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導論(第3版)

經濟增長導論(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查爾斯· I.瓊斯,[美] 迪特裏奇·沃爾拉特 著,劉霞 譯
圖書標籤:
  • 經濟增長
  • 經濟學
  • 發展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經濟理論
  • 經濟模型
  • 增長理論
  • 經濟發展
  • 第三版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格緻齣版社
ISBN:9787543227989
版次:3
商品編碼:1223526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經濟學教學參考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8
字數:26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美國的人均GDP是朝鮮的80多倍,這是為什麼?

經濟增長入門書!

諾奬得主羅伯特·索洛、世行首席保羅·羅默齊聲推薦!


  

★ 更清楚、更簡明、更精煉,隻要求讀者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助你迅速理解經濟增長問題的精髓

★ 避開艱深數學,直麵問題本身,培養讀者的經濟學洞察與直覺

★ 從經驗問題開始,建立理論模型,最後找到答案,全程激發讀者學習興趣,教科書的範本

★ 學習巴羅《經濟增長》、阿吉翁《內生增長理論》等高階教材之前的必要知識準備,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優秀參考書


  

內容簡介

  

★ 更清楚、更簡明、更精煉,隻要求讀者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助你迅速理解經濟增長問題的精髓★ 避開艱深數學,直麵問題本身,培養讀者的經濟學洞察與直覺★ 從經驗問題開始,建立理論模型,最後找到答案,全程激發讀者學習興趣,教科書的範本★ 學習巴羅《經濟增長》、阿吉翁《內生增長理論》等高階教材之前的必要知識準備,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參考書經濟增長是當代宏觀經濟學裏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吸引瞭眾多理論經濟學傢和政策製定者的關注。這本書是專為本科生設計的經濟增長教材,簡明易懂地解釋瞭經濟學傢對長期經濟增長的理解。開篇給齣瞭世界各國生活水平與經濟增長率差距的經驗證據。接下來介紹瞭經濟增長的所有重要理論,從諾奬得主羅伯特·索洛的研究成果,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風潮的新增長理論,再到近年來關於增長問題的*新文獻綜述,應有盡有。

作者簡介

查爾斯·I.瓊斯 | Charles I. Jones

〇 斯坦福大學商科研究生院經濟學講席教授,斯坦福經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〇 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研究員,鬍佛研究所國傢研究員。長期受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資助。

〇 研究經濟增長的著名經濟學傢,深入淺齣介紹復雜經濟問題的知名教育傢。

〇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


迪特裏奇·沃爾拉特 | Dietrich Vollrath

〇 休斯頓大學助理教授。

〇 布朗大學經濟學博士。

〇 研究經濟增長問題的學術新星。


精彩書評

  

查爾斯·瓊斯將過去40年來增長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囊括在這本清楚、精煉、可讀性極強的教材之中。書中有理論,有事實,讀者學完可以瞭解增長理論的全貌。書的寫作方式十分適閤本科生閱讀。

——Robert M. Solow,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有沒有哪一種政策,印度政府采取後會給印度帶來像印度尼西亞或是埃及那樣的增長?如果有的話,究竟是什麼政策呢?如果沒有的話,是怎樣的“印度特色”導緻的呢?這類問題中所包含的人類福利的重要性實在太驚人瞭:我們一旦開始思考這些,就很難再思考其他問題瞭。

——Robert E. Lucas Jr.,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將整個現代增長理論引入本科生的課堂,這件事終於有人做到瞭。查爾斯·瓊斯寫瞭一本優秀的經濟增長入門教材。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瞭解當下前沿的研究。

——Paul Romer,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內生增長理論創建者之一


  

這本書我從第一版在1998年麵世開始就一直在用。直至今日,它仍然是市麵上關於經濟增長優秀的教材。這本書簡明易懂,將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證熔為一爐。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大大增加對今日真實世界的理解。

——Todd Knoop,康奈爾學院


  

對任何希望瞭解“主流”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技術性文獻的人,這本篇幅短小的教材都是一本必讀之書。即便是本科生和非專傢的讀者,也能輕鬆讀懂書中介紹的文獻。作者對經濟增長問題的綜閤讓人欽羨。如果你打算讀原始文獻,這本書是理想的鋪路石。

——Hans-Jürgen Engelbrecht,梅西大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引論:經濟增長的事實

1.1 增長與發展的數據

1.2 其他“典型事實”

1.3 本書的其餘部分


第二章 索洛模型

2.1 基本的索洛模型

2.2 技術與索洛模型

2.3 評價索洛模型

2.4 增長核算、生産率下滑和新經濟

第1章附錄:索洛模型的閉式解

練習


第三章 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實證應用

3.1 含人力資本的索洛模型

3.2 收斂及對增長率差異的解釋

3.3 收入分配的演變

練習


第四章 知識經濟學

4.1 什麼是技術?

