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族誌電影經典:人類學電影與知識的生産/影視人類學書係 [Western Ethnographic Film Classics:Anthropology,Film and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西方民族誌電影經典:人類學電影與知識的生産/影視人類學書係 [Western Ethnographic Film Classics:Anthropology,Film and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菡 著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民族誌電影
  • 影視人類學
  • 紀錄片
  • 文化研究
  • 影像人類學
  • 知識生産
  • 西方文化
  • 電影研究
  • 視覺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雲南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214395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067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影視人類學書係
外文名稱:Western Ethnographic Film Classics:Anthropology,Film and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方民族誌電影經典:人類學電影與知識的生産/影視人類學書係》是一部引導讀者全麵係統認知西方民族誌電影的學術著作。書中對西方人類學民族誌電影史上近40部(係列)重要作品進行分析,不僅有對經典民族誌電影拍攝背景、內容與方法的闡釋與評價,也關照到相關人類學理論、電影與紀錄片理論的融匯貫通。《西方民族誌電影經典:人類學電影與知識的生産/影視人類學書係》旨在切實幫助讀者對西方民族誌電影及影視人類學學科的認識與瞭解,促進中國民族誌電影、紀錄片、人類學與國外同行的交流、學習與對話。

作者簡介

  徐菡,女,副教授。民族學碩士、影視人類學碩士(MAVA,雲南大學東亞所中德閤作第二期),民族學在讀博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類學係格林納達影視人類學中心(the GCVA)訪問學者,IUAES會員。師從保羅·亨利(Paul Henley)、芭芭拉·艾菲(Barbara Keifenheim)、茱迪斯·麥剋杜格(Judith MacDougall)學習影視人類學及民族誌電影拍攝製作。長期從事影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民族誌電影拍攝製作與教學。齣版著作《雲南紀錄影像口述史》(閤編),發錶學術論文數篇。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圖騰祖先的豐碑
第一節 電影現實主義傳統:從《工廠大門》開始
第二節 敘事紀錄電影的先河:《北方的納努剋》
第三節 過程電影的拓荒者:《草地:為生活而戰的民族》
第四節 電影先鋒派的巔峰:《帶攝影機的人》

第二章 人類學先驅的影像記錄
第一節 電影與田野:哈登、斯賓塞與博厄斯
第二節 電影與科學:米德與貝特森

第三章 科學主義範式下的民族誌電影
第一節 約翰·馬歇爾與《獵人》
第二節 硃瓦西人電影係列
第三節 蒂莫西·阿什與雅諾瑪莫人電影係列
第四節 阿森·巴利剋西與奈特斯力剋電影係列

第四章 羅伯特·加德納:象徵與隱喻的影像世界
第一節 羅伯特·加德納的民族誌電影
第二節 死亡的寓喻《死鳥》
第三節 “真實”的境界及超越:《極樂園》

第五章 讓·魯什:即興與參與的錶演世界
第一節 從人類學到“新浪潮
第二節 儀式電影《瘋狂的主人》
第三節 民族誌-虛構電影:《美洲虎》
第四節 真實電影:《夏日紀事》
第五節 附體電影:《昔日之鼓:圖魯與比蒂》

第六章 梅麗莎·盧埃林-戴維斯:女性與儀式的熒屏世界
第一節 電視熒屏上的西方民族誌電影
第二節 女性主義電影:《馬賽婦女》
第三節 儀式與危機:《婦女的奧那瑪》

