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羲之(公元三〇三-三六一年)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被奉为“书圣”,他的作品被列为“神品”,历来为人们所珍藏,并用作临池范本,从而陶冶、造就出一代代书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徙居会稽山阴,官东晋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王会稽”。《晋书》卷八十有传。
相传王羲之少时学卫夫人书,后见前代名家书迹,博采众长,草书师张芝,正书学钟繇,遍习蔡邕、梁鹄等书,精研笔势,损增古法,一变汉魏书风,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刘宋羊欣赞其书法“古今莫二”。南梁陶弘景称“逸少学钟,势巧形密,胜于自运”。庾肩吾将其与张芝、钟繇相比:“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梁武帝萧衍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姻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代张怀瓘将其行书、草书、章草等列为“神品”,并称其行书“动合规仪,调谐金石,天姿神纵,无以寄词”;评其草书“损益合宜”“风骨精熟”。东晋庾翼赞其章草“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兄家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足见其在书坛的崇高地位。
唐人认为“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而王羲之书法却“当时见贵”(见《二王等书录》)。又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十三载(公元七五四年)鉴真曾携大批法书抵日本,其中重要的王羲之书法由此传人日本。唐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日人*澄回国带去多种王羲之墨迹。次年,唐元和元年(公元八O六年)日人空海回国,带去大批王羲之等书家墨迹。王羲之书法的三次东渡,推动了中国书法大兴于日本的平安时代,而*澄、空海之书道完全承袭了王右军衣鉢,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成就对海外影响可见一斑。
中国历来对王羲之书法都极重视。其中对王羲之书法真迹的汇集、整理,主要有四次:
一、刘宋明帝刘或于泰始年间(公元四六五-四七一年)科筒旧秘,并遣使三昊,鸠集散逸,诏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更加编次,咸以二丈为度。二王缣素书珊瑚轴二帙二十四卷,纸书金轴二帙二十四卷,又纸书玳瑁轴五帙五十卷,并金题玉躞织成带;又扇书二卷,又纸书飞白、章草二帙十五卷,并旃檀轴,又纸书戏字一帙十二卷,并书之冠冕也。自此以下,别有二品书,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并旃檀轴;其新购获者为六帙一百二十卷。当时距王羲之仅百年左右,所存真迹数量众多,恢宏壮观。
二、梁武帝萧衍搜访天下王羲之书法,大有所获。因为旧装坚硬,字有损坏,于天监中(公元五〇一-五一八年)敕朱异、徐僧权、唐怀允、姚怀珍、沈炽文析而装之,更加题检。其中合王献之书法共有七十八帙七百六十卷,并珊瑚轴织成带、金题玉躞。梁武帝并于大同中(公元五三五-五四五年)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王羲之书迹,以赐八王。此盛举为集王书之始。
三、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于贞观初年下诏购求王羲之书,贵价酬之,四方妙迹靡不毕至。于贞观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敕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等,于玄武门西长波门外科筒王羲之书,相共参校;令典仪王行真装之。共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其中真书五十纸,一帙八卷,随本长短为度;行书二百四十纸,四帙四十卷,四尺为度;草书二千纸,八帙八十卷,以一丈二尺为度,并金缕杂宝装轴织成帙。
内页插图
目录
楷书卷:
孝女曹娥碑
黄庭经
乐毅论
东方朔画赞
佛遗教经
金刚经
黄庭内景经
告誓文
青李来禽帖
霜寒帖
行书卷 上:
兰亭序
钟繇千字文
丧乱帖
孔侍中帖
官奴帖
快雪时晴帖
足下家帖
毒热帖
建安帖
追寻帖
转差帖
奉橘帖
昨书帖
奉告帖
鲤鱼帖
近得书帖
昨得熙帖
得长风帖
极寒帖
二谢帖(二谢书云帖)
自慰帖
奄至帖
日月如驰帖
增哀怀帖
二月廿日帖
十月五日帖
想上下帖
知世帖
小婢帖
纸笔精帖
益州帖
省书增感帖
痛愍帖
谢范新妇帖
