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

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铎铎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周期
  • 宏观经济学
  • 经济学理论
  • 中国经济
  • 经济发展
  • 西方经济学
  • 经济分析
  • 金融
  • 经济史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4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43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从产生至今至少已经有两百年历史,经历了三次重大范式转换。正如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主义,滞胀成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样,当下的所谓大衰退可能也为宏观经济学新范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阶段性,造成无论从描述性事实还是特征事实的角度看,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都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都有其鲜明特征。

  在经济周期理论和我国现实经济发展都出现重大转折的背景下,如何用兼顾内部一致和外部一致的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是我们当前需要面对的迫切任务。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梳理,包括方法论、思想史和zui新的理论进展等。然后,从描述性事实和特征事实两个角度,对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刻画和分析。经济学是西学。经济周期理论在西方已经有数百年的发展史,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经验和智慧。如何从西方理论中汲取精华、获得灵感,从而更好地研究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事实,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作者简介

汤铎铎,1977年生,宁夏固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宏观金融方面的研究,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相关成果曾获得2014年“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和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奖优秀成果奖”。


精彩书评

  经济周期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书从理论和事实两个层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作者对西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长时段、多角度的梳理,尤其关注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反思,很有启发性。此次危机确实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作者还从两个层面——描述性事实和特征事实——探讨了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勾勒出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特点。全书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内容丰富、数据详实,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研究积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对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和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许多传统的结论和共识受到挑战,一些潜藏的理论矛盾和政策论争也再次浮出水面。同时,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在消化前期刺激政策的同时,增速换挡和结构转型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本书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的问题,即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现实。全书兼顾理论和现实,既有精深的专业分析,也有平实的历史叙述,无论对普通读者还是专业研究者而言,都极具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晓晶


目录

第一章导论…………………………………………………………………1

第二章经济周期波动研究的方法论………………………………………5

第一节科学哲学理论简述……………………………………………6

一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6

二怀疑论、本质主义和工具主义………………………………8

三证伪主义和新异端……………………………………………9

四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12

第二节几个重要概念………………………………………………13

一事实…………………………………………………………13

二理论…………………………………………………………13

三事实和理论…………………………………………………15

四解释…………………………………………………………16

第三节经济周期波动研究中的三种事实…………………………18

一经济周期波动研究的目的和任务…………………………18

二经济周期波动研究中的三种事实…………………………19

三认识事实的角度……………………………………………21

四事实的客观性………………………………………………23

五描述性事实的重要性………………………………………24

第三章经济周期理论概述………………………………………………26

第一节理解经济周期的三个维度…………………………………26

一经济周期事实………………………………………………27

二经济周期理论………………………………………………33

三宏观经济政策………………………………………………38

第二节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简史……………………………………40

一19世纪的百年:历史性和因果性的说明…………………41

二20世纪初叶:动态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43

三凯恩斯革命:两个Adelman的标准………………………45

四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复兴:RBC研究纲领………………47

第三节RBC理论的方法论评介……………………………………51

一RBC理论概述………………………………………………51

二理性主义的典范……………………………………………51

三“判决性实验”……………………………………………52

四建模策略……………………………………………………53

第四节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和问题……………………54

一引言…………………………………………………………54

二理论框架……………………………………………………58

三关注的问题…………………………………………………68

四结论…………………………………………………………79

第四章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事实Ⅰ:描述性事实………………………81

第一节初始条件的形成(1949—1957年)………………………82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82

二“一五”计划:1953—1957年……………………………83

三小结…………………………………………………………85

第二节集中计划体制下的20年(1958—1978年)……………85

一“大跃进”:1958—1960年………………………………85

二国民经济调整:1961—1965年……………………………87

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89

四拨乱反正和经济恢复:1977—1978年……………………91

五小结…………………………………………………………92


第三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979—1991年)……………92

一改革初期的通货膨胀和失业:1979—1983年……………94

2理解经济周期

二未能完全到位的紧缩:1984—1986年……………………95

三挤兑、抢购风潮和保守思想回潮:1987—

1991__________年………………………………………………………95

四小结…………………………………………………………97

第四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

(1992—2006年)…………………………………………98

一实现“软着陆”:1992—1996年…………………………98

二通货紧缩与扩大内需:1997—2002年…………………100

三局部过热:2003—2006年………………………………101

四小结…………………………………………………………102

第五节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的

新常态(2007—2014年)………………………………102

一“内外叠加”的双重冲击:2007—2008年……………103

二强刺激下的快速复苏和经济政策正常化:

2009—2010年……………………………………………104

三“下限冲击波”和“下限保卫战”:

