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细说博弈论【套装共3册】双赢之道+策略思维+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大师细说博弈论【套装共3册】双赢之道+策略思维+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博弈论
  • 决策分析
  • 策略
  • 经济学
  • 心理学
  • 商业
  • 管理
  • 双赢
  • 思维
  • 行为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子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170749
商品编码:23330433775

具体描述

商品目录



大师细说博弈论【套装共3册】


1、《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ISBN:9787300172620   定价:42.00


2、《双赢之道(大师细说博弈论)》ISBN:9787300162515  定价:29.80




4、《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大师细说博弈论)》 ISBN:9787300162492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试看一例:

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剑桥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眼看大奖在望,鬼使神差他却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 势,在z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教导:的时候要采取让对手先行的保守策略。这位博弈论的才生,就这 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励的女士手下(参见《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第1章)。

人生是一个 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 空的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是迪克 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怎样打赢一场网 球,少数如何战胜多数,为什么要“喜爱”你讨厌的对手等等,都在讨论之列。

这是一门新兴的策略科学,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不同背景和行业的读者掌握了这些原理,运筹帷幄取得胜利的本领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双赢之道(大师细说博弈论)》


《双赢之道》把谈判从艺术变为科学,为参与谈判的各方提供双赢、共赢之道。

《双 赢之道》设计独特而巧妙,它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合理解决小到生活琐事、大到纠纷等各类争端提供了公式化的程序。当然,现实生活中,矛 盾是复杂的,有些不是仅仅通过设定的程序就能加以解决的。但本书提供的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鲜思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本书 的另一个特点是案例丰富多彩,旁征博引。其案例涉及离婚、继承遗产、公司并购、中东问题等诸多方面,既有故事、历史事件,又有现代社会问题;既有 哲学、政治学问题,又有经济学问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

《双赢之道》是政治学家史蒂文?J?布拉姆斯(Steven J. Brams)与数学家艾伦·D·泰勒(Alan D.Taylor)的联手之作。除本书外,他们还合著了《公平分配:从切到解决争执》。


《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

《大师细说博弈论: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是一本关于经济学悖论和反常现象的杰 作。在拍卖市场中,经常会出现“赢者的诅咒”现象,即拍卖的夺标者往往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甚至会遭受损失。《大师细说博弈论: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 的悖论与反常现象》深入探讨了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反常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实际选择及行为与基于自利经济人和效用大化假设的一般经济学理论所作 预测的不一致,而先前出现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辩护对这些性不一致现象的解释力却非常有限。因而,书中对博弈论、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工资差异、拍卖市场、人 类的偏好和选择、金融市场、博彩市场等领域表现出的合作现象和人性中的利他主义、人类在储存和加工信息方面的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 研究。这一系列研究从另一个视角开拓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使得传统的标准经济学向现实经济的真实迈 出了一大步。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大师细说博弈论)》


《大师细说博弈论: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之间的相互关 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谢林教 授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 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书中他还建立了一些既不太艰深又并非显而易见的模型,以及一些基本的分析系 统,并将这些模型和分析应用于解决类似于由种族、性别、年龄和收入所引起的社会分隔问题上


作者简介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Avinash K. Dixit),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以约翰·J·F·谢拉德命名的经济学“大学教授”。他教授有关博弈论的课程,同时研究贸易政策的策略行为,曾在(英国)瓦威克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


巴里·J·奈尔伯夫(Barry J. Nalebuff),牛津大学博士,现任耶鲁组织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及管理学教授。他教授有关策略、政治和决策的课程,经常为《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拥有众多读者的报纸撰写关于策略问题的文章。他还运用策略思维这一工具,为化学银行、麦肯锡公司以及索亚-米勒集团提供咨询。


托马斯·C·谢林(ThomasC.Schelling),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卢修斯·N·李特尔(Lucius N.Littauer)政治经济学教授。获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著作有《经济学》,《冲突的策略》,以及《武器及其影 响》。1977年他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弗兰克?E?塞德曼(FrankE. Seidman)杰出贡献奖。


理查德·H·泰勒(RichardH.Thaler),1945年生,1974年毕业于罗彻斯特 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Robert P.Gwinn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泰勒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 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属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疆拓荒者,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并且在储蓄和投资行为研究具有很深 的研究造诣。他已经发表了多篇水平的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其中代表著作有《赢者的诅咒》和《准理性经济学》。


