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李兆生先生巨著《翰墨缘》简介
国学大师李兆生先生《翰墨缘》,是先生从丹经武学文武两大体系中,侧重于文的巨著,从翰墨书法入手,揭示“学书通于学仙”的千古光辉大道,为的人类世界,提供了走向光明人生的可行捷径。
人们已经习惯性的认识,书法是中华文明国粹,能让人修心养性,能使人健康长寿。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高艺术”。
任何文化必须适应时代,才能生存与发展。
书法也是如此。笔墨当随时代。
的时代是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书法艺术如果还停留在对人类身体心灵健康起到辅助的作用,显然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书法就有可能成为历史文物,仅供人们追思赞叹。
李兆生先生在《翰墨缘》中指出:学书通于学仙,书法直入人的心灵,书法的力量直接改变提升人的心灵。文字内含脉络,书法使人健康的内在作用是:文字的脉络相通并作用于人体脉络,文字的脉络通于日月经天。再求上者:书法通于剑法,书法合于丹法,书法合于武法。书法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快速调整修复心灵与身体的非常直接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一般的书法家作品产生质的飞跃。
这种书法称之为“龙行大草”。
当年晋代白云上人传书诀于王羲之,王羲之故能书法合于丹法,故能成为一代书圣。王羲之留下的书法《兰亭序》被历代公认为天下行书。后人学书者对《兰亭序》推崇备至。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指出:
世人尽学兰亭面,
欲脱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
下笔便到乌丝栏。
可见为什么历代书法家都难能越王羲之的成就,是没有“金丹”的内涵。杨风子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他深得书法三昧。留有书法《神仙起居法》等。
后来宋代武林张三丰祖师继承王羲之一脉,悟通白云上人书诀,发现了书法脉络同于剑法脉络,在内功炉火纯青的基础上,把书法结合了丹道剑法,开创“龙行大草与天龙神剑”。把书法提升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又为人类健康开辟了简捷方便的法门。这就是以书法演道法。又属于“以文见道”。
国学大师李兆生先生是“龙行大草与天龙神剑”的第九代传真。
江山代有才人出。李兆生先生是把这千古绝学公布于世的人。先生为天下人打开了东方文明神秘的大门。先生在《翰墨缘》中详细地描述了“龙行大草与天龙神剑”的学习方法。
先生在书中指出:宇宙中蕴含金气,人要健康长寿,就要得到金气,这样才能坚实脏腑。五脏坚实人长寿。学习书法“龙行大草”就能得到宇宙的金气。
具体方法是:执毛笔写字的时候,拇指与食指相对,“笔垂中宫,八方回荡”,这样就能产生金气。这种金气的产生,必须在龙行大草内力的作用下才能明显,这就是“无师不成道”。必须有师传,才能开通脉络。这“师传”就是对龙行大草的临摹。
金气产生后,要对金气进行运转,金气的运转,随同人体脉络的运转。以右手为例:当书法的笔迹向左运转时,手上的脉络是手的手三阳经由手的外侧向内侧运转,运向手三阴经;笔迹向右运转时,是手三阴经由小臂内侧向外运转,运向手三阳经。
古人指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手臂经络的运转,全身的经络都会随之产生特定的运转。身体经络不断通畅运转,就像流水不腐一样,越流越清澈,气脉滔滔不绝,就能更好的使气血自我更新。身体脉络的泾渭分明,人自然神清气爽,精神饱满。书法的神满气足首先是人的神满气足。
现在有的病人需要透析,就是气脉不能推动血液很好的循环,使血液失去了正常的自我更新的功能。中医指出:气为血之母。
现代人的精神萎靡,是因为在生活忙碌中消耗了精气神,气脉纠缠不清。这就是所谓的亚健康。
通过龙行大草的练习,就能疏通经络,聚集精神。使纷乱的气脉收敛入骨,回归丹田。心灵复归“江天浩渺,一轮明月”的清凉境界。
书中指出,气脉推动肾水上升,就能使心火下降。心肾相交,才能使人有深度睡眠,才能使人心灵进入高度宁静,乃至于进入深沉大定的禅境。
