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美好生活》這部教育名著篇幅不長,除一個簡短的引言之外,總共十九章,分三篇。該書的前兩章構成瞭第一篇,綜論現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目的。民主可以說是羅素教育思想的一條門檻式原則,他開宗明義地提齣“我們所追求的未來的教育體製必須給每個孩子提供現有的機會”,“如果一種教育方法不可能普及,我們就無法將其視為令人滿意的”。正是基於這種精神,他對傳統的教育理論、英國貴族式的傳統教育特彆是公學製度多有反思和批評,希望采用濛颱梭利等現代教育傢摸索齣的理論和方法破舊立新。不過,他並未一概否定古典人文教育的閤理性和重要性,而是指齣這方麵的教育一定要在內容上有所取捨、方法上有所改良,“人類知識的總量和人類問題的復雜性正在不斷增長,因此每一代人都必須為瞭找時間學習新東西而改進其教育方法”。羅素推重的第二個基本原則是自由。他認為,絕不能像舊時那樣通過恐嚇、強迫甚或體罰來管束和訓導兒童,而應該培養兒童的自律和主動。一方麵要藉助現代心理學知識來把握和利用兒童的心理特性,另一方麵要傳授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來激發兒童的學習欲望。品性和美德的養成絕非依賴外在強製,也不能訴諸意誌控製,而是取決於兒童早期確立的良好習慣,“好習慣幾乎可以自動産生大部分美德”。在羅素看來,理想人格的基礎是活力、勇敢、敏銳和理智等四種品性。他特彆指齣,傳統教育的一大缺陷是輕視理智,而沒有理智, “教育者們常常因為熱衷於灌輸所謂的正確信念而疏於對理智的訓練”。即便時至今日,這樣的提醒仍舊值得我們謹記。
第二篇包括十一章,考察的主題是品性教育,即道德教育。羅素對此所作的討論是異常全麵而具體的,他的許多見解尤其可以供中國的傢長們藉鑒。例如,他認為,道德訓練應該在嬰兒的齣生之日就開始,這樣有益於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自律能力,“即便是一個剛剛齣生的嬰兒,也要把他當作一個將會在世界占據一席之地的人來尊重。不能為瞭貪圖一時便利或照料孩子的樂趣而犧牲他的未來”;例如,要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通過學習操作性或控製性的技能,而非通過跟他人進行身體競爭”;例如,父母的關愛是孩子應得的權利,而不是一種需要償還的債務,父母對子女的迴報“應該當作純粹的額外收獲而懷著感激之情去接受,就像春天裏的好天氣,而不應該將其作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來期盼”。
第三篇共六章,羅素探討瞭智力教育。他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要限製乃至排除道德因素對智力教育的影響,“在道德問題上花費大量時間或心思,應該是大可不必的,因為孩子所需的其他美德應該是純粹的智力訓練所自然産生的結果”,“所傳授的知識應當是齣於智力上的目的而傳授,而不是為瞭證明某個道德或政治結論”。但他認為,智力教育要獲得成功,離不開這些品質:好奇心、開放心態、相信知識難求卻可得、耐心、勤奮、專注和精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羅素對精確的強調。他贊成將精確作為理智生活所遵循的道德準則,因為“我們在思想、語言和行為上的精確程度可以大體衡量我們對真理的忠實程度”。為瞭追求精確,值得忍受枯燥,“學習精確知識容易使人厭倦,但這每一種是必不可少的”。越是深入和高階的教育越需要精確,關鍵在於領會那些枯燥知識的重要性,以及養成一種理智上的冒險意識。羅素還從普通教育、專業教育和大學教育等三個方麵對智力教育展開瞭細緻討論。
羅素(Bertrend Russell,1872-1970),齣身於英國貴族傢庭,20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傢之一。在98年的生涯中,完成瞭40多部著作,涉及哲學、數學、科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曆史、宗教與政治等。他的首要事業和建樹是在數學和邏輯領域,對西方哲學産生瞭深刻的影響。
引言001
第一篇 教育與美好生活
第一章 現代教育理論的基本原理003
第二章 教育的目的025
第二篇 品性教育
第三章 齣生之年053
第四章 恐懼063
第五章 遊戲與想象079
第六章 建設089
第七章 自私與財産097
第八章 誠實104
第九章 懲罰111
第十章 同伴的重要性120
第十一章 愛與同情127
第十二章 性教育142
第十三章 幼兒園152
第三篇 智力教育
第十四章 一般原則165
第十五章 14歲前的學校課程180
第十六章 最後的學年192
第十七章 走讀學校和寄宿學校201
第十八章 大學208
第十九章 結論216
譯者前言
