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动,千年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百年工业社会被洪流推进信息社会,编码和算法的时代来临,这是一个历史的跨越,而这个历史的跨越被《市民与社会》完整地记录下来。在《市民与社会》与大家同行的这25年中,市民一直在观察、分析、感知社会,并参与重新构建、革新、成就社会!本书所呈现的是极具使命和情怀的25位社会建构者的故事,他们以及他们所属的团队无论面对怎样的难题,即使受囿于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都愿意尽最大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社会共治、多方协作,一以贯之、众志成城的理念和行动。
本书是为《市民与社会》栏目25周年纪念而作,选取该栏目25个经典市民热议话题,主要是市民集中参与、共同治理上海社会的一个个小缩影,解决群租问题、拆除违章建筑、社区小景观设计,等等,话题均是市民关心的,体现如何在市民、政府管理者、企业、专家等各方面的努力下,将社会公共事务妥善解决。
秦畅,“全国金话筒奖”获得者、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首席主持人,主持《市民与社会》节目。该节目获得多项荣誉:首批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中国新闻一等奖、首届上海市优秀媒体品牌等,并被誉为“对话的桥梁,意见的论坛”,在长三角广播市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收听率和广泛的影响力。
目录
城市营造
市民的东岸,公众的规划
营造有温度的历史街区
幸福里的“幸福”
河道长效管治,靠什么?
在“五违四必”中绣出“生态”绿洲
带着“感情”拆违,可能吗?
社区自治
“绿主妇”,垃圾分类六年间
小区停车难,难也不难!
被抛盘的公寓如何大变样?
老公房装电梯:从不可能到可能
让社区幸福起来!
居民议事会,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我与我的客堂汇
社区景观,我们一起设计!
社会管理
阿大葱油饼:“放管服”如何做到精细化?
从管理到治理,让共享单车“骑得更远”
只为青年人有个“家”
把脉医院周边交通 各方会诊缓通行难
大厂房变大舞台,专业人做专门事
一座“孤岛”的蝴蝶蜕变
“斤斤计较”只为让老人安享晚年
有关爱的地方就是家
公益行动
广场舞联盟:组织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孵化小小梦想,改变TA的世界——一个鸡蛋的暴走
青年,能重回乡村吗?
序
《市民与社会》节目,诞生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开风气之先,创传媒之新。25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管理不断创新。《市民与社会》节目一边连着政府,一边连着市民,就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把市民的声音引进电波,大家在一个平台上为上海的发展建言献策。
我记得,节目刚开播没几天,我就走进了《市民与社会》。电波的声音未落,就有电话拨打进来称赞《市民与社会》是心声、桥梁和纽带。
民声呼唤民生,民生需要听到民声。开放公众参与渠道、倾听市民意见与建议、回应社会关切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市民参与对话,对改善政府职能是机遇,又是挑战。事实证明,推动社会进步需要政府、民众、媒体多方面的协作。《市民与社会》25年来的探索是极具价值的,在意民声,在乎沟通,在倾听每一个人的感受,这一形式最终成为一种城市精神。
作为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出现各方高度关注的话题,十分正常。随着公众参与不断深入,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上海的城市治理已经到了“绣花”般精细化的高度。市民对每一个问题的要求是细而再细。
哪些问题是市民高度关注、重点聚焦、反复讨论的,媒体是“顺风耳”,总是最先知道。在《市民与社会》的历年话题中,有不少是要经过反复讨论的,如果问题一时未得到完全解决,话题就离不开公众视线的焦点。一刀切、久拖不决,市民都会有意见,批评是正常的,抱怨也可以理解。因此,需要搭建一个表达的平台,让市民的情绪得以表达,并引导大家理性对待,对未来抱有信心,进而参与进来。
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很多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反复出现并演变。这些问题不大会有标准答案,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但让我很欣喜的是,通过《市民与社会》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
衣食住行用,生长老病死,这本书精心筛选的25个案例,个个让人有兴趣读一读听一听,这些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吗?“绣花功夫”是怎么体现的?其中的小区停车难问题、群租治理、老公房加电梯、垃圾分类违法搭建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老大难”啊!
我最关心小区停车难。普陀区东湖明珠小区有资源使用足,没有资源使劲儿挖潜,还通过规则整合资源,最让人欣慰的是:整个过程都是在共商共决共治中完成,从而实现共享。
很多人说,垃圾分类,没有理念和行动的共识,上海再过十年也办不成。但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的“绿主妇”们用6年时间实现了小区垃圾全分类,连厨余垃圾她们都能用来生产酵素,变废为宝,然后再沤有机肥,也是宝。
群租治理“老大难”,基层政府主动搭了一个平台,让房东、租户、代理经租企业、金融机构、基层居委都找准自己的位置,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解决了这一难题;规划也不再只是专业人才能做的事儿。石崧博士在为滨江东岸贯通的规划时,眼睛向下,认为“市民的东岸,公众的规划”。
“一个鸡蛋的暴走”从一个扶贫帮困的公益组织,成长为提升城市公共体育休闲活动的破题者。12小时,走完50公里,其中多少细节是需要倍加小心,多少管理环节需要细细思量,他们做成了,而且越来越有影响力!
