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装置与器件

防雷装置与器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在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防雷
  • 电气安全
  • 电力系统
  • 雷电防护
  • 接地技术
  • 电子器件
  • 高电压
  • 电工基础
  • 安全规范
  • 防雷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7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6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雷电监测与防护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3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雷电防护装置是一个综合的防护系统,它包括外部防雷装置与内部防雷装置。为了加深技术与施工人员对防雷装置与器件的了解,本书从材料与器件的角度来详细介绍防雷工程中用到的材料、工艺、装置及各类防雷电子元器件。本书共8章,第1章防雷技术基础,为入门者提供雷电及雷电防护的基础知识;第2章防雷装置的材料与工艺,介绍了防雷工程中用到的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第3章介绍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处理,让读者了解在加工防雷部件的过程中常用到的切削、防腐、连接、镀层等工艺;第4章介绍外部防雷装置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材料选择、安装应用等;第5章主要介绍过电压保护器的发展、种类及性能参数;第6章介绍应用于低压系统的防雷电子元件,从元件的结构、原理、性能指标、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第7章介绍应用于低压系统的电涌保护器,如电源SPD、信号SPD及天馈线SPD的原理、结构、性能与安装应用等;第8章介绍三相串联型电源防雷箱的设计过程。
本书力求从新的角度来完善防雷工程与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增加读者对防雷材料与器件性能的认识,从而提高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防雷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管理、建筑电气系统设计等人员的技术参考书或专业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郭在华,男,副教授,生于1975年,中共党员。2004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大气探测学院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雷电监测与防护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四川气象学会雷电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雷电与电磁脉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防雷电分会会员。研究方向为雷电科学与与技术、大气探测信息处理。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1章 防雷技术基础 3
1.1 概述 3
1.1.1 机械时代雷电防护技术 6
1.1.2 电气时代防雷技术 7
1.1.3 电子信息时代防雷技术 8
1.2 雷电流的特性 11
1.2.1 雷电流工程模型 11
1.2.2 雷电通道底部电流模型 14
1.2.3 闪电的电荷量 16
1.2.4 雷电波频谱 16
1.2.5 闪电的分类 16
1.3 雷电的气候特征参数 16
1.4 我国的雷电活动规律 17
1.4.1 我国的雷电分布特征 17
1.4.2 雷击的选择 18

1.5 雷电的危害 19
1.5.1 直击雷的破坏作用 20
1.5.2 雷电电磁脉冲的破坏作用 21
1.5.3 雷电危害的新变化 22
第2章 防雷装置的材料与工艺 23
2.1 材料的分类与性能 24
2.1.1 材料的分类 24
2.1.2 材料的性能 25
2.2 金属材料 25
2.2.1 金属的物理性能 26
2.2.2 金属的化学性能 29
2.2.3 金属的力学性能 30
2.2.4 金属的工艺性能 33
2.3 金属的相 36
2.3.1 金属的晶体结构 37
2.3.2 合金的结构及相图 38
2.4 防雷工程中的非金属材料 41
2.4.1 绝缘材料 41
2.4.2 常用绝缘材料 42
2.4.3 导线的绝缘 43
2.4.4 导线连接处的绝缘处理 44
2.4.5 常见的安装材料 46
第3章 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处理 47
3.1 冷镀 47
3.2 热镀 50
3.3 连接 52
3.3.1 焊接 52
3.3.2 搭接 54
3.3.3 铆接 55
3.3.4 螺栓连接 55
3.3.5 螺纹连接 56
3.4 防腐处理 57
第4章 外部防雷装置 61
4.1 接闪器 61
4.1.1 接闪器工作原理 61
4.1.2 接闪器防护范围设计 62
4.2 接闪竿风荷载影响 68
4.3 接闪器制作 69
4.3.1 接闪器材料 69
4.3.2 接闪器规格要求 72
4.3.3 利用金属屋面与金属构件作接闪器 75
4.4 接闪竿制作与安装 76
4.4.1 接闪竿的分段设计 76
4.4.2 接闪竿的连接 78
4.4.3 接闪竿的安装 78
4.5 引下线及断接卡 83
4.5.1 引下线 83
4.5.2 引下线敷设 85
4.5.3 断接卡 87
4.6 均压环 88
4.6.1 雷电侧击及其防护 88
4.6.2 均压环及其安装 89
4.7 屏蔽体 91
4.7.1 屏蔽 91
4.7.2 屏蔽措施 95

