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書畫題跋精粹(一)·唐宋遼金

中國曆代書畫題跋精粹(一)·唐宋遼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大椿,編 著,曹建,蘇大椿 編
圖書標籤:
  • 書畫
  • 題跋
  • 唐代
  • 宋代
  • 遼代
  • 金代
  • 中國古代藝術
  • 中國美術
  • 文化藝術
  • 曆史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 重慶齣版集團
ISBN:97872290999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414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曆代書畫題跋精粹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7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題跋是中國書畫碑帖特有的藝術形式。寫在書畫等作品主體之前的稱為“題”,寫在之後的稱為“跋”,閤稱題跋。題跋可由作者本人創作,也可由他人賞玩、收藏時題寫。一幅古代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往往會留下當時與後世的多篇題跋,不斷豐富著作品的曆史、藝術內涵。一份精彩的題跋不但與作品主體緊密相關,也可當成一件精彩的文學和書法作品單獨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近30件唐宋遼金時期的題跋,選作廣泛,從敦煌壁畫的無名題記,到柳公權、米芾、黃庭堅等著名書法傢,歐陽修、陸遊、硃熹等官員文人,還有曾紆、楊妹子等不被大眾熟悉的書傢。生動地呈現瞭唐宋時期這一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啓後的高峰。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學教授,書法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重慶市書法傢協會副主席。本冊編者蘇大椿,重慶工程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傢協會副秘書長。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前 言

文/蘇大椿

書法肇於殷商甲骨,自戰國迄至東漢,鍾鼎彝器、竹木簡牘、碑版刻石,大興於世。魏晉以下,紙張普及,書法藝術在滿足實用需要之外,文人意趣逐步滲透。雅玩成為文人的一種愛好,也為書法藝術增添瞭許多新的樣式。題跋就是在品評賞玩書畫作品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

題跋是中國書畫鑒賞獨有的一種形式。段玉裁《說文解字註》雲:『題者,標其前;跋者,係其後也。』也就是說,在書畫碑帖前麵書寫的文字稱之為『題』,書寫在其後的文字稱之為『跋』。題跋內容多為鑒賞、考證、記事之類,又常常以詩詞或者隨筆形式齣現,言簡意賅,是書畫作品賞鑒者學習、品評的旁證。題、跋固有不同,但在實際運用中,兩者往往閤稱。與文集題跋有彆,書畫作品題跋不隻講究文采,在書法水平上也有相當高的要求與體現。

本套叢書編選清以前題跋書法,目的在於為當代書畫題跋集中提供不可或缺的文獻參考,也為書法臨習提供重要的藉鑒對象。

今天所見書法題跋,唐代柳公權的《送梨帖跋》與《王獻之書洛神賦跋》應是較為有名的瞭。本捲為唐、五代、宋、遼、金書法題跋選,收集瞭從唐代柳公權以下,包括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蔡襄、趙佶、陸遊、米友仁、文同、硃熹,金代蔡鬆年等一大批文人畫傢的題跋,集中展示瞭唐、五代、宋、遼、金以來的書法題跋資料及文獻。

在這批書法題跋中,除瞭一些大傢熟悉的書法大傢以外,有相當一部分是畫傢和詩人的墨跡。他們雖然不以書法名世,但就書法而言,已達到瞭相當的高度。許多作品用筆蕭散,點畫靈動,結體率真,依字賦形,既彰顯瞭文人對書法的情有獨锺以及對書法藝術的把握天賦與纔情,又是我們研究古代文人生活的寶貴資料。

在中國帖學書法史上,唐宋書法是一個承前啓後的高峰。『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審美判斷似乎已為定論,但這個定論是從唐、宋的部分『大書法』作品中得齣的貌似可靠的結論。從本捲集中展示的一些題跋『小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到:唐人不僅尚法,而且也尚意;宋人不僅尚意,而且也尚法。這在唐代草書與宋人楷、行書中都可以找到例證。可以說,『法』與『意』早已貫穿融閤在唐宋的書法作品中,隻不過被清代以後有些書法史傢強行分割而已。

學習書法,人們曆來習慣於名碑顯帖,對於題跋往往忽略。殊不知,題跋雖然看似為書畫作品附屬,字數不多,但往往集文采、書法於一體,更見作者性情,大多是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毫無障礙、心手雙暢中完成的。這對於我們今天學習書法、欣賞書法、創作書法無疑是很有幫助和啓迪的。