第七章 大衛·麥剋杜格:人類學與電影的觀察世界
第一節 觀察電影的背景
第二節 觀察電影之初
第三節 觀察電影之盛
第四節 麥剋杜格與印度學校影片係列
結語
附錄
西方民族誌電影及相關紀錄電影(片)目錄
參考文獻
影像的獵影:跨文化觀察與知識建構的邊緣地帶 一部審視人類學影像實踐與理論演變的深度著作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係列或經典名錄的整理與解讀,而是旨在深入剖析人類學電影(Ethnographic Film)自其誕生之初到當代轉型過程中,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知識生産工具以及文化中介的復雜地位與演變軌跡。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影像如何觀看”以及“知識如何在場域中被凝固與流動”。 本書的論述結構圍繞人類學影像實踐的方法論基礎、媒介的物質性、倫理睏境以及後現代的知識轉嚮四個核心維度展開,力求提供一個多光譜的理論透鏡,以審視影像如何參與到對“他者”的界定與理解之中。 --- 第一部分:早期媒介的物質性與“現場”的構建 本部分將追溯人類學影像的起源,重點探討早期攝影機、錄音設備等技術物質性如何塑造瞭人類學傢對田野的認知。我們拒絕將影像視為純粹的透明記錄工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積極的乾預媒介。 一、從靜默到運動:早期觀察者與技術門檻 本章細緻考察瞭20世紀初,隨著電影技術進入田野調查領域後,人類學傢在實踐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重點分析瞭早期探險傢電影(Expeditionary Films)與人類學野外記錄片之間的張力。探討瞭早期電影製作中,“一次性捕捉”(The One-Shot Capture)的哲學意涵——即技術限製如何迫使人類學傢在記錄時進行篩選、剪輯和預設敘事,從而在未剪輯的素材中埋下知識生産的初始痕跡。我們分析瞭早期電影中對“原始性”(Primitivism)和“失落文化”(Vanishing Culture)的偏愛,這並非僅僅是時代錯覺,更是技術能力與資助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物質性與具身性:田野中的場域動力學 本節將“場域”(Field)的概念從純粹的社會學空間延伸至感官的交匯點。探討瞭在田野中,攝影機的存在本身如何改變瞭被拍攝對象的行為模式(即“觀察者效應”的影像化體現)。我們引入瞭身體人類學的視角,分析當人類學傢攜帶沉重的設備進入特定文化場域時,其身體實踐、目光的投射以及聽覺的捕獲,如何共同構建瞭一個“具身化的知識”。這包括對手勢、儀式動作的捕捉,以及錄音技術對非口語交流體係的解讀限製。 三、剪輯的權力:結構主義與敘事框架的早期嘗試 剪輯(Editing)是知識生産的第一個關鍵環節。本章深入分析瞭在沒有成熟的人類學電影理論指導下,早期製作者如何藉鑒電影語言的慣例(如濛太ஜ்、交叉剪輯),來組織他們的民族誌素材。我們將對比法國的結構人類學影響下的敘事嘗試,以及以某一特定文化“模式”或“係統”為中心的結構性剪輯策略,揭示這些早期嘗試在試圖達到“客觀性”時,所付齣的理論代價。 --- 第二部分:理論轉嚮與媒介反思:從“記錄”到“對話” 隨著20世紀中後期人類學理論的深刻變革,特彆是後結構主義和後殖民理論的興起,人類學影像也經曆瞭核心的反思浪潮。 四、媒介的自反性:人類學電影的“反思轉嚮” 本部分的核心是分析人類學傢如何開始審視自身的知識生産過程。我們將探討人類學電影的“反思轉嚮”(Reflexive Turn)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它如何挑戰瞭早期“隱藏的觀察者”的假設。重點分析瞭那些在電影中明確展示製作過程、承認觀察者介入的實驗性作品。這些作品不再試圖隱藏工具箱,而是將工具箱本身納入分析視野,探討“我如何拍你”與“你如何被觀看”的內在關聯。 五、倫理的張力與知情同意的邊界 影像倫理在田野中的復雜性遠超文字記錄。本章深入探討瞭對文化敏感性、知識産權以及“被觀看的羞恥感”(The Shame of Being Watched)的處理。特彆關注瞭在展示涉及儀式、宗教或高度私密行為的影像時,人類學傢所麵臨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的持續性與動態性問題。探討瞭在跨文化語境下,如何確保被攝者的“退齣權”和對最終呈現效果的有效控製權。 六、聲音的重構:聽覺文化與“非文本性”的知識 本書將聲音視為一個獨立於視覺敘事的強大知識載體。本章不再局限於將聲音作為圖像的附庸(如畫外音解說),而是探究聲音本身的民族誌價值。我們分析瞭口述曆史的錄製實踐、儀式音樂的記錄技術,以及沉默、噪音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意義。探討瞭早期電影中過度依賴西方中心化的“解說導嚮”(Voice-Over Driven)模式,如何壓製瞭非西方文化的聽覺主導性。 --- 第三部分:當代視野:數字時代、參與式實踐與知識的流動性 進入新韆年,數字技術和全球化語境對民族誌影像實踐提齣瞭新的要求。本部分著眼於當代實踐中對權力結構的反思和知識邊界的拓寬。 七、參與式電影製作:從“他者”到“共同創作者” 本章探討瞭參與式人類學電影(Participatory Filmmaking)的興起。分析瞭“閤作式影像”(Co-Produced Video)的理論基礎和操作實踐,即如何賦予田野社群對影像素材的共同所有權和最終剪輯權。探討瞭這種模式如何試圖打破經典人類學中固有的“主體-客體”二元對立,以及在實踐中實現真正的“平等對話”所麵臨的資源、培訓和權力再分配的現實挑戰。 八、數字介質與超文本結構:超越綫性敘事 數字化的便利性使得民族誌資料的豐富性爆炸式增長。本部分討論瞭超文本(Hypertext)和交互式敘事(Interactive Narratives)對傳統綫性紀錄片形式的顛覆。我們關注如何利用數據庫、多軌道聲音設計和虛擬現實(VR)等新型媒介,來呈現一個多視角的、非綫性的、可供觀眾主動探索的“知識場域”,而非一個預設好的、封閉的民族誌文本。 九、民族誌影像的機構化與傳播:展覽空間與學術認可 最後,本書將關注影像作品的最終歸宿。分析瞭民族誌電影在學術界(如人類學年會、專業期刊)和文化機構(如博物館、影展)中的接受和評價體係。討論瞭不同傳播渠道對影像內容和形式的再塑造,以及在全球知識經濟中,影像知識如何被編碼、存檔和重新激活的過程。這包括對民族誌電影檔案庫的批判性審視,以及對學術界如何公正評估非文本性(Non-Textual)知識生産的探討。 --- 總結: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批判性的框架,用以解構人類學電影作為一種知識生産媒介的復雜曆史與當前睏境。它不是一部民族誌電影的“最佳範例集”,而是一次對“影像如何構建我們所知的世界”的深刻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文獻梳理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局限於英語世界的主流文本,還能看到對德語、法語體係中那些早期電影理論先驅的細緻考察,這一點對於希望進行全麵研究的學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極早期,甚至現在已經難以找到拷貝的電影片段的引用和分析,這背後的資料搜集工作量是驚人的。它不僅僅是文獻的堆砌,更像是一種跨學科的對話——人類學的田野實踐、電影製作的技術演變、以及哲學中關於知識本體論的爭論,都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參照,使得整部作品的論證體係異常堅固,很難被單一的批判視角所攻破。對於一個希望建立紮實理論基礎的初學者,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兼顧曆史脈絡與前沿思辨的藍圖。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老練,完全不像傳統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部層層遞進的偵探小說,每一章都在揭示一個關於“誰有權記錄,以及如何記錄”的秘密。尤其是在探討二戰後,民族誌電影如何試圖從純粹的觀察者轉嚮更具參與性的“閤作主體”時,作者引入瞭幾組對比鮮明的案例,那種張力簡直讓人屏息。比如,當麵對一個傳統儀式時,究竟是讓受訪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呈現,還是為瞭迎閤製片方的敘事需要而做齣微調?這種微妙的、遊走在倫理邊界上的拉扯,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述中對“反思性”(Reflexivity)的強調,它不再將人類學傢視為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充滿偏見與局限性的主體位置,這種自我審視的態度,是當代文化研究中最為寶貴和稀缺的品質。

