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来了 曹大师的私房烘焙清单

烘焙来了 曹大师的私房烘焙清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美食频道 著
图书标签:
  • 烘焙
  • 甜点
  • 食谱
  • 曹大师
  • 烘焙技巧
  • 家庭烘焙
  • 新手入门
  • 烘焙清单
  • 美食
  • 烘焙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443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3940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烘焙来了》是国内首档以“家庭烘焙”为核心内容的全媒体栏目,也是中华美食频道打造的一档探索式栏目。特邀中国烘焙大师曹继桐先生担纲节目顾问及主持,曹大师作为国际烘焙大师、国际评委、考评员,曾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是中国烘焙业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本书一共精选了五大类西点:饼干、蛋糕、面包、派挞及其他西点,不但包括了各大类的经典品种(如黄油曲奇、戚风蛋糕、法棍等),也介绍了很多独特又可口易做的品种(如棒棒糖、各类慕斯等)。每一款配方,都由曹大师亲自示范操作,从初学到精进,都可以成为你的常备烘焙工具书。

作者简介

中华美食频道,创建于2005年,由青岛广电影视传媒集团旗下主力公司:青岛广电中视文化有限公司全权运营,是国家广电总局批复的以“中华”呼号的电视频道。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学点基础知识
12 一、蛋糕类
22 二、泡芙类
25 三、饼干类
29 四、巧克力类
第二章温馨甜蜜蛋糕
32 杯子蛋糕
34 大理石蛋糕
36 核桃布朗尼
38 黑森林蛋糕
40 姜汁胡萝卜蛋糕
42 烤奶酪蛋糕
44 榴莲奶酪蛋糕
46 欧姆莱特
48 戚风蛋糕
50 戚风奶酪蛋糕
52 熔岩巧克力蛋糕
54 清蛋糕
56 瑞士卷蛋糕
58 沙河蛋糕
60 提拉米苏
62 天使蛋糕卷
64 英式水果蛋糕
66 菠萝蛋糕
68 翻糖蛋糕
70 歌剧院蛋糕
第三章可口松软面包
74 贝古面包
77 菠萝包
80 多纳圈
82 佛卡恰
84 汉堡面包
86 核桃红酒面包
88 黑裸麦面包
90 辫子面包
92 农夫面包
94 起酥面包
96 全麦面包
98 软欧面包
101 手撕面包
104 吐司面包
106 英式发酵松饼
108 玉米面包
110 菠菜奶酪面包
113 蜂巢面包
115 东方花生巧克力面包
116 东方椰子大枣面包
118 南美甜玉米面包
120 瑞士南瓜面包
122 德国黑裸麦酸面包
124 意大利葱香面包
126 意式面包棍
128 杂粮杂果面包
130 瑞士核桃卷
132 丹麦红豆条
134 北海道吐司
136 意大利全麦吐司
139 冰淇淋脆吐司
第四章酥脆香浓饼干
142 斑点狗饼干
144 费南雪小饼
146 黑白饼干
148 黄油曲奇
150 马卡龙
152 马蹄蛋黄饼干
154 奶酪软曲奇
156 奶酪酥饼
158 手指饼干
161 杏仁瓦片
162 椰子饼干
164 意大利饼干
166 苏打饼干
第五章花样繁多派挞
170 大米布丁派
172 荷兰香梨挞
174 核桃派
176 柠檬挞
178 苹果布丁派
181 苹果派
184 巧克力挞
186 香蕉椰丝派
188 热带水果挞
第六章精致典雅酥饼
192 奥地利苹果卷
195 拿破仑酥
198 林茨饼
201 方核桃饼干
第七章可爱暖心小点
204 棒棒糖
206 覆盆子慕斯
208 果仁巧克力
210 焦糖布丁
212 可丽饼
216 面包黄油布丁
218 奶油水果泡芙
220 巧克力慕斯杯
222 水果冻
224 水果沙拉
226 松露巧克力
228 香蕉包
230 香梨海伦
232 香桃麦尔巴
234 杏仁豆腐
236 椰奶西米露
238 意大利奶冻
240 炸香蕉
242 蛋白糖


