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我未尽的苦难》是一部带有人性温度的作品。那些在大海中、在沙漠中、在森林里不断艰难前行,只为其子孙后代能有安身立命的家园的灵魂,始终在编者脑海中挥之不去。人们常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但对于这些难民而言,他们身体和心灵将永远漂泊在路上。彼岸的一端——战争、贫困、暴政、压迫的结果是家园不再,被迫流亡。前行的孤独、绝望甚至可预见的死亡都无法阻挡人们的脚步;而在另一端——不断涌来的难民致使欧洲大陆应接不暇。在一边经历着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一边又在全球瞩目下焦灼地处理难民问题的当下,欧洲面临的又是怎样的挑战?
作者帕特里克·金斯利跟随难民一路奔赴欧洲。在他笔下,不愿看到孩子涉险渡海的叙利亚父亲,无情盘剥难民的利比亚蛇头,绞尽脑汁阻拦难民前行的土耳其政客,积极进行救援事业的意大利志愿者的面孔被一一聚焦、放大。在这场关乎理智与情感、政策与道德的叩问中,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如果换作是你,你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内容简介
2012年4月的一个下午,哈希姆家的房门被突然砸开,随后他同数百位无辜的叙利亚平民一起被投入监狱,在经历了半年的折磨与摧残后终得自由。而此时,等待他的已是家园不再。迫于叙利亚战火的迅速蔓延,哈希姆带着妻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们*终能否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新家园”?
2015年5月,当欧盟对外宣布将出动武力打击利比亚人口走私生意的当天,哈吉正在悠闲地跟朋友聚会,这位利比亚势力*大的蛇头根本没把欧洲人的决定放在眼里。全世界普遍认为,蛇头是造成欧洲难民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无情盘剥难民的同时又给欧洲带来惶恐与不安。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
在帕特里克·金斯利笔下,无论是难民哈希姆,还是蛇头哈吉的故事,都只是构成这一历史性迁徙运动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那些在另一端营救难民的海岸警卫队;给难民提供食物和庇护的国际志愿者,以及处心积虑希望难民只是途径本国的政策制定者,他们的面孔也被一一呈现出来。在这场从地中海深处、从撒哈拉沙漠中、从巴尔干半岛边境不断前行的关于绝望、孤独甚至死亡的灵魂大迁徙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有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发自内心的呼唤。
人们常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但对于这些难民来说,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将永远在路上,这便是他们无穷尽的苦难。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金斯利
英国《卫报》专职报道移民问题的记者,曾外派到欧洲25个国家跟踪报道。金斯利在媒体界屡次获奖,曾荣获2015年英国新闻奖年度外事记者、2014英国媒体奖年度青年记者。外派丹麦期间,金斯利所著旅行图书《如何成为丹麦人》被评为《星期日泰晤士报》月度旅行图书。本书部分稿酬赠予了难民救援事业。
精彩书评
金斯利通过丰富而平实的语言,令人信服地讲述了现代史上规模浩大的一次大逃亡运动。他调查分析了大量一直被歪曲和误报的事实。《我未尽的苦难》加深了我们对那些为了自身和家人安危而开始冒险之旅的难民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那些通过组织偷渡活动牟利的人的行为动机。
——英国难民委员会首席执行官 莫里斯·雷恩
《我未尽的苦难》是一部感人至深而又极具分量的作品。在人类面对重大挑战的时候,它给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本事实和分析。
——联合国秘书长国际移徙与发展问题特别代表 彼得·萨瑟兰
《我未尽的苦难》的内容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之处比比皆是。金斯利生动描述了2015年发生的这场全球瞩目的重大危机。书中把蛇头们无情的盘剥、西方决策者和官员们的苦恼与慷慨相助的志愿者之间的对比刻画地淋漓尽致。
——英国保守党议员 克里斯潘·布伦特
《我未尽的苦难》细节生动,娓娓道来。像哈西姆这样绝望又充满勇气的生命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些从地中海不时传来的有关死亡的、令人压抑和震惊的故事,很少被人如此强烈地描述出来。
