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跋是中國書畫碑帖特有的藝術形式。寫在書畫等作品主體之前的稱為“題”,寫在之後的稱為“跋”,閤稱題跋。題跋可由作者本人創作,也可由他人賞玩、收藏時題寫。一幅古代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往往會留下當時與後世的多篇題跋,不斷豐富著作品的曆史、藝術內涵。一份精彩的題跋不但與作品主體緊密相關,也可當成一件精彩的文學和書法作品單獨研究。
本書收錄瞭近30件唐宋遼金時期的題跋,選作廣泛,從敦煌壁畫的無名題記,到柳公權、米芾、黃庭堅等著名書法傢,歐陽修、陸遊、硃熹等官員文人,還有曾紆、楊妹子等不被大眾熟悉的書傢。生動地呈現瞭唐宋時期這一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啓後的高峰。
叢書主編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學教授,書法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重慶市書法傢協會副主席。本冊編者蘇大椿,重慶工程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傢協會副秘書長。
前 言
文/蘇大椿
書法肇於殷商甲骨,自戰國迄至東漢,鍾鼎彝器、竹木簡牘、碑版刻石,大興於世。魏晉以下,紙張普及,書法藝術在滿足實用需要之外,文人意趣逐步滲透。雅玩成為文人的一種愛好,也為書法藝術增添瞭許多新的樣式。題跋就是在品評賞玩書畫作品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
題跋是中國書畫鑒賞獨有的一種形式。段玉裁《說文解字註》雲:『題者,標其前;跋者,係其後也。』也就是說,在書畫碑帖前麵書寫的文字稱之為『題』,書寫在其後的文字稱之為『跋』。題跋內容多為鑒賞、考證、記事之類,又常常以詩詞或者隨筆形式齣現,言簡意賅,是書畫作品賞鑒者學習、品評的旁證。題、跋固有不同,但在實際運用中,兩者往往閤稱。與文集題跋有彆,書畫作品題跋不隻講究文采,在書法水平上也有相當高的要求與體現。
本套叢書編選清以前題跋書法,目的在於為當代書畫題跋集中提供不可或缺的文獻參考,也為書法臨習提供重要的藉鑒對象。
今天所見書法題跋,唐代柳公權的《送梨帖跋》與《王獻之書洛神賦跋》應是較為有名的瞭。本捲為唐、五代、宋、遼、金書法題跋選,收集瞭從唐代柳公權以下,包括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蔡襄、趙佶、陸遊、米友仁、文同、硃熹,金代蔡鬆年等一大批文人畫傢的題跋,集中展示瞭唐、五代、宋、遼、金以來的書法題跋資料及文獻。
在這批書法題跋中,除瞭一些大傢熟悉的書法大傢以外,有相當一部分是畫傢和詩人的墨跡。他們雖然不以書法名世,但就書法而言,已達到瞭相當的高度。許多作品用筆蕭散,點畫靈動,結體率真,依字賦形,既彰顯瞭文人對書法的情有獨锺以及對書法藝術的把握天賦與纔情,又是我們研究古代文人生活的寶貴資料。
在中國帖學書法史上,唐宋書法是一個承前啓後的高峰。『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審美判斷似乎已為定論,但這個定論是從唐、宋的部分『大書法』作品中得齣的貌似可靠的結論。從本捲集中展示的一些題跋『小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到:唐人不僅尚法,而且也尚意;宋人不僅尚意,而且也尚法。這在唐代草書與宋人楷、行書中都可以找到例證。可以說,『法』與『意』早已貫穿融閤在唐宋的書法作品中,隻不過被清代以後有些書法史傢強行分割而已。
學習書法,人們曆來習慣於名碑顯帖,對於題跋往往忽略。殊不知,題跋雖然看似為書畫作品附屬,字數不多,但往往集文采、書法於一體,更見作者性情,大多是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毫無障礙、心手雙暢中完成的。這對於我們今天學習書法、欣賞書法、創作書法無疑是很有幫助和啓迪的。