4.8 等电位连接导体 98
4.8.1 等电位连接 98
4.8.2 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 99
4.8.3 等电位连接实施 105
4.9 接地装置 106
4.9.1 接地电阻 106
4.9.2 接地体 106
4.9.3 均匀土壤中接地体的工频接地电阻计算 107
4.9.4 人工接地体的接地电阻 108
4.9.5 自然接地体 111
4.10 冲击接地电阻 111
4.10.1 接地的冲击效应 112
4.10.2 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112
4.10.3 冲击接地电阻的计算 112
4.10.4 接地体材料选择 113
4.10.5 接地装置设计 117
4.10.6 接地装置的安装 118
4.10.7 接地体的焊接 120
4.11 降阻剂 121
4.11.1 降阻剂的降阻机理 121
4.11.2 降阻剂的分类和应用 123
第5章 过电压保护器 125
5.1 工作原理 126
5.2 伏秒特性与工频续流 127
5.3 电力避雷器分类 127
5.3.1 保护间隙 128
5.3.2 排气式避雷器 128
5.3.3 阀式避雷器 129
5.3.4 特殊场所中使用的避雷器 130
5.3.5 直流避雷器 131
5.3.6 氧化锌避雷器 132
5.4 避雷器的电气性能 132
第6章 防雷元器件 134
6.1 放电间隙 135
6.2 陶瓷气体放电管 139
6.2.1 结构组成 139
6.2.2 响应特性 140
6.2.3 电气使用 142
6.3 玻璃放电管 143
6.4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器 144
6.4.1 氧化锌压敏电阻工作原理 147
6.4.2 压敏电阻的失效 148
6.4.3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主要技术参数 148
6.4.4 压敏电阻的优点 152
6.4.5 压敏电阻使用 152
6.5 导通型半导体避雷器件 153
6.5.1 工作原理 153
6.5.2 应用场合 154
6.6 稳压型半导体器件 155
6.6.1 基本原理 155
6.6.2 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 157
6.6.3 稳压型半导体器件的应用 159
6.6.4 TVS选型总结 161
6.7 熔断电阻 161
6.7.1 熔断电阻分类 162
6.7.2 保险管、熔断器 164
6.7.3 空气开关 164
6.8 自恢复保险丝(PPTC) 165
6.9 晶闸管 166
6.9.1 晶闸管的工作原理 167
6.9.2 晶闸管的种类 167
6.10 隔离变压器 167
6.10.1 基本原理 167
6.10.2 应用方法 168
6.11 光电耦合隔离器 169
6.12 去耦器 170
第7章 电涌保护器 171
7.1 电涌保护器的分类 173
7.2 SPD性能参数 176
7.3 SPD选用 178
7.3.1 SPD的选择 179
7.3.2 SPD失效时的安全性 180
7.4 SPD模块 181
7.4.1 外壳 181
7.4.2 接线端子 182
7.4.3 连接导体 182
7.4.4 SPD中的电动力问题 183
7.4.5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83
7.4.6 灌封材料 183
7.4.7 SPD结构的冲击验证试验 184
7.4.8 安全性 184
7.4.9 SPD 过热脱离器 184
7.4.10 SPD的状态指示 185
7.4.11 MOV漏电流持续增大的原因 186
7.5 防雷箱 186
7.6 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 188
7.6.1 信号SPD 188
7.6.2 信号SPD选择 189
7.7 电源SPD的分类 190
7.7.1 A级SPD 191
7.7.2 B级SPD 192
7.7.3 C级SPD 193
7.7.4 D级SPD 193
7.8 电源SPD保护模式 193
7.8.1 TN-S电力接地系统安装SPD 195
7.8.2 TN-C电力接地系统安装SPD 196
7.8.3 TN-C-S电力接地系统安装SPD 196
7.8.4 TT电力接地系统安装SPD 197
7.8.5 IT电力接地系统安装SPD 197
7.9 电源SPD保护模块的内部结构 198
7.9.1 压敏电阻模块 198
7.9.2 气体间隙模块 200
7.9.3 压敏电阻与间隙串联组合模块 201
7.9.4 压敏电阻与间隙并联组合模块 201
7.9.5 压敏电阻与半导体管并联组合模块 202
7.9.6 二次保护式压敏电阻模块 202
7.10 电源SPD组合结构 203
7.10.1 单级并联SPD 203
7.10.2 多级并联SPD 204
7.10.3 多级串联SPD 205
7.11 信号SPD模式及结构 206
7.11.1 信号SPD的保护模式 207
7.11.2 信号SPD的结构与电路设计 207
7.11.3 信号SPD的参数要求 211
7.12 天馈线SPD 213
7.12.1 天馈线SPD的设计要求 213
7.12.2 天馈线SPD的分类 215
7.13 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的安装 215
7.13.1 电源SPD的安装 215
7.13.2 信号SPD的安装 219
7.13.3 天馈线SPD的安装 221
第8章 三相串联型电源防雷箱的设计 222
8.1 热脱离机构原理 223
8.2 压敏电阻的选型及配置 224
8.2.1 两级通流容量的配置 224
8.2.2 压敏型号的选择 224
8.2.3 压敏芯片配对 224
8.3 热脱离机构设计 225
8.3.1 脱扣弹片材料的选择 225
8.3.2 脱扣弹片上的热传导分析 226
8.3.3 脱扣弹片结构设计 227
8.3.4 低温焊锡的选择 228
8.3.5 热脱离结构整体设计 229
8.4 去耦装置设计 230
8.5 防雷箱电路设计 230
8.5.1 主电路设计 230
8.5.2 辅助电路设计 231

