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转型中的结构化牛市开始了。现在的牛市,已经不是原来的“配方”,更加不是原来的味道。而这一切,源自A股市场生态环境的改变,A股市场玩法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其实这一两年中已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发生。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开通,海外资金开始不断流入A股市场。海外资金对A股的价值投资理念,开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整个市场。而MSCI纳入A股的预期越来越明朗,由海外资金主导的这一轮行情,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知名财经评论家水皮擅长解读政策,分析大势,告诉站在浪尖的我们,如何继续顺势而行。
本书是“水皮杂谈”结集编排出版,延续“风”的线索,从股市动态、新闻热点切入以轻松幽默的风格,犀利透彻的评论资本市场,分析市场动向,更深入浅出地解析存在这市场背后的规律和哲学态度。
水皮,知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作为财经新闻界的元老级人物,1989年与中国知名报人丁望先生一起创办《中华工商时报》,随后负责主编《中华工商时报?新周刊》,拉开财经报纸进军“厚报时代”的序幕。
因其擅长以新闻手法解读经济方略,以专家视角点评财经事件而开办财经评论专栏“水皮杂谈”,文风犀利幽默、观察细致入微、评论入木三分,被誉为“股市鲁迅”。
著有《风生水起——水皮股市创富录》《御风而行——水皮财智启示录》等,品评中国股市,大受读者欢迎。
目录
TPP 踢了谁家的“小屁屁”?……2
钢铁业去产能刚刚开始……6
从“一带一路”到供给侧改革的潜台词是什么?……10
去产能之路道阻且长……14
黑天鹅,白天鹅,天空飘来五个字!……18
有一种加息叫央妈觉得……23
中国大牛市希望何在?减税,减税,减税!……27
春风杨柳十万里 雄安天下意如何?……31
注册制生米变成熟饭……34
告别非常态,加不加息不是问题!……38
第一章
02 风口浪尖——中国式投资启示录
第三章
反思:股灾会不会卷土重来?……44
前度“牛郎”今又来?……48
A 股功能首先是融资……52
新三板分层能否“点石成金”?……56
美股和A 股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哩?!……59
A 股的套路是世界上最长的路……63
谢百三真正担心的是什么?……66
天不时,地不利 “人和”行情替谁解套?……70
“二八”行情犹未了……73
股指期货“平反昭雪”……76
美元加息阴差阳错……80
MSCI,那都不叫事!……83
来赌!未来一定涨过5 178 点……86
一个谣言引发A 股的不能承受之重……89
第二章
“不差钱”未必是好事……94
地产调控这次牵住了牛鼻子……97
“三阳改三观”潮落总有潮起时……101
目 录03
第四章
除了你我为“地王”买单,还有谁?!……105
房地产已经成为迷心窍的“鬼”……108
“去杠杆”才是真正的“命门”……111
房地产税真的会导致房价暴跌吗?……115
“公”“共”思路决定出路……118
影帝冯小刚对赌华谊到底是个什么局……124
苹果业绩拐点突现,“大停滞”时代杞人忧天?……127
苹果会是下一个诺基亚吗?……131
万科之争击中管理层软肋……134
360“旅美”回归,周鸿祎王者归来?……138
汽车产能将过剩,多出的汽车卖给谁?……140
恒大能够“鲤鱼跳龙门”吗?……143
富士康要跑了?……148
大股东忽悠套路太深……151
04 风口浪尖——中国式投资启示录
第五章
第六章
人民币执黑先行机不可失……156
人民币还要看美元的脸色?……159
人民币暴跌!这些人特别不爽……162
人民币贬值 哪里是终点站?……165
欧洲央行卖美元买人民币?……168
为啥各国都在囤黄金?……171
假如王宝强是个“心机boy”……176
富人凭啥富?穷人为啥穷?……179
你的工资“被下降”了没有?……182
谁动了我的养老金……185
中国人一年吃掉多少包方便面?……188
香港保险是一块“唐僧肉”吗?……191
“美国制造”将取代“中国制造”?……195
“股神”赵薇怎么炒股?……198
目 录05
中国快递业,拿什么拯救你?……201
还能把钱放在P2P 平台上吗?……204
Apple Pay 是如何玩砸的?……207
明天,机器人会抢你的饭碗吗?……210
南非,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衰退的?……213
95 后真要成为啃老一族?……216
中国才是决定油价兴衰的老大!……219
可燃冰让石油、煤炭跌入“地狱”?……221
十年中,中国股市经历两次冲顶。
2007 年7 月,《水皮杂谈》发表文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中提出“满仓等待最后一次暴跌”,3 个月后,上证指数冲到6 124 点;2009 年2 月7 日,《水皮杂谈》发表《总理操心操到了点子上》,4 个月后,上证指数冲到3 478 点;2014 年9 月4 日,上证指数刚刚突破2 300 点,5 000 点就成了焦点话题,《水皮杂谈》发表文章《5 000 点是谁的“中国梦”》,并附上了7 年前的旧作《5 000 点是谁的青藏高原》。
我们希望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趋势分析,走在趋势之前,一直是我们的追求。幸运的是,十年来,我们的分析没有出现偏差。十年中,中国股市一路高歌猛进,在2004 年5 月创设中小板的基础上,2012 年5 月1 日又正式推出创业板,2014 年1 月24 日更是宣布新三板诞生,上市公司从十年前的1 500 家发展到今天的3 300 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更是多达13 000 家。
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正在建立。2017 年年中,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正式把中国纳入新兴市场指数,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启程,而此前的沪港通、深港通已经把内地和香港全面打通,一个A 股H 股的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
IPO 注册制渐行渐近。
中国股市融资的定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明确。流动性“脱实向虚”,股市其实是不堪冲击的受害者,而现在“脱虚向实”,股市又要承担直接融资的不能承受之重。这一届的股民注定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股民,A 股凤凰涅槃之路道阻且长。
十年间,中国的证监会主席换了四任,几乎成为中国政府中更换领导最频繁的正部级岗位。尚福林曾经因为股改的成功一度如日中天,但是很快又因为漫漫的熊市而被投资者忘得一干二净,“上涨幅度为零”却不胫而走。接替尚福林的是建行前董事长郭树清,曾经获得孙冶方奖。他大刀阔斧,革弊鼎新,在位时间不到两年,市场恨不得4 个工作日就出一份新规,其间力推银行股的蓝筹行情,可惜半途而废。接替郭树清的是他的同僚、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肖钢到任时正是新一届政府大展宏图之时,政策行情一触即发,国家牛、改革牛、杠杆牛、现金牛蜂拥而上。
