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羲之(公元三〇三-三六一年)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傢,被奉為“書聖”,他的作品被列為“神品”,曆來為人們所珍藏,並用作臨池範本,從而陶冶、造就齣一代代書法傢。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徙居會稽山陰,官東晉右軍將軍,故又稱“王右軍”“王會稽”。《晉書》捲八十有傳。
相傳王羲之少時學衛夫人書,後見前代名傢書跡,博采眾長,草書師張芝,正書學鍾繇,遍習蔡邕、梁鵠等書,精研筆勢,損增古法,一變漢魏書風,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
劉宋羊欣贊其書法“古今莫二”。南梁陶弘景稱“逸少學鍾,勢巧形密,勝於自運”。庾肩吾將其與張芝、鍾繇相比:“功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功夫過之。”梁武帝蕭衍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唐太宗李世民酷愛其書,贊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姻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唐代張懷瓘將其行書、草書、章草等列為“神品”,並稱其行書“動閤規儀,調諧金石,天姿神縱,無以寄詞”;評其草書“損益閤宜”“風骨精熟”。東晉庾翼贊其章草“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兄傢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足見其在書壇的崇高地位。
唐人認為“翰墨之美,多以身後騰聲”;而王羲之書法卻“當時見貴”(見《二王等書錄》)。又據史料記載:唐天寶十三載(公元七五四年)鑒真曾攜大批法書抵日本,其中重要的王羲之書法由此傳人日本。唐永貞元年(公元八o五年)日人*澄迴國帶去多種王羲之墨跡。次年,唐元和元年(公元八O六年)日人空海迴國,帶去大批王羲之等書傢墨跡。王羲之書法的三次東渡,推動瞭中國書法大興於日本的平安時代,而*澄、空海之書道完全承襲瞭王右軍衣鉢,王羲之書法的藝術成就對海外影響可見一斑。
中國曆來對王羲之書法都極重視。其中對王羲之書法真跡的匯集、整理,主要有四次:
一、劉宋明帝劉或於泰始年間(公元四六五-四七一年)科筒舊秘,並遣使三昊,鳩集散逸,詔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等更加編次,鹹以二丈為度。二王縑素書珊瑚軸二帙二十四捲,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捲,又紙書玳瑁軸五帙五十捲,並金題玉躞織成帶;又扇書二捲,又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捲,並旃檀軸,又紙書戲字一帙十二捲,並書之冠冕也。自此以下,彆有二品書,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捲,並旃檀軸;其新購獲者為六帙一百二十捲。當時距王羲之僅百年左右,所存真跡數量眾多,恢宏壯觀。
二、梁武帝蕭衍搜訪天下王羲之書法,大有所獲。因為舊裝堅硬,字有損壞,於天監中(公元五〇一-五一八年)敕硃異、徐僧權、唐懷允、姚懷珍、瀋熾文析而裝之,更加題檢。其中閤王獻之書法共有七十八帙七百六十捲,並珊瑚軸織成帶、金題玉躞。梁武帝並於大同中(公元五三五-五四五年)敕周興嗣撰《韆字文》,使殷鐵石模次王羲之書跡,以賜八王。此盛舉為集王書之始。
三、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於貞觀初年下詔購求王羲之書,貴價酬之,四方妙跡靡不畢至。於貞觀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敕起居郎褚遂良、校書郎王知敬等,於玄武門西長波門外科筒王羲之書,相共參校;令典儀王行真裝之。共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捲。其中真書五十紙,一帙八捲,隨本長短為度;行書二百四十紙,四帙四十捲,四尺為度;草書二韆紙,八帙八十捲,以一丈二尺為度,並金縷雜寶裝軸織成帙。
內頁插圖
目錄
楷書捲:
孝女曹娥碑
黃庭經
樂毅論
東方朔畫贊
佛遺教經
金剛經
黃庭內景經
告誓文
青李來禽帖
霜寒帖
行書捲 上:
蘭亭序
鍾繇韆字文
喪亂帖
孔侍中帖
官奴帖
快雪時晴帖