随着对龙行大草的不断练习,气脉不断升华,气脉的特定循缠越来越丰富,气脉上升的力量越来越强,气脉中的精微部分,开始温养大脑,力使每一个脑细胞,得到元气的温养,脑细胞越来越有活力。这就是开发大脑,增强记忆力,达到开发智慧的可能。这就是东方文明对大脑开发的科学理论依据。
随着有效的练习,金气遍布周身,脏腑越来越坚固,这就是“脏如悬磬”。人的精神逐渐饱满,仿佛回归六七岁的童年世界,这就是重返天真。这时候写出来的字,也是布满金气。武当太乙神剑门关亨九先生说:王羲之的十七贴,字里行间充满的就是遒硬,是金气。古人指出:凡气化之物,不得金气,无以坚强。
所谓铁画银钩,写的就是金气。没有金气的运转,书法不可能写出铁画银钩。现代中国书法书道衰落,就是书法爱好者没有得到金气的内涵。没有金气,气脉不能震动,就没有神韵。李兆生先生指出,当代书法:间架结构尚可,而神韵缺失。
先生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书写的人,只有元气能收敛入骨,挥毫落墨时,波撇屈曲之间,才能将全身的力气运到笔端。才能举手之间,有雷霆万钧之势。这样才能“屡书不倦”。气脉合于日月循天的轨迹,这样的经络循缠繁复多变,才能“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云:古人动辄言下笔有万仞之势,是必举手而能之。
所以练习龙行大草是使中国书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所以《翰墨缘》又名“中华笔砚衡真”。先生从民族文化的脉传高度论述书法。目光穿透古今,学识纵贯三界。
书中指出:书法就是剑法,握笔就是拿剑。笔者剑也。
这是另外层次的论述。自古侠士英风都是文武双修,文中有武,武中有文,他们都是文采风流称绝代,紫气金霞绕洞天,而不是徒有匹夫之勇,满身粗野,危害文武之道。
当年三丰祖师将书法内脉,合于神剑内脉,开创“龙行大草与天龙神剑”。
《翰墨缘》书中指出,书法有八法:点挑横竖撇捺厥钩,剑有八法:劈刺抹撩抽揭横倒。二者通过龙行大草互换互通,写字时笔如剑走平面,练剑时如笔走圆空,一个龙行大草的书法字体,就是一趟剑法。平时学书时执笔写字,危急遇敌时却能操剑克敌。
再进一步追求,就是能双手执笔,同时写不同的字体。这叫“双管齐下”,也叫“龙虎双锋”,其内涵是化合人体阴阳气脉,使生命产生质的变化。就是调动人体阴阳气脉,两者如龙虎相斗,化为一片紫金霜,进入神秘的金丹大道,体会千古绝学“天龙神剑”。
至此,《翰墨缘》已经为天下人揭示了中华数千年书法所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境界。无论是追求健康的人,还是追求书法精进的人,还是追求书剑合一,书剑合道的人,都能通过此书,寻找自我理想的归宿。
书中还介绍了书法如何进入禅境,书法如何进入渐悟与顿悟,终进入“一粒神砂出海涯”的千古浩渺的境界,自我就是丹砂,这已经是凡脱俗,学书成于学仙的羽化神境。
真能达到这样神奇的境界吗?《西游记》菩提祖师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是从“神”开始,后人都是在印证古人,因为古圣先贤的学问都从人天合一的境界中生成。这也是中华文明神奇的地方,所以古人指出:应知此道要恭行。
书中介绍了学习龙行大草的具体详实的步骤,有不同的执笔方法,有功谱口诀,只要依诀而行,定能学有所成。书中还介绍了悬笔悬纸的“悬空飞书”,体现“以丹力入书”的凡功力。
李兆生先生还留有龙行大草字帖《李兆生龙真草字石刻拓本》、《龙真草字》、《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桂林赋》等,供后人临摹。此中大有逍遥处,心追手摹得真趣。先生学书数十载,书法高古雄奇,浩瀚莽苍,势如:崩倒太岩卷巨石,狂吼黄河摧山东。先生书与道合。
李兆生先生的公开身份有:
武当太乙铁松派第十三代掌门;
武当真宗丹脉第九代传真;
武当龙行大草与天龙神剑第九代传真;
少林老祖飞龙脉第二十六代掌门;
龙虎堂第二十三代掌门;
武当先天太极第十八代掌门;
……
国学大师李兆生先生是数千年来,把古来武林中口传心授不立文字的千古绝学形成文字的人,他深邃的学问代表数千年来文武两大高峰的高成就。他传下来的丹经武学,让世人看到中华文明的万丈光芒,使得中华文明的绝学将作用于的世界,让每一个在漫漫风雨的人生路途中探索的人,看到了生命的光芒。先生堪称当代中华文明的灵魂。
先生的其它著作还有:《真元宝笈》、《声律真诠》、《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老子三清大法》、《太乙金编》、《武当修真秘笈诠编》......