前言/序言

雷电灾害已经成为电子信息社会的一大公害,随着电子与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全社会对雷电灾害的认识与应对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防雷”已经被社会公众接受。在传统的雷电防护技术中,人类把注意力放在直接雷击防护上,认为雷电的防护只要安装一支避雷针(接闪竿)即可,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与古建筑上可以找到久远的佐证,即人类的直接雷击防护能力和水平在一千多年前已经不可小觑。富兰克林通过风筝试验及对雷电的认识,让这种雷击防护方法变成了一种可以规范的技术手段,让人类对雷电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人类从此进入了富兰克林避雷针时代。

远程电力的输送使得雷电灾害出现了新的形式,即不以直接接闪伤害为特征的雷击事故开始出现。雷电在闪击过程中,以不同形式向周围三维空间泄放能量,电、磁、光、声、热等都是雷电能量的体现。由于闪电的瞬发性,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端的形式出现,因此几乎每种形式的能量泄放都会造成雷电灾害。我们通常遇到的雷电灾害仅是电流触及物体形成的,也就是所谓的直接雷击。因此,当雷电灾害的承受对象不断增加,并且对雷电各要素的敏感性发生变化时,多种多样的雷电灾害便出现了。例如,输电线路对雷电电磁场的感应电压不能忽视,此时雷电防护的手段与方法便不再局限于接闪器,而需要通过新的装置来完成雷电过电压的防护,因此,高压避雷器开始出现。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众多的电子系统进入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全社会每年数以亿元计的雷电灾害损失来自低压电气系统与电子系统的雷电灾害损失。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已经成为目前防雷领域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也促使防雷技术向精细化防护的方向发展。

另外,雷电防护技术总是与材料的进步和器件性能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防护对象需要不同的防护方案,当技术方案确定时,选择和使用合适的防雷装置,就成为防护系统成败的关键。

本书从材料与器件的角度来描述在防雷工程中如何合理、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各种防雷器件和材料,达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防护目的。由于编者水平限制,书中不妥之处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在阅读过程中批评指正。