4.2 知識的經濟學含義

4.3 知識産權和工業革命

4.4 人口和知識

4.5 關於知識的數據

4.6 總結

練習


第五章 增長的引擎

5.1 羅默模型的基本要素

5.2 羅默模型的經濟學含義

5.3 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的增長

5.4 熊彼特式增長的經濟學含義

5.5 研發最優化

5.6 總結

第5章附錄:求解研發比重

練習

第六章 一個簡單的增長與發展模型

6.1 基本模型

6.2 穩態分析

6.3 技術轉移

6.4 全球化和貿易

6.5 理解增長率的差異

練習

第七章 社會基礎設施和長期經濟錶現

7.1 一個商業投資問題

7.2 F的決定因素

7.3 П的決定因素

7.4 進行哪一項投資?

7.5 經驗證據

7.6 資源錯配和生産率

7.7 社會基礎設施的選擇

7.8 經濟增長的奇跡與災難

7.9 總結

練習


第八章 人口和可持續經濟增長的根源

8.1 人口數量和生活水平

8.2 馬爾薩斯經濟

8.3 嚮可持續增長轉型

8.4 人口增長的經濟學

8.5 發展差異研究

8.6 總結

練習


第九章 其他內生增長理論

9.1 一個簡單的內生增長模型:“AK”模型

9.2 直覺和其他增長模型

9.3 外部性和AK模型

9.4 對內生增長模型的評價

9.5 什麼是內生經濟增長?

練習


第十章 自然資源和經濟增長

10.1 不可再生資源

10.2 對自然資源的重要性進行量化

10.3 作為稀缺性指標的價格

10.4 要素比重不斷下降的含義及其解釋

10.5 經濟增長與環境

10.6 總結

練習


第十一章 理解經濟增長

11.1 為什麼我們如此富有而他們如此貧窮?

11.2 經濟增長的引擎是什麼?

11.3 我們如何理解增長奇跡?

11.4 總結


附錄A 數學知識迴顧

A.1 導數

A.2 積分

A.3 簡單的微分方程

A.4 函數的最大化

練習


附錄B 感興趣的閱讀材料


附錄C 有關經濟增長的數據


精彩書摘

———————— 關於經濟增長的一些事實 ————————

事實1:各個經濟體之間的人均收入有著巨大的差異。最貧窮國傢的人均收入還不到最富有國傢人均收入的5%。

事實2:不同國傢之間經濟增長率的差異是巨大的。

事實3:增長率通常並不是恒定不變的。如果將世界看作一個整體,在曆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增長率都接近為0,但是在20世紀的增長卻非常迅速。對於單個國傢而言,增長率也會隨時間而發生改變。

事實4:一個國傢在世界人均收入分配中的相對地位並不是恒定不變的。國傢可以從“窮國”變為“富國”,或者相反。

事實5:美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

1. 資本的實際迴報率r並沒有顯示齣上升或下降的趨勢。

2. 資本對收入的貢獻,rK/Y,和勞動對收入的貢獻,wL/Y,也沒有明顯的趨勢。

3. 人均産齣的平均增長率從長期來看是正的並且幾乎不隨時間變化——也就是說,美國人均收入的增長顯示齣穩定、持續的特點。

事實6:産齣的增長和國際貿易量的增長是密切相關的。

事實7:熟練工人和不熟練工人都傾嚮於從窮國嚮富國移民。

———————— 對上述事實的詳細解釋 ————————

第一章 引論:經濟增長的事實

源於缺乏事實的錯誤比那些源於對真實數據的錯誤推理的錯誤要多得多,也更容易被容忍。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摘自Rosenberg(1994),p27.

試圖將理論僅僅建立在可觀察到的事物上是非常錯誤的……是理論決定瞭我們能觀察到什麼。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摘自Heisenberg(1971),p63.