盛唐氣象與宋代文心:跨越韆載的筆墨畫捲 《中國曆代書畫題跋精粹(一)·唐宋遼金》 聚焦於中國藝術史上最為輝煌璀璨的兩個時代——唐代與宋代,並兼及遼、金兩代對這一藝術傳統的承續與發展。本書通過對大量珍貴書畫作品上流傳至今的題跋進行係統性的梳理、考證與解讀,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由曆代文人墨客親筆勾勒的、跨越近七百年的筆墨演變圖景。 一、 唐代:氣象萬韆的開創與盛世氣韻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書畫藝術也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這一時期的題跋,承載著盛世的自信與磅礴的氣勢,是研究當時社會風貌、文人交往以及藝術審美變遷的直接史料。 書法的變革與帝王氣度: 唐代書法擺脫瞭魏晉的妍媚,轉入雄渾、規整、法度森嚴的階段。楷書的成熟標誌著官方審美的確立。本書收錄的唐代書跡題跋,尤為側重於初唐至盛唐時期,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顔真卿、柳公權等大傢的作品。 顔真卿的題跋,往往氣勢開張,筆力遒勁,其對前人作品的評價,直抒胸臆,常帶有強烈的道德期許與對“忠義”精神的贊揚。通過解讀其題跋,可見盛唐士大夫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已深入到“骨氣洞達”的層麵,不再僅僅關注筆畫的技巧,更看重人格的投射。 同時,本書亦會呈現宮廷收藏脈絡中的題跋。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對書畫的熱衷,使得宮廷收藏規模空前。流傳下來的唐代摹本上的鑒藏印與題簽,清晰地勾勒齣皇傢對“古法”的推崇與珍視。例如,對顧愷之、展子虔等前代名作的品鑒記錄,揭示瞭唐代“以形寫神”的審美標準如何確立。 繪畫的成熟與世俗化: 唐代繪畫,無論人物、山水還是花鳥,都展現齣成熟的技法和豐富的題材。特彆是吳道子開創的“吳帶當風”的飄逸氣韻,對後世影響深遠。 對唐代山水畫題跋的分析,能看到“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的早期交鋒。早期的題跋多稱贊畫傢對景物“逼真”的描摹,而進入中晚唐後,士人開始在畫作上抒發個人情懷,題跋中開始齣現對“意境”的追求,為宋代文人畫的興起埋下伏筆。 遼、金兩代在這一時期,雖然地處邊陲,但其對唐代文化,尤其是書法藝術,抱持著強烈的學習與繼承態度。本書會精選遼金貴族與士人,在收藏的唐代或模仿唐風的作品上留下的題跋,這些題跋往往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但其書寫風格無不以唐楷、唐行書為宗,顯示齣中原文化強大的輻射力。 --- 二、 宋代:文人畫的興盛與內斂的審美轉嚮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國文化史上“士大夫”精神達到頂峰的時代。書畫不再是純粹的技藝展示,而是成為士人修身養性、錶達哲思的載體。宋代的題跋,因此變得更加私密化、內涵化和哲學化。 書法的“意在筆先”: 宋代書法強調“意”勝於“法”,催生瞭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宋四傢。他們的題跋是研究宋代書學理論的活化石。 黃庭堅的題跋,往往以行草書寫就,其行筆連綿、結體欹側,充滿瞭“老態而有朝氣”的生命力。通過解讀他的題跋,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他如何將禪宗思想融入筆墨,強調“韻”與“學識”的統一。 米芾的題跋則更顯灑脫與率真,他以“刷字”聞名,其題跋中常有對古人作品的直率評價,甚至不乏戲謔之語,體現瞭宋代文人對傳統權威的某種程度的解構與反思。對米芾“書癡”形象的構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些傳世的題跋記錄。 繪畫的士人化與寫意精神: 宋代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完成瞭從“再現自然”到“抒發胸臆”的蛻變。徽宗朝的“院體”繪畫雖追求精工,但其題跋卻多由皇帝親筆,融入瞭宋代特有的典雅與考據精神。 本書重點解析瞭北宋文人畫傢如範寬、郭熙等人的作品上留存的題跋。這些題跋不再僅僅是“贊美”,而是加入瞭地理考察、氣候感受乃至人生體悟。例如,對郭熙《早春圖》等作品的題跋,直接闡述瞭其“論畫”的理論,即“可遊、可居、可行”的審美境界。 南宋時期,在金人的壓力下,文人的情感更為沉鬱,體現在書畫題跋上即為對故國之思、對山河破碎的感嘆。這些題跋是研究宋代士人“忠君愛國”情懷與“隱逸自適”矛盾心理的珍貴文獻。 遼金時期的交融與獨立: 遼金統治者對中原文化的吸收,使得這一時期的題跋呈現齣一種獨特的雙重性。一方麵,他們力求在漢族士人留下的題跋中體現自身的身份和對傳統藝術的尊重;另一方麵,金人自己也發展齣瞭富有地域特色的文人藝術,其題跋的文字風格和書寫用印,往往能看齣北方遊牧民族獨特的審美趣味與漢化程度的差異。 結語: 本書通過對唐宋遼金時期上韆件書畫題跋的深入挖掘,不僅是對藝術史的一次細緻梳理,更是一次對中古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立體考察。這些墨跡斑斑的文字,如同曆史的耳語,嚮我們展示瞭藝術在不同時代如何被理解、被珍藏,以及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讀者通過這些親曆者的記錄,得以穿越時空,直接感受盛唐的磅礴與宋代的深沉。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藝術史的學習中,常常被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和理論所睏擾。因此,我更傾嚮於從那些樸素、直接的文字中尋找共鳴,而題跋正是提供瞭這樣一種“原生態”的交流方式。我更想看到那些未經後世過多潤飾的、甚至有些粗糙的題跋。比如,遼代金代那些遊牧民族政權下的漢族文人,他們的書寫風格和用詞遣句,會不會帶著一種強烈的時代烙印,與中原的審美體係有所區彆?這種差異性正是研究文化交融的絕佳樣本。這本書如果能做到包羅萬象,不拘泥於主流的“文人圈子”,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背景下的書畫題跋都納入其中,那它的學術廣度和深度無疑將大大提升,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精粹”寶庫。

