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育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政 著,祁海文,曾繁仁,刘彦顺 编
图书标签:
  • 美学史
  • 中国美学
  • 魏晋南北朝
  • 美育思想
  • 文化史
  • 艺术史
  • 哲学史
  • 中国思想史
  • 传统文化
  • 审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98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997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分10卷:导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近代卷、现代卷,每卷20—30万字。在对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的宏观研究中,以许有为、姚全兴、单世联、聂振斌、袁济喜等学者的著作为代表。在对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断代史研究中,成果主要有祁海文、钟仕伦等学者的著作;对于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史的断代研究主要以曾繁仁、杜卫、于文杰为代表;对于20世纪中国美育思想史的研究主要以杨平、谭好哲等为代表。就目前对中国美育思想史的研究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空白是:一,缺少一部必要的系统、完整、贯穿古今的中国美育思想通史著作。二,对中国美育思想史的研究在史料上大多采用单一的美学标准,而与教育学、心理学纬度有关的史料极少能进入中国美育思想史的视野之中。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系统整理中国古代乃至于当代的美育思想成果。二,有利于美育理论的学科建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时代特征与内在理念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实践的多元发展格局

第二章 人物品藻与人格美育
第一节 玄学、人物品藻与新美育观念的树立
第二节 《人物志》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世说新语》的美育思想

第三章 曹魏时期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曹魏时期美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阮籍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嵇康的美育思想

第四章 两晋时期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两晋时期美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葛洪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王羲之的美育思想
第四节 慧远的美育思想
第五节 陶渊明的美育思想

第五章 南北朝时期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美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宗炳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刘勰的美育思想
第四节 钟嵘的美育思想
第五节 “四萧”的美育思想
第六节 颜之推的美育思想
参考文献
浑然天成:魏晋风骨与艺术精神的交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文化异常活跃,艺术创作空前繁荣的时期。在战乱与分裂的表象之下,一股追求精神自由、崇尚自然、强调个体生命价值的思想潮流暗流涌动,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审美取向和创作实践。这股思潮,我们姑且称之为“魏晋风骨与艺术精神的交融”,它并非是某个学派的系统理论,而是一种弥漫在文人雅士、艺术家们心中的精神气质,一种对生命、自然、艺术关系的独特体认。 一、玄学思潮的浸润:超越功利的艺术自觉 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思潮蓬勃发展。它提倡“清谈”,反对汉代以来儒家僵化的纲常伦理和虚伪的道德说教,转而关注个体生命的本体,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这种思潮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玄学的影响下,艺术逐渐摆脱了单纯的政治教化和实用功利的束缚,开始自觉地追求自身的审美价值。艺术家的创作不再仅仅是为了“载道”或“劝诫”,而是更注重表达内在的情感、体验生命的美好与哀愁。艺术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超越世俗烦扰的慰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庄子式的旷达与渺小感,让文人对短暂的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激发了他们对永恒之美的追寻。这种追寻,在艺术中表现为对意境的追求,对“神韵”的强调。不再满足于具象的描摹,而是力图通过笔墨、线条、色彩,传达出一种朦胧、含蓄、引人遐思的艺术境界。 二、山水画的崛起:自然即我,我即自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科逐渐成熟并取得辉煌成就。这绝非偶然,而是与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态度转变息息相关。 战乱频仍,世事无常,使得人们对喧嚣的尘世感到厌倦,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宁静、壮丽的自然山水。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成为了画家表现内心世界、寄托精神情怀的主要对象。 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论,虽然侧重于人物画,但其对“神”的强调,也渗透到了山水画的创作之中。画家们不再拘泥于对自然景物的精确复制,而是力图捕捉山水的精神气质,传达出大自然的生命力与动感。 东晋的画家们,如王微、宗炳、刘遗民等,更是将山水画创作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宗炳提出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以及“夫圣人含道映物,虚生一ɺ,应物而不住,依仁游艺,而未尝动于中”,将人与自然的统一、艺术与道德的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的山水画,往往是文人胸中丘壑的写照,是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的精神家园。 画中不再是孤立的山石树木,而是将山川的形胜、云水的变幻、草木的荣枯,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整体。这种对自然的高度认同,使得观者仿佛置身其中,与山水同呼吸,共情感。 三、书法艺术的创新:情感的自由抒发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书法开始从单纯的书写工具,转变为一种表达个体情感、彰显人格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 王羲之作为“书圣”,他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势跌宕,墨色变化丰富,情感充沛,毫无造作之感。它并非是为了炫耀技艺,而是作者在一次文人雅集中的即兴挥毫,情感的自然流露,使得书法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达人”之思,使得文人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也促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大胆地表达自我。魏晋时期的书法家们,不再满足于沿袭前人的法度,而是大胆地突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从钟繇的古朴沉雄,到王羲之的清雅飘逸,再到王献之的疏狂奔放,每一种风格都折射出书写者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具象化,更是书写者生命状态的投影。笔画的粗细、点画的轻重、结构的疏密,都饱含着书写者当下的情绪、思绪和生命力。这种从“描摹”到“抒情”的转变,标志着书法艺术真正进入了自觉的艺术境界。 四、诗歌的转型:从乐府到文人诗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也经历了重要的转型。乐府诗在继承汉代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开始融入更多个人情感和文人意趣。曹操、曹植父子的诗歌,以其慷慨激昂、感情真挚的风格,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展现了乱世中的英雄气概和人生感慨。 曹植的诗歌尤其突出,他“七步成诗”的传说,本身就体现了当时对文学创作速度和才情的推崇。他的《洛神赋》,以其瑰丽的想象、缠绵悱恻的情感,将人神之恋描绘得淋漓尽致,是魏晋时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到了南朝,诗歌更加注重声律和形式美,出现了宫体诗等注重华丽辞藻、描摹女性的诗歌。然而,在另一方面,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以其质朴、自然、淡泊宁静的风格,独树一帜,成为魏晋时期一股清流。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不仅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恬淡,更展现了他超然物外、回归自然的哲学追求。这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也是魏晋风骨的重要体现。 五、文学与人格的统一:个体生命价值的彰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与艺术家的身份界限日益模糊,文学创作与个体生命价值的联系也愈发紧密。文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格的示范者。他们的创作,往往是其人生遭际、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 “名士风流”,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便是魏晋时期个体生命价值彰显的生动写照。那些才情横溢、行为放诞的士人,用他们的言谈举止,挑战着传统的道德规范,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艺术创作,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美育景观。 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也体现在艺术的评价上。不再仅仅以技艺的精湛与否来衡量,更注重作品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精神,是否能够打动人心。因此,“神似”的评价,比“形似”更加重要。 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下,中国的艺术和思想文化却迎来了空前的勃发。玄学思潮的兴起,为艺术提供了超越功利的哲学基础;对自然的亲近,催生了壮丽的山水画;个体生命价值的张扬,引领了书法和诗歌的创新。 这股“浑然天成”的艺术精神,不是某种僵化的理论,而是一种弥漫在时代空气中的气质,一种对生命、自然、艺术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真诚表达。它教会我们,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心灵的栖息,是灵魂的绽放。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引导我们去审视艺术的本质,去体悟生命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段落四: 翻阅这卷时,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史料驾驭能力毋庸置疑,但其对“美育”这一概念的界定,似乎在魏晋这个节点上显得有些勉强。美育强调的是教育和熏陶,但魏晋的士人,其美学实践更多是基于一种“本真”的生命流露,而非刻意的教化目标。书中对“尚自然”的阐发,虽然详尽,却未能有效区分“自然之美”与“通过自然审美达到教化目的”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导致在描述兰亭集会、曲水流觞等活动时,更多地侧重于其社交和政治功能,而对其中蕴含的、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审美提纯过程,挖掘得不够彻底。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优秀的思想史梳理,但若以“美育”的视角去审视,其核心的“育”字,在这个卷册中显得有些虚化,更像是一部“魏晋美学思潮史”的精炼版本。

