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的解說詞。全書以建設法治中國為主題,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關於全麵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成就為主綫,內容涵蓋法治建設主要方麵,既有代錶性、嚴謹的理論闡述,突齣思想性和理論深度,又有豐富、生動的案例故事,體現人民群眾因法治進步而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目錄
第一集 奉法者強
第二集 大智立法
第三集 依法行政
第四集 公正司法(上)
第五集 公正司法(下)
第六集 全民守法
本書視頻索引
精彩書摘
《法治中國》:
法者,治之端也。
法治,就是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範、引導社會生活。一個現代國傢,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傢;國傢要走嚮現代化,必須走嚮法治化。
翻開中華文明五韆多年的厚重曆史,既有強漢盛唐的雄風、大國盛世的榮耀,也有外敵鐵蹄下的山河破碎、軍閥割據中的民不聊生。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以震撼世界的姿態大踏步行進民族復興的步伐。時至今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我們比近代以來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奮鬥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之後路該怎麼走?如何跳齣“曆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傢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
這三個深刻、凝重的發問,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必須作齣正確解答的重大考題。
習近平總書記: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傢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
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這三道重大考題給齣瞭堅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麵推進依法治國。
時代大潮中,法治中國的宏偉藍圖已經磅礴展開;神州大地上,全麵依法治國的嶄新畫捲正在激情繪就。
龍年的深鞦,古城正定處處洋溢著喜慶熱烈的氣氛。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消息傳來,正定人民和全國人民一同歡欣鼓舞,心潮澎湃。
11月15日上午,大傢懷著激動的心情,守候在電視機前,期待著第一時間聽到闊彆已久的老書記那熟悉的聲音。
習近平總書記: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黨的領袖對人民作齣瞭莊嚴承諾,人民對黨中央寄予無限希望。
大國治理,機杼萬端。無論是帶領一個縣、謀劃一個省,還是治理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國理政的深邃思考和不懈奮鬥中,“法治”始終是令人矚目的關鍵詞。
正定百姓記得,習近平總書記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主政正定的時候,就開始重視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他曾提齣,從全國來看,農村法製建設特彆要針對封建宗族勢力、黑惡勢力加以防範,露頭就打。
在一份公開的習近平擔任正定縣委書記時製定的文件中,法製教育就已經被寫入其中。
“加強法製宣傳教育,搞好綜閤治理。傢庭、學校和社會密切配閤,在全縣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宣傳教育網。”
“增強人民的法製和道德觀念,人人爭做遵紀守法的模範。”
在福建寜德擔任地委書記時,習近平經常深入到基層,聽取群眾呼聲。讓當地乾部群眾至今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經常是帶著律師“下訪”,現場化解矛盾、解決難題,體現瞭他對運用法治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視。
到福州工作後,習近平同樣十分重視法治。《福州晚報》當年的一篇文章,記錄瞭他對福州城市管理工作的一次調研。他明確提齣,“城市管理要更加規範化法製化”,“逐步把城管工作納入規範化、法製化的軌道,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2007年8月,《之江新語》一書齣版,收錄瞭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錶的部分文章。其中有相當篇幅對法治作瞭深刻論述。
文章深刻指齣: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和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不斷提高,對進一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齣瞭新的要求。”
“要牢固樹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法治理念。”
“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
“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隻有以道德為支撐,纔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成為維係良治的良法。”
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對法治的重視和推進一以貫之。他提齣:“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充分運用法律手段為發展創造良好、寬鬆的環境。”“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製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務副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王曉暉:
高度重視法治、大力推進法治,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在長期治國理政實踐中,他深切認識到,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厲行法治。他在浙江工作時就提齣,建設“法治浙江”。黨的十八大之後,他把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強調法治國傢、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法治思想來源於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升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麵依法治國作齣瞭一係列重要論述。早在他擔任黨的十八大報告起草組組長的時候,對依法治國這一重大課題就有深入的調研思考。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齣,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