作 者

2017年3月



《雷电防护技术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与挑战》 内容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工程领域,伴随着高科技设备和精细化生产的普及,雷电的潜在破坏性日益凸显。从宏观的城市基础设施到微观的电子元器件,雷电的侵袭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包括设备损坏、数据丢失、人员伤亡以及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理解雷电的物理特性,掌握有效的防护策略,并将其精妙地融入工程设计与实践之中,已成为确保工程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石。本书《雷电防护技术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与挑战》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贴合实际的雷电防护技术视角。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防护措施,而是从科学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剖析雷电的形成机制、放电过程及其对不同类型工程结构的影响。我们将首先详细阐述雷电的电磁特性,包括雷击电流的幅值、持续时间、波形特点等关键参数,以及雷电产生的电磁感应、静电耦合等现象。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构建一切防护体系的必要前提。 接着,本书将聚焦于现代工程领域中最常见的几类应用场景,深入探讨雷电防护的关键技术。 一、 建筑与结构雷电防护 对于高层建筑、桥梁、大坝、输电塔等宏伟的结构物而言,雷电直接击中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本书将详细介绍传统和先进的接闪器系统,如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的应用原则、设计要点和安装规范。我们将深入分析滚沫球法、网格法、角度法等国际主流的接闪器保护范围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演示如何根据建筑物的几何形状、高度以及所处地理环境,精确确定接闪器的布局与数量,以最大程度地捕捉雷电,将其安全导入大地。 同时,本书也将重点阐述等电位连接和接地系统的核心理念及其工程实践。我们不仅仅局限于解释接地体的类型(如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环形接地体),更会深入探讨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接地体材料的选择、接地网的优化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接地系统有效地将雷电流泄放入地,同时抑制地电位反击的产生。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如岩石地、沙土地)或高腐蚀性环境下的接地工程,本书将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施工建议。 此外,书中还将涵盖电涌保护器的选型、安装与维护,包括如何根据被保护设备的耐压等级、雷电防护区域(LPZ)的划分,合理选择线路电涌保护器(SPDs)、信号电涌保护器,并讲解串并联安装的应用技巧,以有效遏制雷电感应过电压向设备内部的侵袭。 二、 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雷电防护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密集化程度极高,对雷电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加。本书将对低压配电系统、通信线路、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机房等场景下的雷电防护进行详尽的阐述。 我们将在书中详细讲解电涌保护器(SPDs)在这些场景中的具体应用。这包括但不限于:直流电源SPD、交流电源SPD、信号SPD(如数据线SPD、射频SPD)、以太网SPD等。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SPD的工作原理、防护效能,以及如何根据防护区域(LPZ 0A, LPZ 0B, LPZ 1, LPZ 2等)划分,进行多级防护的级联设计,实现从总入口到终端设备的全方位保护。书中将提供大量的图表和实际电路示意图,帮助读者理解SPD的连接方式以及如何有效发挥其泄放浪涌电流、抑制过电压的作用。 此外,本书还将重点关注屏蔽技术在电子设备雷电防护中的作用。我们将讲解金属屏蔽壳体、屏蔽线缆、屏蔽穿墙板等的作用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屏蔽设计,阻隔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对内部敏感电子元件的干扰。书中还会探讨电磁兼容(EMC)设计原则与雷电防护的协同关系,说明如何通过优化PCB布局、走线设计、滤波电路等,提升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进而增强其对雷电威胁的抵抗力。 对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系统等核心资产,本书将专门探讨其特殊的防护需求。我们将详细讲解冗余电源、浪涌抑制电路、数据线路的隔离防护、以及机房环境的等电位连接等综合性防护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三、 特殊工程领域的雷电防护 除了上述通用性工程,本书还将触及一些特殊工程领域的雷电防护挑战与解决方案。 石油化工与危险品储存设施: 在这些易燃易爆的场所,雷电不仅会造成设备损坏,更可能引发严重的火灾和爆炸事故。本书将重点介绍防爆区域的雷电防护设计原则,包括防爆型接闪器、特殊接地要求、静电接地与雷电接地的协同,以及火灾报警和抑制系统的连接防护。 航空航天与轨道交通: 飞机、动车组等高速交通工具的结构设计与雷电防护紧密相连。本书将分析这些移动目标在飞行或行驶过程中遭遇雷击的特点,并探讨其独特的防护设计,如金属外壳的整体屏蔽作用、内部设备的电涌防护、以及在停靠期间的接地措施。 新能源发电设施(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阵列): 这些设施往往暴露在开阔地带,雷击风险较高。本书将深入探讨风力发电机塔筒的接闪器设计、叶片的雷电防护、以及太阳能电池板阵列的汇流箱、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电涌防护技术,确保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 雷电防护的监测、检测与管理 雷电防护并非一次性工程,其有效性需要持续的监测、检测与维护。本书将引导读者了解先进的雷电监测技术,例如雷电定位系统(LLS)、雷电计数器等,帮助工程师评估雷击频度,为防护设计提供依据。 书中还将详细介绍雷电防护设施的定期检测规程,包括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接闪器连接的可靠性检查、电涌保护器的功能测试等。我们将强调检测报告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对防护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防护状态。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雷电防护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如何建立健全的雷电防护应急预案,如何对雷击事故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如何将雷电防护纳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之中,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形成闭环的管理。 五、 最新发展与未来展望 最后,本书将对雷电防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介绍。这可能包括新型接地材料的应用、智能雷电监测与预警技术、以及基于电磁兼容理论的更精细化防护设计等。通过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探讨,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雷电防护领域持续创新的思考,为应对日益复杂的雷电威胁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雷电防护技术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与挑战》力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分析的穿插,以及对工程细节的深入剖析,为工程师、技术人员、设计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份详实、可信赖的技术参考。本书旨在提升读者对雷电危害的认识,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护手段,从而在各自的工程实践中,构筑起坚实的雷电防护屏障,保障工程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户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我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潜在风险有着切身的体会,其中雷电无疑是需要高度警惕的一种。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防雷装置与器件》这本书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更系统、更专业的防雷知识,尤其是在野外作业时,如何有效规避和应对雷击风险,以及如何选择和安装适用的防雷装置。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防雷装置的分类、设计理念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设备类型下的应用策略。例如,对于一些便携式电子设备,是否有一些便携式的防雷保护方案?对于大型户外观测设备,又有哪些更为 robust 的防雷设计?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甚至包括一些应急处理的建议。另外,我也想了解一下,近年来在防雷技术方面有哪些新的发展和突破,比如纳米材料在防雷领域的应用,或者智能化的防雷监测系统等等,这些都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对于理解整个领域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标题《防雷装置与器件》立刻吸引了我,因为我感觉它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防护”机制的窗口。我平时对电子设备的使用非常依赖,但很少去思考它们是如何抵御意外的电涌和雷击等破坏性因素的。想象一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元器件,是如何在瞬间将巨大的能量引导走,从而保护了昂贵的电子元件,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剖析这些“器件”的设计原理和工作方式,比如它们在电路中扮演的角色,是如何通过材料、结构等方面的巧妙设计来实现功能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技术路线的防雷器件,例如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TVS二极管等,它们各自的特性、适用范围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选择依据。如果能有相关的图示或原理图来辅助说明,那就再好不过了,视觉化的呈现往往能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防雷”的“技术细节”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这些“器件”是如何在微观层面实现宏观的保护功能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封面色彩沉稳,带着一种科技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关于专业领域书籍。拿到手上,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有分量,印刷清晰,这一点对于阅读体验来说,确实很重要。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最近对电子产品的安全保护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防护措施。我记得以前家里装修,电工师傅就强调过要做好防雷措施,但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一直没怎么深入了解过。这本书的标题很直接,虽然我并不是专业人士,但“防雷装置与器件”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可能包含了从原理到具体应用的方方面面,应该能解答我很多关于电流过载、静电防护等方面的疑问。我比较期待的是,它能否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物理原理,毕竟我不是学理工科的,对于一些深奥的理论可能需要一些引导。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案例分析,或者不同类型防雷装置的优缺点对比,那就更好了,这样我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对市面上的一些产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防雷”这个概念有一个系统性的、宏观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

