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库观察与思考》分上篇、下篇两大部分。上篇32个专题,主要是从国库视角展开对有关财政、金融问题的分析;下篇27个专题,主要是对国库本身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期待《国库观察与思考》的出版,能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效果。现代国库不仅守护着国家重要的现金资源,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对这些信息宝藏进行深度挖掘,可以好地发挥现代国库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刘贵生,1963年生,经济学博士,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被授予“湖南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80年至2000年,在高校学习及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2001年起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在《经济研究》《会计研究》《财政研究》《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撰写出版《财务原理论纲》《财务分析改革探索》《现代国库论》等学术专著十余部。
李海,1979年生,经济学硕士,管理学硕士,2000年起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上篇
一应准确理解“盘活财政资金存量”的内涵
二“一边库存高企,一边债台高筑”现象分析
三盘活财政资金存量不能“一拨了之”
四再议“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五当前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应重心下移
六再析“突击花钱”
七“大量政府资金游离于国库之外”需引起高度重视
八财政凭什么能向商业银行透支
九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的思考
十宏观税负:高哉,低哉
十一分税制的“是是非非”
十二将分税制进行到“底”
十三从“营增并存”到“营改增”
十四“营改增”的试点效应观察
十五他山之石:欧盟增值税制度
十六为什么金融业增值税难征
十七开征金融业增值税的“国际惯例”
十八开征金融业增值税的“挪威模式”
十九对我国开征银行业增值税的思考
二十我国银行业开征增值税需要关注的若干现实问题
二十一借鉴国际消费税经验完善我国消费税制度
二十二从国库数据看东北经济怎么了
二十三税收收入“超跌”现象值得关注
二十四进口税收“异动”现象分析
二十五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是否到位
二十六理性看待非税收入过快增长现象
二十七当前我国非税管理的关键在于规范
二十八地方政府债务特点及其风险分析
二十九地方债利率为何竟然低于国债利率
三十美国:如何应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
三十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国库观察
三十二对政府资金监督制衡的国际经验
下篇
一究竟谁是国库现金管理的主体
二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的三个问题
三美国:如何破解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的难题
四国库库存与财政性存款辨析
五国库现金管理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六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协调
七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市场协调
八中央国库现金管理的基本经验
九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十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十一财政专户的调研、观察和思考(上)——产生与发展
十二财政专户的调研、观察和思考(中)——现状与趋势
十三财政专户的调研、观察和思考(下)——问题与整改
十四大数据时代:国库大有可为
十五借鉴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经验,促进国库信息化发展
十六乡镇国库的调查与思考(上)
十七乡镇国库的调查与思考(下)
十八“经理”、“代理”问题的历史观察与思考
十九一份“简报”引发的思考
二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二十一一次坦诚的协商
二十二继续坚持与完善中央银行经理国库体制
二十三参与《预算法》修订的回顾与思考
二十四黎明前的曙光
二十五还要再打一场“攻坚战”
二十六全面体现经理国库本质要求
二十七“经代”之争纪实(代后记)
前言/序言
三十年前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条例》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具体经理国库,组织管理国库工作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三十年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主动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依法认真履行经理国库职责,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库发展之路。
一、三十年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三十年来,人民银行不断加强国库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国库在国家预算收支中的执行、反映、促进、监督作用,为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国库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继《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又陆续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的具体内容。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围绕分税制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税收收入电子缴库、国债发行与兑付、国库现金管理及国库内部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特别是2001年我国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以来,逐步清理、撤销了各执收单位、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众多财政性资金账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性资金分散、挤占、挪用等问题,有效推动了基于国库单一账户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程。目前,以“两法两条例”为基础、以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体系基本确立。
二是国库服务政府预算执行的能力大幅提升。
为提高中央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人民银行建成了以全国集中的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为核心的国库信息化系统。目前,国库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责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连接财税、海关、商业银行、纳税人的信息中枢。同时,依托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将各级国库机构作为支付系统的参与和清算主体,使国库资金汇划从间接到直接,从单一渠道到多种渠道,从层层逐级上划到直达入库,实现了预算收入零在途和支出即时到账,预算收支执行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
三是国库监督管理持续强化。