匠心独运:探寻传统工艺的精髓与新生 本书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现代厨房中的快速烘焙技巧或流行的甜点制作,而是深入挖掘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与精湛技艺的传统手工艺领域。我们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访那些坚守古老技法、以匠人精神打磨世代传承技艺的工坊与匠师。 第一章:木语千年——古法木雕的呼吸与纹理 本章将从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源头说起,探讨其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演化出独具特色的流派。我们不会涉及任何与食品制作相关的元素,而是专注于木材的选择、刀法的运用以及雕刻作品的精神内涵。 1.1 材性之辨:楠木、黄花梨与金丝楠的秘密 详细解析不同木材的密度、纹理走向、干燥收缩率,以及它们对雕刻精细度的影响。深入介绍“阴干”、“日晒”等传统木材处理工艺,这些工艺如何确保木材的稳定性,而非仅仅追求快速成型。重点描述了古代匠人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来判断一块木材的“脾气”,以及如何根据木材的天然走向来规划雕刻的主体结构。 1.2 刀痕下的哲思:斧凿之间的气韵 本节剖析传统雕刻中“刀法”的艺术性。着重介绍“线雕”、“透雕”、“浮雕”的传统技法,以及苏派、徽派等流派在运刀上的细微差异。探讨“留白”的哲学,即如何通过未雕刻的部分来衬托主体形象,营造出空间感和意境。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工具的打磨与维护,例如如何用砂纸和特制的油石对雕刻刀进行开刃,以达到“快刀斩乱麻”或“细针绣花”的效果。 1.3 结构与承载:古建筑木构件的智慧 考察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榫卯技术的精妙。通过详细的图解和实物分析,展示“斗拱”的力学原理,以及“穿带、穿枋”等连接方式如何实现建筑的柔性和抗震性。讨论这些结构件的制作过程,从选料到切割、打磨、组装,全程体现的计算精度与手工的配合。 第二章:陶土涅槃——低温素烧与釉彩的沉寂之美 本章将目光投向陶瓷艺术,但我们聚焦于那些不追求华丽装饰,而强调材料本色和火候控制的古朴陶器。 2.1 泥料的脾性:高岭土与紫砂的深度对话 区别于现代工业化瓷土的配方,本章详述了古代制陶人如何就地取材,混合不同产地的黏土、砂石,以获取特定的物理性能。特别关注紫砂泥料的“陈腐”过程,即泥料经过长时间的放置与反复揉捻,以消除内应力,增强其可塑性和透气性。 2.2 窑火的考验:升温曲线与气氛控制 详细记录传统龙窑或馒头窑的烧制流程。重点分析“升温曲线”对釉面效果的决定性影响。例如,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燃料的添加速度和通风口的大小,在窑内制造氧化焰或还原焰,以达到特定的颜色效果(如铁锈斑、兔毫纹)。这完全是关于火候的控制,与烘焙中的温度调节毫无关联。 2.3 质朴的装饰:刻花与绳纹的韵律 探讨在陶器尚未完全干燥(半干泥状态)时所进行的装饰手法。着重介绍“篦刮”、“绳纹”、“戳印”等简单而有力的装饰语言,这些手法旨在增强器物的自然美感和握持感,而非复杂的彩绘。 第三章:丝线的回响——传统织锦与染色的复杂体系 本章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纺织与印染工艺,这是一个需要极高耐心的领域,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布料制作。 3.1 经纬的交织:提花机与手工织造的精度 介绍古代提花技术的演变,特别是宋代以来用于织造云锦或宋锦的复杂提花织机结构。分析织工如何通过脚踏和手的配合,在极短的时间内精准控制数百根甚至上千根经线的起落,以形成图案。我们将对比手工梭子与现代机械在丝线张力控制上的本质区别。 3.2 色彩的记忆:植物染料的提取与固色 详细记录利用天然植物提取染料的过程,例如蓝草(靛蓝)、茜草(红色)、五倍子(褐色)的采集、浸泡、发酵和提纯。重点阐述“媒染”技术——如何使用明矾、铁媒、或豆汁等物质作为固色剂,使染料分子稳定地附着在纤维上,并使色彩历经岁月而不易褪变。这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反应,与食用色素的添加毫无关系。 3.3 图案的语言:纹样的符号学解读 分析传统织锦图案中龙、凤、海水江崖、万字纹等符号的文化含义和等级制度。探讨这些图案是如何通过特定的织造工艺被“编织”进去,而非印染上去的,从而实现图案与底料的浑然一体。 第四章:金属的温度——传统铸造与锤揎工艺 本书的终章聚焦于金属工艺,探讨匠人们如何将冰冷的矿石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器物。 4.1 熔炼的科学:范铸法与失蜡法的精确操作 介绍古代青铜器和铁器制作中使用的“范铸法”的复杂流程,包括泥范的制作、合范的严密性要求以及浇铸过程中的排气控制。同时,深入解析“失蜡法”在制作复杂精细的金属雕塑时的应用,强调蜡模制作的精细程度如何直接决定最终金属件的清晰度。 4.2 锤炼的意志:打铁与锻造的物理极限 考察铁匠铺中对金属进行反复加热、捶打的过程。分析“锻打”如何改变金属的内部晶体结构,提高其韧性和强度。重点展示传统刀具制作中,如何通过“千锤百炼”的手法将不同含碳量的钢材反复折叠焊接,以形成多层纹理(如大马士革钢的传统制作思路)。 4.3 表面处理的艺术:鎏金与錾刻的微观世界 探讨在金属器物完成后,如何通过“鎏金”(汞合或电化学的早期形式)来增加表面的光泽和抗氧化能力。接着,详细介绍“錾刻”技术,即使用特制的凿子和锤子,在金属表面敲击出精细的线条和纹理,这是一种纯粹依靠匠人手感和目力完成的精细打磨。 --- 结语:技与道的永恒追求 本书通过对木、陶、丝、金这四大传统材质的深度解析,旨在揭示隐藏在这些古老技艺背后的工匠精神——对材料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以及对时间沉淀的耐心。这些技艺的传承,无关乎速成或效率,而在于对“物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道”的谦卑遵循。它们是历史的物质载体,是超越时代的审美范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都对烘焙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门槛很高,各种工具、食材、复杂的步骤总是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偶然发现了《烘焙来了 曹大师的私房烘焙清单》,我才真正体会到烘焙的乐趣并非遥不可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手把手教你一样,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清晰易懂的讲解和充满了鼓励的话语。我特别喜欢曹大师在书中分享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判断面团的发酵程度,如何让蛋糕胚更蓬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能让最终的成品产生巨大的差别。每次按照书里的步骤尝试,即使第一次不完美,也能从中找到原因,并且在下一次做得更好。我最开始尝试的是书里介绍的简单饼干,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现在,我已经在尝试更复杂的面包和甜点,感觉自己正在一点点地变成一个“烘焙达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份通往烘焙世界的美妙邀请函,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每天都期待着能在厨房里创造出新的美味。

