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用中医/“学中医”系列丛书

学中医用中医/“学中医”系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杨春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学习
  • 传统医学
  • 医学
  • 养生
  • 健康
  • 中医药
  • 经络
  • 穴位
  • 方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38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76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中医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字数:2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医难学,难在入门;不明路径,注定迷失;读书越多,疑惑越深。本书别出心裁,入手巧妙,在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用功,活用中医,妙解经典,让普通百姓也能领略深奥中医之精髓,感悟传统文化之深邃。


内容简介

本书由庆余阁阁主马纯阳日常文章汇集提炼而成,大多数是应众多网友提问而写,反映了当前大众普遍关心的防病治病问题。本书虽是一篇篇小文章组合而成,但杂而不散,作者将古典中医的精髓贯穿其中,不仅教会大家防病治病的具体知识,还将古典中医非常精深奥妙的思想以简洁凝练的方式展现在众人面前,教会大家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读之获益匪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二章 五行与五脏

第三章 心为君主之官

第四章 肺为相傅之官1. 风邪盛是一种什么感受?头痛是怎么来的2. 什么样的人可以抽烟 3. 如何戒烟才健康4. 戒烟容易出现什么疾病,如何提早预防 5. 常见的感冒分几种?中医如何迅速帮你处理好 6. 裸睡真的有那么好吗7. 感冒并非不可预防,中医只要两味食材8. 咽炎不适,清热效果不理想,关键在肺(附经验方)9. 为什么坐月子不能吹风,吹了风要怎么治 10. 人为什么会感冒

第五章 脾胃为仓廪之官1.“上火”了,补脾胃降火,好方法有哪些2. 为什么喝凉水的人容易长胖,中医告诉你怎么喝水 3. 镜面舌是死证,为何用一个普通的方就可以轻松治愈 4. 湿气也是宝,未必会导致疾病 5. 打嗝,口腔溃疡,还睡不好,小心得胃炎,看中医如何轻松搞定6. 牙龈出血怎么办?辨别虚实最关键7. 古人怎么辟谷8. 古人辟谷怎么吃9. 古人辟谷精髓之脾胃为本10. 一受凉就腹泻,这是什么怪病11.“鬼压身”,手脚不得动弹,中医告诉你背后的道理

第六章 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1. 肝癌有什么先兆?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肝癌2. 胸小是一种病,强烈影响胸部发育的药有哪些3. 近视是肝阴虚?中医这么看4. 高血脂、高血压,试一试这个食疗方5. 滋肝阴,就选择妇女之友四物汤吧 6. 逍遥散有两大害处,月经不调也不能常服,小心肝阴被劫 7. 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何护肝,中医有绝招8. 静脉曲张是小病吗?不注意或成严重肝病9. 痛经有几种类型,你知道么?对证疗养才能见效10. 得了脂肪肝怎么办?去找古方逍遥散11. 吞酸嘈杂,胃酸过多,中医一个方帮你解决12. 内分泌紊乱还长痘,根源是肝郁,中医防治有妙方 13. 早上刷牙想吐,这是病吗?中医如何处理14. 倒春寒如期而至,要提防未来因天气反常而出现传染病疫情

第七章 肾为作强之官,膀胱为州都之官1. 为什么湿气重,吃了红豆薏米也不管事,中医除湿的关键是什么2. 肾结石为何除不胜除,关键是肾阳虚3. 滋肾阴用地黄,六味地黄丸怎样用才能使男人更强壮4. 肾阴虚,莫小觑,小心囊肿缠上你5. 肾虚会遗传么?怎么才能让孩子不遗传父母的疾病6. 为何越来越多的女性有胡子,中医如何防治7.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人都肾虚?如何才能有效预防8. 古代皇帝专用,让男子更强、女子更美的中药,你知道是什么吗9. 白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人一夜白头10. 男人为什么软弱,关键是肾阳虚11. 夜尿多一定是肾虚么?还有可能是这个原因

第八章 方药小窍门1. 作为上好的中药,酒到底有什么好处呢2. 手脚老是冰冷,试一试神奇的五积散吧3. 脸上长痘怎么办?傅青主奇方显疗效 4. 头痛、偏头痛缠绵难愈,此方显奇效5. 如何活血化瘀、温化痰饮?用什么方6.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过敏7. 如何轻松解决痔疮问题8. 一个拔眉毛的动作危害有多大?美眉们知道么

