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简明日本史》分为上下两卷,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至第六篇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来以及社会之演变等内容。第七篇至第二十四篇分述日本从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此外,《简明日本史》中还罗列了一系列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研究参考之用。
作者简介
陈恭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近代史专家。江苏省丹徒县高资镇人,早年入扬州美汉中学、南京金陵大学就读,在此期间,经大量研究,开始著述《日本全史》;1926年,任南京明德中学教师,写成《印度通史》;1928年9月,至金陵大学讲授中国近百年史;1933年夏,任武汉大学教授,出版《中国近代史》,数月内售至四版,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当时学界影响极大;后又出版了《中国近百年史》;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牵至皖南,后抵成都,饱尝艰辛,深受国难加愁之苦,除授课外,撰写部分《中国通史》。自1951年后一直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一生治学严谨、求实,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研究。
目录
卷 上
第—篇 日本之位置与其地理上之影响
第二篇 佛教输入前之日本(?—552A.D.)
第三篇 佛教输入后之改革时期(552—857)
第四篇 藤原氏之专横及平源二氏之盛衰(857—1192)
第五篇 中世纪之武人时代(1192—1606)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1549—1638)
第七篇 江户幕府之极盛时代(1606—1651)
第八篇 闭关时代及威逼通商(1651—1858)
第九篇 订约通商后之内忧外患(1858—1867)
第十篇 幕府覆亡
第十一篇 武士道
卷 下
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1867—l873)
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党争及立宪运动(1873—1890)
第十四篇 宪法与政府的制度
第十五篇 立宪初期政府政党之冲突(1890—l894)
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发达(1867—1894)
第十七篇 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1867—1894)
第十八篇 中日之战(1894—1895)
第十九篇 中日战后十年中之内政外交(1894—1904)
第二十篇 日俄战争(1904—1905)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国势之膨涨(1905—1912)
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变(1912—1925)
第二十三篇 日本最近之外交政策(1912—1925)
第二十四篇 结论(日本对于世界之贡献及其国内问题)
附录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十一篇 武士道
武士阶级之养成
自镰仓幕府成立以来,武士服从其主,纵横捭阖,世为战士,享有特权。迨室町幕府季世,战争云起,全国纷扰,唯利是视,以至风俗陵替,道德沦亡。其大小藩侯,日事兼并;召募战士,以厚利诱之,结其欢心,收为己用。而武士亦忠于其主,水火不辞。其战胜者,藩人礼之,厚益其禄;武士因渐骄傲,僭居于农工商民之上,自为一阶级。及江户幕府成立,家康重赖其力,削平国内,因与以种种利权。俗谓武士杀人不得为罪,其言或乃过甚;但其气势陵人,可无疑义。武士既自成阶级,鄙视农工商民,不复与之往来或通婚姻。其在幕府,辄与以数口或一家之粟,间亦有给以土地者;若事藩侯,其俸禄如之。彼等战争之时,转斗于战场;承平之日,出则为侍从,入则治国政,身佩刀剑,意气伟然。武士之子,身在襁褓,所有玩具,多系木刀之属。年始五岁,腰佩小刀;家人父母,辄教以剑术,于每日清晨,练习武艺,及至十五,得佩利剑。剑之状类不同,武士视之,犹如珍宝,不肯轻易示人。惟得良剑者,则以夸于同侪;自武士外,平民亦不得带剑。武士之数,约四十万人;合计其家,凡二百万人。
