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从产生至今至少已经有两百年历史,经历了三次重大范式转换。正如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主义,滞胀成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样,当下的所谓大衰退可能也为宏观经济学新范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阶段性,造成无论从描述性事实还是特征事实的角度看,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都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都有其鲜明特征。
在经济周期理论和我国现实经济发展都出现重大转折的背景下,如何用兼顾内部一致和外部一致的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是我们当前需要面对的迫切任务。
本书首先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梳理,包括方法论、思想史和zui新的理论进展等。然后,从描述性事实和特征事实两个角度,对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刻画和分析。经济学是西学。经济周期理论在西方已经有数百年的发展史,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经验和智慧。如何从西方理论中汲取精华、获得灵感,从而更好地研究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事实,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汤铎铎,1977年生,宁夏固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宏观金融方面的研究,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相关成果曾获得2014年“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和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奖优秀成果奖”。
经济周期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书从理论和事实两个层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作者对西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长时段、多角度的梳理,尤其关注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反思,很有启发性。此次危机确实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作者还从两个层面——描述性事实和特征事实——探讨了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勾勒出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特点。全书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内容丰富、数据详实,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研究积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对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和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许多传统的结论和共识受到挑战,一些潜藏的理论矛盾和政策论争也再次浮出水面。同时,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在消化前期刺激政策的同时,增速换挡和结构转型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本书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的问题,即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现实。全书兼顾理论和现实,既有精深的专业分析,也有平实的历史叙述,无论对普通读者还是专业研究者而言,都极具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晓晶
第一章导论…………………………………………………………………1
第二章经济周期波动研究的方法论………………………………………5
第一节科学哲学理论简述……………………………………………6
一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6
二怀疑论、本质主义和工具主义………………………………8
三证伪主义和新异端……………………………………………9
四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12
第二节几个重要概念………………………………………………13
一事实…………………………………………………………13
二理论…………………………………………………………13
三事实和理论…………………………………………………15
四解释…………………………………………………………16
第三节经济周期波动研究中的三种事实…………………………18
一经济周期波动研究的目的和任务…………………………18
二经济周期波动研究中的三种事实…………………………19
三认识事实的角度……………………………………………21
四事实的客观性………………………………………………23
五描述性事实的重要性………………………………………24
第三章经济周期理论概述………………………………………………26
第一节理解经济周期的三个维度…………………………………26
一经济周期事实………………………………………………27
二经济周期理论………………………………………………33
三宏观经济政策………………………………………………38
第二节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简史……………………………………40
一19世纪的百年:历史性和因果性的说明…………………41
二20世纪初叶:动态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43
三凯恩斯革命:两个Adelman的标准………………………45
四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复兴:RBC研究纲领………………47
第三节RBC理论的方法论评介……………………………………51
一RBC理论概述………………………………………………51
二理性主义的典范……………………………………………51
三“判决性实验”……………………………………………52
四建模策略……………………………………………………53
第四节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和问题……………………54
一引言…………………………………………………………54
二理论框架……………………………………………………58
三关注的问题…………………………………………………68
四结论…………………………………………………………79
第四章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事实Ⅰ:描述性事实………………………81
第一节初始条件的形成(1949—1957年)………………………82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82
二“一五”计划:1953—1957年……………………………83
三小结…………………………………………………………85
第二节集中计划体制下的20年(1958—1978年)……………85
一“大跃进”:1958—1960年………………………………85
二国民经济调整:1961—1965年……………………………87
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89
四拨乱反正和经济恢复:1977—1978年……………………91
五小结…………………………………………………………92
第三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979—1991年)……………92
一改革初期的通货膨胀和失业:1979—1983年……………94
2理解经济周期
二未能完全到位的紧缩:1984—1986年……………………95
三挤兑、抢购风潮和保守思想回潮:1987—
1991__________年………………………………………………………95
四小结…………………………………………………………97
第四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
(1992—2006年)…………………………………………98
一实现“软着陆”:1992—1996年…………………………98
二通货紧缩与扩大内需:1997—2002年…………………100
三局部过热:2003—2006年………………………………101
四小结…………………………………………………………102
第五节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的
新常态(2007—2014年)………………………………102
一“内外叠加”的双重冲击:2007—2008年……………103
二强刺激下的快速复苏和经济政策正常化:
2009—2010年……………………………………………104
三“下限冲击波”和“下限保卫战”:
2011—2014年……………………………………………105
四小结…………………………………………………………106
第六节结论…………………………………………………………106
第五章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事实Ⅱ:特征事实…………………………108
第一节引言…………………………………………………………108
第二节滤波方法的评介和选择……………………………………112
一HP滤波器…………………………………………………113
二BK滤波器…………………………………………………114
三CF滤波器…………………………………………………116
四评介与选择…………………………………………………117
第三节数据的获得和初步处理……………………………………120
第四节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121
一支出法GDP………………………………………………123
二就业…………………………………………………………124
三价格和工资…………………………………………………126
目录3
四财政收支……………………………………………………127
五金融部门……………………………………………………128
六国外部门……………………………………………………129
七小结…………………………………………………………130
第五节两个经典宏观经济关系在中国的检验……………………131
一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在中国的检验…………………………131
二通货膨胀—货币增长关系在中国的检验…………………133
第六章总结………………………………………………………………165
