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的生态危机

空前的生态危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雷·格里芬 著,周邦宪 译
图书标签:
  • 生态危机
  • 环境问题
  • 气候变化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
  • 生物多样性
  • 地球未来
  • 环境科学
  • 危机应对
  • 生态平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70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16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96
字数:5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详实的材料证明了全球正在变暖,人类文明受到极大威胁。面对“shiwuqianli”的灾难,格里芬提出了“全球伦理”的概念,作为一个过程哲学家,他也从宗教、哲理的层面来分析了全球变暖的问题,这正是他不同于一般生态学家的地方。
  本书zui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可实践性,这不是纯学术的高头讲章,而是一个思想家对现实鞭策入里的关切和反思,是思想著作实践的典范。

作者简介

  大卫·雷·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 ),美国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过程哲学家,美国中美后现代研究院副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著作有:《解开世界之死结》《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精神》《复魅何须超自然主义》《为了危机中的星球的后现代政治》《怀特海的另类后现代哲学》等。“9?11”事件之后致力于揭露美帝的图谋,出版了《新珍珠港》《“9?11”与美帝国:知识分子的发声》等政治著作10部。由于其对生态文明的关怀,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周邦宪,1948年生于四川丰都县。1964年初中毕业后下乡。1978年考入四川医学院英语师资班,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87年出版第一部译著《人类动物园》。1996年开始致力于翻译介绍过程哲学,先后译有:怀特海的《观念的冒险》《过程与实在》《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美国过程哲学家罗伯特?梅斯勒的《过程关系哲学:浅释怀特海》;美国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的《解开世界之死结》《复魅何须超自然主义》《怀特海的另类后现代哲学》。2008年被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聘为外籍研究员。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史无前例的威胁
1.极端天气
2.热浪
3.干旱与野火
4.风暴
5.海平面升高
6.淡水短缺
7.食物短缺
8.气候难民
9.气候战争
10.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灭绝
第二部分 史无前例的挑战以及我们的失职
11.否认气候变化
12.媒体的失职
13.政治的失败
14.道德挑战
15.宗教的挑战
16.经济挑战
第三部分 怎么办
17.向清洁能源的过渡
18.废除肮脏能源
19.全体动员
20.结论

精彩书摘

  导言
  全球暖化及气候变化
  全球暖化指的是这一现象!地球的平均温度越来越高:之所以发生这一现象是因为地球的能量失去了平衡。“这一能量的不平衡就是,地球所吸收的太阳能量,与地球所辐射到太空的热能量有差异。”世界zui知名的气候科学家詹姆士'汉森——他曾长期主持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戈达德空间研究所——这样解释道。“如果这一不平衡是正的,即接收的能量大于释放的能量,我们就可以认为,地球在将来会变得更暖。”
  这一正失衡始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时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那些燃料释放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因为它们聚集从太阳来的热,却又阻止它返回空间。要理解我们的地球当前暖化的意义,就有必要反思这一现象发生的背景。
  文明与全新世界
  最近的冰河时期(通常被称为冰河期)始于大约11万年前。大约19,000千年前,由于地球环绕太阳的轨道发生变化%地球开始变暖。截至11,700年前,这些变化造成了从冰河期到所谓全新世的“中冰河期”的过渡,该时期使得冰川部分融化,湖泊形成,森林覆盖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即大约1万年前,人类文明出现了。
  全新世的气候尤其稳定,它既未热到也未冷到足以灭绝人类文明的程度。在大多数的地方,它甚至适于人类繁衍兴旺。于是,全新世便“提供了条件,使得现代文明、全球农业,以及一个能养活庞大人口的世界发展起来。”
  当然,在这一稳定中也有些变化。在全新世的早期——从11,700年前到5000年前——气候相对暖和。那以后,气候则开始变冷,主要原因是太阳的辐射下降了。这种情况持续到19世纪末。但是,后来,气温的这一长期的变冷“突然中止了,在20世纪迅速变暖,”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物理学家斯蒂芬'拉姆斯托夫写道。“在100年内,以往5000年的变冷中止了。”照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肖恩?马科特——拉姆斯托夫所评论的研究就是他主持的——的说法:“我们发现,过去100年中气温上升的程度,相当于过去6000年或7000年气温下降的程度。”
  对全球温度前所未有地迅速上升这一现象的分析,证实了物理学家迈克尔?曼1999年所作的示意图。众所周知,该图像是一根“曲棍球棒”,因为在示意了全球温度一个长时期的下降之后,该图显示了在20世纪的一个急剧上升。温度的这一前所未有的上升,其合理的原因只能解释成20世纪化石燃料排放的气体的迅速增加。拉姆斯托夫说,“若没有人类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加,全球温度缓慢变冷的趋势本会继续。”
  有人声称,地球温度的这一回暖可归因于太阳辐射的增加。然而,太阳的辐射在1950年之后便趋于稳定,所以温室气体自1970年以来就显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和气候便成反向运动:太阳略为变冷,地球的气候却更趋暖和。正如又一位科学家所说,“我们本该变冷,但我们却没有。”
  拉姆斯托夫说,事实上,地球的温度一直在上升,“乃至我们一下便脱离了全新世。”为了标明这一过渡,一些科学家提出,人类文明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即“人类世”,意思是一个“由人类主宰的地质时代。”实际上,2016年,大家就会投票来决定,是否采用这一名称来正式表示一个新时代。
  ……