幕府列藩奖励武士好学
家康虑武人难制,谆谆然以学问劝诱藩侯,尊任儒臣,文学渐盛。子孙师承其意,设立学校,教授生徒。幕下武士,因于暇时得能就学;中国之学术,因而流传益广。其下藩侯效之,提倡学术。才能之藩士,遂组织学会,深研经典;而农工商民,不在其列。武士一身,兼具文学武艺,傲视一切;闲居无事,歌咏诗赋,讲论学理,或主朱子,或承王氏,各执一说,诋斥不已。幕府因定朱说为正宗,使忠孝之说,深入其心,故能事上尽礼。武士之读书者,多为幕藩所信任,与闻政事;因之渐以学术为进身之阶,益自奋勉;往往才能英哲之士,出于其列。
浅野长矩之不辱
或藩侯纵于淫乐,境内政事,悉归于藩士。及将军纲吉之晚年,百弊丛生,道德沦丧;惟义士复仇常传名于世。其后武士奉以为圭臬,兹补述其事如下:一七〇一年,天皇命使者来之江户,宣谕朝旨。将军命赤穗邑主浅野长矩延接朝使,长矩武人,不习礼节,固辞其事。中老曰:“吉良义央娴知典礼,子从之学,何固辞为?”义央数接敕使,意甚骄傲;学礼于其门者,皆厚赠之。长矩归邸,谋于家臣,令备仪物。家臣对曰:“是义央之职也,将何赠焉?”长矩从之;义央不悦。会至廊下,长矩问曰:“敕使入内,将迎之于阶下乎?”义央嘲之曰:“此等琐事,子犹未知。朝使若至,子必失礼,将为众笑。”长矩大惭。义央又借事厉声辱之曰,“鄙野之夫,不知礼节,何能迎接大宾?”同列闻之,多窃笑者。长矩愤不能忍,其色立变,辄拔佩剑,刺击义央,遽伤其首。报至幕府,将军拘囚长矩,谓其率意斗狠,以私灭公,杀之,而收其封。
赤穗藩士刺血盟誓
于是赤穗藩士三百余人,会于城中,大石良雄在焉。良雄,长矩之老臣也,为人任侠好义,长矩疏之。及闻事变,乃慷慨言于众曰:“主辱臣死,今日吾侪死节时也。自杀非艰,得死维艰,将何以处此?”众皆曰:“愿枕城以死。”良雄曰:“君主虽亡,其弟犹在,奉之为君,得延先祀。宜请于幕府;如不能得,然后自杀,从先君于地下。”众皆称善;有一人持异议,即挥之去。因遣使者二人,诉其意于受城使者。良雄复召其党,议守城之策;至者五十余人。知众涣散,不能守城,乃约曰:“俟使者来,重申前请,然后自杀,明心见志。”众皆曰:“善。”遂刺血盟誓而散。
大石良雄等袭杀吉良义央
赤穗使人,来至江户,将见受城使者,而使者已发;乃相聚谋,见长矩之戚,述其来意。其戚惊曰:“事达幕府,将重得罪。”立缮书函,详论利害,令使者速去,还报良雄。良雄得书,告其党曰:“死于城下,非徒无益,反累君弟,殊为不智。”别议复仇之策而散。当是时也,举邑惊惶,文书堆案;良雄治之,各得其所,人皆叹服。及幕吏至,良雄致城与之;率其党人,来之江户,散伏城中,侦义央动静。义央养创于其戚上杉氏之第;上杉氏,望族也,防守周严,良雄忧之。既而得间,交结茶侍。其人久侍上杉氏,出入于其第中,知义央创愈归家之期,以告良雄。良雄召集同志四十六人,裹甲备兵,夜袭义央之第。其家侍从于浸中惊觉,仓皇而出,不及备战;拒者辄死伤。四十六人者,斗入义央浸室,不得其人;手抚被褥犹温,知其未逃,乃更搜索;走近厨傍,闻其有声,遂以斧斫门,果得一人。众争趋之,以刃斩其首;示战伤之侍者,皆曰:“是我主也。”众踊跃相贺,以布裹其首,携至长矩之墓,伏地哭泣,以首祭焉。
前言/序言
自 序
中日关系之重要,二国人民无不知之。日人考察吾国情形,刊行书籍,不知凡几。吾人求一较善之日本史,乃不可得,作者斯书,亦欲少补其缺耳。全书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详言日本地位。第二至六篇,略叙民族之由来,社会之演进,帝权之扩张,大化之改革,外戚之专横,武人之消长,耶教之盛衰。其中关于中日交涉,蒙古征伐,丰臣侵韩,多详载之,容或能补本国史之缺遗。第七至十一篇,分述江户幕府之制度,文学,通商,武士及其归政之原因。第十二至二四篇,记载维新后之内政外交:首述归政后之政策,立宪之运动,宪法之内容,内阁议会之冲突,海陆军之扩充,工商业之发达,经济之状况,外交之政策及中日战争;次载战后藩阀政府,内政发达,外交胜利,日俄交涉及其战争;继叙明治末年国势之膨胀,侵略南满,兼并朝鲜,亲善俄国及日美问题;末言最近时期内之内政外交,及其国内之重要问题。
日史上自民族之迁徙,下迄今日,其间事实,至为繁杂。作者不能一一述之,自有删遗。惟念史者所以记民族间各不相同之演进,若述其一切活动,则与社会学无异,事实上殊不能行。历史学者,取其不同之事实而书之;其目的则将人类已往之知解告知读者,使其深明今日之状况困难所由来,而将有所改革,趋于进步。是以历史书籍之价值,首在其材料之丰富可信;及作者有批评指导之能力,将其所得之史料,慎密选择,编纂无关系之事实,而能贯通,推释其故,使读者明知当日之状况:此历史学者公认之标准也。中国史家,知此者鲜。作者无所凭依,轻于一试,自知其不能如标准所定,惟愿他日有识力较强者能为之耳。
