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尔戈王后

玛尔戈王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大仲马 著,张英伦,向奎观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玛丽·安托瓦内特
  • 法国革命
  • 宫廷生活
  • 传记小说
  • 女性历史
  • 欧洲历史
  • 贵族
  • 爱情
  • 悲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6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54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传记文库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法国殿堂级作家大仲马的经典杰作,全新修订再版。

增添玛尔戈王后个人回忆录,还原历史真相。

历史背景年表、各国宗教战争比较、玛尔戈王后材料知见录,

全方位解构法国宗教改革,重现一位真实的王后。


内容简介

她青春貌美,缘何成为政治牺牲品?

她和国王互不相爱,却因何携手齐心?

血雨腥风的宗教运动,杀机四起的宫廷生活,

她如何穿梭其间,从被动中扭转危局?

政治与权斗,阴谋与杀戮,缠绵悱恻的爱情,可歌可泣的友谊……

16世纪后半叶,法国陷入宗教战争(又称“胡格诺战争”),新教胡格诺派不断遭受天主教派的迫害,社会动荡不堪。为平息内战,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宫廷将玛格丽特公主(即玛尔戈王后))嫁给新教徒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然而在1572年8月24日婚礼当夜,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却全面发动,一夜间七万余人丧生,史称为“圣巴托罗缪惨案”。玛尔戈王后虽被迫嫁与胡格诺派教徒领袖亨利,却在残酷斗争中与之结为同盟,力阻天主教派的迫害,并助其缓步登上皇位。本书以玛尔戈王后的政治联姻为主线,为圣巴托缪节惨案撰写了一部生动的史诗,呈现出宗教改革时期法国宫廷斗争的复杂与残酷……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年),又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作家,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除本书外,另有代表作《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

大仲马创作小说多有真实历史背景,又往往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因此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目录