——全球畅销书《黑质三部曲》作者、“英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菲利普·普尔曼
金斯利让高度政治化的欧洲难民危机传递出温情人性的一面,书中对难民不顾危险、跋山涉水地前行的描写也映射出这场危机的严重性,值得世人深思。
——《华盛顿邮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被打断的生日庆祝
第二章 第二个海洋
第三章 灵魂的交易
第四章 紧急求救
第五章 海上遭遇
第六章 乐土
第七章 丛林与河流之间
第八章 到瑞典去吗
第九章 大门轰然关闭
第十章 身份未明
来自哈西姆的一封信
后记
致谢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被打断的生日庆祝
哈希姆逃离叙利亚
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下午6点
三年前的今天,哈希姆开始了他的旅程。那天也是奥萨马的生日,那个生日被硬生生地打断了。在叙利亚,星期日是整个工作周的第一天,人们开始上班。大约下午6点,哈希姆回到家中。他先是坐下来和三个儿子一起看了会儿电视。他的妻子哈雅姆是一位教师,比他小两岁,当时正在厨房里准备晚餐。他计划在家里先待一会儿,然后出去给奥萨马买个生日蛋糕。
随后他便听到了敲门声。实际上,那更像是猛击的声音——一种哈希姆从未听过的击打声。
哈希姆对政治并不敏感。他才37岁,是当地水务局的一名公务员。他在计算机部门,主要工作是每月打印大马士革及其周围农村居民的水费单。他专注于水务工作,一心只想着自己负责的事务。
但此时此刻,这一切都毫无意义。政府人员正在挨家挨户搜查,把搜查到的成年男子一律带走。政府这么做,是否因为这些人属于逊尼派,却生活在阿拉维派(什叶派的一个分支)执政的国家里,哈希姆不敢肯定。不过,他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推测:叙利亚内战的战火开始沿着宗派主义的路线燃烧。
哈希姆走过去开门的时候,孩子们都望着他。门外站着20个人,哈希姆并不清楚他们是军人、警察,还是前政府武装人员。这些人是来抓他的,这条街上一半的人也将在这次行动中被抓捕。在远离大马士革的地方,冲突早就开始了。2010年年末至2011年年初,整个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对独裁主义的浪潮,从突尼斯一直延伸到埃及、利比亚、巴林和也门。2011年2月,叙利亚也开始了示威游行。第一次正式抗议活动发生在大马士革的一个市场里,但令人印象*深的是2011年3月中旬发生的一起规模更小的抗议活动。在叙利亚西南部城市德拉,一群男学生在校内墙壁上喷涂亲民主的口号。2000年,眼科医生巴沙尔·阿萨德接替父位,就任总统。在他的独裁统治下,绝不能容忍这种异议的存在。参与活动的学生们被逮捕,遭到严刑拷打。学生的遭遇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抗议活动,巴沙尔政府随后动用了武力,导致数十人死亡。当时在其他阿拉伯国家,民众的抗议活动已经导致4位总统下台。武力镇压发生后,叙利亚的示威游行开始有赶超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势头。在叙利亚全国各地,越来越多怒不可遏而又无所畏惧的示威者开始聚集,要求巴沙尔下台。整个3月,全国各地爆发了成千上万次抗议活动,又有数十人在示威过程中被杀害。
镇压未能阻止起义的发生。从2011年春天到夏天,叙利亚全国反对巴沙尔独裁统治的人数不断上升,从而引发了骇人听闻的残酷镇压。在几处难以平息的城镇,政府军采取了武装包围和大屠杀的方式。惊恐之余,士兵们开始逃离巴沙尔的政府军。到了秋季,大部分叛逃者聚集到叙利亚自由军的旗帜之下,开始采用游击战对抗巴沙尔政府军,起义有升级为内战的趋势。到2012年年初,叙利亚自由军已经控制了叙利亚部分地区。
截至2012年4月,位于大马士革东南数英里处的哈兰·阿拉–阿瓦米德镇一直远离战火。该地围绕一处古罗马建筑废墟而建,环境静谧,居住着约1.5万人,其中许多是政府雇员。这里的居民曾以农业为生,由于近些年气候干旱,再加上附近建了一座机场,当地许多居民都放弃了老本行,到政府部门任职。每到周末,像哈希姆这样的家庭都会到当地的公园游玩,在松树底下烤肉。但*近,气氛越来越紧张。一些巴沙尔政权的拥护者杀死了两个年轻人,把他们的尸体绑在一辆汽车上,绕城示众。大家都敢怒不敢言,但这两个年轻人的亲朋好友忍耐不住了。他们聚集到大街上抗议,并吟唱圣歌悼念死者。
此刻,哈希姆被推搡到一辆厢式货车的后面,三个孩子从房间里注视着他——政府开始报复了。这次报复行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首先,哈希姆和邻居们被带到大马士革机场地下的一所秘密监狱。管理这个监狱的是实力强大的空军情报局。从空中监视到民间监督,该部门的行动所及之范围,远超人们的想象。哈希姆和邻居们被逮捕后,没有公诉人对他们提出公诉,他们也没有受到任何指控和审讯,只是不断遭受拷打,然后被关在牢房里,直到政府从附近的村子里抓到足够多的人。三天后,他们被转移到大马士革的空军情报局总部。
在这里,数百人被硬塞进位于地下深处的单人牢房里。每天都有四五个人被拖到刑讯室里。狱警用电棍电击单身男子的生殖器。像哈希姆这样已为人父者有时会免受这种侮辱,但他们会被绑着手腕吊起来。哈希姆曾被吊了12个小时,身上的衣服都勒进了皮肤里。有的人被吊的时间更长,他们的双手后来不得不被截肢。
