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天下古画集于一身的乾隆帝,倡导开展了视野广阔的仿古绘画活动。这些仿古画作,力图在旧有范式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图样,既有古画底蕴,又有化用升华;既蕴涵审美趣味,亦体现帝王意志。
“大清乾隆仿古”,犹如一则标语,带领着乾隆朝画院的仿古绘画风潮,明确体现出仿汉文化之“古”的观念。仿古绘画活动虽以仿“古”为表现形式,却体现了乾隆朝“今”之现实,是古与今的完美结合。
让我们跟随这一件件饱含趣味与意涵的乾隆朝仿古画作,去窥看时空隧道中那曾经鲜活的人与事,去进行一场艺术史的古今穿越……
赵琰哲,一九八三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专业,二〇一三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从事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图书出版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明清绘画史、书画鉴藏史、宫廷艺术史、近现代美术史。多次参加故宫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并演讲。
引言
第一节 学术史中的清乾隆朝仿古绘画
第二节 不值得称道的画作?
第三节 乾隆朝仿古绘画的研究路径
第一章 乾隆朝仿古绘画活动?
第一节 仿古画作的数量与比例
第二节 仿画活动的不同时段
第三节 仿古绘画的类别
第二章 文士、菩萨与皇帝——乾隆帝仿古行乐图中的自我表达?
第一节 皇帝与文士
第二节 皇帝与菩萨
第三节 仿古行乐图中的虚构与真实
第四节 多重身份的拥有与表达
第三章 实景、图画与天下——?倪瓒(款)《狮子林图》及其清宫仿画研究
第一节 借问狮子林——图画的入藏与园林的隐匿
第二节 图与景的相遇——园林的寻访及图画的临仿
第三节 一经数典——京师狮子林园的仿建与《狮子林图》的仿绘
第四节 好古之崇情——狮林景致的变换及乾隆帝对倪瓒的偏爱
第五节 移天缩地在君怀——乾隆帝对天下景观的拥有
第四章 节令、灾异与祈福——乾隆朝《三阳开泰图》仿古绘画的趣味与意涵
第一节 泰平岁值泰平春——《开泰图》的画意来源及造型参考
第二节 初日初春恰合宜——“岁朝春”与《开泰图》
第三节 作歌敬志神禹神——仿古与水患
第四节 谁对天气负责?——皇帝与灾异的关系
第五章 怀抱古今——乾隆帝的仿古观念与仿古实践
第一节 西洋气与中国风——仿古绘画的风格
第二节 仿古画的临摹方式、临仿对象与功能用途
第三节 乾隆朝内府收藏与仿古绘画的关系
第四节 大清乾隆仿古——乾隆帝仿古观念的形成
第五节 汉文化之古
第六节 怀抱观古今
附录1 乾隆朝现存仿古书画一览表
附录2 乾隆朝仿古绘画活动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完《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意气风发的乾隆盛世,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进行了一场令人心驰神往的探险。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乾隆朝画家们如何巧妙地借鉴、传承与创新古代绘画技法和题材。书中对于“仿古”这一概念的解读尤为深刻,它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是将前人的智慧内化为己用,并在此基础上注入时代精神与个人创造力。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几位代表性画家的细致分析,通过对他们作品风格、笔墨特点、色彩运用乃至题材选择的深入剖析,我得以窥见乾隆朝艺术界活跃的学术思潮和多元化的审美趣味。例如,书中对哪位画家如何将唐代山水画的宏伟气势与宋代文人画的笔墨意趣融为一体,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让我对“古”与“今”的融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大量引用了当时的文献资料,如画论、书信、奏折等,这些一手材料为作者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沉浸和真实。仿佛亲身置身于当年的画室,聆听大师们的教诲,感受他们创作时的激情与思考。书中对于乾隆朝宫廷绘画与文人绘画之间相互影响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以往我总觉得宫廷绘画与文人绘画泾渭分明,但本书清晰地展示了两者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借鉴,共同构成了乾隆朝绘画的辉煌图景。这种细腻而宏观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那个时代艺术生态的理解。
评分《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以及艺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命力。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将“仿古”描绘成一种单调的模仿,而是展现了其背后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内涵。乾隆朝作为一个文化集大成者,它对前代艺术的吸收和借鉴,既有官方的推崇,也有民间艺术家的自觉追求。书中对宫廷绘画中的“仿古”现象,以及文人画领域中“仿古”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复古”思潮的探讨所吸引。在经历了前代的一些动荡和变革之后,回到传统,从中寻找力量和方向,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而乾隆朝的“仿古”绘画,正是这种思潮在艺术领域的集中体现。然而,作者并没有将此简单地归结为“守旧”,而是强调了其内在的创造性。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我看到画家们是如何在借鉴古人的同时,注入新的生命力,使这些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
评分阅读《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的过程,就像是在品鉴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微涩,细品则甘醇悠长,回味无穷。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多样,有时如同学者般严谨细致,对每一处笔触、每一抹色彩都刨根问底;有时又如同评论家般敏锐犀利,对“仿古”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进行深刻剖析;有时甚至如同诗人般浪漫写意,描绘出那些画作所传达的意境与情怀。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仿古”背后驱动力的探讨,他不仅分析了皇帝的审美趣味和政治需求,更深入挖掘了画家个体在创作中的思考和实践。书中对几位具体画家的个案研究,就像是为我打开了几扇小小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技艺如何精进?他们的灵感从何而来?他们如何看待“古”与“今”的关系?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解答。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仿古”,并非是艺术家们“无米之炊”,而是一种胸怀古今、融汇中西的智慧体现,是中国艺术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评分《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古代艺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座宝藏。作者的文字流畅而不失学术严谨,将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妙的举例,变得活泼有趣,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绘画作品的解读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画面元素,而是深入到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历史事件,甚至是画家的个人心境。当我读到书中对某幅仿古山水画的分析时,作者不仅指出了它在笔法、构图上借鉴了哪位古代大师,更进一步解释了为何在乾隆朝会出现对这种风格的推崇,这种推崇又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何关联。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读,让我对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书中关于“摹古”与“化古”的区分,也让我茅塞顿开。以往我常常混淆这两个概念,认为仿古就等于模仿,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化古”是将古人的技法、精神内化于心,再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书中关于乾隆朝画师如何在借鉴古人的同时,加入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创作出既有古韵又不乏时代精神的作品,令我十分感动。这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传承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古代绘画发展脉络的全新窗口。