著作之先,颇感困难者,厥为免去成见。中日之恶感已深,吾人尝有排日之思想。历史异于宣传书籍,不能为意气所动,成见所拘;惟当按其事实,不作偏论,此历史学者共守之信条也。作者固非历史学者,但认其义之正当,扫除偏见浮辞,殊不知其能否成功也。其或与读者意见不合,希审思之,自判得失,作者毫无强人从己之意。
所用参考书,多为中日英美学者所著。作者较其所载之事实;核其言论之是非;研求学者之才能知识,著书之目的,著于何时何地,受何影响及有无偏见(间有一二,不能尽知),然后始敢取材。至于评论,毫不为其所拘。其有相同者,或与作者所见相同,皆由作者负责。兹为便利读者购参考书之计,谨将重要书籍,略加批评,胪列于后。其非历史专书及无重要价值者,皆不附录(杂志除外)。
斯书之成,多由于金陵大学历史系主任贝德士教授之指导勉励,承其借书,蒙其批评及作序文。程善之先生校阅草稿半数。吾弟恭祯及同学章德勇君多有赞助,皆深谢之,谨书于此。
陈恭禄序于金陵大学
《盛世边缘:东亚秩序变迁与日本的早期文明构建(公元前1万年 - 公元14世纪)》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日本列岛在东亚宏大历史背景下,如何从史前聚落逐步孕育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早期文明的巨著。本书将视角聚焦于公元前一万年到公元十四世纪,这一漫长而关键的历史阶段,旨在揭示日本文明的起源、早期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其与中国、朝鲜半岛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 导言:海的彼岸,文明的摇篮 东亚大陆板块的每一次变动,都以波浪的形式传导至被海洋环绕的日本列岛。本书开篇即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早期日本人的生存策略与文化心理。我们拒绝将日本史视为中国或朝鲜半岛历史的附庸或简单复制,而是立足于考古学、古人类学和早期文献的交叉研究,重建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文明叙事。从冰河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我们探寻人类最早的足迹;从绳纹时代的陶器艺术中,我们窥见定居生活的美学萌芽。这不仅仅是一个岛屿的故事,更是人类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宏大试验场。 第一部分:绳纹曙光与弥生转型(史前至公元3世纪) 一、绳纹的浪漫:永恒的循环与自然崇拜 绳纹文化(Jōmon Period)是理解日本早期精神世界的关键。本书细致描绘了绳纹人依赖狩猎、采集和渔猎的生活方式,着重分析了其标志性的深纹陶器——这些陶器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复杂的宇宙观与生殖崇拜的物化体现。我们通过对遗址中人骨埋葬习俗的考察,重建了其原始社会内部的等级秩序与祭祀仪式。绳纹社会并非停滞不前,其复杂的精神生活与精湛的工艺技术,为其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奠定了基调。 二、水稻的革命:弥生成为转折点 公元前数百年,随着大陆稻作农业技术的传入,日本列岛迎来了划时代的“弥生转型”(Yayoi Period)。本书系统梳理了稻作技术、金属冶炼(尤其是青铜器与铁器)在九州和近畿地区的传播路径。这种农业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食物结构的改变,更是社会结构的剧变:私有财产的出现、定居点的扩大、防御工事的修建,以及阶层分化的加速。弥生时代的遗址,如吉野里遗址,被视为早期国家雏形的缩影,清晰地展示了从部落联盟向集权过渡的艰难历程。 三、早期政治实体:邪马台国与卑弥呼的迷思 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文献开始浮现对“倭国”的模糊记载。《魏志·倭人传》成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主要依据。本书深入批判性地分析了关于邪马台国及其女王卑弥呼的记载,探讨了她作为“巫女”与“政治领袖”的双重身份,以及她如何巧妙地利用宗教权威与外部贸易(特别是与曹魏的朝贡关系)来巩固其在西日本的霸权地位。卑弥呼的形象,代表了早期日本在权力运作上的初步成熟。 第二部分:古坟的威仪与国家形态的孕育(公元4世纪 - 7世纪) 一、大王权力的崛起:古坟时代的权力象征 自公元四世纪开始,大规模的“古坟”(Kofun)开始在日本各地出现,其规模和形制(如前方后圆坟)的巨大差异,标志着一个强大的、以大和地区为中心的统一政权——“大和王权”(Yamato Polity)的逐步形成。