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颂》与出土文献新证

《雅》《颂》与出土文献新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佩玲 著
图书标签:
  • 先秦史
  • 诗经
  • 出土文献
  • 文本考证
  • 历史语言学
  • 文化史
  • 考古学
  • 文献学
  • 学术专著
  • 中国古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06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640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献学、语言学学习研究者
  

(1)本书借助新出土文献提供的资料,就《雅》《颂》的学术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索。本书的研究以出土文献为主体,但却不只囿限于古文字的研究,涉及的学术范畴广泛,包括文献学、训诂学、语法学及史学等。

(2)本书属跨学科的研究,出土文献与《诗》学研究兼备,研究价值涵盖以下两方面:i) 古文字学:本书整理及疏解出土《诗》类材料,为文字的考释与通读提供重要数据;ii) 《诗》学:本书全面搜集与整理近年出土文献所见《诗》类资料,揭示两者间的紧密与互动关系。

(3)本书利用新出土的第一手资料,解决传世古书的问题,研究成果能为久悬未决的学术讨论提供新材料、新思考与新见解;而且,部分的出土材料更能为前人的研究辅以新证,进一步证成其见解。


  

内容简介

  

本书以《雅》《颂》所收录的诗篇为研究主体,利用殷周金文及战国竹书提供的新证,分别从文献学、字词训释及语法学三个角度,探讨当中较具争议的学术问题,为过去研究带来新资料与新思考。文献学方面,本书集中于诗、乐、舞间关系的研究,分析先秦乐舞组曲的体结构,就《雅》《颂》乐舞性质的讨论提供新材料。字词训释方面,本书通过金文与《雅》《颂》的互证,考释疑难字词整理讹误的例子。语法学方面,本书讨论以虚词为主,深入分析金文及《雅》《颂》所见“不”“无”“其”的语助词用法。


  

作者简介

邓佩玲,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文学士、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专著有《天命、鬼神与祝祷:东周金文嘏辞探论》,正式出版的论文逾三十篇,内容涉及古文字学、古汉语语法及先秦典籍研究。近年专注于出土文献与传世古籍的互证探讨,获香港研资局拨款进行的相关项目有“《诗经》与金文文献语言的对比分析研究”和“《尚书》与金文文献语言的比较研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章 《雅》《颂》与出土文献引论
第一节《雅》《颂》概说
(一)《雅》《颂》的创作年代与内容
(二)《雅》《颂》与“诗六义”
(三)《雅》《颂》与音乐、舞蹈的关系
第二节《雅》《颂》与出土文献的互证研究
(一)从“二重证据法”到“重写学术史”
(二)新见《诗经》版本与《诗》学资料
(三)金文材料与《雅》《颂》研究的关系

第二章 文献篇——藉助出土文献解决《雅》《颂》的文献问题
第一节《大武》乐章的“武德”思想与战国戈铭“大武辟兵”
(一)《大武》与“告成”之关系
(二)《大武》与“武有七德
(三)《大武》”武德“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嬗变
(四)战国戈铭”大武阅兵“与”武德“之关系
(五)小结
第二节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于《大武》乐章的启示
(一)《大武》”六成“研究之回顾
(二)上古乐章的计量单位——”成“与”终“
(三)《大武》乐舞的创作时代
(四)《大武》乐章的结构
(五)小结
第三节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所见诫勉诗与
《雅》《颂》的乐舞性质
(一)清华简《周公之琴舞》”非天诠惠“之劝谏
(二)清华简《芮良夫毖》所见之诤谏

第三章 字词考释篇——《雅》《颂》与出土文献字词互证举隅
第一节《周颂》祝嘏辞
(一)《维清》”迄用有成“及《臣工》”迄用康年“
(二)《维天之命》”假以溢我“
第二节《周颂》重言词语
(一)恭敬威仪之形容——”济济“”穆穆“”肃肃“”桓桓“
(二)和谐乐声之形容——”隍隍“与”将将“
(三)重言之叹词——”嗟嗟“
(四)旃与铃之形容——”阳阳“”央央“
(五)小结
第三节《雅》《颂》所见”将“字
(一)历代经学家于《雅》《颂》所见”将“的训释
(二)殷周金文所见”将“及其相关字形
(三)其他古文字材料所见”将“及其相关字形之演变
(四)藉助古文字重新分析《雅》《颂》所见”将“
(五)小结

第四章 虚词篇——《雅》《颂》与金文所见语助词”不“”无“其”的探讨
第一节历代经学家对《雅》《颂》所见语助词“不”“无”的训释
(一)毛《传》“不/无A,A也”的训释与其影响
(二)毛《传》“不/无A,A也”实非反诘辨
(三)杜预于“语助”的提出与清儒的肯定
(四)从语法角度看《雅》《颂》的语助词“不”“无”
(五)《小雅》《大雅》所见的“遐不”“不遐”
第二节再器铭文中“其”的语助词用法
主要参考书目
(一)古籍
(二)近人着述
后记