2011—2014年……………………………………………105

四小结…………………………………………………………106

第六节结论…………………………………………………………106

第五章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事实Ⅱ:特征事实…………………………108

第一节引言…………………………………………………………108

第二节滤波方法的评介和选择……………………………………112

一HP滤波器…………………………………………………113

二BK滤波器…………………………………………………114

三CF滤波器…………………………………………………116

四评介与选择…………………………………………………117

第三节数据的获得和初步处理……………………………………120

第四节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121

一支出法GDP………………………………………………123

二就业…………………………………………………………124

三价格和工资…………………………………………………126

目录3

四财政收支……………………………………………………127

五金融部门……………………………………………………128

六国外部门……………………………………………………129

七小结…………………………………………………………130

第五节两个经典宏观经济关系在中国的检验……………………131

一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在中国的检验…………………………131

二通货膨胀—货币增长关系在中国的检验…………………133

第六章总结………………………………………………………………165

参考文献……………………………………………………………………168

索引…………………………………………………………………………189


精彩书摘

  《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物价基本固定,从而通货膨胀率变化不大,这从图5—4可以观察出来,而在2—8年频段和20—40年频段尤为明显;二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各种支付手段和金融工具的发展,MO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中国的货币总量了。我们先从第一个原因人手,讨论1978—2005年样本区间内MO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图5—5中间的三个小图中。虽然与上面三个小图相比变化很小,但是结果却有了一些改进。从相关系数来看,在2—8年的频段内,领先1期的M0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系数是0.61,而当期的相关系数是0.11;在8—20年的频段,领先2期的M0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系数是0.64,领先1期的是0.55,而当期是0.20;在20—40年的频段内,领先2期的M0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系数是0.75,领先1期是0.76,而当期是0.70。可见,8—20年频段当期的相关系数要大于2—8年频段,前面提到的矛盾似乎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没有考察这个改进在统计上的显著性,但是,由于CF滤波本身的近似性质,我们认为这种改进并不强健。因此,单从MO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来看,改革开放前后其实没有重大变化。通过图5—4、图5—5和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在物价受到严格控制的传统体制下,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仍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货膨胀果然“无时无处不是一种货币现象”。
  ……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从经典理论到现代实践的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理论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我们聚焦于经济波动的本质、衡量方法、以及不同学派对这些现象的解释,特别是从古典理论的视角出发,逐步过渡到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再到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现代争论。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与衡量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视角与研究范畴 本章首先确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边界,区分其与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差异。我们将探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实现充分就业——并介绍衡量这些目标的关键指标。重点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深入剖析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及其背后的通货膨胀陷阱。本章还将讨论经济增长的长期决定因素,包括要素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的作用。 第二章:失业的性质、测量与成本 失业是衡量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晴雨表。本章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我们不仅要掌握失业率的计算公式,更要深入理解自然失业率(NAIRU)的概念及其政策含义。此外,本章还将量化分析失业对社会和个体造成的成本,包括潜在产出损失、人力资本损耗和社会福利下降等,并初步引入奥肯定律(Okun's Law)来联系失业与产出缺口。 第三章:通货膨胀的解析:成因、测量与治理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本章系统梳理通货膨胀的衡量工具,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通货膨胀的根源,包括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传导机制。最后,本章会介绍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从“鞋底成本”到“菜单成本”,再到恶性通胀对信心的破坏性影响。 第二部分:短期波动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四章:古典经济学的思想遗产与局限 本章追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思想源头。我们将详细考察古典经济学对“看不见的手”的信心,特别是萨伊定律(Say's Law)的阐述及其对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坚持。古典模型中的可贷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机制被细致分析。然而,本章的重点在于识别古典理论在解释大萧条等长期失业现象时的理论盲点,这为后续的范式转变埋下伏笔。 第五章:凯恩斯主义的革命:有效需求的重要性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理论彻底改变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本章核心讲解凯恩斯的核心贡献——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的根本原因。我们将详细推导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并引入乘数原理,解释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动如何对国民收入产生放大效应。流动性偏好理论和货币需求也被纳入分析框架,为理解IS-LM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 第六章:IS-LM模型:短期均衡的动态分析 IS-LM模型是连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键工具。本章通过图形和代数方法,详细构建IS曲线(描述产品市场均衡)和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均衡)。随后,我们将利用该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如增税或减支)和货币政策(如调整货币供给)如何通过改变利率和收入水平来影响短期经济均衡。本章还探讨了政策的有效性,特别是“流动性陷阱”情景下的政策困境。 第七章:总需求(AD)与总供给(AS)的综合框架 将短期与长期视角结合,本章引入了标准化的AD-AS模型。我们将精确定义总需求曲线的负斜率原因,并区分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示供给冲击(如能源价格变动)和需求冲击如何导致经济体在产出和物价水平上的调整路径。本章还会讨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的初始形态。 第三部分:经济政策工具与选择 第八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操作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核心手段。本章深入解析中央银行的职能、工具箱(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我们将详细阐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包括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解释中央银行如何通过影响短期利率来最终影响总需求。本章还将讨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 第九章: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财政政策涉及政府支出和税收的调整。本章侧重于分析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即政府借贷对私人投资的潜在抑制作用。我们探讨乘数的大小如何受制于利率敏感性和税收结构。此外,本章还将讨论财政政策的持续性问题,包括赤字和国债规模对未来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衰退和繁荣时期应采取的对冲策略。 第十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的长期权衡:新的宏观观点 随着对预期的重视,宏观经济学进入了新的阶段。本章详细介绍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审视菲利普斯曲线。我们将探讨“自然失业率”的长期含义,即在长期内,积极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无法持续地将失业率维持在自然失业率以下而不引发持续的通货膨胀。本章聚焦于政策的可预测性如何影响经济主体的反应。 第四部分:经济增长与跨期选择 第十一章:经济增长的理论:索洛模型与内生增长 本章将视角拉长至长期经济增长。我们首先分析外生技术进步驱动的索洛增长模型,重点研究资本积累的稳态及其对人均产出收敛性的预测。随后,我们将探讨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解释技术进步如何不再是外生的,而是由人力资本投资、研发活动等经济决策内生决定的,这为理解各国长期繁荣差异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释。 第十二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 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本章探讨一国经济如何与世界互动。我们将介绍小国、大国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政策选择。核心分析工具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用于分析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对有效性。本章还会讨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赤字与资本流入之间的关系。 结语:理论与政策的持续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坚实的分析框架,使读者能够批判性地评估当前的宏观经济挑战,并理解不同政策干预背后的理论逻辑。经济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现实的演变而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我们鼓励读者运用所学的工具,审视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现实,理解理论如何指导实践,以及实践又如何反过来检验和完善理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这本书的兴趣,更多是源于其“中国事实”这一部分。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体量在全球都具有独特性,其经济周期的表现也必然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我一直对国内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讨论感到有些模糊,很多时候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缺乏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历史维度。这本书若能将西方成熟的经济周期理论(比如朱格拉周期、康波周期等)引入,并结合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数据和重大事件进行分析,那将极具启发性。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阐述,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例如,投资在中国的经济周期中,是否比西方国家更为突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又如何影响整体经济周期?此外,我非常好奇政府在调节中国经济周期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强度和方式,是否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区别?书中能否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时期的经济过热或衰退,来展示理论如何解释这些现象,以及政策是如何干预的?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扎实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未来的潜在风险和机遇。

