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面动态地展示中国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的专业书籍,呈现的是一种在压迫性生存环境中挣扎、徘徊并理性采取行动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运作及发展样态的生动的描述。近几年,中国社会工作机构呈现出总量不断上升的繁荣景象,而在这种繁荣景象下,诸多媒体和报道呈现的却是这类组织生存窘迫,步履维艰。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很多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却仍然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他们凭借的是什么?放弃了什么或者保留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策略行动?这些策略行动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存逻辑的?最终,形塑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何种生存逻辑?以上皆为本书介绍与探讨的主要内容。
《资源与权力——多元互动中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研究》内容简介: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作为新生事物,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高校教师引领创办的社会工作机构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创办人从初期热情高涨到忧心忡忡,再到后来的牢骚满腹,其间经历的种种艰辛与政策繁荣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人开始嫌弃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甚至逃离开去。可当他们渐渐离开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时,却又常常不安,每每耳闻这个熟悉又远离的名称就心生忐忑。于是迫使我走近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与那些服务在一线的实务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体验他们的困境。试图去发现:一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虽身处困境为何还能顽强生存下来?他们凭借的是什么?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他们放弃了什么抑或保留了什么?
作者:许小玲
许小玲,安徽亳州人。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合肥工业大学社会与民生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组织及社会治理等。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的研究,同时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的子课题任务。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1项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1项。已在《广东社会科学》《思想战线》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理论综述
第二节 国家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
第三节 社会组织生存策略相关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与样态
第一节 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社会工作机构的分化与多样化
第三节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源“节”流——资源匮乏下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策略行为
第一节 争资跑项
第二节 厉行节约
第三节 服务递送中的投机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元互动——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策略行为生成的结构因素
第一节 不成熟的服务市场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
第二节 发育不良的市民社会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
第三节 官僚服务型政府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源导向——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逻辑
第一节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二元生存逻辑
第二节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的现实形塑——资源与权力
第三节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的理想形塑——权利、需要与资源
本章小结
第八章结论、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相关讨论
第三节 政策建议
第四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深度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2 一般访谈名单
附录3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4 深度访谈个案摘选
后记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福利转型、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以及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化的推进,中国社会工作机构获得了迅速发展。理论上,基于需方市场推动成立的社会工作机构在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上被寄予厚望,成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新的福利提供体。然而,诸多报道以及笔者的亲身经历呈现的却是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困难重重。
本研究以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做了什么”以及“怎么做”来解答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以国家与社会现实关系为背景,以资源理论为分析视角,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的逻辑起点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开始,以福利三角和福利多元主义为基础建立研究框架,围绕机构与政府、市场、社会的互动考察影响机构生存的结构性因素,揭示机构生存逻辑从需要导向向资源导向演变的作用机制。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试图从福利权入手构建多元主体互动的出发原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想的资源交换结构从而推动需要导向生存逻辑的形成,为社会工作机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文献法等方法收集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主要的研究结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在总量不断上升的表面繁荣下掩盖的是其发展中的步履艰难,而资源匮乏是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策略行为的首要因素;各种策略行为在缓解机构资源匮乏的同时也促使机构目标进行了置换与错位;运作于由市场、社会和政府构成的组织场域中的机构,在多重压力和矛盾关系的压迫下最终从需要导向的生存逻辑转向资源导向的生存逻辑,掩盖在资源表象下的权力是形塑机构资源导向生存逻辑的重要力量。