还有那被总理点名的葱油饼。如果依照现有法律,严格执法,阿大葱油饼必须消失。而另一面,又有那么多希望保留城市烟火气息、市井味道的呼声。这根情与法的“钢丝绳”背后,基层管理者张芹和她的同事们用耐心和智慧做到了两全其美,赢得了公众的喝彩!
最让我欣喜的是,看到四叶草堂的设计师们,把社区景观拓展为社区共治的平台,因为只有让更多人参与,才是真正的治理。
……
书中的每一位讲述人,都让我这位长期观察社会、研究社会治理的人感到佩服。
只有参与了,才能理解、感受在解决每个问题时背后的纠结、过程的反复和成果的来之不易。“让社会治理社会”,这一理念如今正在基层广为传播,这样的光点正在出现燎原之势。大家都在执着于一件事:创新社会治理。而每一个创新治理的背后,都凝结着社会各界同心协力,砥砺前行,凝结着上海市民极具建设价值的思考和意见。这座城市是大家的,人人参与,人人呵护,城市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里,集结了25个体现“精细化”“精准化”的社会创新治理实践。见微而知著,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让我们从中寻求共鸣,感受力量,合力推动社会进步。让“绣花针”在全社会“绣”出锦绣河山。
衷心希望《市民与社会》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勇担责任!
邓伟志
社会学者、上海大学终身教授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感。上海,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她所面临的城市治理难题,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样本。它既有国际大都市的复杂性,也保留着中国特有的社会肌理。而“启示录”这个词,又增添了一份严肃和前瞻性,仿佛不仅仅是在记录已经发生的事情,更是在为其他城市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经验地图。我非常关注这本书是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平衡的。上海的经验固然宝贵,但若只是简单地移植到其他城市,往往会水土不服。我期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治理策略背后的底层逻辑、制度环境以及文化土壤,从而提炼出那些具有普适价值的管理哲学。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地方志,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导读。
评分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治理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视角。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城市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迭代压力。我很好奇,上海在应用新技术、新工具来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是如何确保“人本”的关怀不被冰冷的数据所取代的。那些“绣花针”的智慧,是否也融入了信息化的进程?比如,如何利用大数据来精准发现社区的薄弱环节,而不是仅仅用来进行监控或考核?如果这本书能够探讨技术赋能下的“有温度的治理”,探讨如何在效率与温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那它无疑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这不仅仅是关于管理技巧的讨论,更是关于未来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选择的深刻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感觉像是在说,面对城市管理的复杂挑战,总有一些看似微小却精准有效的“针脚”在默默发挥作用。我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因为我对城市规划和社区治理特别感兴趣,市面上很多谈论这个话题的书籍,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就是堆砌理论,让人觉得脱离实际。但这本书的切入点——“绣花针”的比喻——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暗示了一种精细化、有温度的管理方式,不再是那种大刀阔斧的“运动式”治理,而是深入到具体场景、解决具体痛点的智慧。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不少精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亮点,可能是某个街区改造的巧妙设计,也可能是某个社区协商机制的创新尝试。这种由点及面的观察角度,非常吸引我,因为它让我相信,真正有效的改变往往就藏在这些“针脚”里,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总结。我特别期待能看到那些具体的案例,那些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想“原来还可以这么做”的治理实践。
评分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看,我最看重的是书里是否能“接地气”。治理工作最终是要落实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体验上的,比如垃圾分类的规范、老旧小区的改造、邻里关系的维护,这些才是衡量城市管理是否成功的真正标尺。光有宏伟的蓝图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知道,那些“绣花针”是如何穿过生活的粗糙缝隙,把日子缝补得更平整、更舒适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用生动的故事,讲述那些基层工作者和市民代表如何通过一次次的磨合与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并落实行动的细节。这种叙事方式,比干巴巴的政策文件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引发我们对自己所在社区的反思。如果书中能呈现出治理中的“张力”——即矛盾如何被识别、被协商、被化解的过程,那就更棒了,因为真实的世界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评分我个人对社会协同治理的模式特别感兴趣。现代城市问题越来越复杂,任何单一部门都无法独立解决。一个成功的城市治理体系,必然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市民个人共同参与、相互制衡的生态系统。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有很多关于如何激发社会活力、如何建立有效信任机制的案例。比如,政府如何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和“赋能者”,而不是一味地发号施令。我期待读到关于那些成功的非营利组织是如何参与到公共服务中的故事,以及他们与行政体系互动时所经历的磨合期。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出打破传统壁垒、实现多方共治的“催化剂”是什么,那么它对全国其他城市乃至全球治理研究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