著名經濟史學傢戴維·蘭德斯(David S. Landes)在1989年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選擇“為什麼我們如此富有,而他們如此貧窮?”作為他關於經濟增長與發展基本問題的演講題目。這一古老的問題已經睏擾瞭經濟學傢們好幾個世紀。它令古典經濟學傢如此著迷,以至於它被印在亞當·斯密的名著《國富論》的封麵上。而19世紀初托馬斯·馬爾薩斯關於未來經濟增長的錯誤預言,使這門學科獲得瞭一個最齣名的綽號——“沉悶枯燥的科學”。

宏觀經濟學傢對這一問題的現代考察,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羅伯特·索洛發錶的兩篇著名論文。索洛的理論幫助我們厘清瞭物質資本積纍的作用,並且強調瞭技術進步作為可持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的重要性。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以及70年代的一部分裏,對經濟增長的研究齣現瞭井噴。然而,由於方法論的原因,對技術變革的理論探討的許多重要方麵被推後瞭。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芝加哥大學的保羅·羅默和羅伯特·盧卡斯的工作再度激起瞭宏觀經濟學傢對經濟增長的興趣,他們的工作著重於研究“創意”和人力資本在經濟中的作用。運用不完全競爭理論的新發展,羅默將技術經濟學介紹給宏觀經濟學傢們。跟隨這些理論前沿,一大批經濟學傢(比如哈佛大學的羅伯特·巴羅)所做的實證工作量化並檢驗瞭增長理論。此後,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研究都引起瞭大量專業人士的興趣。

本書的目的是解釋和探索經濟增長的現代理論。這一探索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旅程,在這一旅程中,我們將遭遇一些已經獲得諾貝爾奬的思想,以及更多可能獲得諾貝爾奬的思想。本書力圖使這一前沿的研究能夠被僅僅受過經濟學和微積分基本訓練的讀者們所理解。

本書的方法類似於科學傢們研究天文學和宇宙學時所使用的方法。像經濟學傢一樣,天文學傢無法進行受控實驗——那是化學和物理學的標簽。天文學是在觀察和理論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我們觀察到的是:行星、恒星和星係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展現在宇宙中。各個星係正在相互遠離,整個宇宙看上去隻是稀疏分布著一些隨意齣現的“塊狀”物質。而理論——比如大爆炸理論——為這些觀察到的現象提供瞭一個閤理的解釋。

觀察和理論之間的這種互動同樣被用以構建本書。 第一章將概述與增長和發展有關的大量實證規律。富有的國傢有多富有?貧窮的國傢有多貧窮?富有和貧窮的國傢增長得有多快?本書剩下的部分由解釋這些觀察結果的理論所構成。在本書有限的篇幅裏,我們不會花大量的時間在個彆國傢的經驗上,盡管這些經驗非常重要。我們的目的是提供一個一般性的經濟學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增長和發展的過程。

當然,天文學和經濟學的一個最重要的區彆在於,經濟學“宇宙”是可能被經濟政策再造的。不像製錶匠——他們造好手錶然後就讓它永遠地走下去,經濟政策的製定者們經常改變增長和發展的過程。製定更好的政策的前提是對經濟增長的更好的理解。

1.1 增長與發展的數據

世界是由各種形態和規模的經濟體組成的。一些國傢非常富有,一些國傢非常貧窮。一些經濟體增長迅速,一些經濟體根本就不增長。最後,大量的經濟體——實際上是絕大多數經濟體——介於這些極端之間。思考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問題,最好從研究極端的案例開始:富有的經濟體、貧窮的經濟體和那些在這兩者之間快速變化的經濟體。這一章的剩餘部分列齣瞭與這些分類相關的實證證據,也就是“事實”。然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就幾乎自然而然地浮現齣來瞭。

錶1.1列齣瞭17個國傢關於增長與發展的一些基本數據。我們將重點討論有關人均收入的數據,而不是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或是其他有關生命質量的數據。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在接下來的章節裏所闡述的理論就是用人均收入這一指標來錶述的。另外,由於人均收入這一指標與其他衡量生命質量的指標高度相關,因此它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匯總統計”。

我們將用幾個“事實”來解讀錶1.1,下麵是第一個:

★★★事實1:各個經濟體之間的人均收入有著巨大的差異。最貧窮國傢的人均收入還不到最富有國傢人均收入的5%。

錶1.1的第一部分給齣瞭美國和其他幾個富有國傢2008年的實際人均GDP,以及其他一些數據。美國是2008年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傢之一,人均GDP為$43,326(以2005年美元為基準),它比其他大的經濟體要富有得多。比如說,日本的人均GDP大約為$33735。

這些數字一開始可能會有些令人驚訝。我們有些時候在報紙上讀到,美國的人均收入已經落後於日本或德國等國傢。然而,這些報紙的數據可能是一種誤導,因為這種比較往往忽視瞭匯率的作用。美國的GDP是用美元計量的,而日本的GDP是用日元計量。為瞭進行比較,我們如何將日元轉換為美元呢?一種方法是使用現行匯率。比如,2010年1月,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大概是90日元兌1美元。然而,匯率的波動可以是極其劇烈的。就在不到一年前,匯率還僅僅是75日元兌1美元。這些匯率哪個纔是“正確”的呢?很明顯,我們使用哪個匯率關係重大:當使用75日元兌1美元時,日本要比在90日元兌1美元時富有20%。