融资融券、配资炒股让沪深两市放出2.4 万亿的历史天量,而清理违规资金造成的踩踏“千股跌停”一而再再而三,国家队救市又上演罗生门,熔断终于断送了肖钢的前程。接替肖钢的新一届证监会主席是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刘士余,受命于危难之中,风控意识强,执行能力强。上任之初,市场纷纷看好“牛市余”,而刘士余的不遗余力也的确换来了指数在3 000 点上盘整的有惊无险,IPO 的数量在2016 年的熊市超过了2015 年的牛市,代价是漂亮50 和要命3 000 的“劈叉”,上证50 不断创新高,创业板则不断创新低,刘氏的监管风格更是惊世骇俗。都说证监会主席是火山口,每一任主席都是胸怀壮志而来,无可奈何而去,刘士余有无可能创造奇迹,改变市场戏称的“留市愚”的命运?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给了我一剂“定心丸”。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性感到担忧,总觉得它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更加宏观、更加全局的视角,为我解读了这种波动背后的逻辑。作者在书中,将中国式投资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进行分析。他深入探讨了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文化特质以及历史进程,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投资市场的独特风格。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政策底线”和“市场底线”的分析。他指出,在中国的投资市场,政策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但同时,市场的自我调节和修正能力同样重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把握市场节奏的关键。他让我明白,市场的波动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很多时候,它是对不合理因素的一种“纠正”,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试探”。这本书让我不再对市场的短期下跌感到恐慌,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从容的心态去面对。我开始更加关注那些具有长期价值、并且能够承受短期波动的企业。它让我明白,投资的长远之道,在于选择那些真正有韧性、有生命力的企业,它们能够穿越风雨,最终抵达彼岸。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宏观智慧”,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拥抱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让我从一个“追涨杀跌”的散户,逐渐转变为一个更加理性、更加有策略的投资者。我曾经总是追逐市场上的热门话题,比如某个新能源概念、某个芯片技术,结果往往是买在高点,然后眼睁睁看着它跌落。这种经历让我感到非常挫败,也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投资能力。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之前的投资方式是多么的简单和幼稚。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中国式投资的“节奏感”。他强调,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需要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有时候,需要积极进取,抓住风口;有时候,则需要保持谨慎,等待时机。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我特别佩服作者对“情绪”在投资中的作用的分析。他指出,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往往是导致错误决策的重要原因。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情绪的影响尤为显著。他教导我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市场波动时保持冷静,如何做出基于理性分析的决策,而不是被市场的贪婪和恐惧所裹挟。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了我如何去分析股票,更教会了我如何去管理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的投资者。我开始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更加注重风险控制,不再仅仅追求短期的利润。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投资市场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既能创造财富神话,也能吞噬无数梦想。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揭开了这种“魔力”背后的神秘面纱。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他并没有使用艰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投资逻辑娓娓道来。我常常会被书中的某个观点所震撼,然后停下来反复思考,仿佛醍醐灌顶。我曾经对某些“一夜暴富”的故事感到好奇,也曾经对某些“一夜之间”的破产感到惋惜。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些戏剧性的结局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式投资的“双刃剑”效应,既能孕育出伟大的企业,也能在错误的引导下,造成巨大的损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泡沫”问题时的深刻见解。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所有热门概念都打上“泡沫”的标签,而是深入分析了泡沫形成的根源,以及泡沫破裂后可能带来的影响。这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识别潜在的风险,如何去规避那些过度炒作的概念。同时,书中也强调了“价值投资”在中国式投资中的重要性。虽然中国的市场充满了短期波动,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最终还是会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辨别价值的“尺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被低估的优秀企业。它让我明白,投资的长远之道,在于寻找那些能够穿越周期、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认知重塑”。我以前总觉得,投资就是一种“博弈”,是一场零和游戏,有人赚就有人亏。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投资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一面。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中国式投资的“创造性”和“赋能性”。他认为,中国的投资市场,不仅仅是在进行财富的转移,更是在推动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我被书中对新兴产业的分析所深深吸引。比如,作者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巨大潜力。