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職學校教師學習教育信息化培訓課程或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用教材,讀者對象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本書以國傢《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要求為指導,結閤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幼兒園及教育行政部門調研成果,通過觀課議課、師生交流、專題研討等方式,參與基於信息化環境下的學前教育教學教研活動,並適時梳理研究發現和認真總結研究成果。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材,本書力爭做到全麵、新穎、易學,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麵:一是基礎性。二是前瞻性。三是綜閤性。四是實踐性。整體風格不僅追求學術上的嚴謹,更注重實踐上的可行。文字錶達盡量做到深入淺齣,既便於自學,也便於集中授課。
高方銀,男,1966年生,仡佬族。現為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高中信息技術教師、中學高級教師、貴州省省級骨乾教師、遵義市市級教學名師,縣管專傢、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會員。齣版教育專著五部。
目 錄
模塊一 學習準備 1
活動1 瞭解學習夥伴 1
活動2 明確學習的方式和成果 3
活動3 做好學習的準備 5
活動4 走近《綱要》《標準》及信息化教學 6
活動5 初步策劃選題 7
模塊二 信息化教學活動設計 9
活動1 瞭解教學活動設計 9
活動2 掌握教學活動設計的基本要素 10
活動3 瞭解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選用 15
活動4 熟悉教學活動設計軟件 16
模塊三 信息化教學媒體 21
活動1 瞭解信息化教學媒體 21
活動2 瞭解信息化教學媒體的選用 22
活動3 為自己的選題選用信息化教學媒體 24
活動4 熟悉交互式信息化教學媒體 26
模塊四 信息化教學資源獲取與加工 31
活動1 瞭解信息化教學資源 31
活動2 熟悉信息化教學資源類型 33
活動3 瞭解學前教育信息化教學資源網站 36
活動4 掌握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獲取方式 37
活動5 掌握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加工方法 38
模塊五 信息化教學資源集成與開發 43
活動1 理解信息化教學課件 43
活動2 策劃選題所需的課件結構 45
活動3 集成與開發課件 47
活動4 展示與分享課件 50
活動5 PPT課件常用製作技巧 52
活動6 微課的創作 53
模塊六 信息化教學案例評析 58
活動1 學前教育五大領域信息化教學 58
活動2 學前教育信息化教學案例評析 61
模塊七 信息化教學評價 77
活動1 瞭解教學評價的新概念 77
活動2 瞭解電子檔案袋的設計與使用 80
活動3 掌握Excel的數據與圖錶處理 83
活動4 瞭解說課的含義與方法 84
活動5 認識網絡空間人人通 87
模塊八 信息化教學倫理道德 92
活動1 認識信息化教學倫理道德 92
活動2 綜閤實踐活動 94
附 錄 97
附錄1 信息化教學新名詞 97
附錄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100
附錄3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 107
附錄4 相關模闆 110
附錄5 活動目標設計行為動詞參考一覽錶 114
附錄6 信息化教學評價量錶 115
參考文獻 121
前 言
信息化教學能力是當代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之一,是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閤、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和努力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為全麵提升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2014年5月教育部頒布瞭《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助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需求。
創設基於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學前教育活動,不僅引起瞭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的改變,也將引起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的革新,最終促使教學過程生動形象和學習內容豐富多彩,充分調動幼兒的多感官參與學習,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實現師生“教與學”的最優化。為完成本書的編寫,相關人員深入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幼兒園及教育行政部門調研,通過觀課議課、師生交流、專題研討等方式,參與基於信息化環境下的學前教育教學教研活動,並適時梳理研究發現和認真總結研究成果。作為職業技術教育教材,本書力爭做到全麵、新穎、易學,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麵:
一是基礎性。學習者對基本概念、理論、內容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本書針對職業技術教育學生的特點,盡量降低理論學習難度,通過介紹學前教育基本理論和有關信息化教學活動設計的基本要素及各學科領域的典型案例,易於學生掌握基於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最基本、最實用的方法。
二是前瞻性。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和《標準》,充分置入學前教育的前沿理念與理論,有效融入信息化教學的新技術與新資源,力求兩者之間從“初步整閤應用”到“深度融閤創新”。
三是綜閤性。本書收集瞭大量的資料,博采眾傢之長。對信息化教育理論和基本技能的介紹不求高深,力避偏嚮某一分支;對概念、原則和方法的介紹注重其基礎性和普適性;對信息技術與學前教育課程融閤的介紹力求全麵,試圖涵蓋融閤問題的各個方麵,以使讀者對課程融閤問題産生多方麵、多角度的認識。
四是實踐性。本書詳細介紹瞭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前教育教學活動的準備步驟,為開展五大領域的實踐探索提供瞭一定數量教學活動案例。整體風格不僅追求學術上的嚴謹,更注重實踐上的可行。文字錶達盡量做到深入淺齣,既便於自學,也便於集中授課。
申紅剛、黃威榮、王宇波、覃其波、劉宏、鄒騰、田小宇、瀋小康、申智龍、王彩、歐陽群等同誌參與瞭本書的前期調研、資料收集與編寫工作;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務川自治縣教育局、務川自治縣中等職業學校、務川自治縣中心幼兒園等多傢單位為本書提供瞭教學活動案例;本書的編撰和齣版還得益於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劉軍副院長、李高祥主任、遵義市教育局職成科徐義濤科長、現代教育信息中心餘新主任等領導專傢的指導。在此嚮他們錶示衷心感謝!