评分

我最近在为一个小型工作室选择办公设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就是电力安全。我了解到,雷雨天气可能对精密的电子设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迫切需要一些关于如何保护这些设备的知识。《防雷装置与器件》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非常实用,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哪些是真正有效的防雷措施,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的宣传。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能否清晰地解释清楚,究竟什么样的设备需要什么样的防雷保护,以及这些保护措施的成本效益如何。例如,一台普通的电脑和一台服务器,在防雷要求上是否会有显著的区别?我希望书中能给出一些针对不同预算和不同风险等级的建议。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如何检查现有电力线路和设备防雷状况的指南,那就太棒了。我还想了解一下,市面上常见的防雷插座、防雷箱等产品,它们的实际效果如何,购买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避雷指南”,我希望它能让我少走弯路,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保护我的数字资产。

评分

在电子工程领域,对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而《防雷装置与器件》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聚焦于解决电子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详尽的理论框架,解释电涌、瞬态过电压等现象的物理成因,以及它们对电子元器件可能造成的损伤机理。在此基础上,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各种防雷器件的设计哲学和工程实现,比如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器件的耐压、响应速度等关键参数,以及它们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布局和集成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简单的器件介绍,而上升到系统防护的层面,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多层次、协同工作的防雷保护体系。例如,它是否会讨论如何在PCB设计中就考虑防雷需求,或者如何对整个建筑物的电力系统进行防雷设计?我更看重的是,书中能否提供一些经过验证的工程实践案例,以及对未来防雷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比如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防雷技术又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