史蒂文·J·布拉姆斯(Steven J.Brams),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1989年于纽约州立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97年在纽约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政治学、关系、博 弈论、社会选择理论等领域造诣深厚,著作颇丰,著有《博弈理论和政治学》、《理性政治学:决策、博弈和策略》、《谈判程序:博弈论在商务谈判和仲裁中的应 用》等十余部作品。

艾伦·D·泰勒(Alan D.Taylor),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现为联合学院(UnionCollege)数理学以玛丽·路易丝·贝利(Marie LouiseBailey)命名的教授,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应用于社会研究领域,成绩斐然,著有《数学与政治学:策略、投票、权力和试验》、《社会选择和数 学处理》、《简易博弈论》、《理想结构特性》等。



目录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序言 什么是策略行为?


第1部分
第1章 10个策略故事
1.妙手传说
2.还是不
3.直奔牢房
4.我将坚持到底
5.给猫拴个铃铛
6.楔子的
7.三思而后行
8.多管齐下
9.别跟笨蛋对等打赌
10.博弈论可能危害你的健康
11.未来的模样
12.案例分析之一:红色算我赢,黑色算你输
第2章 准备接招
1.轮到你了,查理·布朗
2.两种策略互动
3.策略的法则
4.决策树与博弈树
5.更加复杂的树
6.讨价还价
7.战争与和平
8.英国人玩的博弈
9.案例分析之二:汤姆·奥斯本与1984年橙碗球场决赛的故事
第3章 看穿对手的策略
1.优势策略
2.封面之战
3.劣势策略
4.均衡策略
5.盛宴还是饥荒
6.案例分析之三:莽汉软招
第1部分结语 第2部分
第4章 走出囚徒困境
1.如何达成合作
2.觉察作弊
3.对作弊者的惩罚
4.惩罚的保证
5.惩罚方式的选择
6.以牙还牙
7.以牙还牙策略的一个替代选择
8.案例分析之四:国会对联邦储备委员会
第5章 策略行动
1.无条件行动
2.威胁与许诺
3.警告与保证
4.核阻吓
5.时报的策略
6.更多的策略行动
7.杀鸡焉用牛刀?
8.案例分析之五:波音、波音,完蛋了?
第6章 可信的承诺
1.建立可信度的八正道
2.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你的祖国
3.你难以拒绝的提议
4.案例分析之六:你会不会宁可向IBM租一台电脑?
第7章 不可预测性
1.怎样使输赢机会相等?
2.有人要打网球吗?
3.为什么你应该选择正确的混合策略?
4.为什么不能依赖对手的随机化?
5.你的技巧变化了,你的混合策略怎样变化?
6.怎样随机行动?
7.du一无二的情况
8.谎言的措施
9.出人意料
10.得势不饶人
11.案例分析之七:霸王行动
第2部分结语
1.历史注记
2.深入阅读
3.我们的遗漏责任
4.从这里开始 第3部分
第8章 边缘政策
1.为什么选择不确定性?
2.机制
3.控制
4.逃离边缘
5.跌落边缘
6.核边缘政策
7.案例分析之八:大西洋上的边缘政策
第9章 合作与协调
1.钟为谁而鸣?
2.那条人迹罕至的路线
3.第22条军规?
4.比超速驾驶传票还快
5.他们为什么离开?
6.可能处不胜寒
7.政治家与苹果酒
8.股市与选美
9.复习
10.案例分析之九:牙医分布的解决方案
第10章 投票的策略
1.打破平局
2.中点的选民
3.天真的投票
4.法庭的秩序
5.老于世故者
6.历久不衰的名人
7.爱一个可恶的敌人
8.案例分析之十:全取或全失
第11章 讨价还价
1.谈判中的锄强扶弱体系
2.“这对你的伤害大于对我的伤害”
3.边缘政策与罢工
4.同时就许多事情讨价还价
5.案例分析之十一:施比受好?
6.附录:耐性自有回报
第12章 激励
1.怎样奖赏工作表现?
2.怎样组织一个合作项目?
3.招标、拍卖的策略
4.案例分析之十二:取胜的
第13章 案例分析
1.别人的信封总是更诱人
2.末位应该变成首位
3.三方对决
4.弄巧成拙的防鲨网
5.糊涂取胜
6.大好时节与时机选择
7.坚持就是胜利?
8.贵人行为理应尚
9.独霸天下
10.海湾大桥
11.公用地悲剧
12.1美元的价格
13.李尔王的难题
14.美国诉艾科亚
15.错错得对
16.赢得后一步
17.边缘政策与陪审团
18.管闲事的自由
19.给市长发一枚“大奖章”
20.大洋两岸的武装
21.慈善捐助的局限性
22.再分配的局限性
23.有时骗倒所有人:拉斯韦加斯的老虎机
注释
索引
附录约翰·纳什:现代博弈论奠基人

译后记

...............