初读这部史诗般的巨著,首先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深邃的思想内核所震撼。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深入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精髓,并用极其凝练且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将其重现于纸上。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朝圣之旅。书中的论述并非空泛的说教,而是建立在对海量一手资料的精准把握之上,每一个论断都掷地有声,引人深思。特别是对古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剖析,细腻入微,仿佛能触摸到他们墨香中的温度与时代的脉搏。文字的韵律感极强,时而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时而又如古井微澜,意味悠长,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领悟到一种久违的阅读之美。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文精神与民族气节的恢弘史诗,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了一份难得的心灵归宿与精神坐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整体排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体现出出版方对内容的极度尊重与珍视。翻开书页,那种油墨的清香与纸张的温润感,立刻将人带入一种沉静的氛围。内容上,作者展现了惊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将哲学思辨、历史考据与文学评论巧妙地融为一炉,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多维的文化解读系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微妙的文化概念时所采取的“去魅”手法,使得那些原本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深奥学问,变得清晰可辨、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传统精髓的门槛。这种洞察力与表达力的完美结合,使得本书在学术严肃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每一次阅读的间隙,合上书本,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驱使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章节会揭示出怎样新的洞见。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体悟”的深度,是当代许多学者所欠缺的。这并非是机械地搬弄故纸堆,而是在消化吸收后,以一种现代视角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书中对古代匠心精神的探讨,让我对“精益求精”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对生命与世界万物保持敬畏之心的生活哲学。书中的案例选择极具代表性,每一个小故事、每一段引文,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玉石,在恰当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光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沉思许久,回味作者对某一句话的精妙注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直接获得知识本身更令人愉悦。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社会在追求速度与效率时,所逐渐失落的对“慢”与“恒久价值”的坚守。
评分这本书带给读者的,绝非是一时的阅读快感,而是一种长期的精神滋养。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全新框架。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中“中和”之道的阐释尤为精妙,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对立与统一、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种思辨的力量是深远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现代困境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淡定。每一页文字都像是一个智者的低语,温和而坚定地引导着读者的心智向上提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情世故、对历史变迁的理解都增加了一层厚度。它不是一本可以“读完”的书,而更像一位可以时常“请教”的良师益友,值得反复翻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其价值难以用简单的篇幅来衡量。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张力令人叹服。作者没有陷入故作高深的晦涩文风,相反,他运用了大量充满生命力的比喻和排比,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构建长句时,节奏的把握极其老练,抑扬顿挫之间,仿佛能听到古人在低吟浅唱。这种将深厚的学问功底与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完美结合的文本,是极其稀有的。读到激动人心的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轻声念出声来,感受那文字在舌尖上跳跃的韵味。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能够真实地感知到先贤们思想的魅力与温度,而不是将其视为遥不可及的古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