参考文献……………………………………………………………………168
索引…………………………………………………………………………189
我对《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这本书的兴趣,更多是源于其“中国事实”这一部分。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体量在全球都具有独特性,其经济周期的表现也必然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我一直对国内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讨论感到有些模糊,很多时候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缺乏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历史维度。这本书若能将西方成熟的经济周期理论(比如朱格拉周期、康波周期等)引入,并结合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数据和重大事件进行分析,那将极具启发性。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阐述,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例如,投资在中国的经济周期中,是否比西方国家更为突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又如何影响整体经济周期?此外,我非常好奇政府在调节中国经济周期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强度和方式,是否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区别?书中能否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时期的经济过热或衰退,来展示理论如何解释这些现象,以及政策是如何干预的?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扎实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未来的潜在风险和机遇。
评分《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觉得相当有分量。作为一名对经济运行规律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经济周期”这个概念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时不时会出现在新闻报道和财经分析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就业机会、物价波动、投资回报等等。但陌生则在于,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理论来解释?特别是,这些理论在中国这个独特经济体中,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出了我的痛点,它似乎承诺要将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与鲜活的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提供一个更具象、更易理解的视角。我尤其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我长期以来困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经济会经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这些周期的驱动因素究竟是什么?是技术革新,还是货币政策?是消费者信心,还是国际贸易?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周期性特征,是否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有,这种差异又源于哪些制度、文化或发展阶段的根本原因?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感受经济周期的起伏,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分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预判它的走向,从而在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决策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经济奥秘的大门,充满了期待。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个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这本书,我更多地是将其视为一本“实战指南”。市场从来都不是线性的,投资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宏观经济周期的把握。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识别市场趋势、规避风险、抓住机会的工具和方法。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周期理论的论述,例如对利率、通胀、GDP增长率等关键经济指标的分析,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然而,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似乎总带着一层“滤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当西方理论中的“复苏期”或“衰退期”在中国出现时,其表现形式、持续时间和影响会有何不同?比如,中国式的“去杠杆”周期,和西方国家的“去杠杆”周期,在影响资产价格、行业景气度和企业盈利方面,是否会有显著差异?书中能否提供一些量化的分析方法,例如如何利用PMI、信贷增速、房地产销售等数据,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中国事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资启示,帮助我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做出更具前瞻性的投资决策。
评分对于《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这本书,我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历史进程和未来趋势的好奇心。经济周期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字和理论,它更是塑造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力量。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几次大周期,到近现代全球经济的潮起潮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周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将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进行串联。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如何经历一个高速增长的“扩张期”?在加入WTO后,又如何融入全球经济周期?在近年来,面对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周期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特征?书中能否梳理出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周期性因素?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更完整的历史叙事,理解中国经济的当下,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产生一些更深刻的思考。它不应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更应该是一本关于时代变迁和人类进步的书。
评分从一个稍显学术的角度来看,《理解经济周期:西方理论和中国事实》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命题。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事实”进行对照,这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跨地域的经济学比较研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希望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堆砌和事实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地进行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例如,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商业周期的主流理论,在解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能够自洽,哪些方面又显得力不从心?是否存在需要对现有理论进行修正或补充的中国特色?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中国特有的经济周期驱动因素,比如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人口红利或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甚至是国际地缘政治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冲击?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张力的,是试图用现有理论“套”中国事实,还是在分析中国事实的过程中,“反哺”或“重塑”理论?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严谨的逻辑推理、扎实的实证分析,以及对不同经济周期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在中国语境下的应用和局限性进行深入探讨。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好好好好好hh
评分书的材质比较软。
评分书纸很好,有股香味,值得购买!
评分好好好好好hh
评分内容不错资料比较丰富书还是可以的
评分普及知识的好书
评分好
评分书的材质比较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