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族志电影经典:人类学电影与知识的生产/影视人类学书系 [Western Ethnographic Film Classics:Anthropology,Film and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西方民族志电影经典:人类学电影与知识的生产/影视人类学书系 [Western Ethnographic Film Classics:Anthropology,Film and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菡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民族志电影
  • 影视人类学
  • 纪录片
  • 文化研究
  • 影像人类学
  • 知识生产
  • 西方文化
  • 电影研究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1439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6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影视人类学书系
外文名称:Western Ethnographic Film Classics:Anthropology,Film and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民族志电影经典:人类学电影与知识的生产/影视人类学书系》是一部引导读者全面系统认知西方民族志电影的学术著作。书中对西方人类学民族志电影史上近40部(系列)重要作品进行分析,不仅有对经典民族志电影拍摄背景、内容与方法的阐释与评价,也关照到相关人类学理论、电影与纪录片理论的融汇贯通。《西方民族志电影经典:人类学电影与知识的生产/影视人类学书系》旨在切实帮助读者对西方民族志电影及影视人类学学科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中国民族志电影、纪录片、人类学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学习与对话。

作者简介

  徐菡,女,副教授。民族学硕士、影视人类学硕士(MAVA,云南大学东亚所中德合作第二期),民族学在读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类学系格林纳达影视人类学中心(the GCVA)访问学者,IUAES会员。师从保罗·亨利(Paul Henley)、芭芭拉·艾菲(Barbara Keifenheim)、茱迪斯·麦克杜格(Judith MacDougall)学习影视人类学及民族志电影拍摄制作。长期从事影视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民族志电影拍摄制作与教学。出版著作《云南纪录影像口述史》(合编),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图腾祖先的丰碑
第一节 电影现实主义传统:从《工厂大门》开始
第二节 叙事纪录电影的先河:《北方的纳努克》
第三节 过程电影的拓荒者:《草地:为生活而战的民族》
第四节 电影先锋派的巅峰:《带摄影机的人》

第二章 人类学先驱的影像记录
第一节 电影与田野:哈登、斯宾塞与博厄斯
第二节 电影与科学:米德与贝特森

第三章 科学主义范式下的民族志电影
第一节 约翰·马歇尔与《猎人》
第二节 朱瓦西人电影系列
第三节 蒂莫西·阿什与雅诺玛莫人电影系列
第四节 阿森·巴利克西与奈特斯力克电影系列

第四章 罗伯特·加德纳:象征与隐喻的影像世界
第一节 罗伯特·加德纳的民族志电影
第二节 死亡的寓喻《死鸟》
第三节 “真实”的境界及超越:《极乐园》

第五章 让·鲁什:即兴与参与的表演世界
第一节 从人类学到“新浪潮
第二节 仪式电影《疯狂的主人》
第三节 民族志-虚构电影:《美洲虎》
第四节 真实电影:《夏日纪事》
第五节 附体电影:《昔日之鼓:图鲁与比蒂》

第六章 梅丽莎·卢埃林-戴维斯:女性与仪式的荧屏世界
第一节 电视荧屏上的西方民族志电影
第二节 女性主义电影:《马赛妇女》
第三节 仪式与危机:《妇女的奥那玛》

