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从古文字概论、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古文字资料选读以及甲骨文、金文与战国文字资料的著录与研究情况几方面介绍,并对古文字学每个分支的历史作简明扼要的综述,书后并附有一些常用的古文字资料拓本或摹本,以便对照阅读与使用。
我拿到的这本《汉字演变与文化图景》似乎完全偏离了我对“古文字”研究的预期。我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考据严密的学术专著,详细分析不同时期古文字的形体结构、造字理据和隶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浪漫和宏大,它将汉字的演变视为中华文明图腾的不断投射,充满了对“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哲学阐释。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玉器符号、陶器刻符与后世汉字的联系,并将某些特定字形的出现与王朝的更迭、祭祀仪式的变革直接挂钩。虽然文笔优美,颇具感染力,能激发读者对古代文化的热情,但对于一个专注于探究文字“学理”——即其内部结构和演化逻辑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种过于宏观和形而上的论述显得有些空泛和缺乏实证支撑。我找不到关于“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在早期字形中具体应用的细致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性解读。
评分最近读到的一本名为《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变迁》的书,让我对上古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了新的认识。作者以极大的耐心梳理了从《尚书》到先秦诸子中的核心词汇,分析了它们在语义上的漂移、分化与合并。例如,书中对“庶”“乃”“俾”等功能性词汇的详细辨析,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非常有帮助。但是,这本书完全依赖于传世文献的文本分析,所有的论证都建立在已经被可靠抄录和传刻的文本之上。这使得它在处理那些“古文字”独有的、尚未完全纳入传世文献系统的特殊词汇或语法结构时,显得力不从心。对于那些尚未被释读或存在多种争议的甲骨卜辞辞语,或者那些仅存于金文中的特定官职、祭祀用语,这本书基本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因此,它是一本出色的“文献词汇学”著作,但与“古文字学”在研究材料和方法上存在天然的鸿沟。
评分我尝试阅读了这本《商周青铜器铭文释读与断代研究》,希望能找到直接与“古文字”打交道的材料和方法。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对具体器物的考证非常详尽,对一些著名的鼎彝铭文的释读也相当扎实,确实展现了对青铜器铭文这种特定载体中文字的掌握。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在于“断代”——即如何通过铭文内容、辞章格式和字体特征来确定青铜器的年代和功用。因此,它在讨论具体字形时,往往是从“这个字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写法”的角度切入,而较少探讨该字形本身在整个汉字发展谱系中的演变逻辑,或者它在上古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位置。对于一个想系统学习“古文字”如何构筑上古汉语世界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视野略显局限,更偏向于文物考古和器物学领域的研究范式。
评分初读这本《古代汉语语法探索》,我原本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商周甲骨文和秦汉简牍语言结构的系统性论述,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很“硬核”,仿佛能一窥先秦文献的真实面貌。然而,读下来却发现,作者的笔触更多地聚焦于更晚近的中古汉语乃至近代的语法演变,对更早期的“古文字”所承载的语言现象,探讨得相对零散和表面化。比如,书中对于上古汉语“格位”或“词缀”的分析,虽然展现了扎实的语言学功底,但其例证多取自《诗经》晚期或战国散文,对于辨识度更高的金文或甲骨卜辞中的特殊句法结构,着墨甚少。这让我这个希望深入理解“古文字”背后语言系统的读者,多少有些意犹未尽。整本书的结构更像是一部精细的中古汉语语法史梳理,而非一部面向“古文字”语言特征的入门或进阶教材。期待未来能看到作者在后续研究中,能将这份严谨的语法分析方法,更深入地应用于更早期、更具象的古文字材料之上,那将是真正的福音。
评分最近翻阅的《中国书法艺术史纲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份印象主要集中在“艺术”层面而非“文字学”层面。书中对从篆书到楷书,特别是魏碑、唐楷、宋行等各个阶段书体的风格特征、笔法要领、时代精神的描述,可谓鞭辟入里,图例丰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审美认知。然而,当我们谈论“古文字学”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铭文或刻辞本身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和历史证据,而非其书写的美学价值。这本书几乎将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的阶段仅仅视为书法史的“序章”,重点在于它们如何“蜕变”为更有利于书写的篆书。关于甲骨上“贞”字的不同写法所反映的语境差异,或者金文中最难辨识的“合文”现象背后的语法意义,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本书法鉴赏指南,而非一份严谨的文字学入门读物。
评分这会能出修订本实在是太好了
评分古文字学概要(修订本)
评分古文字学概要(修订本)
评分挺好的
评分挺好的
评分再版的经典著作,收藏一本慢慢看。
评分还不错,等了很多年。
评分再版的经典著作,收藏一本慢慢看。
评分还不错,等了很多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