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百年科幻史话》:作者详尽地记录了中国科幻的发展史,为读者呈现出中国科幻蓬勃发展所走过的路程。同时,作者介绍中国科幻人物的中坚力量,精彩而丰富的介绍其人生经历与优秀作品。
      内容简介
   《中国百年科幻史话》:记录中国科幻史百年发展历程,讲述各位科幻名家的人生经历与写作过程,摘录部分优秀名家的代表作与成名作,对科幻新星的描述促进中国科幻蓬勃发展。本书使科幻历史的画卷丰富而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内容详实可考,历史性强。
     作者简介
   董仁威,男,1942年5月生,重庆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称“拼命三郎”,是个“杂”家。他是:①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和影响力很大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主要创始人之一,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创始人;②中国知名科普作家,著有《物种起源之谜》等科普著作90部;③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科幻文学及主流文学作家;④中国知名食品发酵专家、医药专家、营养专家、兰花专家、收藏专家等;⑤科普科幻社会活动家,曾担任过10年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著有 《水木科普文库》之《中国百年科幻史话》,《<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解读》,以及《70+开挂人生》。     
目录
   第一卷 大事记   1 
中国科幻大事记  2 
内地科幻初创期  2 
内地科幻发展期  8 
内地科幻成熟期  14 
内地科幻黄金期  26 
香港科幻大事记  50 
台湾科幻大事记 54 
海外华人科幻大事记  61  
第二卷 中国科幻人物长廊  67 
原生代(1902-1949)——中国科幻先驱者八仙  68 
中兴代(1949-1983)——中国科幻中兴代八贤  70 
新生代(1991-2000)——中国科幻新生代的十二根顶梁柱和 
中国当代科幻的“四大天王”  74 
更新代(2001-2010)——中国科幻更新代二十二颗明珠  78 
全新代(2010 年至今)——二十颗希望之星 87 
科幻的华人华侨兵团  95 
中国当代少儿科幻作家——十五员大将组成的强大方阵 98 
“科幻掘金人”——中国当代科幻的九大杰出编辑  105 
“指点迷津”的科幻评论家——中国当代科幻理论界的十二杰  110 
中国当代科幻的志愿者大军——中国当代科幻的六十九名 
“奉献者”  115  
第三卷 中国科幻名家评传  137 
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科幻大家刘慈欣评传  138 
奇人奇书——著名科幻大家韩松评传  165 
与吾同在——科幻大家王晋康评传  195 
中国言情科幻第一人——中国科幻新生代代表作家 何夕评传  209 
“科幻”的守护神——科幻理论家吴岩评传  226 
中国科幻之父——温文尔雅的儒者科幻大师郑文光评传  241 
两栖人——重文学流派科幻代表作家童恩正评传  263 
从“公主”到“灰姑娘”——科普式科幻代表作家 叶永烈评传  278 
双面人——重科学流派科幻代表作家刘兴诗评传 298 
从工程师到科幻作家——科幻大家王晓达评传 317 
天道酬勤——记《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社长杨潇  329 
科幻“掘金人”——《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的传奇人生  345  
第四卷 中国科幻百部精品故事梗概  357        
前言/序言
   2016 年,我担任董事长的时光幻象文化公司(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实体支撑单位)建起了中国第一家科幻博物馆——时光幻象科幻博物馆,对内开放后好评如潮。不过,我觉得这个博物馆内容单薄了一些,应有一些史料性的东西增添进去。2017 年初,我决定编一套《世界华人科幻大事记》,以及《世界华人科幻人物长廊》。我在担任群主的微信华人科幻圈公布了我的计划,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想不到,圈内的朋友反响强烈,迅速发来有关信息。吴岩、任冬梅、黄海、三丰、北星等朋友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我计划列入世界华人科幻人物长廊的传主也发来了他们的生平事迹信息和代表作品介绍。这万能的朋友圈啊!在一个月之内我就得到了我需要的几十万字第一手资料,这在前互联网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于是,《世界华人科幻大事记》和《世界华人科幻人物长廊》在我的助理阿贤的协助下,很快编写了。在微信朋友圈内广泛征求意见后,走进了“时光幻象”网站的网上科幻博物馆。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八事业部的张立红主任看了这两组文章后,立即敏锐地捕捉到它们的价值,同我协商出一部关于中国科幻史的著作。 
掂量了一下自己,我并非专业的科幻史研究者,我擅长的是为科幻作家写传记,曾先后为数十位中国几代科幻作家作传或写评论文章。所以我决定,把我几十年为中国科幻作家写作的传记,结合中国科幻史,汇集起来,写一部非学术性的《中国百年科幻史话》。通过讲中国科幻的故事,为中国科幻作家、为中国科幻事业鼓掌与欢呼,在促进中国科幻事业的繁荣上,尽一点绵薄之力。 
在此书出版之际,笔者向支持本书编著的华人科幻圈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笔者要特别感谢为本书编著提供重要资讯的吴岩、任冬梅、三丰、黄海、北星及本书《中国科幻人物长廊》一卷的传主。笔者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助理阿贤,他不仅协助我收集资料,还为本书第四卷《中国科幻百部精品故事梗概》写作整理了数十篇科幻小说故事梗概。笔者更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八事业部张立红主任和编辑石成琳先生,没有你们的努力,本书不可能这么快就顺利问世。 
董仁威 
2017 年 10 月 30      
				
 
				
				
					《星辰之下:从洪荒神话到赛博朋克,一部中国人脑海中的奇幻史诗》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长河中,除了浩瀚的史书、深邃的哲学和瑰丽的诗篇,还孕育着另一条同样古老而迷人的脉络——那便是根植于民族想象力深处,对未知宇宙、奇妙科技以及人类命运的永恒追问。这条脉络,蜿蜒曲折,时而隐匿于民间传说,时而闪耀于文人墨客的笔端,最终在近一个世纪的时代洪流中,汇聚成一片璀璨夺目的星海。《星辰之下》便是一部旨在勾勒这条奇幻想象脉络,探寻中国人脑海中关于“非现实”世界的演变与流转的史诗。  本书并非一部科幻小说的编年史,也不是对某个特定作家或作品的评论集。它所要做的,是深入剖析驱动中国人在想象力领域不断前行的深层动力。从远古时期,当先民们仰望星空,将日月星辰赋予神灵,将地裂山崩归结于巨人怒吼的洪荒神话时代开始,《星辰之下》便开启了这场跨越千年的思想漫游。在那时,神话是人类对宇宙最原始的解释,是对自身渺小与自然伟力之间关系的体悟。这些故事,虽然不以科学为名,却承载着早期人类对超越自身局限的渴望,对生命起源与归宿的朦胧思考,以及对不可知世界的敬畏。这些古老的叙事,如同埋藏在地下的火种,在后世的文化土壤中,不经意间便会点燃新的灵感。  