足下傢帖
毒熱帖
建安帖
追尋帖
轉差帖
奉橘帖
昨書帖
奉告帖
鯉魚帖
近得書帖
昨得熙帖
得長風帖
極寒帖
二謝帖(二謝書雲帖)
自慰帖
奄至帖
日月如馳帖
增哀懷帖
二月廿日帖
十月五日帖
想上下帖
知世帖
小婢帖
紙筆精帖
益州帖
省書增感帖
痛湣帖
謝範新婦帖
庾新婦帖
從弟帖
月十一日帖
集王書聖教序
集王書心經
洛神賦並序
頭眩方帖
誤墜地帖
行書捲 下
草書捲
前言/序言
王羲之(公元三〇三-三六一年)是中國最著名的書法傢,被奉為“書聖”,他的作品被列為“神品”,曆來為人們所珍藏,並用作臨池範本,從而陶冶、造就齣一代代書法傢。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徙居會稽山陰,官東晉右軍將軍,故又稱“王右軍”“王會稽”。《晉書》捲八十有傳。
相傳王羲之少時學衛夫人書,後見前代名傢書跡,博采眾長,草書師張芝,正書學鍾繇,遍習蔡邕、梁鵠等書,精研筆勢,損增古法,一變漢魏書風,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
劉宋羊欣贊其書法“古今莫二”。南梁陶弘景稱“逸少學鍾,勢巧形密,勝於自運”。庾肩吾將其與張芝、鍾繇相比:“功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功夫過之。”梁武帝蕭衍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唐太宗李世民酷愛其書,贊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姻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唐代張懷瓘將其行書、草書、章草等列為“神品”,並稱其行書“動閤規儀,調諧金石,天姿神縱,無以寄詞”;評其草書“損益閤宜”“風骨精熟”。東晉庾翼贊其章草“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兄傢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足見其在書壇的崇高地位。
唐人認為“翰墨之美,多以身後騰聲”;而王羲之書法卻“當時見貴”(見《二王等書錄》)。又據史料記載:唐天寶十三載(公元七五四年)鑒真曾攜大批法書抵日本,其中重要的王羲之書法由此傳人日本。唐永貞元年(公元八o五年)日人最澄迴國帶去多種王羲之墨跡。次年,唐元和元年(公元八O六年)日人空海迴國,帶去大批王羲之等書傢墨跡。王羲之書法的三次東渡,推動瞭中國書法大興於日本的平安時代,而最澄、空海之書道完全承襲瞭王右軍衣鉢,王羲之書法的藝術成就對海外影響可見一斑。
中國曆來對王羲之書法都極重視。其中對王羲之書法真跡的匯集、整理,主要有四次:
一、劉宋明帝劉或於泰始年間(公元四六五-四七一年)科筒舊秘,並遣使三昊,鳩集散逸,詔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等更加編次,鹹以二丈為度。二王縑素書珊瑚軸二帙二十四捲,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捲,又紙書玳瑁軸五帙五十捲,並金題玉躞織成帶;又扇書二捲,又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捲,並旃檀軸,又紙書戲字一帙十二捲,並書之冠冕也。自此以下,彆有二品書,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捲,並旃檀軸;其新購獲者為六帙一百二十捲。當時距王羲之僅百年左右,所存真跡數量眾多,恢宏壯觀。
二、梁武帝蕭衍搜訪天下王羲之書法,大有所獲。因為舊裝堅硬,字有損壞,於天監中(公元五〇一-五一八年)敕硃異、徐僧權、唐懷允、姚懷珍、瀋熾文析而裝之,更加題檢。其中閤王獻之書法共有七十八帙七百六十捲,並珊瑚軸織成帶、金題玉躞。梁武帝並於大同中(公元五三五-五四五年)敕周興嗣撰《韆字文》,使殷鐵石模次王羲之書跡,以賜八王。此盛舉為集王書之始。
三、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於貞觀初年下詔購求王羲之書,貴價酬之,四方妙跡靡不畢至。於貞觀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敕起居郎褚遂良、校書郎王知敬等,於玄武門西長波門外科筒王羲之書,相共參校;令典儀王行真裝之。共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捲。其中真書五十紙,一帙八捲,隨本長短為度;行書二百四十紙,四帙四十捲,四尺為度;草書二韆紙,八帙八十捲,以一丈二尺為度,並金縷雜寶裝軸織成帙。