一 吉兹先生的拉丁文 1

二 纳瓦尔王后的卧室 16

三 诗人国王 30

四 1572年8月24日晚上 46

五 从个别的卢浮宫谈到一般的美德 58

六 清债 70

七 1572年8月24日夜间 84

八 大屠杀 102

九 凶手们 114

一○ 死亡、弥撒或巴士底狱 128

一一 圣婴墓前的山楂树 144

一二 知心话 157

一三 万能钥匙 168

一四 新婚第二夜 181

一五 女人要的也正是上帝要的 191

一六 敌人的尸体总是好闻的 207

一七 昂布鲁瓦兹·帕雷医生的同行 220

一八 死而复生的人 229

一九 太后的香料商勒内师傅的住宅 240

二○ 黑鸡 253

二一 索弗夫人的那套房间 262

二二 陛下,你将是国王 272

二三 又一个改宗者 279

二四 蒂从街和破钟街 294

二五 穿桃红色斗篷的人 308

二六 玛格丽特 320

二七 上帝的手 329

二八 罗马来信 336

二九 出发 345

三○ 莫勒韦尔 352

三一 围猎 1

三二 兄弟之情 11

三三 查理九世的报答 21

三四 上帝的安排 30

三五 国王们的夜游 43

三六 拆字 52

三七 回到卢浮宫 60

三八 太后的腰带 74

三九 复仇计划 85

四○ 阿特柔斯家族 103

四一 占卜 116

四二 知心话 126

四三 波兰使节 139

四四 俄瑞斯忒斯和皮拉得斯 148

四五 奥尔通 159

四六 丽星旅店 173

四七 德穆伊·德·圣法尔 185

四八 两个脑袋一顶王冠 193

四九 一本鹰猎的书 208

五○ 鹰猎 218

五一 弗朗索瓦一世阁 228

五二 审问 238

五三 阿克泰翁 250

五四 万森树林 258

五五 小蜡人 267

五六 看不见的盾牌 282

五七 法官 291

五八 夹刑 303

五九 小教堂 314

六○ 格莱夫的圣约翰广场 320

六一 示众塔 327

六二 血汗 338

六三 万森城堡的平台 345

六四 摄政 351

六五 国王驾崩了!国王万岁! 356

六六 尾声 363

附录一 玛尔戈王后个人回忆录中对圣巴托罗缪

    大屠杀的记忆 373

附录二 本书相关历史背景年表 376

附录三 西班牙、德意志、法兰西三国宗教战争比较 382

附录四 玛尔戈王后相关材料知见录 387


精彩书摘

一 吉兹先生的拉丁文

1572年8月18日,星期一,卢浮宫里正举行盛大的典礼。古老王宫的窗户,通常是那样阴暗,今日却灯火通明;附近的广场和街道,平时圣日耳曼-洛塞鲁瓦教堂的钟声敲响九下就寂寥无人,今日时已半夜却依然熙熙攘攘。在沉沉的黑夜中,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的喧嚷、拥挤、气势汹汹的群众,就像是波涛汹涌的黑色大海,每一支人流就是一股咆哮的浪潮;这大海,在塞纳河岸的码头地带狂涌着,溢入福塞-圣日耳曼街和拉斯特吕斯街,冲向卢浮宫的墙脚,又倒涌向矗立在对面的波旁宫。尽管宫廷在大张庆典,也许正因为宫廷在大张庆典,人群中蕴藏着一种紧张的情绪。他们没想到,他们作为旁观者参加的这次庄严的典礼,只是一周后的一次狂欢的前奏,届时他们是会受到邀请,尽情地玩乐耍闹的。

宫廷里正在欢庆的,是已故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国王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夫人和纳瓦尔国王亨利·德·波旁的婚礼。这天早晨,波旁主教已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现搭的台子上为这对新人行过了法国公主成婚时照例要举行的仪式。这桩婚姻使所有的人都大为惊讶,尤其使那些看得比较清楚的人百思不解;人们无法理解新教和天主教这两个互相仇视的教派为什么会在这时联姻。人们在寻思:年轻的孔代亲王怎么会不记父亲在雅尔纳克被孟德斯鸠杀害的深仇,原谅了国王的弟弟安儒公爵?而年轻的吉兹公爵又怎么会忘却父亲在奥尔良被波尔特罗·德·梅雷杀害的宿怨,原谅科利尼海军元帅?再说,无能的安托万·德·波旁的勇敢的妻子,带儿子亨利来参加王室订婚仪式的雅娜·德·纳瓦尔死去才两个月;关于她的突然身亡,流传着种种古怪的谣言。人们到处窃窃私语,也有的甚至大声议论,说她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秘密,卡特琳娜·德·美第奇怕这秘密泄露,就用一个名叫勒内的精通此道的佛罗伦萨人制作的香味手套毒死了她。在她的儿子要求下,两名医生——其中有著名的昂布鲁瓦兹·帕雷——负责检查尸体,可他们只被准许打开躯体,而不能打开头颅,于是这种谣传就散布得更快,并且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因为雅娜·德·纳瓦尔是通过嗅觉中毒的,只有在大脑中留下罪行的痕迹,而偏偏就是头部不准解剖。我们说罪行,因为没有任何人怀疑这是一桩罪行。

还不止如此,尤其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查理国王对这次既能使他的王朝恢复平静、又能把法国胡格诺派的要人吸引到巴黎来的婚事,态度十分坚决,简直到了执拗的程度。由于新郎和新娘分属不同的教派,一个信仰天主教,一个信仰新教,他们不得不写信请求居住在罗马的格列高利十三世特许。因为迟迟得不到特许,现已亡故的纳瓦尔王太后非常担忧。一天,她向查理九世诉说,她怕特许是不会来了。国王回答道:

“不用担心,我的好姑妈,我尊敬您甚于尊敬教皇,我对妹妹的爱也甚于对教皇的畏惧。我虽不是胡格诺派,但我也并不愚蠢,如果教皇先生装糊涂,我就亲自把玛尔戈领到教堂去和您儿子完婚。”

