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自傳(精)/徐梵澄著譯選集

尼采自傳(精)/徐梵澄著譯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尼采 著,徐梵澄 譯
圖書標籤:
  • 尼采
  • 哲學
  • 自傳
  • 徐梵澄
  • 思想史
  • 西方哲學
  • 德國哲學
  • 文化
  • 傳記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崇文書局
ISBN:978754034519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065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徐梵澄著譯選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尼采自傳》,良友公司可以接收,好極。但我看*好是能夠給他獨立齣版,因為此公頗有點尼采氣,不喜歡混入任何“叢”中,銷路多少,倒在所不問。但如良友公司一定要歸入叢書,則我當於見麵時與之商洽,不過迴信遲早不定。】

  這是魯迅先生1934年12月25日寫給齣版傢趙傢璧的一封信。信中,這位“頗有點尼采氣”的“此公”,即是徐梵澄。1935年3月16日,魯迅給趙傢璧的另一封信中寫道:

  【《尼采自傳》的翻譯者至今未來,又失去通信地址,隻得為之代校。頃已校畢,將原稿及排印稿各一份,一並奉還。又書一本,內有尼采像(係銅刻版),可用於《自傳》上。】

  《尼采自傳》於當年5月上旬齣版。這是中國首本從德文迻譯的尼采原著,其中凝結瞭師生二人共同的心血。魯迅嚮齣版界推薦青年梵澄,並包攬瞭校對和提供尼采像等輔助性的工作。


作者簡介

  徐梵澄(1909—2000)

  年輕時遊學於魯迅門下,一生踐行先生的“精神事業”;

  1929年至1932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

  迴國後寄寓上海,受魯迅之囑係統地翻譯尼采著作;

  1945年赴印度,先後任教於泰戈爾國際大學和室利阿羅頻多學院;

  1978年底迴國,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先生精通多種古今語言,貫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詩歌、書畫、文藝評論上造詣精深,學術貢獻主要有四:

  一、中國之較早成規模地翻譯尼采著作,如《尼采自傳》《蘇魯支語錄》等;

  二、係統地翻譯印度韋檀多一係古今經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奧義書》等;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紹中國傳統學術精華,如《孔學古微》《唯識菁華》等;

  四、以精神哲學的進路重新詮釋吾華經典,如《陸王學述》《老子臆解》等。


內頁插圖

目錄

譯者序 1

緒言 6

為什麼我這般明哲 10

為什麼我這麼穎悟 26

為什麼我著齣這麼好的書 49

悲劇之産生 61

非時 68

人間底,極人間底 74

朝霞 83

快樂之科學 86

蘇魯支如是說 88

善與惡之彼麵 107

倫理傳統說 109

偶像的沒落 111

瓦格勒之衰落 114

為什麼我便是運命 123

附錄一:《人間的,太人間的》(節譯) 134

附錄二:“超人”論衍 215


前言/序言

  《尼采自傳》譯者序

  這偉大底思想傢,頗識一切法虛妄,空無所有;也意識地或不意識地體會著不生不滅義;卻在空茫無際裏,將世界、曆史、人類、權威、需要,碎為微塵;因大超悟(Theoria),孤往,絕詣,獨自沉酣於無上底寂寞中,以莊矜底法度統馭著整個底生活,思想之動靜,使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因而不斷地發錶他的著述,如江河之奔赴,以滌蕩以掃蕩以灌溉以滋潤全人類之思想,凡二十?年。

  雖然尼采歸功於長期底疾病,疾病給他深思的機會,其思想之成就,是由於於高深藝術的瞭解與理性主義的養成。——如幻如化,這哲人懷想著過去希臘文化的優美,不滿意於當時德國文化情形,因此憧憬著將來,寄所有的希望於將來的人類。因為寂寞,那種靈魂上的辛勞,所以悲哀,感到痛苦,然也自知其生命上的事業並非沒有結果,勞苦非徒然,所以仍然有其著作的和諧、喜?悅。

  於是辨彆著善惡的分際,和主與奴之倫理,將傳統底倫理推翻;攻擊著歐洲的陰柔主義,德國文化的野蠻,基督教之荒謬;思索齣超人,以“力”為一切的解釋,遠之假藉希臘狄阿立修斯,更遠假藉波斯教主蘇魯支之名,以詩情之浩瀚,現示齣一種生命的典型,他的希望,亦即整個底悲苦與欣愉的寄?托。



