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傢小書係列:書寫地球》試圖通過地理這個自然學科的角度探討潛藏在人類社會中的存在規律。從全球化到人口增長,從氣候變化到技術革命,其實整本書都在討論為什麼我們現在瞭解的這個世界是以這樣的方式呈現齣來的,在我們能看到的事物的呈現齣的錶象下,都脫離不瞭對地理這個從古至今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而又經常被人忽視的學科。
這一係列由英國齣版社Profile策劃,並從2014年開始陸續齣版。Profile齣版社成立於1997年,緻力於齣版高品質的曆史、商業、經濟、科學與傳記、科普等非虛構類圖書。雖然成立不到20年,但Profile齣版的圖書已獲得包括英國圖書奬在內的多項大奬,齣版社本身也數次獲得年度小齣版社奬。Profile齣版社擅長策劃齣版係列圖書,策劃齣版的“新科學傢”係列、“Big Idea”係列圖書等不僅贏得市場,也得到專業好評。
“大傢小書”係列的宗旨是:“Small Introductions to Big Topics”,直譯為“大話題,小入門”,也可以理解為用簡單方式來解讀宏大的主題,如政治、藝術、社會原理等。該係列的作者來自劍橋和牛津的學者,都是各自領域的權wei專傢,但麵嚮的讀者群則是普通讀者和15-28歲的學生群體,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敘述,圖文並茂地讓更多普通讀者瞭解這些看似深奧卻與我們日常審美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學術話題。
作者簡介
(英)丹尼·道靈 :(Danny Dorling)牛津大學地理係教授, 已經齣版《不公正:為什麼社會不平等依然存在》等十餘部作品。
(英)卡爾·李:英國謝菲爾德學院地理係教授,他zui新的一本專著是《一切都連接到一切》,目前正在積極從事以地理視角拍攝紀錄片的工作。
王艷,女,生於1983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香港理工大學哲學碩士、香港理工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翻譯學和語言學。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係,教授多個本科和研究生翻譯課程,擁有十多年的翻譯經驗,涉獵題材廣泛。
彭婭,女,生於1981年,2007年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獲外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2007年至今,任教於重慶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主要研究方嚮為翻譯理論與實踐以及外語教學研究。近年來,在多個省地級以上期刊中發錶多篇學術論文,並進行瞭廣泛的翻譯實踐工作,參譯瞭《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自傳》等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傳 統 001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人們很容易覺齣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在夜晚仰望星空,發問“我們是誰?”的時候。
第二章 全球化 035
今天,極其豐富的思想、知識、民族和技術都已經延伸至最偏遠的區域。我們的生活與其他地方日益息息相關。
第三章 平等性 069
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不平等的世界中,人類作為一個物種,麵臨的最大的地理挑戰就是如何在未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平等。
第四章 可持續性 101
我們是否可以隨心所欲地焚燒填滿有害汙染物的舊沙發?我們是否有權不受他人行為影響接受陽光普照?……這就是我們所麵臨的有關人類與地球和生物多樣性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根本睏境。我們有權對彼此、對地球做什麼?
第五章 展望未來 133
如果我們想象一個積極的未來,那麼此種建立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的未來會是何種麵貌?生活在其中又是什麼感覺呢?也許在未來,我們會共同努力,嚮著這個更積極的未來,不斷邁進。
後續研究 161
後記 174
精彩書摘
這幅世界地圖的尺寸經過重新調整,通過平等地突齣每一個人,展現瞭人類目前的居住地。在這幅地圖上,最大的城市清晰可見,沙漠和北極幾乎消失殆盡。該圖還顯示瞭世界如何通過航運通道、飛行通道和水下電纜連接,這些通道承載、推動瞭全球經濟的多數貿易活動。地圖上亦可看到“地中海奧斯卡號”的首航路綫始於中國大連港,終於荷蘭鹿特丹,途經馬來西亞的丹戎帕拉帕斯港以及蘇伊士運河。在短短的36天航程內,“地中海奧斯卡號”駛過全球近一半人口的聚居地。
在約五六百年前,殖民思潮在歐洲尚未萌芽之時,人們全然不知地球的邊際何在。製圖師——繪製地圖的人,大多來自中國、印度、阿拉伯或歐洲,這些國傢大權在握,貿易路綫和海岸綫是他們盡力守護的秘密。地理隻關涉領土以及領土勘察,為掌控土地服務。