人民银行充分发挥业务垂直管理的优势,认真履行事中监督职能,通过加强柜面监督、加大现场检查力度等手段,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占压预算收入、超预算拨款、重复退库、违规调库等业务差错和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了预算收入准确完整缴入国库、预算支出合法合规,有力地维护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会同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完善国库资金监管制度,实现多部门对账、多环节控制,形成风险防控合力,切实保障了国库资金安全完整。
四是国库现金管理稳步推进。
2002年12月,财政部、人民银行出台了《国库存款计付利息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02]62号),国库现金管理工作由此起步。200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财政部共同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2014年12月,北京等6个省市启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分工明确、服务宏观调控大局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框架和操作模式日益完善,在熨平国库资金波动、实现国库现金保值增值、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浩瀚星河中的微光:一部关于人类探索与未来图景的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具体的财务记录或国库收支的细枝末节,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宏大叙事及其未来航向的深刻凝视。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宇宙的奥秘、技术的革新以及人类精神的韧性抱有无限好奇心的探索者的著作。 第一部分:追溯文明的足迹——从古老智慧到数字洪流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廊,审视人类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与创造力。我们不会停留在对既有历史成果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驱动这些变革的核心动力。 第一章:原初的火种与心智的觉醒 探讨人类早期社会结构、知识的首次积累与传递方式。重点分析了早期文字、天文观测和数学概念的萌芽,这些“非物质财富”是如何为后世的积累奠定基础的。我们将对比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中国古代在知识管理上的异同,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价值”与“传承”的不同理解如何塑造了早期的社会形态。 第二章:地理的边界与认知的拓展 聚焦于大航海时代及随后的地理大发现。这不是简单的探险记录,而是对人类如何打破地理桎梏、重塑世界观的哲学思考。讨论了跨文化交流对知识体系的冲击与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论的飞跃。重点分析了地图绘制技术、导航工具的发展,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空间”和“资源”的认知模型。 第三章:蒸汽的轰鸣与思想的解放 深入剖析工业革命的内在驱动力,不仅是机械技术的突破,更是组织结构、能源利用方式和劳动力观念的彻底重塑。我们将审视科学方法的成熟如何系统化地应用于生产,并探讨启蒙运动的思想如何为这种结构性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关注点在于知识如何从少数精英手中解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普遍力量。 第四章:电磁的脉动与信息的爆炸 本章聚焦于20世纪初至今的信息时代的来临。从电话、广播到计算机的诞生,核心在于信息传输速度的指数级增长。我们探讨了信息本身的商品化过程,以及这种“虚拟资产”如何开始挑战甚至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财富的地位。分析了编码理论、图灵机概念等基础性理论对现代社会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第二部分:科技的棱镜——重塑存在的维度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当代,关注那些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生活形态、定义未来可能性的前沿科学与技术领域。 第五章:生命的密码与伦理的边界 深入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进展,以及合成生物学带来的无限可能。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些技术对“生命定义”的挑战,以及人类必须在追求进步与维护自然秩序之间寻求的微妙平衡。探讨了生物数据与隐私保护的新议题。 第六章:量子纠缠与计算的极限 对量子计算的前景进行展望,分析其对密码学、材料科学和复杂系统模拟的颠覆性潜力。本章不侧重于复杂的物理公式,而是描绘量子计算一旦成熟,将如何重塑我们处理信息、理解世界规律的能力,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安全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七章:深空的回响——人类向外的延伸 关注人类重返月球计划、火星探索以及对系外行星的搜寻。这部分旨在探讨探索太空的驱动力——是资源获取,还是对“我们是否孤独”这一终极问题的追问?详细描述了新型推进技术、闭环生态系统构建的挑战,以及太空资源利用的长期规划。 第八章:人机共生的新纪元 探讨人工智能(AI)从弱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路径。重点分析了深度学习模型的局限性与潜力,以及类脑计算的最新进展。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心智与机器智能融合的可能性,包括脑机接口(BCI)技术,以及这种融合将如何重新定义“智能”本身。 第三部分:未来图景的绘制——构建韧性的社会结构 在考察了历史轨迹与前沿技术之后,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对未来社会形态、伦理治理和人类精神寄托的构建性思考。 第九章:气候的对话与生态的契约 聚焦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本书将气候科学视为一种关于资源分配与代际责任的复杂博弈。探讨了碳捕获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全球化部署,以及构建一个能适应不确定性的、具备高度生态韧性的城市与农业系统的必要性。 第十章:全球治理的迷宫与合作的艺术 审视在技术加速发展和全球化相互依赖加深的背景下,传统主权国家体系面临的挑战。探讨了跨国合作的新模式,如何应对跨越国界的挑战,如流行病防治、网络安全和太空探索的共同管理。分析了新型非政府组织和跨国科技公司在塑造全球规范中的日益增长的作用。 第十一章:心智的避难所——意义的重塑 技术奇迹的背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同步发展?本章反思了在高度自动化和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保持心智的清晰、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探讨了艺术、哲学和冥想等“非实用性”活动在构建个体意义和维护社会凝聚力方面的核心价值。 第十二章:未知的彼岸——面向不确定性的哲学 全书的收官之章,旨在激发读者对未来的开放态度。我们承认,许多重大的突破和风险是当前认知框架无法完全预测的。本书鼓励建立一种“预备性伦理”——一套能够适应快速变化、尊重未知、并始终将人类福祉置于技术工具之上的指导原则。这是一种对星辰大海的承诺,也是对人类文明连续性的坚守。 结语:永恒的探寻 本书以一种充满敬畏与审慎乐观的基调结束,强调每一次重大的飞跃,都伴随着对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认识。探索并非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潜能与责任。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关乎人类整体命运的宏大对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