第九章 健康杂谈1. 失眠有几种?有何好治法2. 感冒了喝白开水?其中自有道理3. 中医如何指导营养摄入4. 为什么喜欢吃甜食的人容易长胖5. 为什么肾虚越补越虚,一个饮食习惯或成罪魁祸首6. 吃蟹有三忌,别忘了用这个解毒 7. 什么运动最能除湿气?中医教你如何运动才最健康8. 月经提前好还是推迟好?如何延迟更年期的到来9. 什么样的疾病会遗传?中医怎么看10. 如何保持年轻,心态重要还是身态重要 11. 如何进补,看看温补名方如何12. 进补有讲究,要分五步,才能药尽其用

精彩书摘

滋阴有妙方,不在熟地黄

了解中医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医有一个医学大家主张滋阴,这位大家是总结了金元时期影响最大的几位大家的学术思想之后提出来的滋阴学说。他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朱丹溪在国内的影响可能不大,一般民众不是非常熟悉,但是在日本的影响却是相当大的。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引进朱程理学,很多中医大夫都是中华文化的忠实粉丝,准确来说是朱熹学术的忠实粉丝,所以有朱学背景的朱丹溪在日本就非常受欢迎;另一方面,也说明朱丹溪学术思想的过人之处和其诊疗思路的可师可法。

为什么要滋阴

朱丹溪认为人体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什么?以阴阳而言,天为阳,地为阴,天是包括地的,所以天比地大,以此而论,阳气比阴气充足,在人身亦然,人体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是生而如此的。

另外,人体之阳气是无形的,是容易生成的,但是阴却不一样,很难生成,比如古代人知道阴难成,所以规定男女必须分别到了三十岁、二十岁才能结婚交合,其实男子二八、女子二七就有生育能力了,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阴难成,而阳气容易生成,过早结婚,易伤身体。

怎样滋阴

朱丹溪秉承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认为养阴的关键在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专门写了一个饮食男女箴言:“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

在饮食上,山野村妇没有什么大鱼大肉,所以很多人都能健康活到七八十岁,而有钱人因为大吃肥甘厚味,反而生出很多病来,因为病从口入,所以主张要节欲,不能大吃大喝。

在男女上,朱丹溪有点禁欲主义的特色,特别是在巳午未这三个月,火气旺,人一接触男女之事就会相火旺盛,所以夫妻必须分房睡,这样才能安心养神,不为欲望所困。

如何用药物膳食以养阴

很多人一听到养阴,就会想到熟地黄,就会想到六味地黄丸,然而滋阴的鼻祖恰恰不是用的这种方法。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养阴之方,特别适合老年人,因为老年人阴虚最厉害。他说“因成一方,用参、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加川芎;夏加五味、黄芩、麦门冬;冬加当归身,倍生姜。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听其小水才觉短少,便进此药”。只要肾虚一有苗头,就可以用此方进行补益。

毫无疑问,此方以人参、白术、茯苓、陈皮、芍药、牛膝为主,是在补脾胃的基础上稍加一两位疏肝、理气、引火下行的药,并没有明显的滋阴之药,滋阴的大要在于脾胃之阴,也许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扁鹊为何推崇扶阳

在中医话语圈内,黄帝、岐伯是上古医道传承人的代名词,而扁鹊则是神医的代名词,有人说扁鹊是黄帝时人,也有人说扁鹊是秦越人,宋代有一个人医术高明,叫作窦材,他说自己就是“扁鹊第三”。

窦材把自己行医40 余年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作《扁鹊心书》,书中向我们透露了长生之道。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要扶阳,他在书中说: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不管是仙丹,还是艾灸,还是附子,其实都是扶阳的要药,很多人越来越老,就会出现阳虚的状况,怎么养生最好,窦材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他说:“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

为什么要扶阳

前面说到,朱丹溪一直强调要滋阴,滋阴可以长寿。朱丹溪的观点是,相火妄动就会导致人体欲望炽盛,妄加发泄,这样就会形成阴虚,导致人体衰弱。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滋阴,因为这样可以节减支出,这是穷人家的活法。

如果是富人家,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钱不是因为你花的多,而是你挣的不够。所以扶阳的理路就是,人容易阴虚,也容易阳虚,但是如何把阴虚这个状况改善呢?增加阴的摄入,这样就可以使得人体不再阴虚了。但是对于阴虚,滋阴效果太慢,只有通过无形的阳气才能使阴很快恢复!滋阴与扶阳之间,其实不是说谁重要的问题,而是先后的问题,阴与阳都重要,但是先滋阴还是先扶阳,哪个好呢?

