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概要(修订本)

古文字学概要(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世辉,汤馀惠 著
图书标签:
  • 古文字学
  • 文字学
  • 历史语言学
  • 考古学
  • 中国古代史
  • 甲骨文
  • 金文
  • 篆刻
  • 汉字
  • 语言文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76413
版次:2
商品编码:121897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38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从古文字概论、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古文字资料选读以及甲骨文、金文与战国文字资料的著录与研究情况几方面介绍,并对古文字学每个分支的历史作简明扼要的综述,书后并附有一些常用的古文字资料拓本或摹本,以便对照阅读与使用。

目录

前言
上编 古文字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古文字和古文字学
一 什麽是古文字、古文字学
二 为什麽要研究古文字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和演进
一 汉字的起源问题
二 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 古汉字的性质
第二章 古文字研究的经典着作一一《说文解宇》
第一节 许慎的文字进化观
一 《说文解字》对古文字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 许慎的文字进化观
第二节 “六书”解说
一 指事
二 象形
三 形声
四 会意
五 转注
六 假借
第三节 整理古文字的首创方案一一部首分编法
第四节 怎样利用《说文》
一 关於《说文》的注本
二 《说文》的体例和怎样在《说文》中查找古文字
第三章 古文字资料概述
第一节 甲骨文
一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简史
二 商代甲骨文的内涵
三 商代甲骨文的分期与断代
四 占卜甲骨的使用过程
五 商代甲骨文的阅读要领
六 周人的甲骨文
第二节 青铜器铭文
一 青铜器铭文研究筒史
二 青铜器的种类和青铜器的分期
三 青铜器铭文的断代
第三节 甲骨文、金文以外的古文字资料
一 简帛类
二 玉石类
三 古玺类
四 陶文类
五 货币类
六 兵器类
第四章 考释古文字的方法
第一节 考文识字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释读古文字的辅助方法

下编 古文字资料选读
《古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并非一本涵盖古文字学所有研究成果的百科全书,也非一部详尽列举所有出土古文字材料的目录。它更侧重于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古文字学研究框架,引导读者理解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方法及其发展脉络。 本书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稳固的学习基础,同时也为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反思和梳理研究思路的平台。它不像考古发掘报告那样,逐一呈现具体的器物、铭文和图释,更不似专门的字书或词典那样,对每一个古文字进行详尽的考释和释义。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古文字学的丛林,指引大家认识路径、辨别方向、理解地形,而非逐一介绍每一棵树木的种类和生长习性。 本书不会深入探讨某一种具体古文字的起源和演变的全过程。 例如,它不会花费大量篇幅详细追溯甲骨文从图画符号演变为成熟的文字体系的每一个细节,也不会系统梳理金文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细微形体差异和发展演变。即便书中会提及这些文字,也主要是为了说明古文字学研究的普遍性原则和共性方法。读者若想深入了解甲骨文或金文的特定发展历程,需要参考专门针对这些文字的研究著作。 本书并非对所有已发现的古文字材料进行全面收录和分类。 尽管书中会引用大量重要的古文字资料作为例证,但它绝非一个数据库。读者无法从中找到所有曾经出土的简牍、帛书、青铜器铭文、陶文、玉器文字等。它不会提供详尽的出土地点、年代、所属器物类型等信息,也不会对每一件出土文物进行详细的描述。对于希望通过查阅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研究的学者,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而非直接的资料库。 本书不会就某一个古文字的释读问题进行长篇累牍的考证和辩论。 古文字的释读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焦点,许多字的研究涉及多方面的证据和复杂的推理。本书不会像学术论文那样,对某一个疑难字进行 exhaustive 的考证,罗列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引用古今中外的所有相关文献。它可能会在介绍基本释读方法时,简要提及某个字的不同释读观点,以说明释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不会将此类个案研究作为重点。 本书不包含对古文字学研究史的详细梳理。 它不会按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古文字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学者、重要学派、重要著作以及他们之间的学术争鸣。虽然书中会提及一些学界泰斗的名字,提及一些经典的学术观点,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古文字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非对历史进行系统回顾。读者若想了解古文字学研究的来龙去脉,需要查阅专门的历史性著作。 本书不涉及古文字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献学、艺术史等)之间交叉融合的深入探讨。 尽管古文字学本身就具有高度的跨学科性,本书在介绍基本概念和方法时,会适当提及这些关联,但它不会专门开辟章节,深入分析古文字学如何为历史学提供证据,如何与考古学研究相互印证,或者如何利用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文字的结构和演变。这些更深入的跨学科研究,需要读者在掌握了古文字学基本知识后,进一步阅读相关领域的专著。 本书不包含大量的古文字字形图表和摹本。 虽然在解释文字的形体结构和演变时,可能会附带一些简洁的示意图,但它不会像字典或字汇那样,提供海量的、按部首或字形分类的古文字字形图表,更不会收录大量精美的拓本或摹本。读者若要学习辨认具体字形,需要借助专门的字书、字典或图录。 本书不讨论古文字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文化意义。 例如,它不会详细描述在祭祀活动中,甲骨文是如何被用作占卜记录的,或者在宗法制度下,金文是如何承载家族荣耀和社会伦理的。本书的关注点在于文字本身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而非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功用和象征意义。 本书不会对已有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评价或价值判断。 它不会去评判某一种释读是否“正确”,某种理论是否“先进”,或者某位学者的研究是否“有局限”。本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提供工具,激发思考,而非进行学术史上的“裁判”。 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如何进行古文字研究的“秘籍”或“窍门”。 它不会提供任何“快速入门”、“速成秘诀”之类的捷径。古文字学是一门严谨而艰深的学科,其研究需要耐心、细致、扎实的功底和长期的积累。本书提供的是学习的路径和方法,而非“不劳而获”的技巧。 本书也不涉及古文字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或前沿课题的展望。 它不会去预测未来古文字学研究可能出现的突破点,或者讨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古文字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其内容更侧重于对学科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梳理和总结。 简而言之,《古文字学概要(修订本)》是一本“领航者”而非“地图集”,是“方法论”而非“资料库”。它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古文字学这门学科的整体认知,掌握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能够独立地、更有效地去探索和学习古文字学的广阔天地。它不会替读者完成所有学习任务,而是提供一个扎实的出发点和可靠的指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开启自己的古文字学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的这本《汉字演变与文化图景》似乎完全偏离了我对“古文字”研究的预期。我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考据严密的学术专著,详细分析不同时期古文字的形体结构、造字理据和隶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浪漫和宏大,它将汉字的演变视为中华文明图腾的不断投射,充满了对“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哲学阐释。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玉器符号、陶器刻符与后世汉字的联系,并将某些特定字形的出现与王朝的更迭、祭祀仪式的变革直接挂钩。虽然文笔优美,颇具感染力,能激发读者对古代文化的热情,但对于一个专注于探究文字“学理”——即其内部结构和演化逻辑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种过于宏观和形而上的论述显得有些空泛和缺乏实证支撑。我找不到关于“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在早期字形中具体应用的细致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性解读。