随着文明的发展,知识的传播,以及外来思想的涌入,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逐渐深化。在古典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聊斋志异”里那些穿梭于人妖之间的情愫,看到了“西游记”里腾云驾雾的神通,看到了“镜花缘”里女儿国的奇思妙想。这些作品,虽然被归为志怪、神魔小说,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是对现实社会秩序的暗中挑战,是对权力与欲望的寓言式批判,更是对另一种可能性世界的探索。它们以超现实的笔触,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这些故事,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奇幻的平行宇宙,让读者在虚构的奇遇中,体验现实中无法抵达的境界。  进入近现代,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这个词,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关于未来的想象,关于新奇发明的憧憬,也逐渐找到了新的载体。早期接触到的西方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和“隐身人”,以其严谨的科学构思和宏大的叙事,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的奇幻”之门。这些作品,不再是单纯的神话或寓言,而是将科学的逻辑与想象力巧妙地融合,描绘出一个技术革新带来的光明未来。  《星辰之下》将着重探讨,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大众是如何接受并消化这些来自异域的奇幻想象的。我们探究,当“科学救国”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潮时,科幻文学如何被视为一种启迪民智、推动进步的工具。从最初的翻译作品,到本土创作者的模仿与创新,这段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探索。那些关于飞船、机器人、外星文明的描绘,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哲学思想产生碰撞与融合,又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语境下,演化出独特的本土特色。  本书将深入分析,那些在早期中国科幻萌芽阶段涌现的优秀作品,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认知条件下,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我们关注,作家们如何在有限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科学幻想;他们如何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古代的四大发明、哲学思想,融入到对未来科技的描绘中。例如,对“人工智能”的早期想象,是否会受到中国古代“机关术”的影响?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是否与中国古代“登天揽月”的浪漫情怀有所呼应?这些问题的探讨,旨在揭示中国式科幻想象的独特基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幻文学在中国经历了起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相对沉寂,到八十年代的蓬勃复兴,再到新世纪以来,科幻的“黄金时代”到来,《星辰之下》将梳理这条蜿蜒前行的道路。本书将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科幻创作所反映出的社会心态和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如何通过科幻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那些关于“星际旅行”、“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主题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时代变革的回应,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星辰之下》还将关注,科幻想象如何从文学领域,逐渐渗透到中国大众的文化意识中。从儿童读物的启蒙,到大众媒体的传播,再到电影、电视剧的改编,科幻的“语言”和“符号”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分析,那些经典的科幻设定,如何成为塑造一代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对“虚拟现实”的想象,如何影响了我们对数字世界的认知;对“赛博朋克”的描绘,又如何折射出我们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担忧与思考。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以一种人文主义的视角,审视科幻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不满足于仅仅列举作品和作家,而是试图挖掘隐藏在这些想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哲学观念和社会需求。为什么在中国,科幻常常带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为什么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常常伴随着对“人类主体性”的思考?为什么对“末日灾难”的描绘,往往引发我们对“集体主义”和“社会组织”的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中国人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文化传统之中。  《星辰之下》还将审视,近几十年来,中国科幻文学在国际舞台上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从刘慈欣的《三体》席卷全球,到王晋康、韩松等作家的作品被广泛翻译和研究,中国科幻已经不再是边缘的文学现象,而是成为了世界科幻版图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本书将探讨,中国科幻何以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脱颖而出,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哲学思考和文化基因,又给世界科幻带来了哪些新的启示。  总而言之,《星辰之下》将是一次深入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探险。它不是要讲述一个“中国科幻如何诞生”的故事,而是要揭示,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是如何用想象力去丈量宇宙、探索未来、定义自身。从神话时代的星辰大海,到赛博朋克时代的数字洪流,这部作品将带您一同穿梭于中国人脑海中那片从未停止闪烁的奇幻星辰之下,感受那些关于未知、关于可能、关于人类永恒追求的壮丽史诗。它将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想象、追逐星辰的人们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