比如,对于同样是虚的人,没有明显的阴阳偏差,我们选择扶阳还是滋阴?如果选择滋阴,那就是内向的发展,减少了支出就是发家致富;如果选择扶阳,那就是在外贸易,挣钱多自然就发家致富了。

所以,对于人体来说,扶阳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征服疾病的过程,而不是忍受疾病。人如果要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就必须扶阳,而不是朱丹溪的滋阴禁欲主义。

为什么湿气重,吃了红豆薏米也不管事,中医除湿的关键是什么

现代生活节奏快,城市中的白领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健康,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开始关注中医养生。

时下关注最广泛的就是如何除去身体的湿邪,如何才能还我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和身体。不少中医一直建议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养生,治疗疾病需要三分治,七分养。所以对于身体湿气重,最重要的就是食疗。也有很多朋友对这些信之不疑,但是却一直吃食疗方,身体湿气一直重,这到底是为何?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湿气是怎么回事。按照中医的观念,湿邪主要分布在三个部位:一是上焦,主要是伤肺,伤心;一是中焦,主要是伤脾胃,使人胃口不佳;再一个就是下焦,伤肝肾,所以对于以上几个部分,我们都要考虑到。有的人湿气在上焦,有的人湿邪在中焦,有的人湿邪在下焦,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

湿邪在上焦,我们一般会采取出汗的方式去除,所以很多人通过健身锻炼可以去除身体的一部分湿邪。湿邪在中焦,脾胃很关键,很多人吃食疗方就是从脾胃来的,比如吃红豆、薏米之类的,通过利湿等方法去除中焦的湿邪。湿邪在下焦,则肝肾最为关键,这个是很多人不会注意的,也是很多祛湿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因为,肾是水之本,水是湿气的来源,如果肾虚,那么湿气就没办法正常代谢,只能留在体内危害健康。



前言/序言

为什么要学中医

编这个“学中医”系列书籍并不是编者原本的意思,编者的初衷只是想以一个中医的身份来看待这个世界,《学中医 用中医》是其中一本,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如何使用中医中药的科普书籍,不如说是一本展现中医人眼中之世界的图书。

1.认识世界,中医有某种优势

现代社会,凡事讲求科学,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科学是讲求证据的,所以在“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时候,科学是远远不能解释这个世界的,而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世界观就具备某种优势。毕竟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世界的知识是无涯的,所以在几千年前庄生便发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感叹。庄生发出如此感叹的主要原因是,人需要养生,所以要好好地爱护这个身体,而要想养好身体,首先要收敛外散的心性,控制自己的求知欲。

2.养生治未病,中医是行家

如果追求认识这个世界,不会为了功名利禄,也不会触犯刑法,自然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然而,现代社会是商业社会,也是一个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类价值的社会,“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医疗也不例外。中医历来的传统,就是治病是一种道术,而不是一门技艺,所以医学不能成为谋生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施展仁心的方法。如果涉及商业,很多医疗就会失去其原来的本意,比如有的医疗集团可以为了利润而隐瞒药物的副作用,有的夸大某种药物的治疗作用,有的甚至造假,这些都是健康市场中的泡沫。如果大家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就可以很好地避免上当,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是编著这套系列丛书的原始发心。

3.指导养生,原味中医也不错

当前,中医药的发展势头正猛,很多中医知识、养生观念开始进入民众的眼帘,在众多中医养生知识、观念之中,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但是,自中医药理论形成以来,中医药的世界观都是“天地人”三观的统一,所以中医药是一门“大健康”学问,本丛书就是想从古代人的视角入眼,解释日常的生活现象。

一个好的医生,泥沙是良药,砒霜亦是良药,关键就看医生能否很好地利用了,这也是中国儒家传统中一直秉承的“中庸思想”,在中医看来则是“阴阳平衡”,把世间的物品都看成有阴阳属性,那么正确地使用这些物品就可以很好地将人体的阴阳偏颇纠正过来,这就是治病。