深入探索人类行为与决策的奥秘:另辟蹊径的智识之旅 书名:《决策的艺术: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亚历山大·科尔宾] 这是一套关于人类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做出选择、理解互动机制、并最终实现目标(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的深度思考合集。本书不侧重于数学模型的推导,而是聚焦于决策背后的心理学驱动力、历史脉络的演变,以及如何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制定有效策略。 --- 第一卷:心智的罗盘——非理性驱动下的抉择(约500字)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相信自己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然而,现实却充满了偏差与捷径。本卷旨在剖析那些潜藏在意识之下的“系统噪音”,这些噪音如何微妙而有力地塑造着我们的选择,无论是在财务投资、职业规划还是人际交往中。 我们将首先审视“启发式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如何成为我们快速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何时会失灵,将我们引向次优甚至灾难性的后果。例如,锚定效应如何让初始信息成为后续判断的沉重枷锁;可得性启发如何使我们高估了生动且容易回忆的事件的真实概率。 深入探讨情绪在决策中的核心作用。研究表明,恐惧、贪婪、后悔的预感并非决策的干扰项,而是决策结构本身的一部分。我们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在压力情境下(如市场恐慌或时间紧迫的谈判),情感的触发如何绕过逻辑分析,直接驱动行为模式。 更进一步,本卷将跨越经济学领域,进入行为科学的领地,探讨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的核心思想——“损失厌恶”的绝对力量。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远大于获得同等价值的快乐感,这一基本不对称性解释了为何许多个体和组织在面对“守住现有资产”的诱惑时,宁愿承受更高的风险,也不愿主动放手。 此外,我们还将考察社会认同和从众心理的强大影响力。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如何会系统性地忽略明确的外部证据,转而采纳与群体一致的观点,这不仅是社会现象,更是深入到个体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通过对这些非理性力量的细致描摹,读者将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决策过程中的盲点,从而减少被内在偏见所误导的风险。 --- 第二卷:权力的博弈——结构性互动与均衡的艺术(约550字) 本卷将视角从个体心智转向多主体互动环境,探讨在存在相互依赖性的情境下,个体如何通过预判他人的行为路径来优化自身的战略布局。这并非单纯的计算,而是一种对“系统格局”的深刻洞察。 我们将从古典的战略思维出发,解析“承诺与可信度”在博弈中的核心地位。一个看似劣势的初始承诺,如果能被对手确信其执行的决心,往往能迫使对手改变其最优路径。本书将区分纯策略与混合策略的应用场景,强调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引入随机性(伪装的混合策略)如何能有效打破对手的精确预测。 重点关注序列博弈(Sequential Games)中的先手优势与后手限制。我们将深入分析“承诺驱动”与“信息不对称”如何相互作用,尤其是在谈判、国际关系和商业竞争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设立不可逆的投资或公开声明来锁定自身立场,迫使对方在己方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反应。 与侧重于“达到最优均衡点”的传统论述不同,本卷更强调“非均衡点”的现实意义。许多现实世界的互动并非停留在纳什均衡,而是处于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边缘状态。我们探讨了“囚徒困境”的现实变体——从供应链管理中的搭便车问题到国际条约的遵守与背叛。理解为什么在多次重复的互动中,合作成为可能,以及合作的脆弱性何在,是制定长期战略的关键。 此外,我们还将引入“信号发送与接收”的理论框架。在许多情境下,行动本身就是信息。如何有效地发送清晰、高成本的信号,以及如何过滤掉对手释放的烟雾弹(伪装信号),是衡量高水平决策者的重要标准。本卷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理解,在任何多人互动场景中,你的行动不仅仅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它在向其他参与者传递关于你的意图和能力的信息。 --- 第三卷:制度的塑造——规则、激励与社会后果(约450字) 第三卷将视野提升至宏观层面,探讨规则、激励机制的设计如何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体选择如何累积并形成宏大的社会结果。 本卷的核心在于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与批判。我们不再仅仅分析现有的规则如何运行,而是探究如何设计一套规则(激励结构、奖惩机制),以引导那些自私的个体做出符合集体利益的选择。这涵盖了从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到公共资源管理(如“公地悲剧”)的解决之道。 我们将详细分析激励的异化现象(Perverse Incentives)。精心设计的制度,如果未能准确捕捉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很容易产生“目标偏离”的后果。例如,过度依赖单一指标的考核系统,如何导致员工只优化可测量的部分,而忽略了系统更看重的无形价值。 此外,本卷审视了文化与规范在约束行为中的作用,它们常常比正式法律更具约束力。社会规范是如何形成、如何维持、以及它们如何作为一种“软约束”来解决许多纯粹的经济模型无法解释的合作问题,例如信任的建立与维护。 最后,我们探讨了集体行动的逻辑与“理性无助”的困境。当个体理性的选择导致集体陷入困境时(如交通拥堵或气候变化),我们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打破这种负向循环?本书将提出,理解激励的层级结构——从个人收益到社会成本——是实现可持续的、积极的宏观结果的唯一途径。 通过这三卷的探索,读者将获得一套全面的思维工具箱,不仅理解“人们做了什么”,更关键的是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并学会如何在复杂的人类互动系统中,更加精准地预见、影响和塑造最终的走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动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原理。这套书中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这个分册名称,恰好戳中了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个体那些看似随机、甚至有些“非理性”的行为,是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宏观走向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侦探小说一样,带领我一层层剥开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社会规范和经济激励?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并且用丰富的案例来佐证。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排队?为什么流行病会传播?为什么某些产品会突然爆红?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线索。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对人性有更深的理解,能够更好地预测市场趋势,甚至能够洞察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