庾新妇帖
从弟帖
月十一日帖
集王书圣教序
集王书心经
洛神赋并序
头眩方帖
误坠地帖
行书卷 下
草书卷
前言/序言
王羲之(公元三〇三-三六一年)是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被奉为“书圣”,他的作品被列为“神品”,历来为人们所珍藏,并用作临池范本,从而陶冶、造就出一代代书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徙居会稽山阴,官东晋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王会稽”。《晋书》卷八十有传。
相传王羲之少时学卫夫人书,后见前代名家书迹,博采众长,草书师张芝,正书学钟繇,遍习蔡邕、梁鹄等书,精研笔势,损增古法,一变汉魏书风,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刘宋羊欣赞其书法“古今莫二”。南梁陶弘景称“逸少学钟,势巧形密,胜于自运”。庾肩吾将其与张芝、钟繇相比:“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梁武帝萧衍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姻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代张怀瓘将其行书、草书、章草等列为“神品”,并称其行书“动合规仪,调谐金石,天姿神纵,无以寄词”;评其草书“损益合宜”“风骨精熟”。东晋庾翼赞其章草“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兄家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足见其在书坛的崇高地位。
唐人认为“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而王羲之书法却“当时见贵”(见《二王等书录》)。又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十三载(公元七五四年)鉴真曾携大批法书抵日本,其中重要的王羲之书法由此传人日本。唐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日人最澄回国带去多种王羲之墨迹。次年,唐元和元年(公元八O六年)日人空海回国,带去大批王羲之等书家墨迹。王羲之书法的三次东渡,推动了中国书法大兴于日本的平安时代,而最澄、空海之书道完全承袭了王右军衣鉢,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成就对海外影响可见一斑。
中国历来对王羲之书法都极重视。其中对王羲之书法真迹的汇集、整理,主要有四次:
一、刘宋明帝刘或于泰始年间(公元四六五-四七一年)科筒旧秘,并遣使三昊,鸠集散逸,诏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更加编次,咸以二丈为度。二王缣素书珊瑚轴二帙二十四卷,纸书金轴二帙二十四卷,又纸书玳瑁轴五帙五十卷,并金题玉躞织成带;又扇书二卷,又纸书飞白、章草二帙十五卷,并旃檀轴,又纸书戏字一帙十二卷,并书之冠冕也。自此以下,别有二品书,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并旃檀轴;其新购获者为六帙一百二十卷。当时距王羲之仅百年左右,所存真迹数量众多,恢宏壮观。
二、梁武帝萧衍搜访天下王羲之书法,大有所获。因为旧装坚硬,字有损坏,于天监中(公元五〇一-五一八年)敕朱异、徐僧权、唐怀允、姚怀珍、沈炽文析而装之,更加题检。其中合王献之书法共有七十八帙七百六十卷,并珊瑚轴织成带、金题玉躞。梁武帝并于大同中(公元五三五-五四五年)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王羲之书迹,以赐八王。此盛举为集王书之始。
三、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于贞观初年下诏购求王羲之书,贵价酬之,四方妙迹靡不毕至。于贞观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敕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等,于玄武门西长波门外科筒王羲之书,相共参校;令典仪王行真装之。共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其中真书五十纸,一帙八卷,随本长短为度;行书二百四十纸,四帙四十卷,四尺为度;草书二千纸,八帙八十卷,以一丈二尺为度,并金缕杂宝装轴织成帙。
