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瓷图谱

历代名瓷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项元汴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瓷器
  • 中国陶瓷
  • 艺术
  • 收藏
  • 历史
  • 文化
  • 古董
  • 名瓷
  • 图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06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833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收藏家、古玩爱好者、传统艺术爱好者、有文化品味需求者
本书是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瓷器文化与艺术智慧,先由项元汴先生第yi次尝试总结并归纳毕生所见所得,再由英国人卜士礼先生翻译并跨越空间限制的传承于欧洲,后有郭葆昌先生曾为之校注。本版本是基于卜士礼先生的英文版的中译版,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瓷器文化在跨越时间和空间后的历史和艺术底蕴。这不单单是一本图文精美的书,还是一本值得深度细读的图书。

内容简介

明项元汴撰。介绍作者生平所见所藏朱元明渚窑名瓷83器,并一一为之图解,图施彩绘,区分类聚,勒成十册。本书基于英国卜士礼对于该书的解释说明进一步叙述中国瓷器概况。

作者简介

项元汴,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工绘画,兼擅书法,造诣极深。本书中图片概由其描绘所呈,别致而有感染力,可见其对古瓷的理解与艺术修养之精深,历经四百多年后仍为世人所喜爱。1868年1月,英国医生卜士礼,前往北京担任英国驻华使馆医师,并兼任京师同文馆医学教习。他在中国居住长达32年,期间不仅精通了中文,还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艺术、钱币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论文。1900年退休后回到英国,此后出版了《中国美术》(Chinese Art,1905年-1906年)、《中国瓷器》(Chinese Porcelain,1908年)、《中国陶瓷图说》(Description 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1910年)等著作,并翻译了明代收藏家项元汴先生的《历代名瓷图谱》。

精彩书评

本版本是基于卜士礼先生的英文版的中译版,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瓷器文化在跨越时间和空间后的历史和艺术底蕴。这不单单是一本图文精美的书,还是一本值得深度细读的图书。

目录

1
TING YAO of the Sung dynasty.
Copy of an ancient Sacrificial Vessel of Wen Wang.
宋定窑仿古文王鼎

2
KUAN YAO of the Sung dynasty.
Copy of an ancient T’ao-t’ich Sacrificial Vessel.
宋官窑仿古饕餮鼎

3
Purple TING YAO of the Sung dynasty.
Copy of an ancient Sacrificial Vessel engraved with cicada designs.
宋紫定窑仿古蝉文鼎

4
TING YAO of the Sung dynasty.
Ancestral Vessel with monsters’ heads and band of scroll design.
宋定窑仿古兽面雷文彝

5
KUAN YAO of the Sung dynasty.
Incense Burner with loop handles and manmillated feet.
宋官窑冲耳乳炉

6
HSUAN YAO of the Ming dynasty.
Antique Censer with fish-shaped handles decorated in deep red with ruddy clouds melting in the sunat dawn.
明宣窑积红朱霞映雪鱼耳香炉