第七章 大卫·麦克杜格:人类学与电影的观察世界
第一节 观察电影的背景
第二节 观察电影之初
第三节 观察电影之盛
第四节 麦克杜格与印度学校影片系列
结语
附录
西方民族志电影及相关纪录电影(片)目录
参考文献
影像的猎影:跨文化观察与知识建构的边缘地带 一部审视人类学影像实践与理论演变的深度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系列或经典名录的整理与解读,而是旨在深入剖析人类学电影(Ethnographic Film)自其诞生之初到当代转型过程中,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知识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中介的复杂地位与演变轨迹。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影像如何观看”以及“知识如何在场域中被凝固与流动”。 本书的论述结构围绕人类学影像实践的方法论基础、媒介的物质性、伦理困境以及后现代的知识转向四个核心维度展开,力求提供一个多光谱的理论透镜,以审视影像如何参与到对“他者”的界定与理解之中。 --- 第一部分:早期媒介的物质性与“现场”的构建 本部分将追溯人类学影像的起源,重点探讨早期摄影机、录音设备等技术物质性如何塑造了人类学家对田野的认知。我们拒绝将影像视为纯粹的透明记录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干预媒介。 一、从静默到运动:早期观察者与技术门槛 本章细致考察了20世纪初,随着电影技术进入田野调查领域后,人类学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分析了早期探险家电影(Expeditionary Films)与人类学野外记录片之间的张力。探讨了早期电影制作中,“一次性捕捉”(The One-Shot Capture)的哲学意涵——即技术限制如何迫使人类学家在记录时进行筛选、剪辑和预设叙事,从而在未剪辑的素材中埋下知识生产的初始痕迹。我们分析了早期电影中对“原始性”(Primitivism)和“失落文化”(Vanishing Culture)的偏爱,这并非仅仅是时代错觉,更是技术能力与资助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物质性与具身性:田野中的场域动力学 本节将“场域”(Field)的概念从纯粹的社会学空间延伸至感官的交汇点。探讨了在田野中,摄影机的存在本身如何改变了被拍摄对象的行为模式(即“观察者效应”的影像化体现)。我们引入了身体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当人类学家携带沉重的设备进入特定文化场域时,其身体实践、目光的投射以及听觉的捕获,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具身化的知识”。这包括对手势、仪式动作的捕捉,以及录音技术对非口语交流体系的解读限制。 三、剪辑的权力:结构主义与叙事框架的早期尝试 剪辑(Editing)是知识生产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本章深入分析了在没有成熟的人类学电影理论指导下,早期制作者如何借鉴电影语言的惯例(如蒙太ஜ்、交叉剪辑),来组织他们的民族志素材。我们将对比法国的结构人类学影响下的叙事尝试,以及以某一特定文化“模式”或“系统”为中心的结构性剪辑策略,揭示这些早期尝试在试图达到“客观性”时,所付出的理论代价。 --- 第二部分:理论转向与媒介反思:从“记录”到“对话” 随着20世纪中后期人类学理论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人类学影像也经历了核心的反思浪潮。 四、媒介的自反性:人类学电影的“反思转向” 本部分的核心是分析人类学家如何开始审视自身的知识生产过程。我们将探讨人类学电影的“反思转向”(Reflexive Turn)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如何挑战了早期“隐藏的观察者”的假设。重点分析了那些在电影中明确展示制作过程、承认观察者介入的实验性作品。这些作品不再试图隐藏工具箱,而是将工具箱本身纳入分析视野,探讨“我如何拍你”与“你如何被观看”的内在关联。 五、伦理的张力与知情同意的边界 影像伦理在田野中的复杂性远超文字记录。本章深入探讨了对文化敏感性、知识产权以及“被观看的羞耻感”(The Shame of Being Watched)的处理。特别关注了在展示涉及仪式、宗教或高度私密行为的影像时,人类学家所面临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的持续性与动态性问题。探讨了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确保被摄者的“退出权”和对最终呈现效果的有效控制权。 六、声音的重构:听觉文化与“非文本性”的知识 本书将声音视为一个独立于视觉叙事的强大知识载体。本章不再局限于将声音作为图像的附庸(如画外音解说),而是探究声音本身的民族志价值。我们分析了口述历史的录制实践、仪式音乐的记录技术,以及沉默、噪音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意义。探讨了早期电影中过度依赖西方中心化的“解说导向”(Voice-Over Driven)模式,如何压制了非西方文化的听觉主导性。 --- 第三部分:当代视野:数字时代、参与式实践与知识的流动性 进入新千年,数字技术和全球化语境对民族志影像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部分着眼于当代实践中对权力结构的反思和知识边界的拓宽。 七、参与式电影制作:从“他者”到“共同创作者” 本章探讨了参与式人类学电影(Participatory Filmmaking)的兴起。分析了“合作式影像”(Co-Produced Video)的理论基础和操作实践,即如何赋予田野社群对影像素材的共同所有权和最终剪辑权。探讨了这种模式如何试图打破经典人类学中固有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以及在实践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所面临的资源、培训和权力再分配的现实挑战。 八、数字介质与超文本结构:超越线性叙事 数字化的便利性使得民族志资料的丰富性爆炸式增长。本部分讨论了超文本(Hypertext)和交互式叙事(Interactive Narratives)对传统线性纪录片形式的颠覆。我们关注如何利用数据库、多轨道声音设计和虚拟现实(VR)等新型媒介,来呈现一个多视角的、非线性的、可供观众主动探索的“知识场域”,而非一个预设好的、封闭的民族志文本。 九、民族志影像的机构化与传播:展览空间与学术认可 最后,本书将关注影像作品的最终归宿。分析了民族志电影在学术界(如人类学年会、专业期刊)和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影展)中的接受和评价体系。讨论了不同传播渠道对影像内容和形式的再塑造,以及在全球知识经济中,影像知识如何被编码、存档和重新激活的过程。这包括对民族志电影档案库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对学术界如何公正评估非文本性(Non-Textual)知识生产的探讨。 --- 总结: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批判性的框架,用以解构人类学电影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媒介的复杂历史与当前困境。它不是一部民族志电影的“最佳范例集”,而是一次对“影像如何构建我们所知的世界”的深刻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老练,完全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侦探小说,每一章都在揭示一个关于“谁有权记录,以及如何记录”的秘密。尤其是在探讨二战后,民族志电影如何试图从纯粹的观察者转向更具参与性的“合作主体”时,作者引入了几组对比鲜明的案例,那种张力简直让人屏息。比如,当面对一个传统仪式时,究竟是让受访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呈现,还是为了迎合制片方的叙事需要而做出微调?这种微妙的、游走在伦理边界上的拉扯,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中对“反思性”(Reflexivity)的强调,它不再将人类学家视为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充满偏见与局限性的主体位置,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是当代文化研究中最为宝贵和稀缺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一点,在于它对“知识生产”这一过程的持续追问,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最终答案。它似乎在暗示,所谓的“客观”民族志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神话。电影媒介的介入,从按下录像键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种干预、一种重构,甚至是一种权力运作。读到关于后现代转向的那一章时,我感觉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因为它肯定了当下许多年轻创作者试图打破传统界限的努力,即模糊掉“专家”与“被记录者”的界限,让声音和主体性得以平等回响。这本书并非让人感到压抑或绝望,恰恰相反,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建设性的批判工具。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解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影像文本,从而在未来的创作和研究中,能够更有意识地去抵御那些隐蔽的意识形态陷阱。这本书无疑是领域内的一座里程碑式的灯塔。