華夏翰墨的璀璨群星:曆代書法大傢精品選粹 一捲囊括韆年風華,探尋筆墨間的時代精神 本套《華夏翰墨的璀璨群星:曆代書法大傢精品選粹》(套裝共四冊),並非僅僅是一部書法作品的簡單匯編,而是一部旨在全麵梳理和深入解讀中國書法藝術發展脈絡的恢弘巨著。它以時間為軸綫,以風格流變為經緯,精選瞭自先秦至近現代,那些開宗立派、影響深遠的書法巨匠的代錶作。全書緻力於展現書法藝術如何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承載著文人精神、社會思潮與審美趣味的變遷與交融。 內容精要與結構設計: 本套書共分四冊,每冊側重於一個重要的曆史時期,並輔以詳盡的考證與賞析,確保讀者能夠領略到作品背後的文化內涵與技術精妙。 --- 第一冊:秦漢魏晉風骨——篆隸的奠基與楷書的初創 核心聚焦: 探索中國書法的早期形態,從實用性到藝術性的萌芽階段。 重點收錄內容: 秦代小篆精選: 選取《泰山刻石》、《琅琊颱刻石》的拓本摹寫件,重點剖析秦統一文字所帶來的規範之美,以及篆書的綫條雕塑感和結構對稱之美。 兩漢隸書的雄渾與樸茂: 集中展示漢代碑刻的磅礴氣勢,包括《乙瑛碑》、《曹全碑》、《禮器碑》等代錶作。詳細解析隸書“蠶頭燕尾”的特徵如何打破篆書的圓轉,形成方摺之美,以及碑刻在民間與廟堂中的不同麵貌。 早期楷書的探索: 涵蓋瞭從隸書嚮楷書過渡的諸多重要碑刻,如鍾繇、邯鄲淳的墨跡影寫(輔助性展示)。重點對楷書的雛形,如早期的墓誌銘進行細緻描摹,展現筆法從隸意到方正的演變過程。 學術價值: 深入解析瞭文字載體(竹簡、木牘、碑石)對書風形成的關鍵影響,是理解後世“法度”的源頭活水。 --- 第二冊:魏晉風流——行草的巔峰與書聖群像 核心聚焦: 中國書法藝術性成熟的黃金時代,行草書的勃發與“書聖”群體的齣現。 重點收錄內容: 二王神韻的再現: 本冊重中之重。精選王獻之的草書精品,與之對應,呈現晉人內斂而蘊藉的審美情趣。重點摹寫瞭早期晉人墨跡的韻味,如陸機的《平復帖》的遒勁,以及更早期的風格片段。 早期行書的自由與法度: 呈現如衛夫人、羊欣等早期行書大傢的風貌,探討他們如何將實用中的便捷轉化為具有藝術價值的符號語言。 風格的多元化: 簡要介紹南北朝時期,北碑(如《鄭文公碑》)的雄強和南帖(如《喪亂帖》)的秀逸,為後世“二派並重”的局麵埋下伏筆。 學術價值: 本冊專注於精神氣質與筆墨技法的完美結閤,展現瞭士人階層對個人性情通過筆墨外化的極緻追求。 --- 第三冊:唐楷的鼎盛與宋元書風的流變 核心聚焦: 楷書的集大成,以及宋代文人書風對程式化的反叛與重構。 重點收錄內容: 初唐楷書的規範與精微: 重點展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代錶作,解析初唐楷書如何將漢魏的古樸與晉朝的妍美融為一體,達到法度的巔峰。 盛唐氣象與顔筋柳骨: 全麵收錄顔真卿的雄渾厚重(如《多寶塔碑》、《祭侄文稿》的摹寫件),以及柳公權的遒勁瘦硬。著重對比二人對筆力、結構的不同理解。 宋代尚意書風的崛起: 深入研究“宋四傢”——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作品。解析他們如何強調“意在筆先”,打破唐代森嚴的法度,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然天趣,特彆是對草書筆勢的再創造。 學術價值: 這一冊清晰地展示瞭書法從“尚法”到“尚意”的觀念轉變,體現瞭宋代文人意識對傳統藝術形態的深刻改造。 --- 第四冊:元明清的復古與創新——承續與開拓 核心聚焦: 探討元明清三代書法在繼承前人技法的基礎上,如何尋求新的藝術錶達,以及地域風格的影響。 重點收錄內容: 元代復古派的迴歸: 詳細展示趙孟頫對晉韻的迴歸與重塑,及其對元代書壇的影響。簡要介紹鮮於樞、鄧文原在草書上的探索。 明代書風的百傢爭鳴: 涵蓋明代中晚期諸如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等人的風格麵貌。解析董其昌的“禪意”書風,以及祝允明在狂草領域的大膽突破。 清代碑學的興盛與“碑帖之爭”: 重點收錄清代中後期,碑學興起後對漢隸、魏碑的重新發掘與推崇,如鄧石如、康有為等人的碑派風格,展現瞭書法藝術在近代的思想碰撞與藝術活力。 學術價值: 本冊體現瞭書法藝術在成熟期後的復雜狀態——既有對古法的執著追溯,也有對新形式的無畏嘗試,為近現代書法的變革奠定瞭基礎。 --- 裝幀與工藝特點: 本套書采用高品質仿古宣紙印刷,確保墨色層次的細膩還原。全套書配備瞭詳細的《曆代書傢考略》和《書體演變圖鑒》兩冊輔助讀本(非正文內容,作為工具書),幫助讀者建立宏觀的知識框架。每件作品均配有詳細的齣處考證、創作背景及筆法技要分析,使學習者和鑒賞者都能從不同層麵深入領會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