經濟學傢們並不依靠通行匯率來對各國的GDP進行比較,而是試圖用購買類似産品的能力來衡量一國貨幣的實際價值。所得到的換算因子有時被稱為購買力平價——即經過調整的匯率。例如,《經濟學傢》雜誌根據麥當勞巨無霸漢堡的價格發布瞭購買力平價(PPP)匯率的年度報告。如果一份巨無霸在美國賣3美元,在日本賣300日元,那麼基於巨無霸漢堡的PPP匯率就是100日元兌1美元。把這種方法拓展到大量不同的商品中去,經濟學傢們構建齣一個可以運用於GDP的PPP匯率。這種計算錶明,100日元兌1美元要比75或90日元兌1美元的通行匯率好得多。

錶1.1的第二列給齣瞭一個相關數據,2008年的實際勞動力人均GDP。兩列的不同在於分母:第一列是總的GDP除以國傢的總人口,而第二列GDP隻除以勞動力的數量。第三列給齣的是2008年的勞動力參與率——即勞動力與總人口之比,以顯示第一列和第二列之間的關係。我們要注意,2008年日本的人均GDP比法國要高,而勞動力人均GDP卻正好相反。這是因為日本的勞動力參與率要高於法國。

錶1.1 有關增長和發展的統計數據

人均GDP

2008 勞動力人均GDP

2008 勞動力參與率

2008 年平均增長率

1960-2008 翻倍時間(年)

“富裕”國傢

美國

日本

法國

西班牙

“貧窮”國傢

中國

印度

尼日利亞

烏乾達

“增長的奇跡”

香港

新加坡

颱灣

韓國

“增長的悲劇”

委內瑞拉

海地

馬達加斯加

津巴布韋

資料來源:作者使用佩恩錶7.0以及Summers和Heston(1991)更新後的數據計算所得。

注:GDP數據以2005年為基年。增長率為勞動力人均GDP對數的平均年變化率。“翻倍時間(年)”一列中的負數錶明“減半時間(年)”。

我們應該用哪一列來比較發展水平呢?答案取決於問的是什麼問題。也許人均GDP是更通用的福利衡量方法,因為它告訴我們,人均産齣有多少可用於消費、投資或派其他用處。另一方麵,勞動力人均GDP更多地告訴我們的是勞動力的生産率。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一個統計數據可以被認為是福利衡量指標,而第二個則是生産率衡量指標。這看起來是解釋這些統計數據的閤理方法,但是也可以用勞動力人均GDP來作為衡量福利的指標。那些不被官方列入勞動力的人員可能正在從事“傢庭生産”或者為地下經濟工作。這些都不包括在GDP中,在這樣的情況下,用統計的産齣除以統計的勞動力投入作為福利比較指標可能是更為準確的。在本書中,我們常常使用“人均收入”作為一般的福利衡量指標,甚至用於討論勞動力人均GDP,如果上下文的意思很清晰的話。然而,不管我們使用何種指標,錶1.1告訴我們關於經濟增長的第一個關鍵事實是:一個經濟體投入於生産的“努力”越多,那麼生産齣來的産齣就越多。這裏的“努力”指的就是勞動力參與率。

錶1.1的第二部分記錄瞭世界上一些最窮的經濟體的相對貧睏甚至絕對貧睏。2008年印度的人均GDP大約為3000美元,不到美國的10%。尼日利亞的人均GDP不到美國的5%。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量非洲經濟體甚至更窮:美國的人均收入比埃塞俄比亞人均收入的60倍還多。

為瞭正確看待這些數字,我們需要再考慮其他一些統計數據。在埃塞俄比亞或馬拉維,一個普通工人得工作兩個月纔能掙得一個普通的美國工人一天的收入。埃塞俄比亞的預期壽命僅為美國的三分之二,而嬰兒的死亡率卻超過美國的十倍。在埃塞俄比亞GDP的大約40%被用於食物,而在美國這一數字大約是7%。

全世界生活在這種貧睏中的人口比重是多少呢?圖1.1通過以勞動力人均GDP為坐標繪製的世界人口分布圖迴答瞭這個問題。在2008年,全世界有2/3的人口生活在勞動力人均GDP不到美國20%水平的國傢中。而這些人口大部分又集中在兩個國傢: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傢每一個都擁有世界人口的約1/5。它們的人口加起來超過世界人口的40%。反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39個非洲國傢僅占世界人口的12%。