评分

最近读到的一本名为《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变迁》的书,让我对上古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了新的认识。作者以极大的耐心梳理了从《尚书》到先秦诸子中的核心词汇,分析了它们在语义上的漂移、分化与合并。例如,书中对“庶”“乃”“俾”等功能性词汇的详细辨析,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非常有帮助。但是,这本书完全依赖于传世文献的文本分析,所有的论证都建立在已经被可靠抄录和传刻的文本之上。这使得它在处理那些“古文字”独有的、尚未完全纳入传世文献系统的特殊词汇或语法结构时,显得力不从心。对于那些尚未被释读或存在多种争议的甲骨卜辞辞语,或者那些仅存于金文中的特定官职、祭祀用语,这本书基本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因此,它是一本出色的“文献词汇学”著作,但与“古文字学”在研究材料和方法上存在天然的鸿沟。

评分

我尝试阅读了这本《商周青铜器铭文释读与断代研究》,希望能找到直接与“古文字”打交道的材料和方法。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对具体器物的考证非常详尽,对一些著名的鼎彝铭文的释读也相当扎实,确实展现了对青铜器铭文这种特定载体中文字的掌握。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在于“断代”——即如何通过铭文内容、辞章格式和字体特征来确定青铜器的年代和功用。因此,它在讨论具体字形时,往往是从“这个字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写法”的角度切入,而较少探讨该字形本身在整个汉字发展谱系中的演变逻辑,或者它在上古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位置。对于一个想系统学习“古文字”如何构筑上古汉语世界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视野略显局限,更偏向于文物考古和器物学领域的研究范式。

评分

初读这本《古代汉语语法探索》,我原本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商周甲骨文和秦汉简牍语言结构的系统性论述,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很“硬核”,仿佛能一窥先秦文献的真实面貌。然而,读下来却发现,作者的笔触更多地聚焦于更晚近的中古汉语乃至近代的语法演变,对更早期的“古文字”所承载的语言现象,探讨得相对零散和表面化。比如,书中对于上古汉语“格位”或“词缀”的分析,虽然展现了扎实的语言学功底,但其例证多取自《诗经》晚期或战国散文,对于辨识度更高的金文或甲骨卜辞中的特殊句法结构,着墨甚少。这让我这个希望深入理解“古文字”背后语言系统的读者,多少有些意犹未尽。整本书的结构更像是一部精细的中古汉语语法史梳理,而非一部面向“古文字”语言特征的入门或进阶教材。期待未来能看到作者在后续研究中,能将这份严谨的语法分析方法,更深入地应用于更早期、更具象的古文字材料之上,那将是真正的福音。

评分

最近翻阅的《中国书法艺术史纲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份印象主要集中在“艺术”层面而非“文字学”层面。书中对从篆书到楷书,特别是魏碑、唐楷、宋行等各个阶段书体的风格特征、笔法要领、时代精神的描述,可谓鞭辟入里,图例丰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审美认知。然而,当我们谈论“古文字学”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铭文或刻辞本身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和历史证据,而非其书写的美学价值。这本书几乎将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的阶段仅仅视为书法史的“序章”,重点在于它们如何“蜕变”为更有利于书写的篆书。关于甲骨上“贞”字的不同写法所反映的语境差异,或者金文中最难辨识的“合文”现象背后的语法意义,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本书法鉴赏指南,而非一份严谨的文字学入门读物。

评分

这会能出修订本实在是太好了

评分

古文字学概要(修订本)

评分

古文字学概要(修订本)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再版的经典著作,收藏一本慢慢看。

评分

还不错,等了很多年。

评分

再版的经典著作,收藏一本慢慢看。

评分

还不错,等了很多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