评分

段落一: 这本《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的魏晋南北朝卷,坦率地说,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阅的,毕竟这个时代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对于理解后世美学观念的奠基至关重要。然而,初读下来,感觉作者在梳理那个时代士人阶层对于“美”的体悟时,似乎有些过于侧重于宏观的理论建构,而忽略了那些鲜活、具体、渗透在日常实践中的美学萌芽。比如,对于玄学清谈中对“自然无为”之美的推崇,虽然有提及,但与当时具体的绘画、书法、园林造景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得不够深入和细致。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竹林七贤在山水间放浪形骸,这种行为本身如何内化为一种审美范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风流”二字的抽象拔高上。整体而言,文字流畅,但论述的厚度略显不足,像是一份精美的导览图,却少了一些深入探寻的足迹。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个体审美经验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意犹未尽。

评分

段落二: 阅读此卷的过程,像是在迷雾中摸索着寻找一座失落的古城遗址,能感受到曾经的恢弘,却难以拼凑出完整的砖瓦结构。作者在论述佛教艺术对本土美学观念的冲击与融合时,展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底,引述的经文和造像记都很有说服力。但令人费解的是,这种外来思潮如何被本土的儒道思想所“消化”和“改造”的过程,分析得略显平铺直叙,缺乏一种动态的、辩证的视角。例如,魏晋时期士人对“气韵生动”的追求,与印度佛教艺术强调的“相”与“空”之间,张力何在?这种张力是如何催生出顾恺之等人全新的笔墨观念的?书中对此的探讨,更像是并列的两种现象描述,而不是深层次的交织与互搏。全书的学术气息是有的,但那种穿透历史表象,直击思想内核的锐利感,在这一卷中并未充分展现出来,读完后留下的更多是知识点的堆砌,而非对时代精神的豁然开朗。

评分

段落五: 让我感到略有遗憾的是,此书在处理南北文化交融这一关键议题时,南北方的美学风格对比和互动,处理得略显不平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带来的强悍、质朴的审美趣味,对当时艺术(尤其是雕塑和建筑)的影响,在书中占有的篇幅相对较少,且多以被汉族传统同化、吸收的面貌出现。我本想探究一下,这种粗粝的异质文化如何与江南的精致文人趣味发生摩擦,并可能催生出全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审美形式。但书中似乎更倾向于维护一条“正统”的文人美学传承线索,使得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图景,在视觉上和思想光谱上,都显得稍微扁平化了一些,少了一份那个时代应有的、充满张力的多元面貌。阅读体验上,节奏感略有欠缺,缺乏高潮迭起的铺陈。

评分

段落三: 这部书的行文风格,坦白讲,是偏向于传统史学范式的,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对于初次接触魏晋美育史的门外汉来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入门砖。它按部就班地梳理了官方对礼乐的官方论述,以及士人对个体心性的张扬,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然而,我个人对那种过于宏大叙事的处理方式并不十分感冒。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审美是如何成为一种抵抗或超越现实苦难的精神武器的。比如,早期山水画的勃兴,其背后的“避世”情怀,是否能更深层次地与当时的政治迫害和生命哲思联系起来?书中对这些关联性的探讨,多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使得整个魏晋美学的发展图景,仿佛被置于一个真空的环境中进行讨论,缺乏了与那个“乱世”肌理的紧密贴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