他们的遭遇并非特例。实际上,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还算是幸运者,因为至少他们活了下来。后来的事实表明,2011—2013年,至少1.1万名被扣押者在叙利亚的地牢(就是哈希姆被关押的那种牢房)被折磨致死。一名代号“恺撒”的摄影师受政府之托,负责拍摄受害者的尸体。他把一个存有5.5万张被扣押者尸体照片的电脑硬盘偷偷运出叙利亚。这些照片证实了政府的残酷。据照片显示,很多人在被拘期间惨遭殴打,有的甚至被掐死或者电击致死。一些人的眼珠子都被挖了出来。
哈希姆没有遭受这样的厄运,但他仍然不能回家。大约三个月后,他被转移到一处类似飞机库的地方。当时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后来他才知道,那是阿萨德家族专用的军事基地——马泽机场。那个飞机库空间很大,可以容纳好几架飞机。不过,由于关押的人太多,他们不得不轮流躺下休息。
哪些人晚上休息,哪些人白天休息,没人能搞清楚。刚被捕的时候,他们的手表就被抢走了。外面的自然光线一点儿也透不进来,因此在这个四处回声的空间里根本无法计算时间。几个月就这样过去了,也许是几个季度都过去了,谁知道呢?斋月来了,又结束了,然而,这些被扣押的人并不知道。*明确的一点是,狱警逐渐厌倦了暴力,对他们的殴打减少了。当时仍然没人敢问狱警他们什么时候能够被释放。他们知道这事不能问,一旦问起的话,很可能又要遭受一顿折磨。
前言/序言
《远航》 一本关于人性、探索与生存的史诗 《远航》并非一部虚构的冒险故事,也非沉闷的理论著作。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旅程,一次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叩问。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跟随一群不屈的灵魂,穿越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极端环境中挖掘出人性的深度与广度,最终抵达名为“希望”的彼岸。 故事的开端:命运的漩涡 故事始于一个看似平凡的时刻,却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巨浪打乱了所有既定的轨迹。这不是一场预谋的灾难,而是一次意外的、残酷的洗礼。我们的主人公们,一群背景各异、性格鲜明的个体,被命运之轮推向了一个失控的境地。他们失去了熟悉的陆地,失去了往日生活的安宁,只剩下眼前无垠的黑暗与未知。 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是都市的弄潮儿,是社会的精英,拥有着稳定而光鲜的生活。有人是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求知欲;有人是经验丰富的船长,熟悉海洋的脾气与航行的法则;有人是冷静果断的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有人是坚韧乐观的艺术家,用色彩与旋律抚慰着疲惫的灵魂;还有些是普通人,却有着一颗不甘沉沦的赤子之心。他们的人生轨迹本不应有交集,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命运强行将他们捏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仅剥夺了他们物质上的财富,更让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瞬间崩塌。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一切——电力、通讯、食物、住所,在顷刻间化为泡影。取而代之的是饥饿、寒冷、恐惧,以及最令人窒息的孤立感。他们被迫离开熟悉的温暖港湾,踏上了一场充满未知与危险的远航。 旅途的挑战:在绝境中重塑自我 《远航》的核心,并非描述具体的地理位置或事件,而是聚焦于人类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当生存成为唯一的议题,当文明的藩篱被一一打破,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部分开始显现。 书中描绘的旅途,是一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磨难。他们可能身处一个被遗忘的荒岛,资源匮乏,环境恶劣;他们可能漂泊在茫茫大海上,食物和饮水成为奢侈品,每一次日出都带来新的绝望。海上的风浪,岛上的猛兽,甚至是潜伏在未知角落的疾病,都构成了生存的威胁。但比这些更可怕的,是内心的挣扎。 在极度的匮乏与恐惧面前,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交织。有人会为了生存而变得自私冷酷,为了抢夺仅有的资源而与同伴反目成仇。有人会在绝望中彻底崩溃,放弃一切希望,选择听天由命。然而,更多的人,在经历最初的恐惧与迷茫后,爆发出了惊人的潜能。 他们开始学会协作,学会分享,学会倾听。曾经被忽略的技能,此刻变得无比珍贵。