前言/序言

  《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今日所见《雅》《颂》存诗145篇,篇幅估《诗经》全书过半。惟经历代传抄,间或致讹误衍脱,释读顿生悬疑;兼且《诗》之用辞原多古奥深晦,皮锡瑞、王国维诸先生皆曾有《诗》难读之叹。虽云如是,论述《诗经》着作历代不辍。近年新出土文献多见与《诗经》相关材料,学者每取与传世古籍互证,胜义纷陈,蔚然可观。
  本书利用新出土金文及简帛文献与传世古书彼此参校,并藉助“二重证据”或多重证据之相互证明,结合古文字学研究成果,从多角度探讨及试图解决与《雅》《颂》相关之疑难问题,所涉范畴包括文献、训诂、语法及史学等,为《诗》学研究注入新思维、新视野及新见解。兹就其要者,例举如次:
  第一,对近年出土文献中《诗》类资料做全盘搜集与整理,揭示与传世诗学研究范畴问之互动关系,复疏解新见《诗》学材料,为古文字之考释及文献通读提供重要参考,展现廿一世纪最新之学术讯息与潮流。
  第二,利用新出土第一手材料,焉前人研究成果辅以新证,并对久悬未决之学术讨论提供新见,如:
  (1)《诗》与音乐及舞蹈之关系向为学术界所关注,然碍于相关资料不足,对此课题之探究相形欠缺。本书藉助清华简材料,深入分析先秦乐舞《大武》之结构,并就过去于“始”“乱”之讨论有所发明。盖前人讨论大多忽略《大武》蕴含之德治思想,本书结合战国戈铭,细加阐释《大武》“武德”及其嬗变轨迹。至于朱熹、顾炎武等尝有“变风变雅不入乐”之说,今藉由清华简《芮良夫毖》之分析,为变《雅》是否入乐别出新说。
  (2)《雅》《颂》文辞古奥,经历代传抄,间或遭改乙,释读益见困难。本书藉助金文与《雅》《颂》字词之互证,就部分疑难词语提出新训释,甚至解决部分疑似讹误句例,为《诗经》研读增添新资料。
  (3)前人对古汉语中无实义之虚词稍欠了解,注疏对语助词亦往往有所误释。本书结合金文与《雅》《颂》之“不”“无”用例,论证“不”“无”于先秦确曾用为语助词,更订前人训释之疏漏,从而厘清“遐不”与“不遐”之确实语义,并利用金文与《诗》用例对照,论证“其”于先秦亦兼具语助词用法。
  辛卯岁(2011),佩玲首部学术论着《天命、鬼神与祝祷:柬周金文嘏辞探论》付梓前夕,余承长者严命,勉力为序,尝称“她天资聪敏,勤奋有加,还有一份独特的执着和坚毅不屈的精神……教学之余,仍孜孜不倦,致力于学术之钻研,并且与时俱进。”果尔,时隔五载,佩玲复再度索序,余于《诗》学,涉猎未深,惟感其勤且诚,乃厚颜就书中所见以为记,盖亦道实而已耳!
《雅》《颂》与出土文献新证 《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风”“雅”“颂”三部分,不仅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性质的诗歌,更承载了中华民族早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雅”与“颂”作为《诗经》中较为典重、庄和的部分,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书《〈雅〉〈颂〉与出土文献新证》并非对《诗经》“雅”“颂”部分进行笼统的解读或翻译,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近年来出土的珍贵古代文献,例如简牍、帛书、铭文等,尝试通过这些“活”的史料,为理解《诗经》“雅”“颂”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坚实的证据。 本书的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大量出土文献的细致辨析之上。作者深入考察了近年来在湖北、湖南、甘肃、河南等地发现的一系列重要出土文献,这些文献年代久远,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礼乐、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它们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的先秦历史图景,而《诗经》“雅”“颂”中的诗篇,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新证”二字。它不满足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与梳理,而是力求在出土文献与《诗经》“雅”“颂”之间建立起直接的、有力的联系。例如,在解读《大雅》中一些涉及政治斗争、王朝更迭的诗篇时,作者会引用与该时期相关的简牍文献,其中可能记录了当时重要的朝会、册命、战争事件,甚至人物的言行。《诗经》中的某些隐晦的典故、模糊的指代,在出土文献的对照下,便可能豁然开朗,其原意得以清晰呈现。 又如,在研究《小雅》中涉及民生疾苦、官员劝诫的篇章时,出土文献中可能包含当时地方官府的奏疏、户籍记录、甚至一些基层社会的法律条文。这些零散但真实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目的。 “颂”部分,《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商颂”,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内容庄重,多为歌颂君王功德、祖先业绩。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许多“颂”诗的创作背景、涉及人物、祭祀仪式等信息,在传世文献中往往语焉不详。本书将尝试利用出土的与礼制、祭祀相关的青铜器铭文、简牍记载,来梳理和辨析“颂”诗中的具体内容。例如,某件青铜器的铭文可能记录了其铸造的时间、目的以及参与祭祀的人物,若该铭文恰好与某首“颂”诗的创作背景相符,则无疑能极大地增强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本书的撰写过程,是一次严谨的学术求索。作者首先需要对大量的出土文献进行整理、考订和释读,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后,将这些文献中的信息与《诗经》“雅”“颂”的部分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契合点和印证之处。这个过程需要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扎实的文献学基础,以及广阔的历史学视野。 作者在书中可能还会探讨一些关于《诗经》“雅”“颂”文本流传、编纂过程中的问题。出土文献的出现,有时会揭示出传世文献中可能存在的文字讹误、篇章错乱,甚至失传篇章的线索。例如,某一批简牍中发现了与《诗经》“雅”“颂”相似的文本片段,这可能为我们理解《诗经》的早期面貌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严谨,避免浮夸的推测和无据的臆断。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会清晰地列出所引用的出土文献的出处、年代、内容,并进行详细的解读,然后与《诗经》“雅”“颂”中的相关诗句进行对照分析。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反复的论证。 本书的受众群体广泛,既包括《诗经》研究的专业学者、历史学研究者,也包括对中国古代文化、古典文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对于前者,本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可供参考的珍贵资料;对于后者,本书则以一种更为生动、鲜活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先秦的真实生活,感受《诗经》“雅”“颂”的时代魅力。 总而言之,《〈雅〉〈颂〉与出土文献新证》是一部融合了古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和文学研究的学术力作。