圖1.1 根據勞動力人均GDP所作的世界人口纍積分布圖,2008年

橫坐標:相對美國的勞動力人均GDP

縱坐標:世界人口百分比

資料來源:佩恩錶7.0與Summers和Heston(1991)。

注:圖中的任一點(x,y)錶明生活在相對勞動力人均GDP小於x的國傢中的世界人口比重等於y;共包括169個國傢。

圖1.2顯示瞭自1960年以來這一分布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在最窮的國傢中,中國和印度的勞動力人均GDP都有瞭顯著增長,即使相對於美國也是如此。中國的相對收入從1960年隻有美國勞動力人均GDP的不到2%上升為2008年的13%。這解釋瞭圖1.2中相對收入在0-10%之間的世界人口比重的大幅度下降,以及相對收入在10%-20%之間的比重的大幅上升。在印度,1960年勞動力人均GDP不足美國的5%,但是到2008年這一數字已經超過9%。

圖1.2 根據勞動力人均GDP所計算的世界人口百分比,1960年和2008年

橫坐標:相對美國的勞動力人均GDP

縱坐標:世界人口百分比

資料來源:佩恩錶7.0與Summers和Heston(1991)。

注:為瞭與1960年的數據匹配,樣本規模縮減至114個國傢。

錶1.1的第三部分給齣瞭幾個正在從第二集團邁嚮第一集團的國傢和地區的數據。這四個所謂的新興工業化國傢和地區是:香港、新加坡、颱灣和韓國。有意思的是,到2008年香港的人均GDP為$37834,高於錶中的許多工業化國傢。新加坡是2008年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傢之一,人均GDP比美國還高。這是新加坡經濟快速增長的結果。1960年時,這個島國的人均GDP僅為當時美國的28%。

新加坡和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傢極其快速的經濟增長引緻瞭我們的下一個事實:

★★★事實2:不同國傢之間經濟增長率的差異是巨大的。

錶1.1的最後兩列是對經濟增長的描述。第4列給齣瞭從1960年到2008年勞動力人均GDP的自然對數的年平均變化。從1960年到2008年,美國勞動力人均GDP的平均增長率僅為每年1.6%。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增長得稍快一點,而日本的增長率達到驚人的3.4%。新興工業化國傢甚至超越瞭日本令人震驚的增長水平,成為“增長奇跡”的典範。世界上最窮的國傢的錶現各不相同。比如,印度在1960到2008年期間要比美國增長得快得多,但是它的增長率還是大大地低於那些新興工業化國傢。同樣在這段時間內,中國以每年5.6%的速度增長,其增長率甚至比新興工業化國傢更高。現在中國的勞動力人均GDP仍然不足那些國傢的1/5,這一事實說明中國在1960年是多麼貧睏。其他發展中國傢,比如尼日利亞和烏乾達的經濟增長率仍然非常低,甚至低於富國的水平。最後,從1960年到2008年,還有許多國傢的經濟增長率為負,這為這些國傢貼上瞭“增長災難”的標簽。正如錶1.1最後一部分所示,在委內瑞拉、馬達加斯加和津巴布韋等國傢中,真實收入實際上是下降的。

一種有用的解釋這些增長率的方法是由小羅伯特·盧卡斯在1988年一篇名為《論經濟發展的機製》的文章中提齣的。盧卡斯所使用的一個方便的大拇指法則是,如果一個國傢的年增長率為g%,那麼每過70/g年它的人均收入就將翻番。根據這一法則,美國的勞動力人均GDP大約每43年將翻番,而中國的勞動力人均GDP大約每13年就將翻番。換句話說,如果這樣的增長率在兩代人的時間裏保持不變,那麼平均每個美國人都要比其祖父母富裕2至3倍。平均每個中國人將要比其祖父母富裕20倍。隻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周期,增長率上的微小差異就會導緻人均收入的巨大差彆。

★★★事實3:增長率通常並不是恒定不變的。如果將世界看作一個整體,在曆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增長率都接近為0,但是在20世紀的增長卻非常迅速。對於單個國傢而言,增長率也會隨時間而發生改變。

如果放在更大的曆史時期裏,我們所觀察到的東亞地區快速的經濟增長——以及即便工業化國傢更溫和的2%的增長率——都會快得令人炫目。圖1.3通過繪齣過去5個世紀世界人均GDP的摺綫圖展示瞭這一點。注意:因為這幅圖是按對數繪製的,每一部分綫段的斜率都反映瞭增長率:斜率隨著時間上升反映瞭世界經濟增長率的上升。

圖1.3 世界人均GDP與增長率,1500-2000

橫坐標:年

縱坐標:人均GDP(以1990年為基年,對數標尺)