評分

讀完第一部分關於早期維也納人類學傢的田野工作方法論變革的章節,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凝視”這個概念的解構是極其精妙和毫不留情的。書中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殖民權力結構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滲透到鏡頭語言和剪輯邏輯之中的。作者似乎有一種能力,能將那些被美化、被浪漫化的曆史片段,像外科手術般精確地剝開,展示其背後的意識形態運作機製。特彆是對某個特定非洲部落影像的分析,它清晰地指齣,為瞭滿足西方觀眾的獵奇心理和“他者化”需求,某些關鍵的行為瞬間是如何被刻意放大或截取的,從而構建瞭一個符閤歐洲中心主義敘事的“原始”形象。這迫使我這個長期浸淫於影像文化研究的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某些“田野記錄”的接受習慣。這種挑戰既令人不適,又帶來瞭極大的智識上的愉悅,仿佛被強行拉齣瞭舒適區,去直麵那些被曆史塵封的、關於“觀看”與“被觀看”的權力博弈。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産生共鳴的一點,在於它對“知識生産”這一過程的持續追問,而不是簡單地提供一個最終答案。它似乎在暗示,所謂的“客觀”民族誌電影,本身就是一個神話。電影媒介的介入,從按下錄像鍵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種乾預、一種重構,甚至是一種權力運作。讀到關於後現代轉嚮的那一章時,我感覺仿佛被注入瞭一劑強心針,因為它肯定瞭當下許多年輕創作者試圖打破傳統界限的努力,即模糊掉“專傢”與“被記錄者”的界限,讓聲音和主體性得以平等迴響。這本書並非讓人感到壓抑或絕望,恰恰相反,它提供瞭一種極具建設性的批判工具。它教會我們如何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解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影像文本,從而在未來的創作和研究中,能夠更有意識地去抵禦那些隱蔽的意識形態陷阱。這本書無疑是領域內的一座裏程碑式的燈塔。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相當有考究。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紋理的紙張,那種觸感讓人立刻聯想到老式膠片盒的質感,很有年代感和曆史的厚重。深沉的墨綠色或那種接近於底片的暗藍色,搭配上燙金的字體,讓“經典”二字顯得尤為醒目。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瞭,字體選擇上偏嚮於襯綫體,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復雜的理論引述時,結構感很強。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早期民族誌電影的劇照引用,色彩還原度極高,黑白照片的層次感豐富,沒有那種廉價印刷品的灰暗感。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我原本擔心這種聚焦於“經典”的選材會顯得過於陳舊,但實際拿到手後,那種對媒介材質的尊重,讓我對其中內容的深度和專業性充滿瞭期待。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編者對“知識生産”這一核心議題的嚴肅態度,無論是章節標題的擬定還是引文的標注規範,都體現齣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人忍不住想立即投入到文本的海洋中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