它通过对新近出土文献的深入挖掘和细致解读,为我们理解《诗经》“雅”“颂”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证”。本书不仅是对《诗经》研究的重大贡献,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它让我们看到了,尘封千年的文字,如何穿越时空,与经典的诗篇对话,共同照亮我们对祖先文明的认知。本书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诗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进一步提升其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史学洞察力,在学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对中国古代经典文献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但这种尊重并非盲目的推崇,而是建立在严谨的考证和批判性分析之上。作者似乎拥有一种与古人对话的能力,他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捕捉到那些只存在于字里行间的微弱声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知识的重量与深度。尤其是那些对于文献流传脉络的梳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度探索,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典,思考它们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这种阅读体验是充实而令人满足的,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出现,在我对某些传统文本的既有印象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作者的观点犀利而独特,他总能从看似最不起眼的边角料中,挖掘出颠覆性的新见解。这种颠覆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对现有材料的彻底重构之上。阅读过程中,我的大脑皮层几乎是高速运转的,需要不断地将书中的论断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比对、碰撞,甚至推翻。这是一种挑战,但更是一种激发。它没有提供安逸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深刻的问题,促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满足于做历史的记录者,更致力于成为历史的阐释者和挑战者,这种积极的学术姿态,无疑是极具感染力的,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立刻想去翻阅那些被提及的原始材料,以求证或思辨作者的精妙构想。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审慎的期待。学术著作往往容易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但这本作品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克制与精准。作者并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或故作高深的理论框架,而是以一种近乎匠人般的细致,将复杂的论点层层剥开,直至其核心。书中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的剖析,逻辑链条之完整,令人拍案叫绝。它仿佛是一部精密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入了一些长期以来被学界忽略或误读的细微之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不妄下结论,而是步步为营,用坚实的证据支撑起每一个论点。读完后,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知识结构重塑的快感,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深刻,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论述之中。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来说,深入解读古籍文献常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这套书做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可读性”。它没有牺牲严谨性,却成功地降低了知识的获取门槛。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似乎深谙读者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转折处给出恰到好处的解释或引申,使人读来有“茅塞顿开”之感。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令人敬佩,每一个引用的出处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体现出作者对学术诚信的最高标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导览图,它指引着我们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路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宣讲,而是平易近人的知识分享,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让人由衷地想要继续探寻更多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叙事的张力与学术的厚度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它不像某些纯粹的考据学著作那样,让人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辨析层面,而是将文献的考证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图景之中。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对于时代背景的描摹细腻入微,使得那些冰冷的文字似乎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重新界定,这种“正本清源”的工作,无疑为后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阅读体验是连贯而富有节奏感的,作者的笔法如同高明的指挥家,时而舒缓悠扬,引导你深入沉思,时而激昂有力,将你带入关键的论辩高潮。这种将“小见”提升到“大观”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知识的吸收效率,让人在享受学术盛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学性的魅力。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