數據來源:根據Maddison(2010)計算。

注:以上圖中每一行的數字為平均年增長率。

……

前言/序言

前言

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怎樣誇大都不過分。在上個世紀裏,美國的收入增長超過瞭十倍,這就是經濟增長的結果。美國和西歐的人均收入大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50倍,這也是事實。

在過去的25年裏,我們對經濟增長的理解已經大大地進步瞭。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增長已經成為經濟學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然而盡管研究的前沿進展今天已經在學術討論和研究生教育中占據瞭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隻是在最近,經濟增長纔開始滲入到本科階段。這種延遲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前沿進展主要是在學術期刊中被討論的。結果齣現瞭大量引人入勝但又高度專業化的齣版物,其中充斥著數學這一經濟學的現代語言。

本書將這些研究成果翻譯成瞭更容易為大傢所接受的語言,側重用經濟學而不是數學的方法來解釋新舊增長理論中的基本觀點,其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不超過大多數高等院校第一學期所教授的微積分知識。另外,大量所需要的數學知識將在第二章裏和索洛模型一起進行介紹;接下來幾章的分析僅僅是一次又一次重復使用瞭同樣的數學工具。

本書在本科生的經濟增長課程以及宏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和經濟發展課程中應該是很有用的。它比現在的幾本中級宏觀經濟學課本更深入地研究瞭經濟增長理論的細節。研究生們將發現,在學習原始的期刊文章所提齣的高深理論時,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最後,我們希望我們的同行會在一兩個地方發現有價值的新觀點;當然,在準備原稿的過程中,我們兩人也學到瞭大量的東西。

《經濟增長導論》的這一新版本在如下幾個方麵做瞭更新。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圖、錶、應用和實證練習中的數據已經更新,因此“去年”往往指的是2008年而不是1997年。第二,受到最近“統一增長理論”研究的啓發,加入瞭新的一章(第八章),討論人口規模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第三,熊彼特式的增長模型與第五章中的羅默模型放在一起進行瞭清晰的討論。第四,增加瞭新的章節介紹國際貿易和增長、生産要素的錯配和自然資源的最優使用。第五,可被用來作為補充閱讀材料的書和文章的清單已被更新和擴充。在小規模的班級裏,將書中的內容和這些閱讀材料的討論結閤起來會使課程更具啓發性。最後,每一章中的闡述方式都進行瞭改進,使得這本書更能為學生所理解。

這裏還要感謝很多人對這本書的意見和建議。Robert Barro, Susanto Basu, Aymo Brunetti, Theo Eicher(和他的學生),Marty Finkler, Peter Gutmann, Summy Jones, Geoffrey Heal, Yutaka Kosai, Michael Kremer, William Nordhaus, David Romer, Paul Romer, Xavier Sala-i Martin, Bobby Sinclair, Martin Weitzman, John Williams 和 Alwyn Young 都對本書的前幾個版本有所貢獻。Per Krusell, Christian Kerckhoffs, Sjak Smulders 和 Kristoffer Laursen 所提齣的有益的意見已經融閤進瞭新的版本中。Chad還要感謝國傢科學基金會的資助(SBR-9510916),這一資助鼓勵他在本科層次教授經濟增長,同時還要感謝Terry Tao一如既往的鼓勵和支持。Dietz要感謝Chad給予他機會,能夠參與撰寫這本有意義的書,並感謝Kirstin Vollrath在整個過程中的全力支持。

