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 [Chinese Classics 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大学+中庸 [Chinese Classics 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雅各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四书
  • 中庸
  • 大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修身
  • 哲学
  • 道德修养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897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64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最经典英语文库
外文名称:Chinese Classics 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开本:48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经典英语文库”自第一辑2013年8月上市至今,整套图书已出版六辑共90部作品。图书选本方面,皆来自世界经典名著,涉及政治、艺术、人文、诗歌、小说等各个领域,原文呈现名著原貌,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了不起的盖茨比》《哈姆雷特》等经典读本更是为广大读者所追捧。图书设计上,完全遵循国外名著图书的经典流行开本规范,掌中书的大小便携、易读;封面设计、正文版式、印刷材质等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力求将*经典、*纯粹的外国文学带给广大的中国读者,更新大家的英文图书阅读习惯。
  “*经典英语文库”系列图书其规模之大,品质之精在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可以称得上是独1无2,无愧经典的传承,完美体现“倡导原味阅读,共享世界经典”的出版理念,今后,我们还将陆续推出更多英文名著经典,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中庸》为战国时子思所作,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本不是独立成书。宋代朱熹刊刻《四书章句集注》,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作为儒学启蒙教材。其中,《大学》又被朱熹视作“为学纲目”,属于“四书”中*易通晓的一本,故读“四书”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如此,形成完整的儒家教育。不过,《大学》与《中庸》的语言有别于《论语》的平白浅显和《孟子》的巧言雄辩,更趋思辨,乃儒家内功所在。
  儒家积极入世,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庸》,都在强调“修身”,而“修身”的*极目的是为了“治天下”,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升华与解放,于是“治天下”这个目的也掺杂了很多功利的色彩,决定了“修身”的不纯粹,更没有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即,若入世者不愿修身,又当若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是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可惜反之却不成立。一国之治,不能寄希望于一人一身之修为,儒学理论,也无法将中国历史带离兴亡更替的循环往复。
儒学经典导读:从《论语》到《孟子》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儒家思想入门指南,聚焦于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核心思想,特别是《论语》和《孟子》这两部奠定儒家基石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对原典的解读,更是对儒家思想脉络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儒家学说在古代社会结构和个人修养中的关键作用。 内容概述: 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之一,其核心关乎“仁”、“义”、“礼”、“智”、“信”的实践,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本书将带领读者穿梭于春秋战国争鸣的时代背景下,细致剖析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 第一部分:孔子与《论语》——仁德之学的基石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文献,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首要窗口。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论语》的精髓: 一、 核心概念的精微诠释: 1. “仁”的实践与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内在的道德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我们将探讨“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等经典语句,分析“仁”如何从人际关系中的推己及人(恕道)和将心比心(忠道)逐步扩展到对社会万物的关怀。本书将对比不同弟子对“仁”的提问与孔子的回答,揭示“仁”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要求,避免将其概念化为抽象的道德口号。 2. “礼”的外在规范与内在精神: 礼,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在孔子思想中绝非僵化的教条。本书将阐述“礼”的本质是内在“仁”的外化,强调“礼”与“仁”的辩证统一。重点分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实践意义,以及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境界中,如何实现真正的“约礼”。 3. 君子的人格塑造: 孔子毕生致力于培养理想的政治人格——君子。本书将详细梳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探讨君子所应具备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耻恶衣而为贫,耻恶言而为陋”等特质,以及君子应如何面对逆境与诱惑,坚守“义以为质”。 二、 教育理念与社会理想: 本书将聚焦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的胸襟,以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同时,我们将探讨孔子对政治的理想,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德治主张,以及他周游列国,推广其政治主张的艰辛历程。 第二部分:孟子与《孟子》——性善论与民本思想的弘扬 孟子被誉为“亚圣”,其贡献在于将孔子的学说系统化、理论化,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本书将重点解析《孟子》一书中充满激情和辩驳的论述。 一、性善论的哲学建构: 1. 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孟子哲学体系的基石在于“性善论”。本书将细致分析“四端”如何被视为人性的胚芽,以及通过“扩充”和“培养”这些初始的善端,最终实现“尽心知性知天”的圆满境界。我们将深入探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实践观。 2. “浩然之气”的培养: 浩然之气是孟子思想中极具特色的一环,它关乎个体道德力量的充盈。本书将结合《公孙丑上》的论述,讲解如何通过“义”和“道”的积累来培养这种内心的磅礴力量,使其足以“塞于天地之间”。 二、 民本思想的彻底化: 孟子将儒家的民本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1. “得民心者得天下”: 本书将阐述孟子对暴政的严厉批判,以及他为君王提供的施政纲领,特别是“仁政”的具体内容,包括“制民之产”与“不使老无所归,壮无所事,幼无所养”的社会保障思想。 2. “易君”与“革命”的理论边界: 孟子对君权神授观念的挑战,以及其“残贼之人谓之贼,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的论断,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对统治者约束力的重要理论基础。本书将辨析孟子思想中关于“诛暴君”的合理性与界限。 第三部分:儒家思想的融合与传承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将孔孟思想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并为当代的读者提供联系。 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性恶论”的初步对照: 简要引入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以对比的方式,凸显孟子性善说的独特价值和其在个体修养上的侧重点,但严格限定在不涉及《荀子》详细内容的范围内,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实践来区分两种观点。 2. 儒家在古代政治结构中的角色定位: 探讨儒家思想如何从春秋战国的流亡学说,最终成为汉代以后的官方意识形态,以及这种地位对其思想原貌产生的演变与影响。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扎实、深入且具有启发性的导读框架,帮助读者领略儒家经典的博大精深,理解其对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的深远影响,引导读者在当代生活中体悟和实践这些古老的智慧。全书文字力求平实流畅,注重思辨性,避免学院派的晦涩,确保每一位致力于了解儒家源头思想的读者都能获得丰厚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静的,它迫使你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去反复咀嚼那些寥寥数语的原文。与那些追求快速信息输入的读物截然不同,《大学》与《中庸》像两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枝末节。比如,书中对“慎独”的反复论述,让我深刻反思自己在无人监督时的言行举止。这种对内在道德律的坚守,在信息爆炸、诱惑丛生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我喜欢译者在处理“中庸之道”时的那种平衡感,它绝非和稀泥式的折中,而是在变化万千的现实中,寻找那个恰到好处的“时中”。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实践积累。合上书本时,我常常会陷入一种长久的沉思,思考着如何将书中的原则融入到具体的决策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对“学、思、行”的强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让人深感古人对知识的掌握是如此彻底而深刻。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经典展现了一种极高的凝练美学。每一句都字斟句酌,没有一字是多余的。我常常惊叹于古人如何能在如此有限的篇幅内,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伦理和政治哲学体系。尤其是在《中庸》中,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阐述,简洁得令人拍案叫绝,它一下子勾勒出了人性、自然规律与教化之间的关系,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秩序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方向,而儒家思想,通过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锚点,一个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君子”的清晰标准。我甚至会尝试背诵一些段落,体会那种音韵之美和内在力量,这在喧嚣的时代,是一种罕有的精神滋养。