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是20世紀最卓越的哲學傢之一。他齣身貴族,祖父約翰?羅素是著名的輝格黨人,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曾兩度齣任首相;父親安伯力?羅素和自由主義哲學大傢穆勒(John Stuart Mill)交遊甚篤,自己也是一位自由主義者。由於年幼時雙親相繼離世,羅素轉由祖母撫養,並且一直在傢接受教育,因此童年時光頗為寂寥。不過,祖母的獨立不羈和道德熱情深刻影響瞭他,求知和冥思也帶給他莫大的心靈慰藉。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羅素先後攻讀瞭數學和哲學,憑藉一係列基礎性、典範性的研究工作,被公認為居於數理邏輯和分析哲學的開創者之列。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名優異的通俗作品作者,不僅能以淺顯練達的文辭嚮一般讀者陳述哲學觀點,還熱切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大眾議題並為之著書立說。超越專業藩籬的博大關懷為羅素贏得瞭世界性的聲譽,包括1950年的諾貝爾文學奬,授奬詞稱他為“當代理性和人道的傑齣代言人之一”。
在羅素所關注的大眾議題中,教育占據著極為突齣的位置。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興旺而嘈雜的時期。反映到教育領域,一方麵,從阿諾德(Thomas Arnold)、紐曼(John Neman)等人那裏承襲下來的紳士教育和古典人文主義教育代錶著正統;另一方麵,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等所倡導的科學主義教育方興未艾。羅素明確主張摒棄傳統的紳士教育,呼籲教育改革,以適應迅疾的科學進步和復雜的現代生活。大體而言,他跟他的教師懷特海(Alfred Whitehead)、同時代英國教育傢尼爾(Alexander Neill)以及歐洲新教育運動教育傢濛颱梭利(Maria Montessori)等人立場一緻,提倡知識的緻用、人性的改善和兒童的自由。羅素通過《社會改造原理》(1916)、《自由之路》(1918)、《幸福之路》(1930)、《教育與社會秩序》(1932)、《民主教育》(1942)等一係列著作,或零散或集中地持續闡述自己的教育思想,但說到他在這方麵的代錶作,非齣版於1926年的《教育與美好生活》莫屬。
1921年,羅素和曾跟自己一同訪問蘇聯與中國的英國作傢、女權主義者多拉?布萊剋(Dora Black)結婚,開始瞭他的第二段婚姻。婚後兩人育有一兒一女,這給羅素係統而實證地研究兒童教育提供瞭契機,由此得到的成果便是日後成為現代教育經典的《教育與美好生活》。該書齣版的翌年,羅素夫婦還共同創辦瞭一所實驗性的寄宿製學校,親自掌管校務、擔任教師,踐行他們所提倡的教育觀念。
《教育與美好生活》這部教育名著篇幅不大,除一個簡短的引言之外,總共十九章,分成三個部分。該書的前兩章構成瞭第一部分,係綜論現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目的。民主可以說是羅素教育思想的一條門檻式原則,他開宗明義地提齣“我們所追求的未來的教育體製必須給每個孩子提供現有的最佳機會”,“如果一種教育方法不可能普及,我們就無法承認它是令人滿意的方法”。正是基於這種精神,他對傳統的教育理論、英國貴族式的傳統教育特彆是公學製度多有反思和批評,希望采用濛颱梭利等現代教育傢摸索齣的理論和方法來破舊立新。不過,他並未一概否定古典人文教育的閤理性和重要性,而是指齣這方麵的教育一定要在內容上有所取捨、方法上有所改良,“人類知識的總量和人類問題的復雜性正在不斷增長,因此每一代人都必須為瞭找時間學習新東西而改進其教育方法”。為羅素所推重的第二個基本原則是自由。他認為,絕不能像舊時那樣通過恐嚇、強迫,甚或體罰來管束和訓導兒童,應該培養兒童的自律和主動。一方麵要藉助現代心理學知識來把握和利用兒童的心理特性,另一方麵要傳授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來激發兒童的學習欲望。品性和美德的養成絕非依賴外在強製,也不能訴諸意誌控製,而是取決於兒童早期確立的良好習慣,“好習慣幾乎可以自動産生大部分美德”。在羅素看來,理想人格的基礎是活力、勇敢、敏銳和理智四種品性。他特彆指齣,傳統教育的一大缺陷是輕視理智,而沒有理智,“我們復雜的現代世界就無法存在,遑論進步”。這樣的看法似乎平淡無奇,但羅素認為不然,“教育者們常常因為熱衷於灌輸所謂的正確信念而疏於對理智的訓練”。即便時至今日,這樣的提醒仍舊值得我們謹記。
第二部分包括11章,考察的主題是品性教育,亦即道德教育。羅素對此所作的討論是異常全麵而具體的,他的許多見解尤其可以供中國的傢長們藉鑒。例如,他認為,道德訓練應該在嬰兒的齣生之日就開始,這樣最有益於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自律能力,“即便是一個剛剛齣生的嬰兒,也要把他當作一個將會在世界占據一席之地的人來尊重。不能為瞭貪圖一時便利或照料孩子的樂趣而犧牲他的未來”;例如,要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通過學習操作性或控製性的技能,而非通過跟他人進行身體競爭”;例如,父母的關愛是孩子應得的權利,而不是一種需要償還的債務,父母應該把子女的迴報“當作純粹的額外收獲而懷著感激之情去接受,就像春天裏的好天氣,而不應該將其作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來期盼”;再例如,性教育應該貫徹兩條規則,“永遠要實事求是地迴答問題”,“對性知識和其他知識要完全一視同仁”。諸如此類的意見,相信可以引發不少讀者的共鳴抑或反省。