本书侧重于对古坟陪葬品(如铁制工具、马具和大量“埴轮”)的研究,论证了这些物品如何反映了王权对地方豪族(氏姓集团)的军事动员能力和资源控制力。 二、大陆文明的浪潮:佛教的传入与律令思想的渗透 七世纪是日本历史上最关键的“引入期”。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与百济,以及通过海路直接连接的中国隋唐王朝,带来了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本书详述了佛教自百济传入后,如何从一种异域宗教迅速被塑造成维护王权合法性的工具。同时,中国“律令制度”和中央集权思想的传入,对日本原有的氏姓制度构成了巨大挑战,促使大和政权开始尝试建立基于官僚体系而非血缘关系的治理结构。 三、苏我氏的兴衰与圣德太子的改革尝试 大和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是这一时期政治史的主旋律。强大的苏我氏家族利用其对佛教和大陆技术的垄断,一度成为事实上的摄政者。本书着重分析了以圣德太子为代表的改革派如何运用“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等制度性工具,试图削弱旧豪族的权力,并确立天皇作为国家最高精神象征的地位。这些改革虽然并未彻底成功,却为后来的大化改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 第三部分:律令国家的初创与典章制度的建立(7世纪末 - 12世纪) 一、大化改新与唐式国家的移植 公元六四五年爆发的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正式将唐朝的政治蓝图视为建构未来国家的范本。本书详细分析了土地公有制(公地私田制)的尝试、班田收授法的推行,以及中央行政机构(二官八省制)的设立过程。我们探讨了这一制度移植的局限性:即在保留原住民豪族土地和权力基础上进行的“表面上的均田化”,这为后来的庄园制度的滋生埋下了伏笔。 八洲的秩序:《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神话建国” 在制度建设的同时,精神领域的统一也迫在眉睫。本书深入比较了《古事记》(712年)和《日本书纪》(720年)的文本差异,揭示了这两部史书在神话体系构建上的政治意图——即为天皇的统治提供无可置疑的神圣合法性,将天皇追溯至天照大神,以此确立其“万世一系”的统治神话,并尝试将地方的土著神祇纳入这一庞大的神祇谱系中。 三、奈良到平安:贵族文化的成熟与“国风文化”的萌芽 迁都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后,日本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贵族主导时期。本书着重研究了平安时代初期(八世纪)对唐朝文化的全面吸收,即“遣唐使”制度的盛衰。随后,随着唐朝的衰落与遣唐使的停止,日本开始走向文化上的内向自觉,孕育出独特的“国风文化”(Kokufu Bunka)。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和《枕草子》,不仅是文学杰作,更是研究平安贵族阶层生活、审美情趣和宫廷政治的珍贵史料。 四、庄园的扩张与律令制的名存实亡 在政治上,藤原氏通过摄关政治垄断了朝政。而在经济上,由于班田制的瓦解和地方豪族对土地的兼并,庞大的“庄园”(Shōen)体系迅速膨胀,它们享有免税和免役的特权,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基础。本书认为,庄园制度的成熟与律令制度的虚化,是导致平安末期中央权威衰落,武士阶层最终登场(直至镰仓幕府建立)的根本制度性原因。 结论:岛屿文明的自主性与张力 《盛世边缘》试图说明,从绳纹的古老传统到平安的精致艺术,日本文明并非简单地“接受”大陆文明的馈赠。它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吸收、改造、选择性遗弃。每一次重大的文化或制度变革,都是日本列岛在外部压力下,为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痛苦而富有创造性的内部重塑。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日本如何在其漫长的早期历史中,从周边文化中汲取养分,最终构建出独特民族形态的全面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