7
HUNG-CHIH YAO of the Ming dynasty.
Small Incense Burner shaped as an archaic ‘oak basket’.
明弘治窑象篮小鼎

8
KUAN YAO of the Sung dynasty.
Ink Palette inscribed with an augury of great peace.
宋官窑太平有象砚

精彩书摘

这套图谱,在引起我注意之前,曾经被带到尊敬的冯.布兰德阁下府上。他是著名的远东事务专家,担任过德国外交部驻北京公使。他当时就认识到这套画册是中国瓷器艺术史的重要文件。赫尔.冯.布兰德虽然没有即刻买下这套图谱,却委托一位名字是李澄远的中国画家精心描募了一套复制本。据说,画师李是北京遣使会的信徒,同时他也给自己复制了一份,图谱上的插图和文字都十分完整。之后,毫无疑问,他又依据此复制本,为许多欧美的,以及本国的收藏家临摹复制了这套画册。我在回北京的时候,也有幸从他那里得到一套复制本。证据就是,画师在封面(P.34)提写的,当时皇帝的年号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我的朋友F.布林克利船长一定也从同样的源头得到过一套。这位船长从事“中国的陶瓷艺术”②的专项研究。李画师为船长提供了十一张彩色插图。我们这位技术精湛,人又聪明的画师是这 方面的权wei。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为传教士A.Favier关于北京的书③做过许多其他工作,很明显这本书里有好几幅插图是来自于那套图谱的,虽然他没有明说。
《历代名瓷图谱》是一部集结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的权威著作。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原始陶器萌芽,到明清时期高度繁荣的各个历史阶段,各个窑口、各个朝代的代表性瓷器。 本书的编纂,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立体而生动的中国陶瓷发展全景图。每一件收录的瓷器,都经过精心挑选,力求其代表性、历史性和艺术性。从早期粗犷朴拙的彩陶,到唐代雍容华贵的唐三彩,再到宋代追求极致釉色与造型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以及元代青花瓷的崛起,明清景德镇窑的辉煌,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在内容呈现上,《历代名瓷图谱》注重细节的刻画。对于每一件瓷器,我们不仅提供了高清晰度的实物照片,还配以详细的文字描述。这些文字内容涵盖了瓷器的时代背景、窑口特征、造型特点、釉色变化、纹饰寓意、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例如,在介绍宋代汝窑时,我们会深入剖析其独特的“雨过天青”釉色是如何烧制而成,其素雅的造型又为何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讲解元青花时,我们会对其钴蓝色料的来源、晕染技法以及龙纹、缠枝莲纹等经典纹饰进行细致解读,并探讨其在东西方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特别强调了陶瓷的文化内涵。瓷器不仅仅是精美的器物,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审美情趣的载体。《历代名瓷图谱》力求挖掘瓷器背后的故事,例如,它会介绍特定时期瓷器的使用场合(如宫廷御用、文人雅玩、民间生活),特定纹饰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以及瓷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 为了增强本书的学术性和参考价值,《历代名瓷图谱》在资料考证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广泛参考了国内外重要的陶瓷研究文献、考古发现资料以及著名收藏家的珍藏。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多位资深的陶瓷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博物馆专家组成,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确保了书中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本书的受众广泛,无论您是陶瓷收藏爱好者,还是历史文化研究者,抑或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对于爱好者而言,本书是了解和鉴定名瓷的绝佳参考;对于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深入的分析视角;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中国美学之旅。 《历代名瓷图谱》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创造力的颂歌。它以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当前市场上在系统性、权威性、全面性方面的空白,必将成为中国陶瓷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通过翻阅本书,您将与中国最杰出的陶瓷艺术品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的读者。《历代名瓷图谱》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能够透过精美的瓷器,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百态。书中对不同时期瓷器在宫廷、文人雅士书房、甚至寻常百姓家中的使用场景的描绘,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生动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唐三彩的介绍,那些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繁荣开放的唐朝,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活力与包容。而书中对元代青花瓷的解读,也让我联想到那个充满异域风情和商业活力的时代,那些精美的瓷器,很可能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商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瓷器的图谱,更是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活方式的生动写照。它让我明白,一件小小的瓷器,也能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我常常会想象,那些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是如何欣赏和使用这些精美的瓷器的,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审美是怎样的。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具象。