评分

购买这本书,最初是出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期待能从中获取一些“古老的智慧”。然而,阅读后的感受远超预期,它带来的更像是一种“生活工具箱”。书中所述的“格物致知”,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深入观察、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论。这不仅仅局限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更是对自身情绪、动机的细致剖析。我特别留意了注释中对不同版本异文的对比,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经典,其流传和解读也充满了历史的张力。正是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多重视角的呈现,使得这部“老”著作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指导你,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引导你自行发现真理。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主动性和探索的乐趣,让人感到自己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对我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大学》中提到的“修身在正心”,让我开始更警惕自己的“妄念”和“偏见”,认识到所有外部的冲突,往往源于内心的不正。这种对“心性”的关注,是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都难以企及的深度。我欣赏的是它对实践的强调,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要求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行动指南,从“修身”的小处着手,最终成就“平天下”的大业。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结构,非常适合现代人理解和践行。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体会,像是挖掘一口深井,越往下挖,甘泉越清冽。它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不再仅仅是外界强加的义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我完善和世界秩序的自觉承担。

评分

翻开这本《大学+中庸》的译注本,我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回到了先秦的学堂。初读之下,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份直抵人心的朴素与深邃。不同于现代诸多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这部经典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口吻,缓缓铺陈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蓝图。我尤其欣赏译者在注释中对古义的考辨,那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如“诚意”、“正心”,在详尽的阐释下,展现出儒家思想对于个体道德实践的极致要求。书中对“明明德”的强调,在我看来,不仅是教育的起点,更是个体安身立命的根本。它教导我们如何反观自身,如何通过内心的澄明,去影响外在的世界。读完第一遍,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从混沌中醒来的人,心中对“什么是好的生活”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重量感的理解。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是许多现代哲学书籍难以给予的体验,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自我完善的路径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