在1492年哥倫布首次齣海探索美洲新大陸前不久,包括鹿特丹在內的佛蘭德地區的一些城市爆發瞭一場叛亂,意圖顛覆馬西米連諾一世所統治的哈普斯堡帝國,這場叛亂最終遭到粉碎。大約523年之後,正是鹿特丹港迎來瞭“地中海奧斯卡號”。曆史對地理至關重要。兩個學科相互影響,使彼此愈加錯綜復雜。因此,本書的背景材料要從很久以前寫起。地理不是曆史,但曆史與其他要素相結閤,幫助我們理解地理。
那麼,地理是什麼?今日的地理又是什麼?一種答案是,離開地理我們就無法解釋周圍的世界。地理就是我們周圍的一切。地理是關於什麼東西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有什麼東西,為什麼和什麼時候,以及什麼人物和怎麼做的一門學科。地理是關於地點和空間的探索。幾乎萬物都有地理維度。沒有什麼跳得齣地理的範圍之外,因為萬物彼此相關。對很多人而言,這個答案並不十分有用。但是,地理不同於哲學、經濟學或政治學這類傳統學科,它撲朔迷離、難以捉摸,因而很難為之下一個乾脆利落的定義。為瞭使其簡潔易懂,地理有時會被簡單地視為隻從空間角度關注現象——就像曆史以時間為焦點一樣,地理往往以空間為焦點。盡管“空間”以及與之相連的“地點”顯然是地理研究的核心思想,但是地理這門學科同時也涵蓋著其他豐富的內容。
地理是關於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的林林總總,從水這一生命之源,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其中至為關鍵的是遍布各種環境係統、無處不在的能量。不理解能量,就無法理解地理。是能量造就高山,亦將之覆滅;是能量每天在大氣層中貫穿流動,形成天氣,久而久之,形成的能量波動又改變氣候;是能量為我們提供維生的食物;是儲存於化石燃料之中、由史前動植物分解形成的能量幫我們把電的靈感在生活中實現。地理有助於解釋這一切能量如何改變我們是誰,我們如何影響環境,如何被環境影響這些問題。
地理學傢曆來都對地點和想法十分好奇,執著於探索。那條公路通嚮何方?這所大宅的住戶是誰?為什麼?我們如何到達現在的地方?我們何時纔能學會群居?你的消耗量真的可以一直增加下去嗎?這真會讓你感覺更好嗎?有沒有個東西一直騷擾你,就像腦子裏不時迸發齣的碎片,想著或許還存在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問題層齣不窮。
地理方麵的問題從來都非孤立地齣現。任何發問都可能引齣更多的問題。地理就是把所有的點連成一幅圖片。關聯無處不在。區分人與自然地理往往是一種錯誤的二分法。實際上,二者緊密相關,統一二者的要素就是貫穿我們一切所為、所見與所知的能量。
地理學傢需要通曉生物、化學、社會學、政治、數學以及經濟學方麵的些許知識,還得掌握幾門語言,因為語言常常也是地理性的。但是地理專攻一件其他學科都不夠擅長的事情.——展望未來。
地理被推嚮“展望未來”的第一綫,是因為人類最終認識到自己已經把地球推嚮瞭環境災難的邊緣,而且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做到瞭這一點。有人可能認為這是危言聳聽,但在我們看來,證據日益確鑿,我們所提問題的答案就是佐證。談到環境,任何地方都彼此相關。你汽車排放的尾氣確實會禍及熱帶雨林的健康,方式多得超乎你想象。你擁有的很多電器都含有鉭電容,它造自鈳鉭鐵礦.——一種稀土礦物,主要産於中非國傢,其開采是非持續性的,且經常引發衝突並毀壞熱帶雨林。浩瀚太平洋中的珊瑚礁的命運,掌握在世界上人口日益密集的城市中的幾十億居民手中。聯係俯拾皆是。
我們可以展望一下世界的未來:人口突破100億,富人與窮人之間的不平等日益加重。估計未來全球生物的多樣性會降低,支撐我們生活的生物資源和地質資源也會減少。此外,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經濟體係:其擁躉仍然難以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比如一些人通過儲蓄金的復閤利息獲利,但財富的涓滴效應並不能保證平均收入的持續增加。貪婪的人們肆無忌憚地攫取自己的眼前利益時,災難的惡魔已經展開瞭雙翼。
我們預期,在我們孩子將來生活的世界裏,自然災害的毀滅性將越來越強,升高的海平麵會把小型島國
從地圖上抹除。融雪,為幾百萬人口提供水源的冰川將會持續減少。不過,我們也意識到自己過去對世界的認識何等淺陋。直到最近,我們纔知道冰川曾一度更為碩大。直到20世紀下半葉,人們纔完全認同大陸的持續漂移,盡管速度緩慢。直到最近,人們纔意識到下一次冰河世紀已經迫在眉睫。預測未來極易齣錯。
肯定有很多事情,我們現在對其一無所知,但幾年後就會變得顯而易見。不過關於一點我們確定無疑:人類對世界的瞭解從未如我們今天這般透徹。從來沒有這麼大量的人口擁有如此之長的壽命;也從來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有這麼一大批人,消耗掉如此大量的資源。隨著以往受距離影響的地理嚮“就在這裏、就是現在”這樣的“因特網地理”的不斷收縮,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從未像現在這麼緊密,我們與其他人類大眾以及我們賴以為生的環境之間的聯係空前密切。從很多方麵來看,現在都是最好的時代,但也是最糟的時代。
在人類未來的這幅地圖上,道路紛繁復雜,岔道縱橫交錯,我們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正是21世紀地理的核心使命。地理這門學科最關注的是即將齣現的事物和即將發生的事件。地理的確應該成為並且常常成為腦子裏逼得你發瘋的碎片。一旦你開始看懂萬物之間的聯係,
就沒有迴頭路瞭。你對之開始有所感覺,而且這種感覺會與你相伴終生。一旦你開始觀察,就會發現這個世界齣瞭大問題,實際上有很多問題。爾後,當你對地理瞭解更多,便開始洞悉問題何在,但未必知道該如何應對。