评分

作为一名对学习新知识充满热情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展我视野、提升我认知能力的读物。这套《大师细说博弈论》的组合,无疑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了解到博弈论不仅仅是数学模型和理论推演,它更是对人类互动模式和社会运行机制的一种深刻洞察。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带领我走进博弈论的世界。我期待它能够教会我如何识别不同的博弈情境,如何分析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和策略选择,以及如何在这种复杂的互动中做出最有利的决策。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看似合理的个人选择,最终却会导致集体的不利结果,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机制来引导人们走向更优的集体结果。我设想,读完这套书,我将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竞争,并且有能力去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评分

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会陷入困境,或者做出不明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我们习惯于就事论事,或者被情绪左右,而很少去考虑整个局面的复杂性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套书的名字《策略思维》就深深吸引了我,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如何预判他人的行动,并据此制定出最优的应对策略。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各种经典的博弈模型,比如囚徒困境、纳什均衡等等,并解释它们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如何跳出“零和博弈”的框架,去发现那些潜在的“多赢”机会。我想象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提升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更理性地分析问题,并且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这对于我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沉稳的配色加上“大师细说”的字样,立刻就勾起了我对深度知识的向往。我一直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决策的奥秘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商业竞争、谈判博弈甚至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达成更优的结果,避免冲突,实现共赢,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读博弈论,感觉就像是在学习一套解读世界的通用语言,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看到事物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利益关系。我希望这套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即使是我这样之前接触不多的人也能理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那些抽象的模型变得生动形象,也更容易让我明白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场景。我设想,读完之后,我或许能更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意图,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甚至能在某些情况下,主动创造出双赢的局面。那种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双“读心术”的眼睛,看到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动态,从而能够更好地驾驭人际交往和商业活动。

评分

这套书的标题“大师细说”和“双赢之道”,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相信,生活中的很多冲突和矛盾,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和协商的技巧。我希望这套书能够从博弈论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构建“双赢”的局面。我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识别对方的需求和期望,如何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通过策略性的沟通来化解分歧,达成互利共赢。我设想,这本书会包含很多关于谈判、合作、冲突解决的实际方法和技巧,并且会用大量的真实案例来加以说明。我希望通过阅读,我能够提升自己的情商和沟通能力,在人际关系和商业合作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不再因为短视和僵化的思维而错失良机,而是能够成为一个善于创造和维护和谐关系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