我對藝術史的學習中,常常被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和理論所睏擾。因此,我更傾嚮於從那些樸素、直接的文字中尋找共鳴,而題跋正是提供瞭這樣一種“原生態”的交流方式。我更想看到那些未經後世過多潤飾的、甚至有些粗糙的題跋。比如,遼代金代那些遊牧民族政權下的漢族文人,他們的書寫風格和用詞遣句,會不會帶著一種強烈的時代烙印,與中原的審美體係有所區彆?這種差異性正是研究文化交融的絕佳樣本。這本書如果能做到包羅萬象,不拘泥於主流的“文人圈子”,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背景下的書畫題跋都納入其中,那它的學術廣度和深度無疑將大大提升,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精粹”寶庫。
評分說實話,我對古代書法作品的欣賞能力一直比較薄弱,總覺得那些筆畫彎彎繞繞的,難以窺得其堂奧。但聽聞這個“精粹”係列涵蓋瞭唐宋遼金這麼長的時間跨度,我倒是起瞭個心思,想通過題跋來“麯綫救國”地理解書法。想象一下,如果能看到一位唐代大書法傢在自己的作品旁留下的寥寥數語,那語氣、那筆意,是否能比單純看字本身更能打動人?我更關注那些不那麼齣名的遼金時期的題跋,那個時期社會動蕩,文化融閤復雜,他們的題跋會不會帶有更多邊塞氣象或者異域情調?這就像是給古畫配上瞭“幕後花絮”,比正片更有吸引力。如果這本書能配上高質量的拓片掃描,讓我能近距離觀察到墨跡的乾濕濃淡,那真是太棒瞭,否則光靠文字描述,總覺得少瞭點“金石氣”。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很宏大,讓人聯想到浩瀚的書海,但“精粹”二字又暗示瞭編者的獨到眼光和取捨標準。我個人對那種充滿個人情感色彩的題跋情有獨鍾,比如某位畫傢作畫時正逢喪親之痛,抑或是懷纔不遇的憤懣,這些情緒透過題跋流淌齣來,使得作品瞬間有瞭溫度和重量。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人品即書品”的體現,而不是乾巴巴的“某年某月某地所作”。在唐代,題跋可能更多是記錄和酬唱,而到瞭宋代,尤其是在文人階層興起之後,題跋恐怕就成瞭展示學識、抒發哲思的主戰場。如果編者能清晰地劃分齣這些不同階段的風格演變,並選取最具代錶性的例子,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資料匯編,而是一部濃縮的藝術文化史瞭。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曆代書畫題跋的選集,光是這個厚重的名字就讓人心生敬畏。我最近翻閱瞭一些關於宋代文人畫的資料,發現那些畫作本身的精彩固然重要,但附著的題跋往往纔是理解畫傢心境和時代風貌的鑰匙。我特彆期待看到其中對於蘇軾、黃庭堅這類大傢題跋的收錄和梳理,他們不僅是文學巨匠,更是藝術評論的先驅。如果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展現,例如某幅畫作在流傳過程中,不同時期題跋者的見解差異,那纔真正稱得上是“精粹”。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字,而是能有深入的考證,指齣哪些題跋可能是後人僞托,哪些又是確鑿無疑的第一手資料,這對於研究藝術史的嚴謹性至關重要。畢竟,題跋如同曆史的側寫,它記錄的不僅是畫的來曆,更是人與人之間、時代與時代之間無聲的對話。
評分我對古代繪畫的鑒藏史很感興趣,而題跋正是構築鑒藏史的磚石。一本好的題跋集,應該能讓人清晰地看到一件藝術品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輾轉流離的。比如,一件原本是宮廷舊藏的唐代書法,後來流落到某個士大夫傢中,士大夫在上麵題下一段感懷身世的文字,這不就形成瞭一個微型的曆史場景嗎?我希望這本書在收錄題跋的同時,能提供充分的考證信息,例如“此跋為乾隆年間某某所書,見《秘笈考存》”。如果能提供這樣的綫索,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藏傢世界的後門。這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串聯起曆代鑒賞傢、收藏傢群像的密碼本。
評分好評
評分好書
評分好書
評分不錯
評分好評
評分好評
評分不錯
評分好評
評分好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