第三部分的6章(除去全書最後的結論,實際上是5章),羅素探討瞭智力教育,或者說知識教育。他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要限製乃至排除道德因素對智力教育的影響,“在道德問題上花費大量時間或心思,應該是大可不必的,因為孩子所需的其他美德應該是純粹的智力訓練所自然産生的結果”,“所傳授的知識應當是齣於智力上的目的而傳授,而不是為瞭證明某個道德或政治結論”。但他認為,智力教育要獲得成功,離不開這些品質:好奇心、開放心態、相信知識難求卻可得、耐心、勤奮、專注和精確。羅素對精確的強調尤其值得一提,他贊成將精確作為理智生活所遵循的道德準則,因為“我們在思想、語言和行為上的精確程度,可以大體衡量我們對真理的忠實程度”。為瞭追求精確,值得忍受枯燥,“學習精確知識容易使人厭倦,但這是每一種卓越所必不可少的”。越是深入和高階的教育,越需要精確,關鍵在於領會那些枯燥知識的重要性,以及養成一種理智上的冒險意識。羅素還從普通教育、專業教育和大學教育三個方麵對智力教育展開瞭細緻討論,對此就不再贅述瞭。
羅素的這本小書,無論思想上還是文字上都不屬於高深之作,如他在引言中所說,書裏的看法“源於我關於自己孩子的一些睏惑,因此這些見解並不冷僻或抽象”。美國著名哲學傢、教育傢杜威(John Dewey)也認為,該書沒有包含任何令人費解的普遍理論,而隻是“以最低限度的一般化理論對形形色色的話題進行瞭一係列議論和評說”,他贊賞該書體現瞭“最好的英文傳統”。羅素的許多敘述和建議還非常具有操作性,這對於一本談論兒童教育的書而言,顯然是一大優點。“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羅素這種有著強烈經驗和科學色彩的闡述風格,不僅給他自己的觀點增添瞭說服力,也更容易讓讀者切實受益。這本書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優點,是通篇閃耀著理智的光輝。不必諱言,羅素寫作該書是為瞭宣揚特定理念。這些理念是否正確、能否接受,讀者大可見仁見智。但我們從羅素的討論中不會讀到任何單純訴諸情感的、宣傳式的或者控訴式的內容。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周密的考慮、清晰的邏輯、平實的論說以及恰當的摺中。即便我們不贊同他的前提和結論,大概也會認可乃至欣賞這種說理方式;而如果我們要對他的觀點提齣異議和反駁,最好也要采取同樣的方式。實際上,不管是深奧的哲學問題,還是切身的日常問題,都應該設法依循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思維和錶達。如此,不管是對我們自己,對周遭的人,還是對整個社會,都是一件好事。
本書最初在美國齣版時書名是《教育與美好生活》(Education and the Good Life),在英國齣版時書名是《論教育:特彆是兒童早期教育》(On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Early Childhood),兩個版本並無實質性的內容差異。拙譯依據的是美國版本,翻譯過程中對書中的人名、地名、著作、事件以及術語等作瞭簡要注釋。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紮實得驚人,行文流暢,節奏感極佳,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氣息。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在娓娓道來,將復雜的教育哲學融入到對日常生活中細微之處的觀察裏。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閑暇時間的教育價值”,對比瞭不同社會階層如何利用非工作時間來豐富精神世界,這個角度非常新穎且具有現實意義。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對教育公平的殷切期盼,以及對那些被現有體製邊緣化的群體的深切關懷。它不是那種強硬灌輸觀點的著作,而是更像邀請你一起進行一場深刻的思辨之旅。每當我閤上書本,總會陷入沉思,思考教育的邊界在哪裏,以及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瞭“美好生活”所需的那些非功利性的素養。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維框架,幫助讀者跳齣狹隘的教育功利主義,迴歸到教育本身應有的溫度與廣度。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將宏觀的教育政策分析與微觀的個體心靈成長路徑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大量國內外教育史料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嚴謹。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這些曆史脈絡作為我們理解當下睏境的參照係。書中關於“情感教育”和“公民責任培養”的部分,尤其觸動瞭我。在當前社會日益原子化的趨勢下,如何通過教育培養齣具有同理心和集體責任感的現代公民,成為瞭一個嚴峻的挑戰。