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南怀瑾先生对《易经》在哲学、艺术、修养、人文、处世等方面的解读,深入浅出介绍了易经原理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奥妙运用。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不仅有助于普通读者对这部经典的理解,也能让读者从中找到释疑解惑的钥匙,为生活实践与人生道路找到正确的指引和帮助。
作者简介
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河南省中原周易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已出版专著《乾隆文治与纪晓岚志怪创作》《文学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冲突》《世界绘画文化》《菊与刀》等。
目录
第一章 南怀瑾谈易经义理:经典中之经典,智慧中之智慧变易与变通003
察见渊鱼者不祥006
守规矩而成方圆010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013
小事着手,成就大业016
行动取得收获,易之教也019
中心,“不三不四”之间022
易经,平淡而神秘的哲学025
五行的生与克028
变化:刚柔相摩,八卦相荡031
第二章 南怀瑾谈处世智慧: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
至简至易,得天下之理037
千变万化,非进则退040
自助,人助,天助043
无咎者,善补过也046
辨吉凶者,存乎辞050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053
周乎万物,道济天下057
乐天知命,故不忧060
安土敦仁,而恒爱063
走曲线,曲则全066
求于人者,畏于人069
内直外方,四海一家072
第三章 南怀瑾谈心灵管理:君子以成德为行
第四章 南怀瑾谈领导艺术: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第五章 南怀瑾谈财富法门:财成天地,小往大来
第六章 南怀瑾谈生活哲学:过中道生活,是非不挂于心
第七章 南怀瑾谈生命真谛:生死如旦暮,世人无可避
第八章 南怀瑾谈宇宙哲理: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精彩书摘
第一章南怀瑾谈易经义理:经典中之经典,智慧中之智慧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一部凝结中华民族智慧卓识的优秀作品。它以“阳爻”和“阴爻”为基本符号,通过对卦象的解释,阐述事物生成变化的法则。南怀瑾先生所著《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等书,以通俗浅显的方式介绍《易经》的一般知识,并对其中所含智慧进行详解,中西贯通,旁征博引,为人生指点迷津。
变易与变通
世间无不可变之道理,无不能变之关系。——南怀瑾
南怀瑾先生讲《易经杂说》,说《易经》有三个重要的大原则,分别为变易、简易和不易,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变易。“这个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之中。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没有不变的人,没有不变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凡是好的大家都希望它不要变。像人类的感情,我们都希望爱河永浴,希望它不要变,年龄也希望不要变,永远青春等等。”但是希望不变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南怀瑾先生说,不管活的还是死的东西,都在时刻发生变化,这种变易是无法阻止的。既然如此,就应该懂得变通的智慧,他说:“《易经》的智慧广博渊深,变通实在是我们应该时刻谨记的道理。”
知变通,制而用之
《系词》上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易经》这部书不可不读,因为它是一部讲客观规律的书籍,它其中讲述的一些根本规律,表现形式变化多端,阴阳刚柔相互变动,充满了整个天地宇宙。我们不能把这些规律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些规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与作用。天地间的变化,能看得见的东西叫“象”,也就是现象,现象中有固定的物体,叫做“器”,《易经》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而懂得变化之道,把“象”和“器”变成有用的东西,“制而用之谓之法”,由无而生有,由“无用”变作“有用”的财富,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因此,只有理解了“变化”二字,才算把握住了《易经》的精髓。
南怀瑾先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有一位朋友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际准备跳海自杀,这时候看到一则广告,上面讲美国人要做一个生化实验,需要人身上生的虱子,但美国人身上都很干净,根本找不到虱子,于是发广告重金购买。这位朋友本来穷得没有衣服换,身上长满虱子,一看到广告,知道机会来了,于是干脆养虱子,一瓶一瓶高价卖给美国人。最后他变成了养虱子的专家,因为卖虱子而发了大财,成为一个有钱人。
这个故事正说明“制而用之谓之法”,南怀瑾先生感慨道,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如果动一动脑筋,变通一下思维,可能就会变成有用的,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正因为一变就通,所以变通对成功来说很重要,这也正是“往来不穷谓之通”的道理。
能变则通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生路途波折,磨难重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拦路虎”,时代瞬息万变,机会也是稍纵即逝,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在坦途,迈向人生的成功之路,因而会不自觉地遵循一些规律和成功的范例。但是,并非每一种范例都是适合自己的,食古不化、不懂变通的人,是很难成功施展抱负的。
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都听过,说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突然它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了,怎么也喝不着。这时它看见瓶子旁边有小石子,于是灵机一动,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慢慢地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自从那只口渴的乌鸦用小石子填满瓶子,美美地喝了一顿水之后,它回去后就大肆宣扬自己喝水的方法,于是它的伙伴们都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妙法。
另外一只乌鸦也出远门,途中感到口渴难耐,就想找些水来喝,恰巧看见地上一个瓶子里有半瓶水,乌鸦很高兴,想起了用石子填瓶子的办法。但是瓶子附近一颗石子也没有,这可急坏了乌鸦,它到处找石子,可是找来找去,除了满地黄沙,一颗石子也没有找到。最后,这只又累又渴的乌鸦就死在了瓶子旁,化成一堆白骨。
后来又有一只乌鸦经过瓶子上空,也感到很口渴,就落了下来,当它看到地上的半瓶水和那只死鸟鸦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它不找石子,而是开始用爪子在瓶底挖坑,当挖到一定深度时,瓶子开始慢慢倾斜,等水涌到了瓶口,乌鸦就喝了个痛快。
故事虽小,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可见学会变通多么重要,不变通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变通就赢得了生命。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南怀瑾先生说,人生要通达,食古不化就不对了,不知道变就是大贞凶。人情世故正如水中行船,顺风时一路高歌,逆风时小心谨慎。行正道,不同流合污,不贪功冒进,遇礁石时及时变通,人情是一门通达的学问,值得琢磨。