探索人類心智的迷宮:一部關於潛意識、夢想與象徵的深度剖析 書名:《夢的解析:弗洛伊德心理學入門與深度解讀》 作者: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譯者:[此處留空,模擬無特定譯者的情況,或使用一個虛構的、與原書無關的譯者] 內容提要: 《夢的解析》不僅僅是一部心理學著作,它更是一扇通往人類心靈深處、探尋潛意識欲望與衝突的秘密之門。這部裏程碑式的作品,由現代精神分析學之父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於1900年首次齣版,奠定瞭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基石。它以嚴謹的論證和無可辯駁的臨床觀察,首次係統性地闡述瞭夢境並非隨機的神經活動副産品,而是通往潛意識的“皇傢大道”。 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夢的工作機製——“夢的工作”(Dream-work)。弗洛伊德深入剖析瞭潛意識如何將那些被壓抑的、社會禁忌的、充滿性與攻擊性衝動的“隱意”(Latent Content,即真正的、未經加工的欲望)轉化為我們醒來時所能迴憶起的“顯意”(Manifest Content,即錶麵的、敘事性的夢境內容)。這種轉化過程主要通過凝縮(Condensation)、移置(Displacement)、象徵化(Symbolization)以及次級劇化(Secondary Revision)等機製完成。 讀者將跟隨弗洛伊德的視角,首先理解夢的願望實現(Wish Fulfillment)本質。他認為,所有的夢境,無論多麼怪異、恐懼或令人不安,其根源都在於滿足一種被壓抑的願望。接著,本書細緻地分類和闡釋瞭不同類型的夢境,從最簡單的、直接錶達白天殘留的(Day Residues)的夢,到那些復雜、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童年創傷重演或俄狄浦斯情結體現的深層夢境。 深度剖析的關鍵主題: 1. 性象徵的普遍性: 弗洛伊德以極大的勇氣和精確性,探討瞭在夢境中反復齣現的各種物體和場景如何被廣泛地用作性器官或性行為的象徵。書中的大量案例分析,展示瞭蛇、鑰匙、箱子、房屋結構等常見意象背後的隱秘意義。這部分內容極大地挑戰瞭當時維多利亞時代僵化的道德觀念,並為理解人類性心理的動力學提供瞭基礎。 2. 自戀與他戀的張力: 書中詳細探討瞭夢境如何反映個體在愛與依戀模式上的掙紮。通過對自我主體在夢中角色的分析,弗洛伊德闡述瞭自戀的防禦機製如何在夢中運作,以保護自我免受創傷和焦慮的直接衝擊。 3. 俄狄浦斯情結的體現: 盡管本書主要關注夢的普遍機製,但對於心理性成熟的討論是不可或缺的。書中涉及的許多復雜的傢庭關係場景,都暗示著個體在童年時期對父母角色的認同、競爭與依戀,這些結構如何固化並投射到後續的人際關係和夢境結構中。 4. 分析方法的構建: 《夢的解析》不僅是理論陳述,它也為精神分析的實踐方法提供瞭藍圖。弗洛伊德詳細介紹瞭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作為解析夢境隱意的核心技術。他指導讀者(以及未來的分析師)如何繞過夢者對顯意的阻抗(Resistance),一步步剝離象徵的外殼,直至觸及被壓抑的創傷記憶或原始衝動。 本書的價值與影響: 這部著作的問世,標誌著人類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度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它成功地將原本被視為迷信和玄學的“夢”,納入瞭科學探索的範疇。它不僅徹底革新瞭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領域,更對藝術、文學、哲學、人類學乃至社會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閱讀本書,不僅是學習一種理論,更是一次對自我思維模式、情感驅動力和內在矛盾性的徹底審視與洗禮。它邀請讀者直麵那些我們選擇遺忘、但卻持續塑造我們日常行為的黑暗角落。 本書的語言嚴謹、邏輯清晰,盡管其理論在後世不斷發展和修正,但其作為開創性文本的地位無可取代。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思辨能力,去消化那些挑戰直覺的、關於人類非理性動機的論斷。最終,讀者將獲得一種強大的工具,用以解讀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模式中那些隱藏的、驅動性的力量。它揭示瞭,我們所感知的“自我”,僅僅是冰山一角,真正的舵手,潛藏於那片幽暗而充滿活力的潛意識海洋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傳記,不僅僅是記錄事實,更是要捕捉人物的精神氣質。而徐梵澄先生翻譯的這本《尼采自傳》,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已經傳遞齣一種內斂而深刻的美學,讓人在翻閱之前,就已經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並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但對尼采其人其思想,一直保持著一種近乎崇拜的敬畏。這本書以一種自傳體的形式,讓我得以窺探尼采最真實、最原始的思想源泉。我被書中那些關於他童年時期受到傢庭環境影響的記述所打動,也對他在學術道路上遭遇的挫摺有著深刻的體會。徐先生的譯文,如同潺潺流水,將尼采那看似激進的思想,溫和地鋪陳開來,不露痕跡地引導讀者去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他與自然、與藝術的聯係的描述,這些細節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人”的豐富性,以及他對生命的熱愛。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思想傢,也需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對生活細緻的觀察。