这番话很快从卢浮宫传遍了全城。胡格诺派教徒感到欢欣鼓舞。但天主教徒不由得暗暗思忖:国王是真的要背叛我们,还是仅仅在演一幕喜剧,突然有一天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

在对待这五六年来一直和国王激烈交战的科利尼元帅的问题上,查理九世的行为更是难以解释:生前查理九世悬赏十五万金埃居通缉科利尼,而今天竟然如此盲目地推崇他,称他为父亲,公开宣布从今后把指挥打仗的重任信托给他一个人。事情发展到连一直控制着儿子一切行为、意志和愿望的卡特琳娜·德·美第奇也感到不安了。她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在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中,提到弗朗德勒地区的战争时,查理九世曾对元帅说:

“我的父亲,有一件事必须注意:太后虽然不懂得战争,却什么都想插手。我们必须严守秘密,让她丝毫觉察不了,否则,她这个糊涂虫会把我们的一切都搞糟的。”

然而,精明能干、富有经验的科利尼,却没有严守住受到如此充分信任的这个秘密;尽管他是怀着满腹疑虑来到巴黎的,尽管在他离开夏蒂荣时,一位农妇扑倒在他脚下喊道;“噢!先生,我们的好主人,不要到巴黎去!如果你一定要去,你和同你一起去的先生们都会死在那儿的。”可是这些疑虑在他和他女婿泰利尼的心头还是逐渐消失了。国王对泰利尼也十分友好,亲热地称他为兄弟,就像对最知己的朋友一样。

除了个别天性过虑和多疑的人以外,胡格诺派的人们完全放心了:纳瓦尔王后现在被认为是得了胸膜炎死的。这些勇敢的新教徒把卢浮宫一个个宽广的大厅都挤满了。他们年轻的领袖亨利的婚事预示着他们将会交上意想不到的好运。科利尼元帅、拉罗什富科尔、孔代小亲王、泰利尼,总之所有新教要人洋洋得意地看到,那些查理国王和卡特琳娜太后三个月前还想吊死在比处死杀人凶手还高的绞架上的人,今天竟大摇大摆地进了卢浮宫,并在巴黎受到热烈的欢迎。不过在这些教友中间,就是找不到蒙莫朗西元帅,因为任何诺言都不能诱惑他,任何假象都不能蒙骗他。他留在自己的利尔-阿当城堡里足不出户,借口是丧父的悲哀使他不愿露面。他父亲安娜·德·蒙莫朗西陆军统帅是在圣德尼战役中被罗贝尔·斯蒂阿尔枪杀的。可是这已是三年前的事了,而且在这个时代为父守孝也不太流行,所以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他这过于漫长的服丧期。然而,一切都证明蒙莫朗西元帅的顾虑是多余的:国王、太后、安儒公爵、阿朗松公爵都在尽力为这次宫廷的婚礼增添光彩。

安儒公爵接受了胡格诺派对自己还没满十九岁时在雅尔纳克和蒙孔图尔两次战役中得胜的恭维。他们拿他同恺撒和亚历山大相比,说他比这两个伟人成熟得还早,而且,当然啰,认为伊苏和法萨罗的征服者远不如他。阿朗松公爵用虚情假意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满面笑容的卡特琳娜太后煞是亲热地赞扬着亨利·德·孔代亲王和玛丽·德·克莱夫最近举行的婚礼,连吉兹家的先生们也对他们家族的可怕的敌人笑脸相迎。马耶纳公爵则同塔瓦尔先生以及元帅讨论着即将向菲力普二世宣布的战争。

在这一组组人群里,来回走动着一个微低着脑袋、但却倾听着所有人说话的十九岁的年轻人。他目光敏锐,黑黑的头发剪得很短,眉毛浓浓的,鼻子勾得像鹰嘴,留着刚蓄起的髭须,带着嘲弄的微笑。这在阿尔内勒迪克战斗中才以其勇敢善战引起人们注意的年轻人,博得人们的啧啧称赞。他是科利尼最喜爱的学生、当代人心目中的英雄。三个月前,也就是他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人们称他为贝亚恩亲王,而今天人们称他为纳瓦尔国王,将来人们还要称他为亨利四世。