评分

《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觉得相当有分量。作为一名对经济运行规律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经济周期”这个概念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时不时会出现在新闻报道和财经分析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就业机会、物价波动、投资回报等等。但陌生则在于,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理论来解释?特别是,这些理论在中国这个独特经济体中,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出了我的痛点,它似乎承诺要将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与鲜活的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提供一个更具象、更易理解的视角。我尤其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我长期以来困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经济会经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这些周期的驱动因素究竟是什么?是技术革新,还是货币政策?是消费者信心,还是国际贸易?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周期性特征,是否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有,这种差异又源于哪些制度、文化或发展阶段的根本原因?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感受经济周期的起伏,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分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预判它的走向,从而在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决策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经济奥秘的大门,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个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这本书,我更多地是将其视为一本“实战指南”。市场从来都不是线性的,投资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宏观经济周期的把握。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识别市场趋势、规避风险、抓住机会的工具和方法。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周期理论的论述,例如对利率、通胀、GDP增长率等关键经济指标的分析,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然而,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似乎总带着一层“滤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当西方理论中的“复苏期”或“衰退期”在中国出现时,其表现形式、持续时间和影响会有何不同?比如,中国式的“去杠杆”周期,和西方国家的“去杠杆”周期,在影响资产价格、行业景气度和企业盈利方面,是否会有显著差异?书中能否提供一些量化的分析方法,例如如何利用PMI、信贷增速、房地产销售等数据,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中国事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资启示,帮助我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做出更具前瞻性的投资决策。

评分

对于《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这本书,我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历史进程和未来趋势的好奇心。经济周期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字和理论,它更是塑造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力量。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几次大周期,到近现代全球经济的潮起潮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周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将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进行串联。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如何经历一个高速增长的“扩张期”?在加入WTO后,又如何融入全球经济周期?在近年来,面对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周期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特征?书中能否梳理出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周期性因素?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更完整的历史叙事,理解中国经济的当下,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产生一些更深刻的思考。它不应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更应该是一本关于时代变迁和人类进步的书。

评分

从一个稍显学术的角度来看,《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命题。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事实”进行对照,这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跨地域的经济学比较研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希望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堆砌和事实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地进行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例如,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商业周期的主流理论,在解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能够自洽,哪些方面又显得力不从心?是否存在需要对现有理论进行修正或补充的中国特色?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中国特有的经济周期驱动因素,比如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人口红利或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甚至是国际地缘政治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冲击?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张力的,是试图用现有理论“套”中国事实,还是在分析中国事实的过程中,“反哺”或“重塑”理论?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严谨的逻辑推理、扎实的实证分析,以及对不同经济周期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在中国语境下的应用和局限性进行深入探讨。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好好好好好hh

评分

书的材质比较软。

评分

书纸很好,有股香味,值得购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hh

评分

内容不错资料比较丰富书还是可以的

评分

普及知识的好书

评分

评分

书的材质比较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