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职学校教师学习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用教材,读者对象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本书以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要求为指导,结合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幼儿园及教育行政部门调研成果,通过观课议课、师生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参与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学前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并适时梳理研究发现和认真总结研究成果。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本书力争做到全面、新颖、易学,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基础性。二是前瞻性。三是综合性。四是实践性。整体风格不仅追求学术上的严谨,更注重实践上的可行。文字表达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既便于自学,也便于集中授课。
高方银,男,1966年生,仡佬族。现为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贵州省省级骨干教师、遵义市市级教学名师,县管专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员。出版教育专著五部。
目 录
模块一 学习准备 1
活动1 了解学习伙伴 1
活动2 明确学习的方式和成果 3
活动3 做好学习的准备 5
活动4 走近《纲要》《标准》及信息化教学 6
活动5 初步策划选题 7
模块二 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 9
活动1 了解教学活动设计 9
活动2 掌握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 10
活动3 了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用 15
活动4 熟悉教学活动设计软件 16
模块三 信息化教学媒体 21
活动1 了解信息化教学媒体 21
活动2 了解信息化教学媒体的选用 22
活动3 为自己的选题选用信息化教学媒体 24
活动4 熟悉交互式信息化教学媒体 26
模块四 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与加工 31
活动1 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 31
活动2 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 33
活动3 了解学前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站 36
活动4 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方式 37
活动5 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加工方法 38
模块五 信息化教学资源集成与开发 43
活动1 理解信息化教学课件 43
活动2 策划选题所需的课件结构 45
活动3 集成与开发课件 47
活动4 展示与分享课件 50
活动5 PPT课件常用制作技巧 52
活动6 微课的创作 53
模块六 信息化教学案例评析 58
活动1 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信息化教学 58
活动2 学前教育信息化教学案例评析 61
模块七 信息化教学评价 77
活动1 了解教学评价的新概念 77
活动2 了解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使用 80
活动3 掌握Excel的数据与图表处理 83
活动4 了解说课的含义与方法 84
活动5 认识网络空间人人通 87
模块八 信息化教学伦理道德 92
活动1 认识信息化教学伦理道德 92
活动2 综合实践活动 94
附 录 97
附录1 信息化教学新名词 97
附录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100
附录3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107
附录4 相关模板 110
附录5 活动目标设计行为动词参考一览表 114
附录6 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表 115
参考文献 121
前 言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当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1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助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需求。
创设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学前教育活动,不仅引起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变,也将引起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革新,最终促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最优化。为完成本书的编写,相关人员深入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幼儿园及教育行政部门调研,通过观课议课、师生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参与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学前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并适时梳理研究发现和认真总结研究成果。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教材,本书力争做到全面、新颖、易学,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础性。学习者对基本概念、理论、内容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本书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特点,尽量降低理论学习难度,通过介绍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有关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各学科领域的典型案例,易于学生掌握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
二是前瞻性。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标准》,充分置入学前教育的前沿理念与理论,有效融入信息化教学的新技术与新资源,力求两者之间从“初步整合应用”到“深度融合创新”。
三是综合性。本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博采众家之长。对信息化教育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介绍不求高深,力避偏向某一分支;对概念、原则和方法的介绍注重其基础性和普适性;对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课程融合的介绍力求全面,试图涵盖融合问题的各个方面,以使读者对课程融合问题产生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
四是实践性。本书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准备步骤,为开展五大领域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一定数量教学活动案例。整体风格不仅追求学术上的严谨,更注重实践上的可行。文字表达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既便于自学,也便于集中授课。
申红刚、黄威荣、王宇波、覃其波、刘宏、邹腾、田小宇、沈小康、申智龙、王彩、欧阳群等同志参与了本书的前期调研、资料收集与编写工作;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务川自治县教育局、务川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务川自治县中心幼儿园等多家单位为本书提供了教学活动案例;本书的编撰和出版还得益于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军副院长、李高祥主任、遵义市教育局职成科徐义涛科长、现代教育信息中心余新主任等领导专家的指导。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参考引用国内外大量资料,其中主要来源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如有遗漏,恳请作者原谅并及时联系。由于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本书虽经多次修改,仍难免存在不妥与疏漏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编 者
2017年6月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成功地将技术学习的枯燥感转化成了一种探索的乐趣。作者的文笔老练而富有激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全书的结构设计就像一场精心规划的旅程,从基础的工具认知开始,逐步引导读者进入到高级的课程重构和学习环境创设层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数字公民素养”和“信息伦理”的探讨,这不仅关乎技术运用,更关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辨别能力,体现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对新技术迭代的敏感度非常高,它不仅讲解了现有成熟技术,还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沉浸式学习环境等进行了审慎的展望,使读者能够保持对未来的学习热情。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严谨性、实践指导性和人文关怀的佳作,对于任何想在信息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提升一线教师的专业实践方面,提供了极其扎实和落地的支持。它摒弃了那些空洞的口号式宣传,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真实的教学痛点,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更有效地批改作业并提供即时反馈。书中对于“多模态教学设计”的讲解是我见过的最清晰的版本之一,它详细拆解了如何将文本、音频、视频、互动模拟等多种形式有机整合,以适应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书中提供的“教学设计清单”和“技术整合评估矩阵”可以直接用于课堂评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对照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项目,尝试应用书中的建议进行调整,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一本“行动指南”,而不是一本“理论大全”,它更关注“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这本教材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快速掌握新技能的在职教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每一章的结构都设计得非常合理,知识点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尤其赞赏它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使得抽象的教学设计原则变得具体可感。例如,书中对“自适应学习系统”工作原理的剖析,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了解释,让我这个对算法不太熟悉的老师也能轻松理解其核心逻辑。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反思提示”和“小组活动建议”,这使得它不仅可以用于个人自学,也非常适合作为教研组的集体学习材料。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而不是仅仅提供现成的模板。书中的案例选材非常贴近不同学科背景的需求,显示出作者对多元化教学场景的充分理解。
评分这本关于数字化教育实践的书籍,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案例分析,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现代教学变革的大门。作者在开篇就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清晰地勾勒出技术如何重塑教与学的全景图。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技术工具的介绍并非停留在简单的功能罗列,而是着重阐述了如何将这些工具融入教学设计中,实现深度学习和个性化辅导。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的章节,作者不仅提供了详尽的实施步骤,还分享了许多一线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对策,这些内容极具操作指导价值。全书逻辑严密,语言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教育技术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核心概念,并从中汲取有效实践灵感。书中对数据驱动教学的探讨尤为深刻,展示了如何利用学习分析来优化教学决策,这对于追求精细化教学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系统且前瞻性的视角来审视教学环境的演变。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探讨,只是载体是现代技术。作者没有沉溺于对某一个软件的推崇,而是着眼于培养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这才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能力。书中对“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论述非常精妙,强调了技术在促进协作和知识共享中的催化作用,而非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的章节,书中提出的“内容即服务”的理念,对我理解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深层价值很有启发。全书的文字风格沉稳而有力,夹杂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的填充,也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它鼓励我们超越屏幕的界限,去思考技术背后的教育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