他的额头上不时地掠过一阵乌云,想必是他想起了两个月前死去的母亲,他比任何人都更怀疑他的母亲是被人毒死的。不过他脸上的疑云就像飘浮的阴影,只是一闪而过,因为这些和他说话、向他祝贺、对他极表亲昵的先生们正是谋害勇敢的雅娜·德·阿尔布雷的人。

离纳瓦尔国王几步远的地方,几乎同前者一样心事重重、沉思默想着的年轻的吉兹公爵,装出愉快而又爽朗的样子,在同泰利尼交谈。他比这位贝亚恩人更幸运的是,早在二十二岁上,他已经享有和他的父亲——伟大的弗朗索瓦·德·吉兹同样的声誉。吉兹公爵是个风度翩翩的人物,身材高大,目光傲慢,具有先天的高贵气质。同他站在一起,其他的王公就相形见绌了。他虽然还非常年轻,但所有的天主教徒都奉他为本派首领,就像所有的胡格诺派教徒把我们刚才描绘的亨利·德·纳瓦尔视为首领一样。他起初号称茹安维尔亲王,在父亲的带领下,在奥尔良围城战中初露锋芒。父亲在他的怀中死去之前告诉他,凶手就是科利尼元帅。于是年轻的公爵像汉尼拔一样,立下庄严的誓言:要向科利尼元帅及其全家讨还血债;誓做上帝的歼敌使徒,穷追猛打异教徒,直到他们完全消灭。因此,看到这位平时那么信守诺言的亲王竟与自己势不两立的仇敌握手,同自己答应临终的父亲一定要杀死的那个人的女婿亲切地交谈,人们不能不大为惊讶。

但是,我们说过,这本来就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夜晚。如果一个能够预知未来、像上帝一样洞察人心的观察家得以参加这次庆典,他一定会欣赏到这可悲的人间喜剧的编年史中最奇特的场面。可是这样的观察员并不在卢浮宫的室内长廊里,而是在大街上,继续用燃烧着的眼睛旁观着,用威胁的声音责骂着。这观察员就是人民。他们怀着本能的仇恨远远注视着不共戴天的仇敌们的身影,并且清楚地表达出站在密闭的舞厅窗前的好奇者所能得到的印象。窗内人随着音乐的节奏陶醉地舞蹈着,好奇者冷眼旁观着他们的动作,嘲笑着这些无缘无故地骚动着的木偶,因为旁观者们听不到音乐。音乐使胡格诺派教徒们陶醉,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而在巴黎人看来,这午夜的灯火不啻于照亮他们未来的仇恨的闪电。然而,在宫里,一切都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此刻甚至有一阵比任何时候都要悦耳动听的低语传遍整个卢浮宫,因为年轻的新娘走去脱下了豪华的头饰、拖地的斗篷和长长的面纱,在她的好友、美丽的内韦尔公爵夫人的陪同下,由她的哥哥查理九世带领着,刚刚回到了舞厅,后者正在把她一一介绍给主要的宾客们。

新娘是亨利二世的女儿,是法兰西王冠上的明珠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出于手足之情,国王查理九世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我的玛尔戈妹妹”。