《法治中國》 《法治中國》並非一本探討具體法律條文或司法案例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描繪中國當下法治建設圖景的“新聞報道”式讀物。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思想考古”與“未來展望”的結閤,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審視現代中國法治文明的基因,並在此基礎上,勾勒齣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麵嚮未來的法治發展脈絡。 全書結構上,可以視為三個互相關聯的篇章。 第一篇:溯源與奠基——探尋中國法治的“前世今生” 這一篇章並非簡單梳理中國古代的法律製度,例如秦朝的法傢思想、漢朝的律令,唐朝的《唐律疏議》等。作者並不滿足於羅列這些曆史事實,而是試圖從中挖掘齣影響中國社會結構、權力運作、個體行為模式的深層文化與哲學邏輯。 “德治”與“法治”的辯證關係: 傳統中國社會,儒傢“德治”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強調道德教化、仁政德政。本書不會簡單批判“德治”的局限性,而是深入分析“德治”文化如何與後來的法治理念發生碰撞、融閤,以及在現代語境下,如何理解和調和“德治”的價值與法治的必然性。例如,作者會探討“德治”中的“禮”,在現代社會是否能轉化為一種規範社會行為的“軟法”力量;“仁政”的思想,在構建公平正義的法治體係時,應如何被繼承和轉化。 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張力: 中國漫長的曆史,是中央集權與地方行政權力不斷博弈的過程。這種權力結構的演變,深刻影響瞭法律的製定、執行和地方性法規的適應性。本書將分析這種曆史傳統,如何塑造瞭我們對“權力”的認知,以及在強調中央統一領導的同時,如何平衡地方的自主性與創造力,使其服務於整體法治進步。 “人情”與“法理”的社會景觀: 在高度熟人社會和宗族觀念較強的傳統中國,個體關係、人情往來往往對法律的實施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書將嘗試剖析這種“人情社會”的特徵,以及它與現代法治所強調的“平等”、“公正”、“程序正義”之間存在的張力。它不迴避中國社會中存在的“關係網”、“人情賬”等現象,而是追問,在現代法治建設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非理性因素對法律公正運行的乾擾,同時又不至於割裂社會應有的溫情與聯係。 製度的“韌性”與“變通”: 中國曆史上的許多製度,錶現齣驚人的“韌性”,能夠經曆朝代更迭而延續。同時,為瞭應對現實挑戰,又存在著“變通”的智慧。本書將從這個角度,審視中國古代的製度設計,理解其背後的邏輯,並思考這種“韌性”與“變通”的思維方式,在麵對現代法治建設中的復雜問題時,是助力還是阻礙。 第二篇:轉型與重塑——當代中國法治的時代印記 這一篇章是本書的核心,聚焦於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法治建設曆程。它並非簡單地列舉法律的頒布和改革,而是關注轉型時期法治建設所麵臨的獨特挑戰、取得的成就以及由此産生的深遠影響。 “法治”概念的引入與本土化: 本章將探討“法治”這一西方概念在中國語境下的引入過程,以及如何對其進行“中國化”的解讀和實踐。這包括對“依法治國”的內涵進行多角度的辨析,理解其與“以法治國”、“人治”等概念的微妙區彆。作者會深入分析,中國語境下的“法治”,如何在尊重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藉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法治成果。 社會轉型中的法律睏境: 經濟體製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思想觀念的多元碰撞,為法治建設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將分析這些轉型帶來的具體問題,例如:如何應對市場經濟中的不公平競爭?如何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如何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衝突?如何構建符閤時代要求的産權保護製度? 法律體係的構建與完善: 這一部分將重點關注中國法律體係從無到有、從不健全到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包括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的改革與發展。作者會探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國在法律體係構建中,是如何剋服各種阻力,摸索前進的。例如,在基層執法中的“人治”殘餘如何逐漸被規範?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逐步實現司法公正? 公民權利的意識覺醒與保障: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本書將關注公民權利在法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迴避當下公民權利保障中存在的不足,而是分析其深層原因,並探討如何在法律框架內,切實保障公民的各項閤法權益,包括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和文化權利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探索: 本書將深入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內涵。它強調的是,中國法治建設並非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在馬剋思主義法學理論指導下,立足中國國情,探索齣的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這包括對“黨的領導”、“人民當傢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深入解讀。 第三篇:未來與展望——新時代法治中國的宏偉藍圖 這一篇章將目光投嚮未來,在對曆史和現實的深刻理解基礎上,勾勒齣未來法治中國的發展方嚮和戰略目標。 更高水平的法治供給: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的升級,對法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本書將展望未來,如何在更高水平上供給優質的法治産品。這可能包括:更完善的法律體係,更高效的司法服務,更便捷的法律援助,以及更具前瞻性的立法。 法治思維的普遍化與深入人心: 法治不僅僅是製度,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本書將探討,如何將法治思維內化於全體公民,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規範。這需要從教育、宣傳、社會治理等多個層麵進行係統性的推進。 法治與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融閤: 本章將強調,法治是國傢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法治的進步,將深刻影響國傢治理的方方麵麵,包括政府的權力運行、公共服務的提供、社會矛盾的化解等等。本書將描繪齣法治如何與現代化的國傢治理體係深度融閤的圖景。 參與全球法治治理的中國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法治的交流與閤作也日益重要。本書將探討,中國在參與全球法治治理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這可能包括:為全球法治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動構建更加公正閤理的國際法治秩序。 文化自信與法治的內在張力: 最終,法治的生命力在於其能夠被社會普遍接受和認同。本書將探討,中國如何在一個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構建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法治,並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法治的創新發展。這是一種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擁抱普適性法治價值的探索。 《法治中國》是一部充滿思辨色彩的著作,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它試圖迴答的,並非“中國現在有多少法律”,而是“中國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法治之路,又將走嚮何方”的宏大命題。它關注的,是法治背後的深層邏輯、文化基因和曆史積澱,以及在時代浪潮中,法治如何與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現實土壤相生相伴,共同生長。這本書,是寫給那些關心中國未來發展,希望理解中國法治道路的讀者的一份“思想導覽圖”,它緻力於以一種深刻而人文的方式,呈現法治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所展現齣的全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