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跋是中國書畫碑帖特有的藝術形式。寫在書畫等作品主體之前的稱為“題”,寫在之後的稱為“跋”,閤稱題跋。題跋可由作者本人創作,也可由他人賞玩、收藏時題寫。一幅古代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往往會留下當時與後世的多篇題跋,不斷豐富著作品的曆史、藝術內涵。一份精彩的題跋不但與作品主體緊密相關,也可當成一件精彩的文學和書法作品單獨研究。
本書精選瞭40餘件明代題跋,“慣見者不收”,“書藝平常者不收”。明初有宋濂的清峻,劉伯溫的穩健;明中期有瀋周、文徵明、祝允明等著名吳門書傢;明末有徐渭的瀟灑,董其昌的雋朗,展示瞭華亭一派的風範。明代題跋多為評論,和清朝流行的考證相比,讀來更有趣味。讀者在欣賞書法之餘,也能在玩習文章中得到更多收獲。
叢書主編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學教授,書法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重慶市書法傢協會副主席。本冊編者馬煒,西南大學書法專業碩士,重慶教育學院美術係副教授,著有《書法鑒賞》、《圖說中國書法史》(參編)、《韆古文人桃源夢——桃花源記》、《西域繪畫》等。
前 言
文/馬煒
題跋前身可追溯至漢代銅鏡銘辭甚或更遠之商周青銅器款識,而南朝之像讚、書畫題記押署、唐代之詠畫詩逐漸開啓後世題跋風氣。宋元之際,文人學士論藝悟道、寄情感物,多藉題跋抒錶。故蘇、黃片語,多含妙理,讀之不忍釋手。至明代,政治氣候、心學流行、文人畫大昌等眾因共同促成品題風尚倍勝前朝。
當時已齣現不少如李日華《竹嬾畫賸》、孫《書畫題跋》等專體著作。明人題跋多議論,辭采煥然,雖難脫空疏、浮華之嫌,然少有清人考訂一類跋語之寡味。題跋中以墨跡得觀者相較以文字傳錄者更為可寶。此《曆代書畫題跋精粹.明》集明人題跋墨跡數十則,慣見者不收,書藝平常者不收,圖版質量亦堪稱精良。
讀者品鑒明人書法時,兼可玩習明人文章,豈不多一快事!
明初書法捨颱閣體一係,大都延承元人如康裏、饒介一脈,頗有爽勁體氣。宋濂、劉基跋陸柬之書《文賦》,一前一後:宋濂以大儒聞名,辭旨平實,腕下峻潔清麗,含虞永興意;劉基史稱有通貫天地之纔,其形於筆底,故多奇氣。鬍儼、李賢跋《集古錄跋尾》,辭氣恭敬,而李賢『博雅之中而又有忠厚之意』語,特能證儒傢書品所歸。王直、陳循於詩塘題文同《墨竹圖》,陳微有俗態,王則法東坡,較後之吳寬,姿媚居多。黃壽、黃、應光霽跋楊微《二駿圖》,以書藝判,置之明初宋、瀋間,當無愧色。三人賦長句,不吝鋪陳痛快語;書則似互有資取,但縱逸間各齣麵目。惜三人非以書名顯,於書史影響甚微。李東陽跋懷素《自敘帖》乃其一貫風格,骨見長而肉微欠,瘦硬有餘而潤澤不足。
明代中期,吳門書傢共創有明之最大書派。作為吳門前輩,瀋周師山榖,吳寬法東坡,力矯近習互染之時風。瀋周跋南宮《蜀素帖》,蒼古奇崛中透齣秀雅,已開文徵明淳雅風範。吳寬跋懷素《自敘帖》,其文意長,觸事感懷,吐露學書之甘苦;其書精嚴端雅,純然自傢規模。祝允明為吳門書壇一時雄傑,其題跋不拘常格,以遒邁英豪之氣挺立時俗之外。祝氏跋《蜀素帖》,言『己非有意學米』,而審其神情,卻已然與南宮不謀而閤。至文徵明齣,吳門書派進入鼎盛期。文氏詩、書、畫兼擅,故其題跋文采、筆墨備於一身。文氏書跋多精麗小楷,至耄年不廢;題畫多行草,與其畫相互映帶發明。其時類文氏情景者,如唐寅、陳淳、陸師道、陸治等人,不一一述之。
晚明書壇,吳門漸趨式微,華亭一係以禪化書,格取超逸;而徐渭以狂顯性,導王(鐸)、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諸公之變革波瀾。徐渭題畫,依畫境隨應變幻,書畫意趣互攝而融。今觀其題詩《榴實圖》、《墨葡萄》,前者筆勢綿密,得唐人草意;後者媚中顯雄,又多一段渾穆。董其昌乃鑒賞大傢,一生遊心於藝,故其題跋名跡有常人難得之超脫,相比某些應酬之作,更富『生』意。王鐸浸淫閣帖,化古歸己,開帖學新製。本書所收王氏跋文言『再觀此帖欣喜發揚』,今人可感其師古態度;再睹其位置,藉空造勢,錯落隨紙,頗具題畫趣味。此種題寫樣式於清人鑒藏考訂類題跋中隨處可尋,王鐸可謂初試格製。
書畫題跋,可味言語之簡澹,可徵治史之闕疑,亦可品察其書藝。今世力主藝術創造,倡言書法創作,而今觀古人題跋,殊多感慨:作為藝事之一途,書法實乃古人之日常生活,其處世待物、為藝求道,往往托題跋隨意顯發。至於創作,已然無意於為而為在其中矣。
這本《中國曆代書畫題跋精粹(三)·明》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素雅又不失古韻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下子就感覺到瞭分量。我平時對明代藝術史一直很有興趣,特彆是那些在作品上留下的墨寶,總覺得那不僅僅是題跋,更是曆史的切片,是古人與古人之間無聲的對話。這本書的排版布局非常講究,字體的選擇既能保證清晰可讀,又帶著一種古樸的氣息,這對於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那些高清的摹本和影印件,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那些極其細微的筆觸變化和印章的紋理,都能清晰捕捉到。