可以肯定地说,纳瓦尔王后此刻所受的欢迎无论多么热烈也不算过分。玛格丽特这时刚满二十岁,已成为所有诗人们歌颂的对象。有的把她比作奥罗尔,有的把她比作西泰雷。尽管卡特琳娜·德·美第奇在她的宫廷中聚集了她所能找到的最美的女人,玛格丽特的美貌依然无可匹敌。她生着黑色的秀发,光泽的皮肤,肉感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红润的小嘴,雅致的颈脖,柔软丰满的身躯,紧裹在高跟缎子鞋里的一双孩子的脚。法兰西人为自己的国土上开放出如此艳丽的花朵而骄傲。来到法国的外国人,只要见她一眼,就会为她的美貌而着迷,若能同她交谈一次,就会对她的才学惊叹不已。因为玛格丽特不但最美,而且也最有才华。一个曾经同她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交谈过一小时的意大利学者兴奋地说:“如果来到法国宫廷而没有见到玛格丽特,那就等于既没有见到法国,也没有见到宫廷。”

查理九世国王和纳瓦尔王后没少听到那些高谈阔论;人们知道,胡格诺派教徒是多么善于辞令。他们同国王谈话时,巧妙地夹进对过去的种种影射和对未来的种种要求。可是对这一切暗示,国王只是以带着狡黠微笑的苍白的嘴唇回答道:

“当我把妹妹玛尔戈许给亨利·德·纳瓦尔时,我已经把我的心给了王国里的全体新教徒。”

这句话使一些人感到安慰,也使另外一些人感到好笑。因为这句话的确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出于父亲般的慈爱,查理九世说来真心实意,并无弦外之音;另一种则具有侮辱的意味,对新娘,对她的丈夫,甚至对说这话的人都是一种侮辱,因为它使人联想起一些丑闻,宫廷的编年史家们已在设法宣扬玛格丽特·瓦卢瓦新婚时穿的裙子并不清白了。

这时吉兹先生——我们已经提到过——正在和泰利尼谈话。可是他不是始终都专心致志地在谈话,而是不断把目光投向以纳瓦尔王后为中心的贵妇人群里。每当公主的目光和年轻公爵的目光相遇时,她那由金刚石连成的闪烁的光圈环绕着的美妙额头,就好像蒙上了一层阴云。她那烦乱不安的表情隐隐透露出某种意图。