华夏翰墨的璀璨群星:历代书法大家精品选粹 一卷囊括千年风华,探寻笔墨间的时代精神 本套《华夏翰墨的璀璨群星:历代书法大家精品选粹》(套装共四册),并非仅仅是一部书法作品的简单汇编,而是一部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的恢弘巨著。它以时间为轴线,以风格流变为经纬,精选了自先秦至近现代,那些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书法巨匠的代表作。全书致力于展现书法艺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载着文人精神、社会思潮与审美趣味的变迁与交融。 内容精要与结构设计: 本套书共分四册,每册侧重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并辅以详尽的考证与赏析,确保读者能够领略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技术精妙。 --- 第一册:秦汉魏晋风骨——篆隶的奠基与楷书的初创 核心聚焦: 探索中国书法的早期形态,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萌芽阶段。 重点收录内容: 秦代小篆精选: 选取《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的拓本摹写件,重点剖析秦统一文字所带来的规范之美,以及篆书的线条雕塑感和结构对称之美。 两汉隶书的雄浑与朴茂: 集中展示汉代碑刻的磅礴气势,包括《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等代表作。详细解析隶书“蚕头燕尾”的特征如何打破篆书的圆转,形成方折之美,以及碑刻在民间与庙堂中的不同面貌。 早期楷书的探索: 涵盖了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诸多重要碑刻,如钟繇、邯郸淳的墨迹影写(辅助性展示)。重点对楷书的雏形,如早期的墓志铭进行细致描摹,展现笔法从隶意到方正的演变过程。 学术价值: 深入解析了文字载体(竹简、木牍、碑石)对书风形成的关键影响,是理解后世“法度”的源头活水。 --- 第二册:魏晋风流——行草的巅峰与书圣群像 核心聚焦: 中国书法艺术性成熟的黄金时代,行草书的勃发与“书圣”群体的出现。 重点收录内容: 二王神韵的再现: 本册重中之重。精选王献之的草书精品,与之对应,呈现晋人内敛而蕴藉的审美情趣。重点摹写了早期晋人墨迹的韵味,如陆机的《平复帖》的遒劲,以及更早期的风格片段。 早期行书的自由与法度: 呈现如卫夫人、羊欣等早期行书大家的风貌,探讨他们如何将实用中的便捷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符号语言。 风格的多元化: 简要介绍南北朝时期,北碑(如《郑文公碑》)的雄强和南帖(如《丧乱帖》)的秀逸,为后世“二派并重”的局面埋下伏笔。 学术价值: 本册专注于精神气质与笔墨技法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士人阶层对个人性情通过笔墨外化的极致追求。 --- 第三册:唐楷的鼎盛与宋元书风的流变 核心聚焦: 楷书的集大成,以及宋代文人书风对程式化的反叛与重构。 重点收录内容: 初唐楷书的规范与精微: 重点展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代表作,解析初唐楷书如何将汉魏的古朴与晋朝的妍美融为一体,达到法度的巅峰。 盛唐气象与颜筋柳骨: 全面收录颜真卿的雄浑厚重(如《多宝塔碑》、《祭侄文稿》的摹写件),以及柳公权的遒劲瘦硬。着重对比二人对笔力、结构的不同理解。 宋代尚意书风的崛起: 深入研究“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作品。解析他们如何强调“意在笔先”,打破唐代森严的法度,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然天趣,特别是对草书笔势的再创造。 学术价值: 这一册清晰地展示了书法从“尚法”到“尚意”的观念转变,体现了宋代文人意识对传统艺术形态的深刻改造。 --- 第四册:元明清的复古与创新——承续与开拓 核心聚焦: 探讨元明清三代书法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如何寻求新的艺术表达,以及地域风格的影响。 重点收录内容: 元代复古派的回归: 详细展示赵孟頫对晋韵的回归与重塑,及其对元代书坛的影响。简要介绍鲜于枢、邓文原在草书上的探索。 明代书风的百家争鸣: 涵盖明代中晚期诸如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等人的风格面貌。解析董其昌的“禅意”书风,以及祝允明在狂草领域的大胆突破。 清代碑学的兴盛与“碑帖之争”: 重点收录清代中后期,碑学兴起后对汉隶、魏碑的重新发掘与推崇,如邓石如、康有为等人的碑派风格,展现了书法艺术在近代的思想碰撞与艺术活力。 学术价值: 本册体现了书法艺术在成熟期后的复杂状态——既有对古法的执着追溯,也有对新形式的无畏尝试,为近现代书法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 装帧与工艺特点: 本套书采用高品质仿古宣纸印刷,确保墨色层次的细腻还原。全套书配备了详细的《历代书家考略》和《书体演变图鉴》两册辅助读本(非正文内容,作为工具书),帮助读者建立宏观的知识框架。每件作品均配有详细的出处考证、创作背景及笔法技要分析,使学习者和鉴赏者都能从不同层面深入领会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