研究发现,在资源匮乏困境下,民办社会工作机构通过各种变通策略来开源节流,减少来自外部环境的制约。在争资跑项中,通过私人关系的运用和“以万变应不变”等策略来套取更多的资源;在日常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本上,通过厉行节约来减少资源使用;在服务过程中,通过“服务中的数字游戏”、案主“奶油化”等投机化策略来节约资源,完成指标考核。这些策略行为有些虽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但是由于能有效应对资源匮乏的困境,因此成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实际的运作逻辑。但是这些策略行为也使机构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性质变异和目标置换的倾向,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在实际运作中呈现出形式上的名实相符和实质上的名实分离的特征,组织边界日益模糊,机构的生存逻辑开始慢慢从需要导向转向资源导向。机构的策略性生存不是单方一己之力的结果,而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行动主体相互影响、共同形塑的结果。
不成熟的市场、较低的社会认可度以及不健全的社会服务供给体系是机构与市场资源互动不畅的根本,捐赠资格、社会认同的合法性以及不成熟的公民责任意识是机构与社会资源互动不畅的根本,多层级政府不同的组织目标、不同部门的资源动员能力以及组织内部整合度等因素都影响了它们之间的资源互动。在这种环境下,运作于三元结构中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不得不同时应对资源匮乏与机构价值目标的矛盾、资源匮乏与政府高指标之间的矛盾,在这些诸多关系与矛盾中,机构与政府修辞性伙伴关系得以形成。修辞性伙伴关系的形成过程是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在需要导向与资源导向中进行挣扎的过程,也是权力介入后生存逻辑演变的过程。可以说,资源导向的生存逻辑是机构在既有组织场域中理性选择的结果,在此生存逻辑之下资源从实现价值目标的工具变成了最终的目标,替代了原有专业价值引领的需要。
基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实际运作逻辑,本书认为理想的生存逻辑依赖于理想的资源交换结构。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民办社会工作生存逻辑,必须以需要为导向,以权利观为福利价值理念、以服务质量提升为目标构建机构理想的资源交换结构,在这一框架下调整服务供给中不同主体的权利、责任及资源交换原则。此外,从政策层面、优化环境、统筹监管体系、强化市场及规范政府购买是首要目标,同时,应增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能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新的福利提供体和社会治理情境中的有力助手,推动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实现。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有意思,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将所有论点堆砌在一起,而是像一个逐步深入的迷宫,引导读者去探索“多元互动”背后的深层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比如捐赠人、受益群体、政府监管者)对机构的影响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客观。它没有把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施予者或剥削者,而是展现了角色之间的动态演变。这让我想起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很多时候,你以为是获得了资源,实际上可能也同时被套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在追求社会使命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资源的获取都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权力再分配。这种对复杂性的包容和深入挖掘,是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地方。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感觉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尤其是在描绘社会工作机构日常运作中的那些微妙的“权力交换”时,简直是入木三分。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是贴近地面的观察。比如,他们如何与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那种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争取项目支持的微妙平衡,读起来让人感触良多。我一直在思考,在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的社会环境中,这些机构究竟是如何定义和构建自己的“合法性”的?是依靠社会声誉的积累,还是依赖于专业服务水平的无可替代性?这本书似乎在引导我们去审视,那些看似透明的合作流程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人际网络和利益导向。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系,让我们能够跳出以往那种单纯赞美或批判的二元对立视角,去理解他们生存的现实困境和策略选择。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沉甸甸的思考,而不是轻飘飘的结论。它没有提供一个万能的生存公式,因为作者深知,社会工作机构的生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我感觉作者的真正意图,是提供一套如何提问的框架,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它迫使读者去审视我们自身对“成功”的定义——一个社会工作机构的成功,究竟是用它筹集了多少资金来衡量,还是用它维持了多大程度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来衡量?这种对核心价值的拷问,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其作为一本专业研究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社会组织韧性的深刻寓言。我推荐给所有关心社会治理和非营利部门未来的人阅读,它会让你对这个领域的理解更加务实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略显严肃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内容的分量。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其实是带着点好奇和些许期待的,毕竟“资源与权力”这两个词在任何领域都是绕不开的核心议题,更何况是放在“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这样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又常常面临生存压力的群体上。我特别关注这本书会如何剖析这些机构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是如何平衡其理想主义的初衷与现实的资源获取之间的张力。是会侧重于他们如何巧妙地运用社会资本,还是会深入探讨他们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上的实际话语权?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扎实的案例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而是能真正描绘出那些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机构,他们真实的“生存逻辑”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毕竟,一个机构的存续,往往是其内在价值观与外部环境博弈的结果,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们一个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解读。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看,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而不失严谨,学术的底色很浓,但又没有陷入过度的专业术语泥潭,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思路。它似乎在努力构建一套新的分析工具,来解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之道”。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机构文化与外部资源适应性”的探讨特别感兴趣。一个机构的内部文化,究竟是会成为其抵抗外部不合理要求的坚固堡垒,还是会因为过度的资源渴求而被逐渐同化和改造?书中给出的很多观察都很有启发性,它们促使我们反思,在追求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愿意牺牲多少“初心”?这不仅仅是对机构管理者的问题,也是对整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一次深刻叩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