《学中医 用中医》只是第一本,我们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医,“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边学边写边编,在实践、创作、学习中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对中医药的认识也是我们的一个心愿。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会有纰漏,欢迎同道斧正,也欢迎各位读者反馈问题。



《中医智慧:身心和谐的古老传承》 这部著作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的精髓,旨在揭示其跨越千年的生命智慧与实践价值。作者从宏观的哲学视角出发,追溯中医思想的源头,阐释“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核心概念如何在理解人体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并非照搬古籍,而是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和现代科学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些古老智慧,使其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需求产生共鸣。 第一部分:中医哲学——认识生命的根本 《中医智慧》首先带领读者进入中医的哲学殿堂。在这里,“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理解一切中医理论的基石。作者详细阐述了“道”在中医中的体现,例如其流动性、变化性和内在规律性,如何解释人体的生老病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 接着,是“阴阳”理论的精细剖析。不同于简单的二元对立,中医的阴阳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书中通过大量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阴阳概念具体化,例如白天属阳,夜晚属阴;外属阳,内属阴;动属阳,静属阴。这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任何失衡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作者将这一理论延伸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解释为何寒为阴邪,热为阳邪,以及如何根据阴阳的偏盛偏衰来制定治疗方案。 “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是中医认识和分析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又一重要工具。书中并非将其视为简单的物质分类,而是揭示了五行之间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和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的动态循环,以及它们如何对应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味(酸、苦、甘、辛、咸)等。通过对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深入讲解,读者可以理解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情绪、饮食等外界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肝属木,其情志为怒,若情绪长期不畅,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第二部分:人体的奥秘——脏腑与经络的生命脉络 《中医智慧》将重点转向人体的具体运作机制。书中对“脏腑”的阐释,超越了现代解剖学的功能性划分,而是从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每个脏腑(如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被详细描述,例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统血”,“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衰老”。 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即“子母补泻”和“表里相合”。例如,心属火,其对应的脏腑是小肠,构成心与小肠的表里关系,二者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理解这些关系,对于诊断和治疗跨脏腑的复杂疾病至关重要。书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将脾胃比作人体的“后天之本”,将肾比作“先天之本”,使读者对脏腑的功能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又一伟大创造,它构成了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连接着脏腑、肢体、五官,是人体内外沟通、信息传递的桥梁。书中详细介绍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主要循行路线、所属脏腑、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主要生理功能。作者还解释了经络与气血的关系:气是经络运行的动力,血是经络运行的载体。经络的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关键,而一旦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引发各种病痛。文中穿插了经络与穴位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例如,循经取穴法的原理,以及特定穴位在调理相应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疾病的成因与诊断——辨证论治的艺术 《中医智慧》深入剖析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原因的理解。书中详细阐述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正常气候变化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导致疾病。例如,风邪常伤人体的上半部分,引起感冒;寒邪伤阳,导致身体畏寒。 除了外感因素,“内伤”同样是疾病的重要原因。书中着重分析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不良情绪长期或过激地刺激,会损伤相应的脏腑,扰乱气血运行,最终导致疾病。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此外,“饮食不节”和“劳逸失度”也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不规律的饮食,暴饮暴食,过饥过饱,都会损伤脾胃功能;而过度劳累或长期静止不动,则会耗伤气血,影响脏腑功能。 在疾病诊断方面,《中医智慧》重点介绍了中医独特的“四诊”——望、闻、问、切。每一种诊法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实践指导: 望诊:包括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分泌物等。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舌苔(如薄白苔、黄腻苔、紫暗苔)所代表的健康状况,以及面色变化(如面色苍白、面色潮红、面色晦暗)与脏腑功能的关联。 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以及嗅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例如,呼吸急促可能与肺气不宣有关,身体散发的异味也可能提示特定脏腑的病变。 问诊:是询问病人的主诉、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强调了问诊的细致和系统性,以及如何从病人的叙述中捕捉关键信息。 切诊:即诊脉,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状况。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脉象(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所代表的病理意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中医智慧》详细阐释了“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和“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强调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体征,结合四诊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证”。“证”是对疾病本质的概括,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第四部分:治未病与养生——积极健康的生命哲学 《中医智慧》并非只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书中介绍了中医的养生观念,认为养生是贯穿人一生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 顺应四时,调摄情志:强调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作息和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规律。例如,春季宜生发,多食辛甘,保持心情舒畅;夏季炎热,宜清淡饮食,避免暑热伤气;秋季肃杀,宜养阴润燥;冬季寒冷,宜温补阳气。同时,文章也反复强调了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教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情志来预防疾病。 药食同源,辨证用膳: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在滋补身体、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书中列举了许多日常食物的药用价值,如大枣的补脾胃,黑米的补肾益气等,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食疗。 形神合一,动静相宜:强调身体锻炼和精神调养同样重要。书中介绍了多种中医养生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并阐述了它们在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静坐、冥想等精神调养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静心来达到身心和谐。 结语: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中医智慧》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现代社会。作者认为,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医所蕴含的整体观、辩证观以及对生命内在规律的深刻洞察,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许多健康难题,如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以及身心疾病的防治,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中医的兴趣,鼓励大家在生活中实践中医的智慧,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目标。这本书并非旨在提供具体的药物配方或治疗手段,而是希望通过对中医理论和哲学的系统介绍,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健康认知体系,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医的智慧,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认为中医是门“玄学”,是少数“天赋异禀”的人才能掌握的技能。《学中医用中医/“学中医”系列丛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认知。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中医的精髓展现出来。作者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大量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原本复杂的中医概念。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经络”的讲解。以往的理解中,经络就像是一堆模糊不清的“管道”,但在这本书里,经络被描绘得如此生动,仿佛就在我们身体的表面跳动。作者通过讲解经络的循行路线、与脏腑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按摩、艾灸等方式来疏通经络,让我切实感受到了经络与身体健康的紧密联系。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强调“用”的价值。它教会我如何运用简单的中医方法,来缓解一些常见的身体不适,让我觉得中医离我的生活非常近,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本引路人。在我多年的求知过程中,曾接触过不少中医药书籍,但往往要么过于艰涩,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学中医用中医/“学中医”系列丛书》则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高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中医知识框架。 从基础的“望闻问切”到复杂的“方剂学”,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讲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方剂配伍”的章节,作者通过对经典方剂的拆解分析,让我们 entender 到每个药材在方剂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产生疗效的。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药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一味一味”的背诵,而是上升到了对药物组合原理的理解,这对于日后学习和应用中医,具有极其宝贵的指导价值。