本書收錄瞭多個短篇故事,意在解釋地理在理解以下兩個問題中的作用: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嚮何處?當然,這些故事也包含瞭我們對地理的看法,也許很多人未必贊同我們對故事的取捨。有人曾提齣“你應當收錄……”“……怎麼樣?”“真難以置信,你竟然沒有考慮……”如前所述,地理學傢難免犯錯,我們也不例外。若你閱讀本書的時間不是2016年,而是幾十年之後,你可能會詫異於我們的遺漏疏忽,也可能會為我們甄選的內容睏惑不解或忍俊不禁。你可能會覺得費解,為何很多今天看似很重要的東西沒有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深知自己探究的對象未必準確,但是也清楚我們現在看待世界的角度與幾十年前的地理學傢大相徑庭。世界在變,地理這門學科也在隨之而變。
本書以迴顧曆史傳統開篇.——地理如何逐步獲取學科意義,繼而登堂入室,成為核心學科。這段時期,即公元1000年到1800年,泛稱為“有機時代”。然後,我們轉而關注全球化及其如何在1800年之後的“化石燃料時代”初期在工業革命中完成蛻變。全球化是個把全人類連為一體的過程。我們與一切地理學傢一樣,更傾嚮於著眼於長遠,因而接下來本書主要關注我們該如何及因何考慮可持續性。在倒數第二章,我們會探討地理對於構建一個更具可持續性的世界,一個更多公平、更少不平等的世界會起怎樣的作用。本書的最後一個故事會用於展望未來——“後化石燃料時代”。在所有章節中,我們都會鋪開地圖,展示地理如何不僅仍是描述、觀想世界的工具,而且還是對於改善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種闡釋性工具。
……
《寫給世界的傢書:一部關於地理的隨想錄》 這是一本關於我們所居住的這顆星球的隨筆集,它並非一本教科書,也非一本嚴謹的學術論著。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帶著你漫步於山川河流之間,穿梭於城市鄉村之中,用一種溫情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描繪齣地球這顆星球的多姿多彩,以及人類與之韆絲萬縷的聯係。 本書的齣發點,是地理學最根本的意義——“地”,即土地,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基;“理”,即規律,是自然界和人類活動交織形成的秩序。然而,我們常常將地理局限於地圖上的綫條、國傢的邊界、山脈的高度,卻忽略瞭它作為一種視角,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種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存在。 本書將帶領你一同探索那些構成我們世界的基本要素。我們會從地貌談起,但不是枯燥的岩石分類或地質年代。我們會想象,當第一道曙光灑在安第斯山脈的雪峰上,當亞馬遜雨林深處傳來野獸的低吼,當非洲大草原上遷徙的角馬群揚起漫天塵埃,當太平洋上的島嶼在蔚藍的海麵上若隱若現……這些壯麗的地貌不僅僅是地球的皮膚,它們是億萬年地質演變留下的印記,是塑造氣候、孕育生命、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們會思考河流,它們不僅僅是地理圖上的藍色綫條,更是生命的血脈。從恒河的虔誠,到尼羅河的饋贈,到長江的奔騰,再到亞馬遜河的神秘。河流滋養瞭兩岸的土地,孕育瞭古老的文明,承載瞭無數的傳說和故事。它們見證瞭人類的遷徙、戰爭、貿易,也塑造瞭地域的文化和民族的性格。我們會試圖去感受,當一個人站在黃河岸邊,望著那渾濁的滾滾波濤,內心會湧起怎樣的復雜情感,那是對曆史的追溯,是對生命的敬畏,還是對未來的期許? 氣候,這個我們每天都在談論的話題,在這本書中將不再是簡單的冷暖乾濕。我們會探討,是什麼樣的氣候造就瞭熱帶雨林的濕熱,使得無數奇特的生命得以繁衍?是什麼樣的氣候促成瞭撒哈拉沙漠的乾旱,成為生命禁區?又是怎樣的氣候變化,在古代影響瞭王朝的更迭,在現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我們會試圖理解,氣候不僅僅是天氣,它是一種環境,一種約束,一種塑造人類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社會結構的關鍵因素。 自然資源,如礦藏、森林、水,它們是地球慷慨的饋贈,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然而,這些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會思考,當我們開采石油、砍伐森林、抽取地下水的時候,我們正在與地球進行一場怎樣的對話?我們是否隻是索取者,還是也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守護者?本書會引發對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深刻思考,以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新審視。 除瞭這些宏觀的地理要素,本書更關注人與地理的互動。 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聚集地,本身就是地理的奇跡。我們會審視,為什麼人類會選擇在某個特定的地點建立城市?是河流的交匯?是港口的優勢?還是戰略的考量?我們會觀察,城市如何改變瞭地貌,如何影響瞭氣候,又如何成為文化、經濟、政治的中心。從古老的羅馬城到現代的上海,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地理基因,也承載著人類的夢想與奮鬥。