他让我明白,投资不仅仅是“跟风”,更是要“识势”,要去发现那些能够引领未来趋势的产业和企业。我曾经对某些新兴产业感到困惑,不知道它们是否具有真正的投资价值,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评估一个新兴产业的生命力,如何去识别那些有潜力成为下一个“风口”的领域。同时,书中也强调了“价值创造”的重要性。它鼓励投资者去寻找那些真正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价格波动。这种“价值导向”的投资理念,让我对投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投资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财富增值,更是为了参与到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解,从“点”进入了“面”,再升华到了“体”。我之前可能只关注到某个具体的投资机会,或者某个热门的概念,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些“点”是如何汇聚成“面”,又如何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作者在书中,将中国式投资置于一个更加宏大的“生态系统”中进行审视。他深入分析了产业、金融、政策、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投资市场的独特生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产业生态”的分析。他指出,在中国的投资市场,很多时候,一个产业的兴衰,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与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甚至与相关的服务业、消费市场都息息相关。理解这种“生态关联性”,是做出明智投资决策的关键。他让我明白,投资并非简单的“选股”,而是要“选生态”,要去发现那些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系统性思维”,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入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让我明白,在中国投资,需要的是一种“全局观”,一种能够洞察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为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的解放”。我以前常常被一些固有的投资观念所束缚,比如“价值投资就是买便宜货”、“成长股就一定风险高”等等。然而,这本书却在很多方面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审视投资。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式投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他指出,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僵化的投资策略往往难以奏效,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投资方法。我被书中对“逆向投资”和“周期投资”的阐述所吸引。他让我看到,有时候,市场的“非理性”恰恰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而对于周期的理解,更是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的波动,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他让我明白,投资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调整、不断学习的过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解构式”的学习方法,让我能够将复杂的投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可管理的模块,然后逐一分析、逐一攻克。它让我不再害怕面对市场的变化,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自信的心态去迎接挑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并且能够应对变化、适应未来的投资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未知的迷宫中寻找出口,而作者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用他的智慧和知识,一步步为我指引方向。我之前对于中国投资市场的理解,常常停留在一些非常表面的层面,比如听说某个概念火了,就跟着去追逐,结果往往是“站岗”收场。这种被动的、盲目的投资行为,让我感到沮丧和无力。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投资背后有如此多的学问,如此多的“门道”。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客观。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会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个现象,比如一个行业的崛起,他会分析其背后的技术驱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甚至还会探讨它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风险。这种全面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避免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书中关于“周期”的论述,也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总觉得市场是无序的,但作者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市场周期性波动的规律。这让我不再感到市场是不可预测的,而是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的节奏,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我曾经对某些热门投资领域感到困惑,不知道它们是泡沫还是真正的机会,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辨别真伪的工具和思维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独立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投资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一种对复杂世界认知的升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宛如一股清流,冲刷着我对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的认知盲区。我一直对A股市场的波动性感到困惑,时而风生水起,时而跌入谷底,这种剧烈的情绪起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抛入了一个巨大的、无法预测的海浪之中。