评分

从文献梳理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局限于英语世界的主流文本,还能看到对德语、法语体系中那些早期电影理论先驱的细致考察,这一点对于希望进行全面研究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极早期,甚至现在已经难以找到拷贝的电影片段的引用和分析,这背后的资料搜集工作量是惊人的。它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像是一种跨学科的对话——人类学的田野实践、电影制作的技术演变、以及哲学中关于知识本体论的争论,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参照,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体系异常坚固,很难被单一的批判视角所攻破。对于一个希望建立扎实理论基础的初学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兼顾历史脉络与前沿思辨的蓝图。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关于早期维也纳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方法论变革的章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凝视”这个概念的解构是极其精妙和毫不留情的。书中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殖民权力结构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镜头语言和剪辑逻辑之中的。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将那些被美化、被浪漫化的历史片段,像外科手术般精确地剥开,展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特别是对某个特定非洲部落影像的分析,它清晰地指出,为了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和“他者化”需求,某些关键的行为瞬间是如何被刻意放大或截取的,从而构建了一个符合欧洲中心主义叙事的“原始”形象。这迫使我这个长期浸淫于影像文化研究的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某些“田野记录”的接受习惯。这种挑战既令人不适,又带来了极大的智识上的愉悦,仿佛被强行拉出了舒适区,去直面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关于“观看”与“被观看”的权力博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相当有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纸张,那种触感让人立刻联想到老式胶片盒的质感,很有年代感和历史的厚重。深沉的墨绿色或那种接近于底片的暗蓝色,搭配上烫金的字体,让“经典”二字显得尤为醒目。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字体选择上偏向于衬线体,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理论引述时,结构感很强。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早期民族志电影的剧照引用,色彩还原度极高,黑白照片的层次感丰富,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灰暗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原本担心这种聚焦于“经典”的选材会显得过于陈旧,但实际拿到手后,那种对媒介材质的尊重,让我对其中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充满了期待。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对“知识生产”这一核心议题的严肃态度,无论是章节标题的拟定还是引文的标注规范,都体现出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忍不住想立即投入到文本的海洋中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