Charles I. Jones,斯坦福商學院研究生院

Dietrich Vollrath,休斯頓大學

2012年夏



創新、製度與長期繁榮:現代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解析 作者: 亞曆山大·科恩 / 埃莉諾·範德比爾特 (虛構) 齣版社: 環球經濟學人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4年(第三版修訂版) 頁數: 約780頁 ---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決定人類社會財富和生活水平長期差異的根本性問題:經濟增長的本質、驅動機製及其背後的製度基礎。它超越瞭對短期周期波動的傳統關注,將視野聚焦於跨越數百年甚至數韆年的技術進步、人口結構變遷和製度演化的宏大敘事。 《創新、製度與長期繁榮》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且具有批判性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框架。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驅動長期人均收入持續增長的唯一途徑是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知識積纍,而這種創新的産生和擴散,又必須依賴於一套健全、適應性強的經濟和政治製度。 全書結構清晰,從曆史迴顧入手,逐步引入前沿的內生增長模型,並結閤大量的實證案例,探討瞭全球範圍內發展差距(大分流)的成因,以及不同國傢在實現可持續繁榮過程中所麵臨的獨特挑戰。 --- 第一部分:曆史的基石與增長的悖論 本部分為讀者構建瞭理解現代經濟增長的必要曆史背景和概念工具。 第一章:漫長的停滯與工業革命的爆發 本章追溯瞭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人類經濟史,重點分析瞭“馬爾薩斯陷阱”(Malthusian Trap)如何長期束縛瞭絕大多數人口的命運。我們探討瞭為什麼在1800年之前,人均産齣的增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以及工業革命如何戲劇性地打破瞭這一“長期停滯”的均衡。通過對早期蒸汽機、紡織技術等關鍵創新的考察,揭示瞭知識的纍積效應如何首次實現瞭技術進步的內生化。 第二章:測度增長:從GDP到福祉的跨越 本章詳細闡述瞭衡量經濟增長的工具和局限性。我們不僅分析瞭國內生産總值(GDP)及其修正指標(如綠色GDP、調整後的儲蓄),更深入討論瞭如何量化和比較不同曆史時期和地理區域的生活質量、預期壽命和物質消費的差異。特彆關注瞭非市場活動和不平等在評估長期福祉方麵的角色。 第三章:古典理論的迴響:增長的早期模型 本章迴顧瞭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傢對資本積纍和分工的見解。隨後,重點分析瞭索洛(Solow)外生增長模型的結構,解釋瞭資本積纍如何導緻穩定狀態(Steady State),並闡明瞭為什麼僅靠資本積纍無法解釋持續的人均收入增長。我們強調瞭索洛模型中“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量的重要性,這也為後續的內生化討論埋下瞭伏筆。 --- 第二部分:創新的內生化與知識的經濟學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理論部分,專注於解釋技術進步如何從外部引入的假設轉變為經濟活動本身的內在驅動力。 第四章:知識的特性與經濟學挑戰 知識作為一種特殊的“産品”,具有非競爭性(Non-rivalry)和高排他性成本的特點。本章探討瞭這些特性如何導緻市場失靈,並解釋瞭為什麼私人部門往往會低效率地投資於基礎研究。我們引入瞭知識的溢齣效應(Spillover Effects)的概念,這是理解創新如何推動持續增長的關鍵。 第五章:內生增長理論的構建 本章詳細介紹瞭保羅·羅默(Paul Romer)和羅伯特·索洛維(Robert Solow)等人的開創性工作。我們構建瞭基於人力資本積纍和R&D部門的內生增長模型。通過引入“有纔能的人”(人纔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和規模報酬遞增的理念,展示瞭在特定製度安排下,經濟增長率如何可以持續地、內生地取決於政策選擇和市場結構。 第六章:技術擴散、學習與差異化生産 增長不僅依賴於新知識的創造,更依賴於知識的傳播和應用。本章分析瞭技術擴散(Technology Diffusion)的速度和模式,包括跨國界和跨部門的傳播機製。此外,我們探討瞭學習麯綫和經驗麯綫在提高現有技術效率中的作用,以及為什麼有些經濟體是技術的“追隨者”而非“領導者”。 --- 第三部分:製度、結構與發展差距 本部分將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與政治經濟學相結閤,探討瞭為什麼不同國傢在應用和産生知識的能力上存在巨大差異。 第七章:製度的經濟學基礎:産權與激勵 本章堅信,技術進步並非自然發生,而是人類對激勵的理性反應。我們深入分析瞭清晰、可執行的産權製度(包括知識産權)對於鼓勵長期投資和創新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比較不同法律體係下閤同執行的效率,解釋瞭為什麼某些社會能夠形成“良性循環”,而另一些則陷入“尋租陷阱”。 第八章:政府的角色:基礎設施、教育與監管 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政府在增長過程中的多種職能。我們強調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如基礎科研、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方麵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醫療)作為增長引擎的關鍵性。同時,探討瞭過度監管和腐敗如何通過扭麯創新激勵機製,扼殺長期增長潛力。 第九章:大分流的深層根源:地理、文化與政治革命 本章著手解決“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的難題——歐洲和北美如何在近代超越瞭中國和印度等傳統經濟中心。我們探討瞭政治製度的變革(如政治競爭與問責製的發展)、文化對商業精神的影響,以及地理因素(如煤炭資源的接近性)在特定曆史時刻扮演的角色。我們強調,製度的“適應性”(Ability to Adapt)是區分長期成功者和失敗者的核心要素。 --- 第四部分:當代挑戰與增長的未來 本部分展望瞭21世紀經濟增長麵臨的新議題和可持續性挑戰。 第十章:全球化、貿易與增長的收斂與發散 全球化如何影響各國技術進步的速度?本章分析瞭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在促進技術溢齣和加速知識傳播中的作用。同時,我們探討瞭“全球化悖論”:它在幫助某些發展中國傢快速追趕的同時,是否也在加劇發達國傢內部因技術替代而産生的收入不平等。 第十一章:人口結構、環境約束與高質量增長 探討瞭當前世界麵臨的兩個主要限製: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和創新活力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和資源枯竭對未來生産力的威脅。本章側重於如何通過“綠色技術創新”實現脫鈎(Decoupling),即在不犧牲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減少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增長”。 第十二章:展望:通往持久繁榮的路徑 本書總結瞭實現持久繁榮的政策要點,強調政策的一緻性、前瞻性和對創新生態係統的培育。結論指齣,現代經濟增長的未來不再僅僅依賴於資本的堆砌,而是對人類智慧、製度彈性和全球知識共享網絡的持續投資。 ---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經濟學、管理學、曆史學及公共政策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麵嚮對理解全球經濟動態和長期發展戰略感興趣的政策製定者、商業領袖及嚴肅的普通讀者。本書不要求讀者掌握復雜的微積分,但需要對經濟學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又帶著一絲活力的配色,讓人立刻就對裏麵的內容産生瞭好奇。翻開扉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容易泛黃的紙,而是帶有一定厚度和韌性的,摸上去有一種紮實的感覺,這讓閱讀體驗從一開始就提升瞭不少。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不僅要有深刻的思想,也要有讓人願意去翻閱的實體,而這本《經濟增長導論(第3版)》在這方麵做得就相當到位。書的整體重量也剛剛好,不會顯得過於笨重,方便我隨時隨地帶著學習。細節之處,比如字體的大小和行間距,都經過瞭精心的考慮,閱讀起來不會感到疲勞。印刷也十分清晰,沒有任何模糊或重影的現象。總而言之,這本書的物理呈現,就已經傳遞齣一種專業和認真的態度,讓我對即將開始的知識探索充滿瞭期待,感覺自己像是在捧著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而不僅僅是一本教材。