我特彆留意瞭它的裝訂工藝,這種精裝本看起來就讓人放心,知道是可以經得起反復翻閱和細細揣摩的,完全是為深度閱讀和收藏而準備的。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愛好者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平颱,讓我們得以近距離領略那個時代文人墨客的審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翻開扉頁,那種對學術嚴謹性的追求就已經撲麵而來,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很少見到一本關於文獻匯編的書籍,能夠兼顧如此高的學術標準和如此齣色的視覺呈現。這本書在處理那些脆弱的古代文獻時,展現瞭高超的文物保護意識,即便是高清圖像,也絲毫沒有那種過度數字化的生硬感,反而保留瞭紙張的肌理和墨色的自然暈染效果。閱讀體驗上,那種仿佛能透過屏幕觸碰到韆年古紙的錯覺,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文獻研究的枯燥感,將那些被束之高閣的珍貴資料,以一種現代、易於接近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麵前。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明代”的書畫題跋,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如何被記錄和銘刻在藝術品上的教科書。對於想要進行跨學科研究,例如將書法史、繪畫史與士人文化史相結閤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材料是相互印證、缺一不可的寶貴資源,其價值遠超其售價本身。
評分從一個普通藝術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書法”和“繪畫”之間關係的理解。過去我可能更側重於畫麵的視覺衝擊力,但讀瞭這些題跋集後,我開始意識到,那些題跋本身就是獨立的藝術品,是書畫創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畫外有畫”的具象體現。這本書的編輯沒有做過多的主觀褒貶,而是給予瞭我們足夠的原始材料去進行自己的判斷和解讀,這種尊重讀者的態度非常難得。比如,書中收錄的幾則關於仿古之作的題跋,其措辭的謹慎與精妙,反映瞭明代鑒定體係的復雜性。它引導我去思考,一件作品的價值,究竟有多少是源於“物”,又有多少是源於“文”和“人”。這本書的深度,使得即便是偶爾翻閱,也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讓人在品味藝術時,不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好看”,而是深入到背後的“為什麼”。
評分閱讀這本關於明代書畫題跋的精選集,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種撲麵而來的“現場感”。它不像一般的藝術史書籍那樣,隻是羅列作品和簡單的注釋,而是巧妙地將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字信息,組織成瞭一個個可以沉浸其中的情境。比如,當看到某位大傢在畫作上留下的關於創作心境的幾行小楷時,我仿佛能想象齣當時窗外的風聲,以及那位藝術傢提筆時的那份灑脫或沉鬱。這本書的編選者顯然是下足瞭功夫去甄選那些最具代錶性和探討價值的題跋,它們不僅關乎藝術鑒賞,更牽扯到當時的社會風氣、士人交遊乃至官方意識形態的微妙變化。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幾組重要收藏傢題跋的對比分析,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原本靜止的畫麵變得鮮活起來。對於深入研究明代文人精神內核的學者來說,這絕對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文本,更是一套解讀那個時代文化密碼的鑰匙。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從其注釋和索引的詳盡程度就能看齣來,這絕對不是隨便拼湊齣來的文集。我注意到,對於一些流傳有爭議的題跋,書中也做瞭非常審慎的考證說明,這一點對於曆史研究的嚴肅性至關重要。例如,在涉及到某幾位江南士人的往來書信或題句時,編者引用瞭多方文獻進行交叉比對,確保瞭信息的可靠性。這種細緻入微的工作,極大地降低瞭研究者做後續課題時的基礎工作量。雖然內容偏嚮專業,但其整體的結構設計卻兼顧瞭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對於初學者,可以從那些大傢耳熟能詳的名傢題跋開始閱讀,體會其神韻;而對於資深研究者,那些偏僻但重要的零散記錄,則提供瞭新的研究切入點。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佳作,是當下明代藝術研究領域中,一本份量極重的參考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