评分

对于我这种平时工作忙碌,下班回家只想放松一下的人来说,烘焙曾经是我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总是觉得烘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成品往往不尽如人意。然而,《烘焙来了 曹大师的私房烘焙清单》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曹大师在书中分享的很多配方都非常精炼,步骤清晰,并且标注了预计的制作时间和难度等级,这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选择合适的烘焙项目。最重要的是,她非常强调“少即是多”的理念,很多时候只需要简单的几样基础食材,就能做出令人惊艳的美味。我记得有一次,我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按照书里的方法做出了口感绵密的玛芬,家人都以为我是从外面买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烘焙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一些巧妙的技巧。它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烘焙小确幸。

评分

作为一个烘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并且能够在我实际操作中带来巨大提升的书籍。《烘焙来了 曹大师的私房烘焙清单》无疑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曹大师在书中不仅仅分享了她的私房配方,更重要的是,她传递了一种对烘焙的热情和对食材的敬畏之心。我特别欣赏她对于细节的关注,比如如何打发黄油,如何混合干湿材料的顺序,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却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烘焙品的口感和质地。书中的配方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很多都考虑到了家庭厨房的条件,不需要太多昂贵的专业设备,就能做出媲美甜品店的品质。我尝试了她推荐的几款蛋糕,无论是口感的细腻度还是风味的层次感,都让我非常惊喜。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机械地跟着步骤操作,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微调。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更主动、更有创造力的烘焙实践者。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烘焙书籍,但都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像里面讲的内容都是给专业烘焙师看的,对我们这些“小白”来说太难了。直到我翻开了《烘焙来了 曹大师的私房烘焙清单》,我才发现,原来烘焙也可以这么接地气!曹大师的文字功底非常棒,她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聊天一样,用非常朴实、幽默的语言,把每一个步骤都讲得明明白白,甚至连一些可能会犯错的地方都提前指出来了,让人觉得特别安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情绪烘焙”的讨论,她说烘焙不仅仅是制作食物,更是一种治愈心灵的方式,这让我对烘焙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面。我试着做了几次书里介绍的吐司,每一次都有新的惊喜,特别是她关于发酵时间和温度的控制技巧,让我的吐司面包终于告别了“硬邦邦”的时代,变得又软又香。这本书真的太有温度了,让我感觉不只是在学做菜,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

评分

我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的人,尤其是在享受美食方面,总觉得外面的烘焙产品虽然好吃,但总少了一份安心和家的味道。偶然间看到了《烘焙来了 曹大师的私房烘焙清单》,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没想到这竟然是我最近一次购物中最正确的决定!曹大师的烘焙理念非常深入人心,她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注重烘焙的“心意”和“情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食材选择的部分,她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面粉、糖、黄油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烘焙品选择最合适的,这让我从源头就对制作的品质有了更高的保障。而且,书中的配方都经过了多次的实践和改良,非常贴合家庭烘焙的需求,很多步骤都进行了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复杂性,让新手也能轻松上手。我按照书里的方法做了几次芝士蛋糕,家人朋友都赞不绝口,都说比外面买的好吃,那种满足感真的难以言喻。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原来在家也能做出媲美专业水准的烘焙品,而且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不错

评分

发货很快,东西蛮好,一直在京东购买。

评分

发货很快,东西蛮好,一直在京东购买。

评分

商品非常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发货很快,东西蛮好,一直在京东购买。

评分

发货很快,东西蛮好,一直在京东购买。

评分

喜欢看这个节目,所以买本书留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