评分

第一次翻开《学中医用中医/“学中医”系列丛书》这本厚实的书,我就被它那种沉甸甸的知识感给吸引住了。我一直对中医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玄而又玄,难以入门。《学中医用中医》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平实、循序渐进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中医的大门。它不像很多入门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术语和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讲起,语言生动形象,穿插了不少古代医案的解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原来是如此贴近生活,与我们身体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辨证论治”的详细阐述。作者并没有把这当成一个死板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例子,教我们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从细微的症状中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我记得书中讲到一位病人咳嗽,不同的病因,用药却天差地别。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剖析,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医的“治未病”和“因人施治”的精髓。它不仅仅是让你记住方药,更是培养一种中医的思维模式,一种观察身体、理解疾病的独特视角。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耐心细致地传授他的毕生绝学,让我觉得中医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被理解、被运用的一门实用学问。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药有浓厚兴趣的初学者,《学中医用中医/“学中医”系列丛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本读物。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将枯燥的医学知识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书中大量引用了古代名医的经典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杏林之中,亲眼见证了医者仁心与精湛医术。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治未病”理念的强调。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而是着重讲解如何通过调养身体、改善生活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关于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养生建议,都非常实用,并且容易操作。读完之后,我不仅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这本书不仅教会我“学中医”,更重要的是教会我“用中医”来善待自己的身体。

评分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和学习中医,似乎成了一种“逆流而上”的探索。而《学中医用中医/“学中医”系列丛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觉得“不虚此行”的探索之书。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对中医智慧的深度挖掘和现代解读。 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医患沟通”的探讨所打动。在作者看来,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开药,更是医者与病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是基于对病人整体状况的深刻理解。书中分享的许多医患互动案例,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医学的温度。这种从“人”出发,关注病人的身心整体的治疗理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中医的理论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医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让我对这门古老的学问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