我們會想象,漫步在巴黎的街頭,感受那份浪漫與曆史的沉澱;置身於東京的繁華,體會那份秩序與科技的脈動;走在拉薩的高原,感受那份純淨與信仰的力量。 農業,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活動之一,它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連。不同的土壤、氣候、水源,決定瞭各地獨特的農作物和耕作方式。我們會探究,為什麼稻米成為東方人民的主食,而小麥則在西方廣受歡迎?為什麼在乾旱地區,人們發展齣瞭耐旱的作物和節水的灌溉技術?農業不僅僅是食物的生産,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土地的依戀,一種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交通和貿易,是連接世界的重要紐帶,也是地理格局的體現。山脈、河流、海洋,這些地理障礙曾阻礙瞭人類的交流,但也催生瞭獨特的交通方式和貿易路綫。我們會迴望,古老的絲綢之路如何連接瞭東西方,海上絲綢之路如何將商品與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我們會思考,現代的交通網絡,如航空、鐵路、公路,是如何改變瞭我們對空間和距離的感知,如何使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 本書還將觸及人類與環境的復雜關係。 環境問題,如汙染、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當前人類麵臨的嚴峻挑戰。這些問題並非憑空産生,它們往往源於人類對地理環境的過度開發和不當利用。我們會反思,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本書將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呼喚我們對地球母親的關愛,對未來世代的責任。 文化與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兩麵。不同的地理環境塑造瞭不同的文化特徵。高山民族的堅韌,濱海居民的開放,草原人民的豪邁,沙漠居民的豁達,這些都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我們會嘗試去理解,為什麼某些地區的音樂充滿瞭憂傷,而另一些地區的舞蹈則洋溢著熱情?為什麼某些民族的宗教信仰與山川河流有著深刻的聯係? 邊界與地緣政治,是地理概念在人類社會中的具體體現。國傢的邊界,河流的界定,山脈的屏障,都深刻影響著國傢的形成、民族的融閤與衝突。我們會思考,為什麼有些地區充滿瞭衝突,而另一些地區則相對和平?地理因素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通俗易懂,充滿趣味。作者並非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更像是一位熱情的嚮導,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例子,將抽象的地理概念具象化。我們會引用文學作品中的描繪,穿插曆史事件中的細節,分享旅途中的見聞,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吸收地理知識,提升地理素養。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地理的興趣,培養對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不是要你記住大量的地理名詞和數據,而是要你學會用地理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去認識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深刻聯係。 這本書是一次“在傢看世界”的旅程。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通過文字的翅膀,飛越韆山萬水,感受地球的脈搏。它或許會讓你重新審視腳下的土地,或許會讓你對遠方的風景充滿嚮往,更或許會讓你開始思考,作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如何與這顆星球和諧共處。 這是一次關於“理解”的嘗試。理解山川的形成,理解河流的流淌,理解氣候的變遷,理解人類活動的痕跡,理解這一切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瞭我們這個復雜而迷人的世界。 本書沒有標準答案,它提供的是一種觀察世界、思考世界的新視角。它鼓勵讀者去提問,去思考,去感受。它希望,在閱讀完畢之後,當你在地圖上看到某個國傢,看到某條河流,看到某座山脈時,你不再隻是看到一個名稱,而是能夠聯想到它背後的故事,它所承載的地理信息,以及它與人類文明的深刻聯係。 它是一本“觸手可及的地理”,讓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地理的魅力。窗外的風,雨中的水,路邊的樹,頭頂的天空,都隱藏著豐富的地理信息,等待著你去發現。 這本小書,獻給所有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獻給所有渴望理解腳下這片土地和遠方那片土地的人,獻給所有希望與地球建立更深層聯係的人。願它成為你探索世界的起點,願它讓你看到一個更廣闊、更精彩、更深刻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