《红尘劫》 繁华落尽,宫墙深深。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权谋,荣耀与背叛的时代。故事发生在风云变幻的十六世纪末的法国,一个充满矛盾与激情的时期。瓦卢瓦王朝的末期,教皇的阴影笼罩着欧洲大陆,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如同燎原之火,在整个王国蔓延。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年轻的女性,她的人生轨迹被时代的大潮裹挟,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在爱情的缠绵与幻灭间,书写了属于她自己的传奇。 人物群像: 伊莎贝尔·德·博蒙: 她是故事的核心人物,出身于一个古老而没落的贵族家庭,拥有惊人的美貌和敏锐的智慧。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不仅精通文学、艺术,更对政治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然而,命运似乎与她开了一个玩笑,她被卷入一场残酷的政治联姻,成为连接两个强大阵营的关键棋子。她的内心渴望着自由与真挚的爱情,但现实的枷锁却让她不得不步步为营,在每一次选择中,都必须权衡利弊,小心翼翼地前行。她的性格坚韧而又细腻,既有贵族小姐的优雅与矜持,又有着普通女性对幸福的向往。在权力场上,她学会了伪装,学会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只为在那刀光剑影的宫廷中,为自己和所爱之人争取一线生机。 亨利·德·纳瓦尔: 他是新教的领袖,一个充满魅力的男性,眼神中燃烧着征服世界的野心,但内心深处却藏着对理想国度的憧憬。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是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他与伊莎贝尔的相遇,如同烈火遇到干柴,瞬间点燃了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他欣赏伊莎贝尔的才华与勇气,被她独特的魅力所吸引。然而,作为新教的希望,他的肩上背负着沉重的责任,他的每一次行动都牵动着整个法国的神经。他与伊莎贝尔的爱情,注定要经历重重考验,在信仰、政治与个人情感之间,他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 凯瑟琳·德·美第奇: 这位强大的王太后,是法国宫廷中最具权势的女性之一。她精明强干,老谋深算,将政治权谋玩弄于股掌之间。她的目标是巩固王权,维持国家的稳定,但她的手段却常常不择手段。她看到了伊莎贝尔身上蕴含的巨大潜力,既想利用她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又时刻警惕着她可能带来的威胁。她与伊莎贝尔之间,是一种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的复杂关系,充满了试探与博弈。 卡尔·九世: 他是年轻的国王,一个在母亲强大阴影下成长的君主。他敏感而又脆弱,内心充满着对权力的渴望,但又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决断力。他对伊莎贝尔有着朦胧的好感,但这种好感更多地源于她身上所散发出的吸引力,以及她所代表的某种他所缺失的品质。在政治斗争中,他常常成为母亲的工具,他的情感也常常被权力所左右。 其他重要角色: 包括忠诚耿直的骑士,野心勃勃的贵族,心机深沉的教士,以及一群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他们共同构成了十六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生动而复杂的画卷。 故事梗概: 故事始于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联姻。为了平息日益激烈的宗教冲突,年轻的伊莎贝尔·德·博蒙被许配给了新教的领袖亨利·德·纳瓦尔。这场婚姻,表面上是为了带来和平,实则是一场将两个政治派系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冒险。伊莎贝尔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踏入了那个充满政治阴谋和危险的宫廷。 初入宫廷,伊莎贝尔便被这里的奢华与压抑所震惊。她看到了表面光鲜下的暗流涌动,看到了贵族们精致的面具下隐藏的真实欲望。她与亨利·德·纳瓦尔之间,在最初的疏离与猜忌中,逐渐萌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亨利的才华、勇气和对理想的追求,深深地打动了伊莎贝尔。而伊莎贝尔的智慧、坚韧和不屈的灵魂,也让亨利看到了她身上不同于其他贵族女性的独特光芒。 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布满了荆棘。凯瑟琳·德·美第奇太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将伊莎贝尔视为可以利用的棋子,但又时刻提防着她可能带来的挑战。她利用伊莎贝尔来平衡新教和天主教的力量,并在每一次危机中,将她推向风口浪尖。伊莎贝尔不得不学习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在生存和爱情之间找到一条缝隙。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的宗教冲突愈演愈烈。一次次的阴谋、一次次的背叛,让伊莎贝尔深刻地体会到权力的残酷和人心的险恶。她目睹了无数的生离死别,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和仇恨的吞噬。她与亨利之间的感情,也在不断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坚定,但也更加脆弱。他们必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以及他们自身身份带来的束缚。 故事的高潮,将围绕着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展开。在巨大的政治压力和个人情感的纠葛下,伊莎贝尔和亨利不得不做出影响法国命运的艰难选择。他们将如何应对那些试图将他们分开的势力?他们的爱情能否战胜时代的洪流?他们能否在乱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主题探讨: 权力与欲望: 故事深刻地展现了十六世纪法国宫廷中,权力如何腐蚀人心,欲望如何扭曲人性。贵族们为了争夺权力,不惜牺牲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和爱情。 爱情与宿命: 伊莎贝尔和亨利之间的爱情,是一场在宿命与自由之间的抗争。他们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他们的爱情能否超越身份、信仰和政治的隔阂,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信仰与冲突: 宗教冲突是那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故事通过描绘不同信仰之间的对立与融合,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以及它对个体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 女性的生存智慧: 在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里,伊莎贝尔作为一名女性,如何在复杂的宫廷环境中生存下来?