书名中的“风口浪尖”几个字,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渴望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投资市场会如此“惊心动魄”,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稳健的立足之地。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一个“定海神针”,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带领我一步步剥开这层层迷雾。他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独有的、甚至是有些“粗粝”的特质,比如政策的导向性、国企的改革、以及新兴产业的爆发力。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探讨这些宏观层面的力量时,并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遥不可及的大公司,而是我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甚至参与其中的一些企业和事件。例如,我曾亲身经历过某个互联网巨头的崛起,也目睹了它后来面临的挑战,这本书就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一切。它让我明白,这些“风口”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浪尖”之后的沉淀,更是充满了值得学习的经验教训。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理念,不再仅仅追求短期的暴利,而是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中国式的投资逻辑中,理解国家战略、把握时代脉搏、洞察人性弱点,同等重要。它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让我不再对市场的剧烈波动感到恐慌,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冷静、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
评分我一直认为,投资不仅仅是关于“钱”,更是关于“人”和“故事”。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作者在书中,用非常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资本市场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我曾经读过一些投资类的书籍,它们往往过于枯燥,充满了冰冷的数字和理论。但这本书却不同,它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投资决策的现场,感受到了投资者的喜怒哀乐。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造梦者”的描绘。他们是中国经济变革的先行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创造着财富的神话。然而,他们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的决策中也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投资的“人性化”一面。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投资决策背后,都凝聚着一个人的智慧、勇气、甚至是野心。它让我更加关注企业背后的创始人、管理者,以及他们的愿景和格局。我曾经对某些企业的快速崛起感到惊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承担的巨大风险。它让我明白,投资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故事之窗”,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立体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资本市场。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颠覆了我以往对投资的刻板印象。我曾以为投资是一场纯粹的数学游戏,是分析财报、计算市盈率、预测未来营收的严谨过程。然而,这本书却像是在我面前揭开了一个更加广阔、也更加复杂的图景。它让我明白,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土壤上,投资不仅仅是数字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人性、制度、文化和国家意志的博弈。我被作者对中国式投资逻辑的深刻洞察深深吸引。他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的投资理论,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市场独有的“潜规则”和“游戏玩法”。比如,书中对政策影响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很多时候,市场的风向并非完全由经济基本面决定,国家政策的微小调整,甚至一句口头上的风向,都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这种“自上而下”的影响力,在西方成熟市场中是相对较少的,但在中国,它却是塑造市场格局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书中对“人情”和“关系”在投资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感到非常真实。虽然这听起来有些“不那么纯粹”,但在现实中,很多项目的落地和企业的成长,确实离不开这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作者的叙述并没有褒贬,只是客观地呈现了这一现实,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副新的“透视眼镜”,能够穿透那些表面的数据和新闻,看到隐藏在市场波动背后的深层逻辑。我开始更加重视对宏观政策的解读,更加关注企业背后的“人”,更加懂得在风险和机遇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它让我明白,在中国投资,需要的是一种“接地气”的智慧,一种既能拥抱变化,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评分读书使人进步 读书使人快乐,一起进步 一起学习!
评分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就是觉得京东要求必须三秒之后才可以操作这个步骤,实在太烦人了。我复制粘贴不行吗?
评分不错,但文章内容有些陈旧
评分在读中,感觉没有前两本好,像是水皮老师文章的收集。
评分不错,内容和印刷质量都不错。
评分在一起就好了?这么些天我们都不。你是不是
评分好评,大品牌,值得期待,京东服务超出你的想象,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是不错的,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给予了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