評分

作為一名經濟學愛好者,我一直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以及不同國傢在增長路徑上的差異深感興趣。這本書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展現齣瞭非常宏觀的視角和深厚的學術功底。它不僅僅局限於理論模型的闡述,更將理論與現實緊密結閤,分析瞭技術進步、人力資本、製度因素、全球化等一係列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變量。書中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傢案例的剖析,更是讓理論變得鮮活起來,我能從中看到不同國傢在追求增長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采取的策略,這些分析既具有普遍性,又充滿瞭針對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對當前世界經濟格局的認知,思考書中的理論是如何解釋這些現象的。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閤,讓我對經濟增長這一復雜議題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理解,感覺自己不再是霧裏看花,而是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評分

這本書的章節安排和內容脈絡的設計,無疑是作者深度思考的體現。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過於晦澀的概念,而是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經濟增長理論的起源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各種模型和關鍵因素的分析。我特彆欣賞它邏輯上的嚴謹性,每個觀點都建立在前文的基礎上,並且有清晰的論證過程。在講解一些復雜的經濟模型時,作者采用瞭多種方式,比如圖錶、公式的推導,以及一些生動的案例分析,這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抽象的理論。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曆史性的迴顧,讓我們能夠看到經濟增長理論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這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一種對經濟思想史的梳理。我感覺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經濟增長的廣袤領域中穿行,指引我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深刻規律,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原來如此”的驚喜。

評分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所達到的平衡。它既有對經濟增長基本概念的清晰界定和深入剖析,又不乏對前沿研究成果的介紹和評述。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注重語言的錶達,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經濟學原理,在我這裏變得易於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的一些“思考題”或者“討論點”,它們往往齣現在章節的末尾,恰到好處地引導我迴顧和深化所學內容,甚至引發我進一步的聯想和探索。例如,在討論到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作者不僅介紹瞭相關的理論模型,還結閤瞭現實中一些企業的案例,讓我直觀地感受到創新是如何驅動企業乃至國傢經濟發展的。這種“由淺入深,由點及麵”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學習的過程充滿樂趣,並且知識點能夠真正地內化於心。

評分

我個人比較看重書籍中提供的思考角度和啓發性。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在對一些經濟增長的理論進行闡述時,作者並沒有給齣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呈現瞭不同的學派觀點和爭論,鼓勵讀者自己去權衡和判斷。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未來經濟增長趨勢的討論,它並沒有給齣確定的預測,而是分析瞭可能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比如環境的可持續性、人工智能的影響等等。這讓我意識到,經濟增長的研究是一個動態且充滿未知數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更新認知和調整思路。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它分享自己的見解,但更重要的是激發你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你自己去探索和發現。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的思維模式得到瞭拓展,看待問題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