《风蚀的沙丘》 一部关于失落的文明与永恒的自然力量的史诗 在遥远的过去,当星辰的光芒尚未被尘埃遮蔽,当生命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姿态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有一个被称为“艾尔迪亚”的文明,如同璀璨的宝石,在广袤的沙漠中闪耀。他们掌握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技艺,建造了令人惊叹的空中花园,驯服了狂暴的沙暴,甚至能与沙漠深处的古老生物进行心灵的沟通。然而,正如所有辉煌的帝国一样,艾尔迪亚文明的繁荣也孕育了其衰落的种子。 故事从古老的回忆开始,一位年迈的吟游诗人,他身披着褪色的长袍,声音如同风中枯叶般沙哑,开始讲述一段被遗忘的传说。他唱着艾尔迪亚人如何凭借智慧与勇气,在无垠的荒漠中建立起一座座繁华的城邦,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下开垦出生命的绿洲。他描述着那些高耸入云的尖塔,那些由水晶雕琢而成,能折射出七彩光芒的建筑,那些流淌着甘甜泉水的地下水道,以及那些在夜空中绘制出星图的巨大天文台。 艾尔迪亚人并非全然依赖科技,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样丰富而深刻。他们崇拜“沙之灵”,相信每一粒沙子都蕴含着宇宙的奥秘,每一次风起都承载着古老的低语。他们的祭司能够倾听风的声音,解读沙的纹理,从而预测天气的变化,规避自然的灾害。他们的艺术家将自然的形态融入雕塑与绘画,他们的音乐模仿着风的呼啸、沙砾的低语,以及沙漠动物的鸣叫。 然而,即使是艾尔迪亚人,也无法完全摆脱自然的无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开始发生微妙而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本丰沛的水源逐渐干涸,曾经肥沃的土地变得龟裂。曾经温和的阳光变得灼热,吞噬着一切生机。沙暴变得愈发狂野,仿佛要将整个文明连根拔起。 书中细致地描绘了艾尔迪亚人面对这场缓慢而致命的灾难时的挣扎。他们试图用更先进的技术来对抗,建造了巨大的水利系统,试图从地底深处抽取生命的甘露;他们尝试着改变风的方向,用巨型风车来平息肆虐的沙暴;他们甚至动用了古老的秘术,试图与被激怒的沙之灵沟通,祈求它的怜悯。 但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宏大,而文明的傲慢又是如此根深蒂固。艾尔迪亚人开始陷入内耗,为了稀缺的资源而爆发战争,为了不同的信仰而相互指责。他们逐渐忘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初衷,转而走向了掠夺与征服。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自身力量的盲目自信。 随着文明的衰败,曾经繁华的城邦一座座被黄沙掩埋。空中花园化为废墟,水晶尖塔在风沙中破碎。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知识,那些与自然沟通的秘术,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失传。最后的艾尔迪亚人,如同飘零的沙粒,散落在广袤的沙漠之中,他们的文明,最终化为了风蚀的沙丘,只留下一些模糊的传说,等待着被有心人发掘。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遥远国度的年轻学者,他怀揣着对失落文明的渴望,踏上了这片充满神秘与危险的沙漠。他听闻了关于艾尔迪亚的传说,被那些关于智慧、关于自然、关于一个辉煌却又悲壮的文明的故事所吸引。他跋涉千里,忍受着酷暑与饥渴,穿越着无边无际的沙海。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孤独的游牧民,他们仍然遵循着古老的习俗,与这片土地顽强地生活着;神秘的沙漠行者,他们似乎知晓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却又守口如瓶;还有那些被贪婪驱使的寻宝者,他们只关心埋藏在沙丘下的财富,却对历史与文化毫无敬畏。 学者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艾尔迪亚文明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一块刻着古老符文的石板,一座隐藏在峡谷中的残破祭坛,一个被风沙侵蚀得几乎辨认不清的古城遗址。他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一点点地拼凑出艾尔迪亚文明的轮廓。他开始理解,为什么艾尔迪亚文明会走向衰亡,他看到了他们曾经的辉煌,也看到了他们犯下的错误。 他发现,艾尔迪亚文明的最终灭亡,并非完全是自然的惩罚,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自身的失衡。当他们过度地追求物质的繁荣,过度地依赖科技的力量,却忽视了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敬畏时,他们就已经埋下了衰败的种子。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辉煌的失落,也是一个关于深刻的教训。 《风蚀的沙丘》并非一本关于末日预言的书,它更像是一面映照古今的镜子。它通过一个失落的文明的故事,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永恒的关系。它告诉我们,当人类试图征服自然,而不是与之和谐相处时,最终的结局往往是毁灭。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仅仅在于物质的积累与科技的发展,更在于内心的智慧与对生命的热爱。 书中的文字,如同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将读者带入那个被黄沙掩埋的古老世界。你可以感受到炙热阳光的烘烤,听到风吹过沙丘的呼啸,闻到荒漠中特有的气息。你仿佛能看到艾尔迪亚人曾经的身影,听到他们的欢笑与悲叹。 最终,学者在沙漠的深处,发现了一个被保存完好的地下图书馆,里面收藏着艾尔迪亚文明的最后记录。在那里,他找到了关于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真相,也看到了他们对后世的警示。这些记录,并非是指责,而是充满着悔恨与希望。他们希望未来的文明,能够吸取他们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学者带着这些珍贵的知识,离开了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他知道,他所肩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关于如何与自然共存的智慧的传播。他将把这段故事,这个关于艾尔迪亚文明的传奇,讲述给更多的人听,希望能够唤醒更多沉睡的心灵,让他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珍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风蚀的沙丘》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智慧、关于失落与传承的宏大叙事。它让我们在浩瀚的沙漠中,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脆弱与伟大,也让我们在自然的宏伟面前,学会了敬畏与谦卑。