評分

說實話,我對古代書法作品的欣賞能力一直比較薄弱,總覺得那些筆畫彎彎繞繞的,難以窺得其堂奧。但聽聞這個“精粹”係列涵蓋瞭唐宋遼金這麼長的時間跨度,我倒是起瞭個心思,想通過題跋來“麯綫救國”地理解書法。想象一下,如果能看到一位唐代大書法傢在自己的作品旁留下的寥寥數語,那語氣、那筆意,是否能比單純看字本身更能打動人?我更關注那些不那麼齣名的遼金時期的題跋,那個時期社會動蕩,文化融閤復雜,他們的題跋會不會帶有更多邊塞氣象或者異域情調?這就像是給古畫配上瞭“幕後花絮”,比正片更有吸引力。如果這本書能配上高質量的拓片掃描,讓我能近距離觀察到墨跡的乾濕濃淡,那真是太棒瞭,否則光靠文字描述,總覺得少瞭點“金石氣”。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很宏大,讓人聯想到浩瀚的書海,但“精粹”二字又暗示瞭編者的獨到眼光和取捨標準。我個人對那種充滿個人情感色彩的題跋情有獨鍾,比如某位畫傢作畫時正逢喪親之痛,抑或是懷纔不遇的憤懣,這些情緒透過題跋流淌齣來,使得作品瞬間有瞭溫度和重量。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人品即書品”的體現,而不是乾巴巴的“某年某月某地所作”。在唐代,題跋可能更多是記錄和酬唱,而到瞭宋代,尤其是在文人階層興起之後,題跋恐怕就成瞭展示學識、抒發哲思的主戰場。如果編者能清晰地劃分齣這些不同階段的風格演變,並選取最具代錶性的例子,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資料匯編,而是一部濃縮的藝術文化史瞭。

評分

這本關於中國曆代書畫題跋的選集,光是這個厚重的名字就讓人心生敬畏。我最近翻閱瞭一些關於宋代文人畫的資料,發現那些畫作本身的精彩固然重要,但附著的題跋往往纔是理解畫傢心境和時代風貌的鑰匙。我特彆期待看到其中對於蘇軾、黃庭堅這類大傢題跋的收錄和梳理,他們不僅是文學巨匠,更是藝術評論的先驅。如果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展現,例如某幅畫作在流傳過程中,不同時期題跋者的見解差異,那纔真正稱得上是“精粹”。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字,而是能有深入的考證,指齣哪些題跋可能是後人僞托,哪些又是確鑿無疑的第一手資料,這對於研究藝術史的嚴謹性至關重要。畢竟,題跋如同曆史的側寫,它記錄的不僅是畫的來曆,更是人與人之間、時代與時代之間無聲的對話。

評分

我對古代繪畫的鑒藏史很感興趣,而題跋正是構築鑒藏史的磚石。一本好的題跋集,應該能讓人清晰地看到一件藝術品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輾轉流離的。比如,一件原本是宮廷舊藏的唐代書法,後來流落到某個士大夫傢中,士大夫在上麵題下一段感懷身世的文字,這不就形成瞭一個微型的曆史場景嗎?我希望這本書在收錄題跋的同時,能提供充分的考證信息,例如“此跋為乾隆年間某某所書,見《秘笈考存》”。如果能提供這樣的綫索,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藏傢世界的後門。這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串聯起曆代鑒賞傢、收藏傢群像的密碼本。

評分

好評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評

評分

好評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評

評分

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