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解说词。全书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代表性、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录
第一集 奉法者强
第二集 大智立法
第三集 依法行政
第四集 公正司法(上)
第五集 公正司法(下)
第六集 全民守法
本书视频索引
精彩书摘
《法治中国》:
法者,治之端也。
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既有强汉盛唐的雄风、大国盛世的荣耀,也有外敌铁蹄下的山河破碎、军阀割据中的民不聊生。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震撼世界的姿态大踏步行进民族复兴的步伐。时至今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我们比近代以来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领导人总书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这三个深刻、凝重的发问,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必须作出正确解答的重大考题。
领导人总书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这三道重大考题给出了坚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时代大潮中,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已经磅礴展开;神州大地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正在激情绘就。
龙年的深秋,古城正定处处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气氛。领导人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消息传来,正定人民和全国人民一同欢欣鼓舞,心潮澎湃。
11月15日上午,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守候在电视机前,期待着第一时间听到阔别已久的老书记那熟悉的声音。
领导人总书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领袖对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人民对党中央寄予无限希望。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无论是带领一个县、谋划一个省,还是治理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在领导人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不懈奋斗中,“法治”始终是令人瞩目的关键词。
正定百姓记得,领导人总书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主政正定的时候,就开始重视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他曾提出,从全国来看,农村法制建设特别要针对封建宗族势力、黑恶势力加以防范,露头就打。
在一份公开的领导人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制定的文件中,法制教育就已经被写入其中。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搞好综合治理。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在全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教育网。”
“增强人民的法制和道德观念,人人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领导人经常深入到基层,听取群众呼声。让当地干部群众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领导人经常是带着律师“下访”,现场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体现了他对运用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视。
到福州工作后,领导人同样十分重视法治。《福州晚报》当年的一篇文章,记录了他对福州城市管理工作的一次调研。他明确提出,“城市管理要更加规范化法制化”,“逐步把城管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2007年8月,《之江新语》一书出版,收录了领导人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部分文章。其中有相当篇幅对法治作了深刻论述。
文章深刻指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对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牢固树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法治理念。”
“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
“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以道德为支撑,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成为维系良治的良法。”
在上海工作期间,领导人对法治的重视和推进一以贯之。他提出:“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为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
高度重视法治、大力推进法治,是领导人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在长期治国理政实践中,他深切认识到,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厉行法治。他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建设“法治浙江”。党的十八大之后,他把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领导人总书记法治思想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人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早在他担任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组长的时候,对依法治国这一重大课题就有深入的调研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并非一本探讨具体法律条文或司法案例的工具书,也不是一本描绘中国当下法治建设图景的“新闻报道”式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思想考古”与“未来展望”的结合,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审视现代中国法治文明的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的法治发展脉络。 全书结构上,可以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篇章。 第一篇:溯源与奠基——探寻中国法治的“前世今生” 这一篇章并非简单梳理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例如秦朝的法家思想、汉朝的律令,唐朝的《唐律疏议》等。作者并不满足于罗列这些历史事实,而是试图从中挖掘出影响中国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个体行为模式的深层文化与哲学逻辑。 “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传统中国社会,儒家“德治”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强调道德教化、仁政德政。本书不会简单批判“德治”的局限性,而是深入分析“德治”文化如何与后来的法治理念发生碰撞、融合,以及在现代语境下,如何理解和调和“德治”的价值与法治的必然性。例如,作者会探讨“德治”中的“礼”,在现代社会是否能转化为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的“软法”力量;“仁政”的思想,在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体系时,应如何被继承和转化。 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张力: 中国漫长的历史,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权力不断博弈的过程。这种权力结构的演变,深刻影响了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地方性法规的适应性。本书将分析这种历史传统,如何塑造了我们对“权力”的认知,以及在强调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如何平衡地方的自主性与创造力,使其服务于整体法治进步。 “人情”与“法理”的社会景观: 在高度熟人社会和宗族观念较强的传统中国,个体关系、人情往来往往对法律的实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书将尝试剖析这种“人情社会”的特征,以及它与现代法治所强调的“平等”、“公正”、“程序正义”之间存在的张力。它不回避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关系网”、“人情账”等现象,而是追问,在现代法治建设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非理性因素对法律公正运行的干扰,同时又不至于割裂社会应有的温情与联系。 制度的“韧性”与“变通”: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惊人的“韧性”,能够经历朝代更迭而延续。同时,为了应对现实挑战,又存在着“变通”的智慧。本书将从这个角度,审视中国古代的制度设计,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并思考这种“韧性”与“变通”的思维方式,在面对现代法治建设中的复杂问题时,是助力还是阻碍。 第二篇:转型与重塑——当代中国法治的时代印记 这一篇章是本书的核心,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历程。它并非简单地列举法律的颁布和改革,而是关注转型时期法治建设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取得的成就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 “法治”概念的引入与本土化: 本章将探讨“法治”这一西方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引入过程,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中国化”的解读和实践。这包括对“依法治国”的内涵进行多角度的辨析,理解其与“以法治国”、“人治”等概念的微妙区别。作者会深入分析,中国语境下的“法治”,如何在尊重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法治成果。 社会转型中的法律困境: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思想观念的多元碰撞,为法治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分析这些转型带来的具体问题,例如:如何应对市场经济中的不公平竞争?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如何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产权保护制度? 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这一部分将重点关注中国法律体系从无到有、从不健全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包括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的改革与发展。作者会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在法律体系构建中,是如何克服各种阻力,摸索前进的。例如,在基层执法中的“人治”残余如何逐渐被规范?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逐步实现司法公正? 公民权利的意识觉醒与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本书将关注公民权利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回避当下公民权利保障中存在的不足,而是分析其深层原因,并探讨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探索: 本书将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它强调的是,中国法治建设并非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这包括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深入解读。 第三篇:未来与展望——新时代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 这一篇章将目光投向未来,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基础上,勾勒出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更高水平的法治供给: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升级,对法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本书将展望未来,如何在更高水平上供给优质的法治产品。这可能包括:更完善的法律体系,更高效的司法服务,更便捷的法律援助,以及更具前瞻性的立法。 法治思维的普遍化与深入人心: 法治不仅仅是制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本书将探讨,如何将法治思维内化于全体公民,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这需要从教育、宣传、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推进。 法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融合: 本章将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法治的进步,将深刻影响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政府的权力运行、公共服务的提供、社会矛盾的化解等等。本书将描绘出法治如何与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深度融合的图景。 参与全球法治治理的中国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法治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重要。本书将探讨,中国在参与全球法治治理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可能包括:为全球法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治秩序。 文化自信与法治的内在张力: 最终,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同。本书将探讨,中国如何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构建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法治,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法治的创新发展。这是一种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拥抱普适性法治价值的探索。 《法治中国》是一部充满思辨色彩的著作,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它试图回答的,并非“中国现在有多少法律”,而是“中国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法治之路,又将走向何方”的宏大命题。它关注的,是法治背后的深层逻辑、文化基因和历史积淀,以及在时代浪潮中,法治如何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现实土壤相生相伴,共同生长。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关心中国未来发展,希望理解中国法治道路的读者的一份“思想导览图”,它致力于以一种深刻而人文的方式,呈现法治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所展现出的全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