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因为它所讲述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它所传递的智慧,将伴随我们走过漫长的岁月,指引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哲学思辨层面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环境问题的记录或批判,更是一次对“进步”这一概念的深刻反思。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那种线性、无休止的经济增长模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态上的悖论。书中对“生态债务”的界定尤其新颖,它不再仅仅关注碳排放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生物多样性的不可逆损失和地质时间尺度上的资源消耗。这种超越短期利益的宏大视角,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暂停思考:我们究竟在为下一代积累财富,还是在透支一个根本无法偿还的未来?文笔上,作者展现出一种冷静的、近乎历史学家的客观性,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使得这种客观性更具穿透力。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集体失忆症”的诊断书,清晰地指出了我们是如何选择性地遗忘了与自然界共存的古老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没有遵循传统环境科学著作的线性论证模式,反倒是采取了一种碎片化、多维度的叙事策略。作者巧妙地穿插了数个看似不相干的案例——从某个太平洋岛国因海平面上升而被迫进行的人口迁移,到欧洲某个农业大省因土壤板结而采取的激进耕作改革——但最终,所有这些分散的叙事点,都汇聚成一幅关于人类文明与地球承载力之间紧张关系的巨大拼图。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技术停滞点”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并非一味鼓吹技术万能论,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在面对某些指数级变化的生态反馈回路时,现有技术进步的速度显得何等苍白无力。这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温和解构,没有丝毫说教意味,却充满了智识上的力量。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穿行于文明的边缘地带,每一页都充满了意料之外的发现和令人不安的真相,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让你在不被恐吓的前提下,主动去拥抱那些令人不适的现实。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主要源于其强大的“共情构建”能力。它没有堆砌大量枯燥的数据图表,而是将那些宏大的生态系统崩溃过程,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比如,书中描绘了一位世代居住在内陆河流三角洲的渔民,他的祖辈所依赖的鱼类资源,在短短二十年内就彻底枯竭,那种失去文化根基和生存技能的无助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成功地跨越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普通读者的情感距离,将“生态危机”这个听起来遥远的概念,转化成了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到的个人悲剧。我发现自己很容易代入到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的命运中去,每一次关于水源分配的争执,每一次对季节性迁徙模式变化的困惑,都让我感到揪心。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是从新闻报道中了解环境问题,而是从一种更人性化、更具温度的角度去理解这场危机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仿佛是在用一种古老的预言腔调,讲述着现代世界的困境。我尤其喜欢它对“静默的灾难”的描绘。许多生态变化是如此缓慢,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比如某些鸟类的鸣叫声越来越单调,某些植物的开花期提前或推后了几周。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确的文学修辞,将这些“不易察觉的漂移”描绘得既优雅又恐怖。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危机往往不是突发的爆炸或海啸,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微小侵蚀。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在迷雾中前行的旅程,你知道前方有悬崖,但能见度极低,只能依靠作者精准的描述来校准方向。这种对“渐进式毁灭”的细腻刻画,比任何耸人听闻的描述都更具震撼力,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持续的、清醒的警觉,去倾听那些正在远去的自然之声。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令人不安却又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正在加速崩溃的自然世界。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老生常谈的、充满灾难预言的语气,反而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正在悄然逝去的生命形态和生态平衡。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亚马逊雨林深处那些特有昆虫的消失速度,或者北极冰层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的微妙变化,这些微小的变动被放大,最终汇聚成一股令人窒息的宏大危机感。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不是因为难以理解,而是因为那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我亲眼目睹了一场无声的、却又波及万物的“大撤退”。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耗,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然馈赠,到底是以何种沉重代价换来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时而缓慢沉思,时而如同疾风骤雨般推进,让你在紧张与反思之间不断切换,读完之后,那种萦绕在心头的感觉,远比单纯的恐惧更复杂,它混合着失落、愧疚,以及一丝微弱的、对重建可能性的探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