……
《经典智慧的光芒:探索中华文明的脉络》 这是一部深度探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的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学者的特定解读,而是致力于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亲身感悟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智慧精髓。本书旨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哲思与当代生活,让经典的光芒照亮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方式。 第一篇:智慧的源头——中华文明的基石 在本篇中,我们将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探寻那些构成其独特根基的早期思想。《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以其朴素而真挚的语言,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抒发了人民的情感,反映了先民的生活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尚书》则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是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和政治思想的宝贵资料,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慎思明辨的道理,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道”的概念。《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的开篇,即点明了“道”的玄妙与不可言说。然而,它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运行的规律。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道”如何在“无”与“有”、“生”与“死”、“虚”与“实”之间辩证统一,如何在“柔弱”中蕴藏着强大的力量,如何在“不争”中达到“无不胜”。我们将品味“上善若水”的谦逊与包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清醒与自持。这些思想,为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应对世事变迁,提供了一种深邃而安详的智慧。 接着,我们会将目光投向“仁”的思想。《论语》中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是中华伦理道德的核心。本书将层层剥离“仁”的丰富内涵,从“克己复礼为仁”的自我修养,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再到“泛爱众”的博大情怀。我们将理解“仁”如何在个体层面实现道德自觉,如何在家庭层面构建和谐关系,又如何在社会层面促进公正与和平。这种基于人本关怀的道德体系,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第二篇:思想的演进——中华智慧的深化与发展 当中华文明的基石奠定,思想的探索并未止步。本篇将聚焦于那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智慧的重要思想流派。 我们将走进“墨家”的世界。与儒家的“仁爱”有所不同,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的“亲亲”,主张“非攻”、“节用”、“尚贤”。墨子及其弟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践检验,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哲学体系,对逻辑学、光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所贡献。本书将展现墨家思想的严谨与激进,以及其在古代社会所扮演的批判与革新角色。 随后,我们将深入“法家”的思想体系。“法、术、势”是法家核心的统治理论,强调以法治国,强调君主的权术与威严。本书将剖析法家思想的现实主义与功利性,理解其在乱世中如何起到统一国家、整顿秩序的作用,同时也审视其潜在的弊端,如可能导致的极权与压抑。我们将看到,法家思想是中国政治实践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历代王朝的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名家”的辩论艺术。“名家”以其对“名实”关系的精妙辨析而著称,他们的思想看似玩弄文字游戏,实则触及了语言、概念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深刻联系。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白马非马”、“此亦一是非,彼亦是是非”等经典命题的智慧,理解名家思想在清晰思维、严谨表达方面的重要价值。 第三篇:哲思的融汇——东西方智慧的对话与启示 中华文明的智慧并非孤立存在,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与碰撞。本篇将放眼更广阔的视野,探讨中华智慧如何在与外来思想的对话中展现出其生命力,以及它能为当代世界提供怎样的独特视角。 我们将考察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演变。佛教的“空”、“无”、“因缘”、“轮回”等概念,与中国本土的“道”与“儒”的思想产生了复杂的互动。本书将呈现佛教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如何与中国哲学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我们将体验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机妙语,感受其对个体内心平静与觉悟的追求。 接着,我们将视线转向近代以来,中华智慧如何面对西方科学与思潮的冲击。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我们如何看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如何在保留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的科技与思想?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坚守自身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后,我们将展望中华智慧的未来。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当今世界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危机、社会不公、精神迷失等。本书将尝试提炼中华文明中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仁者无敌”的道德力量,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我们将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能否为我们当下以及未来的世界,提供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和精神指引。 《经典智慧的光芒:探索中华文明的脉络》是一次思想的漫游,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体悟的途径。希望通过本书的引领,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并从中汲取滋养,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