本書參考引用國內外大量資料,其中主要來源已在參考文獻中列齣,如有遺漏,懇請作者原諒並及時聯係。由於時間倉促和能力有限,本書雖經多次修改,仍難免存在不妥與疏漏之處,懇請專傢和讀者指正。
編 者
2017年6月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係統且前瞻性的視角來審視教學環境的演變。這本書的深度遠超一般工具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教育哲學的探討,隻是載體是現代技術。作者沒有沉溺於對某一個軟件的推崇,而是著眼於培養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批判性思維”,這纔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關鍵能力。書中對“學習共同體”構建的論述非常精妙,強調瞭技術在促進協作和知識共享中的催化作用,而非僅僅是信息的單嚮傳遞。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教學資源數字化轉型的章節,書中提齣的“內容即服務”的理念,對我理解開放教育資源(OER)的深層價值很有啓發。全書的文字風格沉穩而有力,夾雜著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既能獲得知識的填充,也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它鼓勵我們超越屏幕的界限,去思考技術背後的教育目標。
評分這本關於數字化教育實踐的書籍,以其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案例分析,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現代教學變革的大門。作者在開篇就深入剖析瞭當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結閤國內外實際案例,清晰地勾勒齣技術如何重塑教與學的全景圖。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技術工具的介紹並非停留在簡單的功能羅列,而是著重闡述瞭如何將這些工具融入教學設計中,實現深度學習和個性化輔導。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翻轉課堂”和“混閤式學習”的章節,作者不僅提供瞭詳盡的實施步驟,還分享瞭許多一綫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與對策,這些內容極具操作指導價值。全書邏輯嚴密,語言流暢,即便是初次接觸教育技術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把握核心概念,並從中汲取有效實踐靈感。書中對數據驅動教學的探討尤為深刻,展示瞭如何利用學習分析來優化教學決策,這對於追求精細化教學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成功地將技術學習的枯燥感轉化成瞭一種探索的樂趣。作者的文筆老練而富有激情,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教育事業的深切關懷。全書的結構設計就像一場精心規劃的旅程,從基礎的工具認知開始,逐步引導讀者進入到高級的課程重構和學習環境創設層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數字公民素養”和“信息倫理”的探討,這不僅關乎技術運用,更關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辨彆能力,體現瞭教育的廣度和深度。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這本書對新技術迭代的敏感度非常高,它不僅講解瞭現有成熟技術,還對未來可能齣現的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沉浸式學習環境等進行瞭審慎的展望,使讀者能夠保持對未來的學習熱情。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兼具學術嚴謹性、實踐指導性和人文關懷的佳作,對於任何想在信息化浪潮中站穩腳跟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在提升一綫教師的專業實踐方麵,提供瞭極其紮實和落地的支持。它摒棄瞭那些空洞的口號式宣傳,而是聚焦於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解決真實的教學痛點,比如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如何更有效地批改作業並提供即時反饋。書中對於“多模態教學設計”的講解是我見過的最清晰的版本之一,它詳細拆解瞭如何將文本、音頻、視頻、互動模擬等多種形式有機整閤,以適應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習者。書中提供的“教學設計清單”和“技術整閤評估矩陣”可以直接用於課堂評估,極大地提高瞭工作的效率和規範性。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對照自己正在進行的教學項目,嘗試應用書中的建議進行調整,效果立竿見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是一本“行動指南”,而不是一本“理論大全”,它更關注“怎麼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
評分這本教材的編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對於我們這種需要快速掌握新技能的在職教師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每一章的結構都設計得非常閤理,知識點由淺入深,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我尤其贊賞它在講解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和圖示,使得抽象的教學設計原則變得具體可感。例如,書中對“自適應學習係統”工作原理的剖析,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進行瞭解釋,讓我這個對算法不太熟悉的老師也能輕鬆理解其核心邏輯。此外,書中還穿插瞭許多“反思提示”和“小組活動建議”,這使得它不僅可以用於個人自學,也非常適閤作為教研組的集體學習材料。它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教會我們如何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教學中齣現的技術難題,而不是僅僅提供現成的模闆。書中的案例選材非常貼近不同學科背景的需求,顯示齣作者對多元化教學場景的充分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