學、經濟學等領域,如何吸收德、美、英等不同學派的理論,並嘗試本土化改造。本捲還專門闢章討論瞭抗戰時期,高等教育在後方如何維持運轉,以及“西南聯大”模式對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塑造。 思想光譜: 考察瞭不同意識形態如何在大學內部滲透與競爭,分析瞭馬剋思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對學生運動和學術研究的影響力變化。 第三捲:重塑與定位(1950-2000年初) 第三捲關注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教育體係經曆的根本性變革,特彆是五十年代的院係調整對學科布局的深遠影響,以及後續不同曆史時期的調整與發展。 院係調整的邏輯: 全景式再現瞭1952年前後的院係大調整,分析瞭其背後的蘇聯教育模式藉鑒、工業化建設需求驅動,以及對傳統綜閤性大學的解構。重點討論瞭新設專業學院和工科院校的崛起。 教育方針的演變: 梳理瞭從強調“政治掛帥”到“教育為人民服務”,再到改革開放後確立“科教興國”戰略的教育思想轉變。分析瞭“文革”對高等教育體係造成的破壞及其後的艱難恢復過程。 麵嚮世界: 詳細記錄瞭198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如何開始大規模“走齣去”與“引進來”,特彆是國傢重點工程如“211工程”的啓動,標誌著中國大學開始重新對標國際一流標準進行自我定位和資源配置的努力。 本書特色: 1. 宏觀視野: 本書超越瞭對單一大學或特定時期的描述,力求從國傢戰略、經濟需求、文化衝突等多個維度,解析高等教育發展的底層邏輯。 2.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教育史學、社會學和政治史的研究方法,使論述更具深度和廣度。 3. 檔案支撐: 引用瞭大量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解密檔案、早期大學章程和老教授的迴憶錄,確保瞭史實的嚴謹性與細節的豐富性。 本書是研究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知識分子群體史以及國傢現代化戰略的學者與曆史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參考巨著。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重的史冊,光是捧在手裏都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最近沉迷於閱讀那些講述高等教育發展脈絡的著作,尤其是那些紮根於中國本土、曆經時代風雲變幻的學府。市麵上關於近代中國大學的敘事很多,但能如此全麵、係統地梳理一傢頂尖學府百年曆程的作品,實在不多見。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對於“精神內核”的挖掘,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瞭曆任校長、重大學術裏程碑和校園變遷,更深入地探討瞭在不同曆史時期,復旦人是如何堅守其“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的校訓的。那種在國傢危難時挺身而齣,在和平年代緻力學術創新的精神,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側記展現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仿佛能聽到百年前老校捨裏的琅琅書聲,感受到前輩學者們篳路藍縷的艱辛與榮耀。它是一部曆史教科書,更是一部精神圖譜,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近代史或高等教育史抱有熱情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細節處理也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尤其是在圖文編排上,可謂是匠心獨運。作為一本史學巨著,清晰的脈絡梳理至關重要,而這套書的上、下兩捲劃分得非常閤理,使得讀者在麵對跨越百年的復雜史料時,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邏輯感。我注意到,許多關鍵曆史節點,比如抗戰時期的內遷、新中國成立後的院係調整,配有詳盡的地圖、照片和手稿影印件,極大地輔助瞭文本的理解。特彆是那些珍貴的曆史照片,有些清晰度極高,仿佛能將人瞬間拉迴那個特定的年代。這種對視覺元素的重視,有效緩解瞭大量文字可能帶來的閱讀疲勞。它不僅僅是一份文字記錄,更是一份融閤瞭文獻學、圖像學研究成果的綜閤性齣版物,展現瞭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高標準的製作工藝。

評分

作為一名對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發現這本書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上做得尤為齣色。它沒有將曆史人物“神化”或“扁平化”,而是通過大量檔案、書信和迴憶錄的交叉印證,勾勒齣瞭一幅幅鮮活立體的知識分子群像。那些在思想解放浪潮中激揚文字的先驅,那些在戰火硝煙中堅持辦學的教育傢,他們的抉擇、掙紮與擔當,都被細緻地還原瞭。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學科建設和學術思潮演變的章節,它清晰地展示瞭復旦如何從一所帶有強烈西方色彩的私立學府,逐步發展成為一所根植中國大地、麵嚮世界前沿的綜閤性大學。這種“吸納、消化、再創新”的過程,是理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知識精英群體心路曆程的關鍵切口。閱讀體驗並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洞察,讓人在瞭解學校曆史的同時,也反思瞭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評分

從曆史變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引人深思之處在於它如何展現一所大學對國傢命運的深刻迴應。它不是孤立地敘述校園內部的故事,而是將復旦的發展史巧妙地嵌入到中國近現代跌宕起伏的社會背景之中。無論是五四運動時的思想啓濛,還是國民政府時期的學術爭鳴,抑或是建國後的“紅色教育”轉型,書中都力求呈現齣學校在特定曆史階段所承受的壓力、做齣的取捨以及最終形成的獨特氣質。這種“環境決定論”與“主體能動性”相結閤的論述角度,使得對這所大學的認識變得立體而多維。它讓我們看到,大學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它如何在外部劇烈的衝擊中,堅守學術的獨立性和思想的批判性。讀完後,我對“大學精神”在特殊國情下的堅韌性,有瞭更為深刻和復雜的理解,遠超我原先對任何同類書籍的預期。

評分

說實話,起初我對這樣一本官方色彩濃厚的“誌書”抱有一絲疑慮,擔心內容會流於空泛和頌揚。然而,實際閱讀體驗完全打破瞭我的成見。這本書的編纂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它成功地在宏大敘事和微觀細節之間找到瞭一個精妙的平衡點。比如,書中收錄瞭許多關於校園生活的小插麯,關於學生社團活動的記錄,甚至還有一些關於食堂夥食、宿捨條件的零星記載,這些“煙火氣”的描繪,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可觸碰性。它讓我們看到,在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背後,是無數鮮活的個體在共同構築著這所學府的日常。這種由點及麵的敘事策略,使得百年曆史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一係列具體可感的瞬間纍積。對於校友而言,這無疑是一部喚醒記憶的“老照片集”;對於外部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瞭解中國大學如何艱難求生、頑強成長的獨特窗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