她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美貌和情感,在夹缝中为自己争取空间,并试图影响历史的走向? 历史的洪流与个体命运: 故事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时代如何塑造个体,以及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反抗,并试图创造自己的命运。 艺术特色: 《红尘劫》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考证,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而又充满魅力的十六世纪法国。故事的语言风格典雅而又不失生动,将读者带入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感受那份属于时代的悲欢离合。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爱情、权力、信仰时的复杂情感和艰难抉择,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坚韧的故事。它不仅仅描绘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与挣扎。在红尘滚滚之中,总有人在跌跌撞撞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刚翻开这本书的前五十章,我一度感到有些迷惘。故事的线索铺陈得过于分散,涉及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迷宫,需要不断回头对照人物表才能理清头绪。每一个家族、每一个派系都有其独特的利益诉求和历史渊源,作者没有做过多的简化处理,这使得阅读初期具有一定的门槛。但是,一旦坚持读过了这个“适应期”,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支线情节,其实都是精确计算过的齿轮,它们在后半程开始相互啮合,驱动着主线情节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加速度前进。特别是关于权力斗争的描写,绝不是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的博弈,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和令人不齿的算计。这种复杂性,使得故事的真实感大大增强,不再是脸谱化的历史叙事。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疏离的笔触来讲述一个关于权力和宿命的故事。作者似乎更专注于描绘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渺小和无可挽回。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的曲折,而是因为某一个精炼的句子,它像一把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开了当时社会结构的本质。比如,书中对某个重大政治决策的描述,没有冗长的辩论过程,而是通过几句对话和环境的侧写,就将决策背后的冷酷逻辑展现得一览无余。这种克制的美学,反而产生了更强的冲击力。它不像一些通俗历史小说那样试图讨好读者,而是坚定地引导你去看清历史的真相,即便是那个真相可能并不那么光鲜亮丽。对于喜欢深度思考、追求文字力量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应该能让读者感受到角色行为的“必然性”,而不是“编造感”。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它没有将人物塑造成时代洪流中的傀儡,也没有将他们描绘成能够完全主宰命运的英雄。相反,它深刻探讨了“选择”的代价。每一个重大决定,无论是为了爱情、荣耀还是生存,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反噬回来。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合上书本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能从那种沉重而又充满反思的氛围中抽离出来。它迫使你去思考,如果身处那个时代,你会做出怎样的妥协和牺牲。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性在极端压力下如何运作的教科书,其对人性的洞察力,远超出了故事本身所处的历史时期限制。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但并非平均分配笔墨。作者仿佛手持一个探照灯,时而聚焦于核心人物的私密日记,时而又拉远景,展现整个国家乃至周边势力的宏观动态。这种视角切换带来的空间感和时间跨度非常震撼。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历史转折点的方式,不是通过突然的爆炸性事件,而是通过一系列微小、看似不起眼的事件积累起来的临界点。比如,某次宫廷茶会的侍女打翻了一杯茶,这个细节在当时可能无人理会,但放在全书的脉络里,却成了引发后续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导火索。这种“蝴蝶效应”的运用,让读者对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体验就像是在攀登一座设计精巧的阶梯,每走一步都有新的风景,每一步都让你对全局的理解更深一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光是描写宫廷里的一场盛大宴会,就能用上三四页的篇幅,从侍者的服装、餐桌的摆设,到宾客们窃窃私语的内容,无一不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奢靡而又暗流涌动的年代。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尤其是在面对重重宫廷礼仪和个人情感冲突时的那种矛盾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有时候,我甚至能感觉到她呼吸的急促和指尖的颤抖。当然,这种详尽也带来了一点小小的挑战,某些历史背景的铺垫稍微显得有些冗长,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繁复的贵族关系网络。不过,一旦你沉浸进去,就会发现这些铺垫都是为了最后那场高潮戏服务的,所有的伏笔都得到了完美的回收,让人拍案叫绝。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佳作,它的厚重感来自于对时代氛围的精准捕捉和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

喜欢大仲马,书质量不错,期待!还没看,看完再分享

评分

活动囤书,作者的作品值得一看,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我是为京豆而评论的!不代表我对商品的认可或不认可!!!!!!!!!!!

评分

此书甚好,京东物流神速,包装用了纸箱,大概因为买的书多才会用纸箱。京东快递真的很给力。

评分

全方位解构法国宗教改革,重现一位真实的王后。

评分

京东的东西性价比还是比较高,送货很快。

评分

很精美!期待已久,真的很棒很棒!?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发货很快,塑封完好,装帧精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