評分

讀《尼采自傳》的過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它讓我看到瞭一個“人”的尼采,而不是僅僅那個被神化的哲學符號。徐梵澄先生的譯文,帶著一種溫潤的文人氣息,將尼采那些激越、甚至有些狂放的思想,安撫在瞭一種漢語特有的韻味之中。這讓我這個不太熟悉德語原文的讀者,也能較為順暢地體會到尼采語言的力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他與瓦格納、與盧·莎樂美之間關係的描述。這些情節,雖然在宏觀哲學著作中可能隻是一筆帶過,但在這裏卻被細緻地描繪齣來,讓我看到瞭尼采情感世界的復雜性,以及這些復雜情感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他的哲學創作。他並非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也有愛恨情仇,也有失落與痛苦。讀到他晚年精神崩潰的邊緣,那種無助與絕望,著實令人心生憐憫。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這些人生片段的選取和組織,試圖構建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尼采形象。它提醒我,任何偉大的思想,都根植於一個真實而鮮活的生命。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尼采哲學略有所聞但並不精通的普通讀者而言,這本《尼采自傳》無疑是一份極其珍貴的禮物。精美的裝幀,讓人愛不釋手,而徐梵澄先生的譯筆,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靈魂。他的翻譯,有一種溫文爾雅的書捲氣,仿佛將尼采的那些深邃的思想,用一種最能被我們所理解的方式,娓娓道來。書中關於尼采早年生活、教育背景的描述,為我理解他後續的思想體係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不再僅僅將尼采視為一個哲學符號,而是開始看到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嚮他那些震撼人心的思想的。他也有迷茫,也有痛苦,也有對愛和理解的渴望。這些細節,讓他在我心中變得更加真實和可敬。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尼采與他所處時代、所處社會關係的細緻刻畫,這讓我得以看到,他的思想並非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對那個時代的迴應與反叛。這本書讓我有機會,以一個更貼近“人”的視角,去認識這位偉大的思想傢。

評分

不得不說,徐梵澄先生的譯本《尼采自傳》帶給我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耳目一新”。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尼采的介紹,但總覺得隔靴搔癢,不夠深入。這本書的精裝版本,拿在手中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是某種鄭重的邀請,讓我一同走入尼采波瀾壯闊的人生。我非常欣賞徐先生在翻譯中保留的那種獨特的文言底色,它並非是刻意的生搬硬套,而是讓整本書的語言風格,與尼采思想的某種永恒感不謀而閤。書中對尼采早期學術生涯的描寫,特彆是他作為教授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如何在學術的圍城中,尋找到一條與眾不同的思想之路,讓我對“天纔”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理解。那是一種不屈服於既定框架,敢於挑戰權威,並且能夠為自己的信念付齣巨大代價的勇氣。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尼采健康狀況的描寫,那種身體上的痛苦與精神上的激昂的對比,更凸顯瞭他思想的超越性。這本書並非隻是講述一個人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在麵對睏境時,精神力量的無限可能。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尼采自傳》,我被那精裝的封麵所吸引,素雅的格調中透著一絲厚重感,仿佛預示著即將展開一段深刻的哲學探索之旅。徐梵澄先生的譯筆,在我看來,並非僅僅是語言的傳遞,更像是一種精神的喚醒。我並非尼采的深度研究者,但對於這位思想巨匠的生命軌跡和思想脈絡,始終抱有強烈的好奇。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這種“入門級”讀者的需求。它不像某些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以一種相對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導我一步步走近尼采的內心世界。書中那些關於他童年、青年時代的點滴迴憶,那些與傢人、朋友的交往細節,以及他早期學術生涯的種種睏境與掙紮,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我仿佛能看到那個年輕的尼采,帶著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對哲學真理的渴望,在時代的洪流中孤獨前行。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一個傳記式的敘述,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對於自我、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它讓我意識到,偉大思想傢的誕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著凡人般的喜怒哀樂,經曆著種種質疑與自我懷疑。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書很棒!沒有破損,很期待書裏的內容。!

評分

【《尼采自傳》,良友公司可以接收,好極。但我看*好是能夠給他獨立齣版,因為此公頗有點尼采氣,不喜歡混入任何“叢”中,銷路多少,倒在所不問。但如良友公司一定要歸入叢書,則我當於見麵時與之商洽,不過迴信遲早不定。】

評分

本書乃當代研究王陽明心學的一部力作。作者在首章“小引”中指齣:

評分

很小的書,楚辭體翻譯,質量不錯,還有張翻譯者圖片,比較開心

評分

開本不大,內容很好,紙張一般。

評分

囤貨進行時,基本沒有毛病,所以就通用評論瞭

評分

幫彆人代下的,不知道好不好看

評分

小開本,頁碼少,輕質紙。不是原預想的厚重巨作。方便翻閱,收藏和裝逼就不適閤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