评分

我是一名海外华人,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历代名瓷图谱》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连接我与故土的情感纽带。每次翻阅,都仿佛回到了童年时期,那些在老家看到的,或者在博物馆里惊鸿一瞥的中国瓷器,又重新鲜活起来。书中收录的瓷器种类繁多,从北方的耀州窑,到南方的龙泉窑,再到江西的景德镇,几乎涵盖了中国瓷器发展的各个重要产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越窑秘色的介绍,那种“千峰翠色”的釉色,至今仍是我心中最美的色彩之一。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是何其博大精深,又是何其富有创造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器物,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审美和智慧的结晶。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地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也让我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属感。我常常会把这本书分享给我的外国朋友,向他们介绍中国瓷器的魅力,也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闲暇之余,我喜欢阅读一些关于历史、艺术类的书籍,而《历代名瓷图谱》这本书,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让我感到欣喜的一本书。它的内容丰富,图片精美,讲解也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明清时期景德镇彩瓷的介绍,那些色彩斑斓的珐琅彩、粉彩,以及精细的构图和生动的人物故事,都让我赞叹不已。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皇宫内院,亲眼目睹这些稀世珍宝的诞生。书中对青花瓷的演变也讲得非常到位,从元青花的浓郁奔放,到明永乐、宣德的青花发色纯正,再到清康熙的翠毛蓝,每一种都各有特色,耐人寻味。我常常会一边翻阅,一边回忆起年轻时在博物馆里参观的经历,当时虽然对瓷器了解不多,但那些精美的器物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匠人精神和民族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在静静地分享着它所知道的关于瓷器的故事,让我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器物有着长期研究的学者,我对各类考古报告和学术专著都有涉猎。然而,《历代名瓷图谱》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片和文字,而是将每一件瓷器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深入解读。书中对不同时期瓷器的造型演变、釉料配方、烧制工艺、纹饰题材以及社会功能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作为佐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问题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给出了充分的论据,这对于我们这些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收录的瓷器品类非常齐全,从宫廷御用瓷到民间日用瓷,从单色釉到青花、彩绘,几乎涵盖了历代瓷器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一些罕见的珍品,能够在此书中一睹真容,实属幸事。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许多学术研究上的空白,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瓷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甚至可以将这本书作为我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引导学生们从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层面去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认同的海外青年,我一直努力寻找能够连接我与中华文明精髓的途径。《历代名瓷图谱》这本书,对我而言,便是一份珍贵的文化礼物。它以一种直观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历程。书中收录的每一件瓷器,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它们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明代青花瓷的介绍,那些钴蓝色的线条,在洁白的瓷胎上勾勒出的奔放图案,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无论是洪武的雄浑,永宣的典雅,还是成化的细腻,每一种风格都让我赞叹不已。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制造”在古代所达到的非凡成就,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常常会将这本书中的图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向我的外国朋友们介绍中国瓷器的魅力,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初次翻开《历代名瓷图谱》,我便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历代瓷器发展脉络的著作,而这本书无疑是我的不二之选。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千年瓷器的辉煌成就娓娓道来。每一页都承载着匠心独运的工艺,诉说着历史的变迁。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雏形,到宋代五大名窑的极致风华,再到明清彩瓷的争奇斗艳,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瓷器发展长卷。书中收录的大量高清图片,不仅展现了瓷器本身的造型、釉色、纹饰,更传递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审美意境。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细节的呈现,无论是釉面的开片纹理,还是器物底部的款识,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那温润的触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无数位伟大的工匠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交流。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沉浸在某一朝代的瓷器之中,想象着它们在当时的宫廷、文人雅士的书房、甚至市井百姓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任何枯燥的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瓷器的图录,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美学、工艺史、甚至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制造”在古代所达到的巅峰高度,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充满了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我对色彩、线条和构图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历代名瓷图谱》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本视觉的盛宴。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和高质量的拍摄,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清晰可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釉色的呈现,从宋代雨过天青的淡雅,到钧窑的窑变瑰丽,再到清代洋彩的鲜艳夺目,每一种色彩都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独特的生命力。同时,书中对器型的把握也十分到位,无论是典雅的梅瓶,还是庄重的琮式瓶,亦或是精巧的碗盘,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精妙之处。我常常会从中汲取灵感,思考如何将这些古典的元素融入到现代的设计中,如何让现代设计也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书中对纹饰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那些龙凤呈祥、花鸟鱼虫、山水人物,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构思。我甚至会把书中的一些纹饰元素作为我的设计素材,进行再创作。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瓷器,更是关于中国古代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对于任何一个从事视觉艺术领域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库。

评分

我对宋代瓷器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尤其是对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更是情有独钟。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名窑历史、工艺和艺术特点的著作。《历代名瓷图谱》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愿望。书中对汝窑的温润内敛,官窑的端庄古朴,哥窑的冰裂纹理,定窑的白瓷如玉,以及钧窑的窑变色彩,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述和精美的图片展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件瓷器背后故事的挖掘,无论是其烧造的环境,还是在当时社会的地位,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立体的画面。我常常会花上好几个小时,仔细研究书中关于汝窑青瓷的釉色变化,那如同雨后初霁的天空般的色彩,总是能带给我宁静和遐想。对于哥窑的冰裂纹,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那些看似随意的裂纹,背后所蕴含的精湛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和品味那个时代的极致之美。

评分

我是一名高中生,平时对历史和艺术都比较感兴趣,但接触到的资料相对零散。偶然的机会,我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了《历代名瓷图谱》,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古代艺术的认知。以前觉得陶瓷艺术离我们很远,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一直都环绕着如此璀璨的文化遗产。书中对各个时期瓷器的介绍,都配有非常生动的插图,而且文字说明也很好理解,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宋代四大名窑的介绍,那些青瓷、白瓷、黑釉瓷,每一种都美得让人窒息。我甚至会对照着书中的图片,在博物馆里寻找那些相似的瓷器,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无比兴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艺术不仅仅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历史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许多设计和审美,都可能源于古代的智慧。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浓厚兴趣,让我更加主动地去了解那些辉煌的年代,那些伟大的工匠。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接触古董收藏不久的新手,原本对瓷器知之甚少,常常在各类拍卖会或者古玩市场感到无所适从。偶然间,我的朋友向我推荐了《历代名瓷图谱》,他说这本书是入门的绝佳教材。读完之后,我深有同感。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了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瓷器。每一种瓷器都有详尽的文字说明,不仅介绍了其历史背景、工艺特点,还重点突出了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更难得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精美图片,这些图片不仅高清,而且角度多样,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瓷器的器型、釉色、纹饰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的介绍,那些温润如玉的釉色,精致的开片,以及充满禅意的器型,都让我心驰神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从器型、釉色、胎质、纹饰等多个方面去辨识和欣赏一件瓷器。以前我只是觉得它们很漂亮,现在我能理解它们漂亮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对瓷器的热爱日益增长,也让我对未来的收藏之路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了博大精深的瓷器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