作者提供瞭一套係統的、可操作性的思考路徑,而非空洞的口號。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吸收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重塑,它引導我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去審視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從傢庭教育到公共政策製定,都體現齣一種深層次的關懷和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立意之高,視野之廣,讓我贊嘆不已。它不僅僅是在討論如何更好地教導下一代,更是在探討人類社會如何通過教育實現更高層次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作者將教育視為一種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強調瞭文化傳承在構建“美好生活”中的基石作用。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比較分析,非常富有洞察力,揭示瞭文化差異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成功”和“幸福”的定義。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論述教育的未來趨勢時,展現齣一種兼具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成熟態度,既描繪瞭技術革新可能帶來的機遇,也警示瞭其潛在的風險。閱讀此書,如同經曆瞭一次思想上的長途跋涉,讓人在領略瞭教育廣闊天地的同時,也更清晰地認識到個體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所應承擔的責任和力量。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其超越瞭傳統的“教育學”範疇,大膽地引入瞭心理學、社會學甚至藝術鑒賞等多個維度的理論來闡釋“美好生活”的構成要素。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特彆是在描述個體如何在教育的引導下,逐步構建起屬於自己的意義係統時,那種娓娓道來的力量感讓人難以抗拒。書中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培育路徑”的論述尤其精闢,它強調瞭提問比迴答更為重要,並提供瞭一係列可以日常實踐的思維訓練方法。我發現,自從讀瞭這本書後,我在日常生活中麵對信息和觀點時,不再輕易接受錶象,而是習慣性地去追溯其根源和邏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一種古典的韻味和現代的銳氣,讀起來既感到親切,又充滿挑戰,它迫使你不斷地去挑戰自己的固有認知,無疑是提升思維質量的上乘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非常宏大而又貼近生活的視角,將教育的本質與個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緊密地聯係瞭起來。作者沒有落入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展現瞭教育在塑造個體認知結構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的核心作用。特彆是書中對“終身學習”概念的重新詮釋,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再僅僅是關於獲取文憑或技能的工具性過程,而更像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一種與世界保持深度對話的能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現代教育體係的弊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的深刻,他犀利地指齣瞭標準化考試對創造力和個性化發展的壓抑,並提齣瞭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改革方嚮。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反思自己過去接受的教育,以及我希望我的孩子未來能獲得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教育的諸多模糊地帶,讓人在讀完後,對教育的意義有瞭更立體、更富有人文關懷的理解,絕對是值得反復研讀的佳作。
評分不錯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還不錯,正在閱讀中,值得一看
評分百年經典精品收藏人文閱讀
評分百年經典精品收藏人文閱讀
評分還不錯,正在閱讀中,值得一看
評分百年經典精品收藏人文閱讀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