那位曾被视为“书呆子”的科学家,如今能利用最简陋的工具辨别方向,分析水源的安全性;那位昔日的艺术家,此刻能用歌声点燃士气,用故事驱散阴霾;那位果断的医生,不仅要救治伤病,还要成为团队的精神支柱。 《远航》深入探讨了领导力的演变。在没有既定规则的境地,谁能成为领袖?是拥有最多资源的人?是体格最强壮的人?还是最能凝聚人心、最富智慧的人?书中的领袖并非天生的王者,他们是在一次次艰难的抉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领导力来自于责任感、同情心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人性的光谱:爱与恨,希望与绝望 《远航》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毫不回避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在这里,善与恶不再是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在极端环境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我们会看到,在最绝望的时刻,陌生人之间爆发出的深厚情谊,他们视彼此为家人,用生命守护着对方。我们会看到,在共同面对死亡的威胁时,那些曾经的隔阂与偏见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超越一切的理解与尊重。 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人性的阴暗面。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一些人可能会为了保护自己而牺牲他人,为了私利而背叛团队。书中对这些情节的描绘,并非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真实地反映出,在最极端的状态下,人性的脆弱与复杂。正是这种真实,才让故事更加触动人心,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面对同样困境时,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远航》中的希望,并非来自奇迹般的拯救,而是来自个体内部的觉醒和集体力量的凝聚。它是一种不灭的火种,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能够发出微弱的光芒,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这种希望,不是对外部救援的被动等待,而是对自身力量的积极挖掘,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坚定守护。 抵达彼岸:重生的意义 《远航》的结局,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生存的残酷意味着失去,但失去也带来了新的生命视角。那些成功抵达彼岸的幸存者,已经不再是出发时的模样。他们的身体或许留下了伤痕,但他们的灵魂却得到了升华。 他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学会了理解生命的可贵。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生活,如今变得无比珍贵。他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对人性有了新的理解。他们带着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重塑自己的价值观。 《远航》并非只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存在”的故事。它让我们思考,在生命的尽头,我们最看重的是什么?在失去一切后,我们如何找回自我?在绝境中,我们如何保持人性的尊严? 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问题,引发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它是一面镜子,照映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勇气。 《远航》是一次对生命极限的探索,一次对人性本质的解剖。它将带你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旅程,让你在体验主人公们的挣扎与成长中,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重新审视人性的深度。这趟旅程,也许会让你感到不安,感到心痛,但最终,它会让你对生命充满敬畏,对未来充满希望。 它是一曲关于人类不屈精神的赞歌,是对生命顽强绽放的礼赞。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依然拥有改变自己、影响他人的力量。这,便是《远航》所要传达的,最深刻、最动人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