作者的研究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将“仿古”仅仅看作是一种风格上的追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策略,一种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构建和确认。在那个东西方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中国绘画如何在新旧交融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如何在新兴的审美需求下寻求发展,这些都是作者着力探讨的问题。书中关于宫廷画师如何在接受西方透视法、光影处理等技法的同时,依然保持中国绘画的传统笔墨韵味,这一点令我印象尤为深刻。这表明,所谓的“仿古”,并非是对外部世界的全然拒绝,而是在坚守自身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对外部世界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作者通过对大量宫廷绘画和文人画作品的细致比对,揭示了这种“中西结合”的努力是如何在乾隆朝的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捕捉,例如某位画家在临摹古画时,如何巧妙地在构图上进行调整,以适应当时的审美偏好;或者在用色上,如何将传统青绿山水的鲜亮与文人墨戏的淡雅相融合。这些细节的分析,使得整本书的研究更加生动、翔实,也更加令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们理解清代中期中国绘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仿古”现象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和历史动因。乾隆皇帝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对艺术的品味和倡导,对“仿古”风尚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通过分析皇帝的收藏、题跋以及对宫廷画师的指导,勾勒出了一个以皇帝审美为核心,并辐射至整个艺术界的辐射链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仿古”风格是如何被纳入乾隆朝的艺术体系的。比如,对南宋院体画的借鉴,如何演变成更为细腻、典雅的宫廷画风;对明代吴门画派的继承,又如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使得“仿古”不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作者还探讨了“仿古”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如何帮助画家们在技巧上精进,在精神上获得启迪。通过临摹古人的经典之作,画家们得以掌握精湛的笔墨技巧,领悟前人的艺术精髓,从而为自己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像一位武术宗师,在教授弟子时,会先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功,再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自创绝学。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仿古”并非守旧,而是一种积极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艺术精神生生不息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娓娓道出,让我沉醉其中。作者在论述乾隆朝仿古绘画时,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一点非常重要。经济的繁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催生了更加多元化的艺术需求。书中提到,乾隆朝的商品经济发展,使得书画的流通更加广泛,私人收藏也日益兴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画家们在技法和题材上的探索,也为“仿古”风格的流行提供了土壤。我被书中对于“古”的解读所吸引。在这里,“古”并不仅仅是古代的某一个朝代,它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包含了历代大师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乾隆朝的画家们,通过对这些“古”的汲取,试图在新的时代重新找回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和认同。书中对乾隆朝文人画的发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在宫廷“仿古”风盛行的同时,文人画也以其独特的姿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加个性化、自由化的倾向。这种“宫廷与文人”的双线并行,共同构成了乾隆朝绘画的丰富图景,让我对那个时代艺术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远远超出了对绘画史的简单梳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作者在解读“仿古”现象时,并没有回避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保守倾向,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例如,在经历了明末的动荡和思想的解放之后,为何在乾隆朝又会出现一种相对回归传统的艺术风尚?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认为这既有统治者维护文化正统的需求,也反映了一部分士人心中的一种文化焦虑,他们希望通过回归传统来寻找精神的寄托和认同。书中对仿古绘画中所蕴含的“雅趣”、“文心”的论述,也让我深有体会。这些仿古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士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它们所追求的,往往是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意境,是对理想人格的寄托。作者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读,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灵魂,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题画诗”的分析,这些诗句往往与画作内容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含蓄隽永的艺术氛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承,并非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种“师其意,而非师其迹”的创造性转化。作者在《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中,通过对大量史料和绘画作品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乾隆朝画家们如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意境”的论述。仿古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不仅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其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往往是古今情怀的融合,是艺术家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书中对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仿古山水画的解读,让我得以窥见画家们是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色彩的冷暖明暗,来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的艺术氛围。这种对“意境”的追求,是贯穿中国传统绘画始终的重要主题,而在乾隆朝,通过“仿古”这一途径,这种追求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
评分《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传承的深厚底蕴和旺盛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将“仿古”视为一种僵化的程式,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书中对“仿古”技法在不同画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领域,画家们是如何根据各自的特点,巧妙地借鉴古人的笔墨,又如何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几幅具体的仿古作品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剖式”分析。作者通过放大图像,逐一指出其中的笔墨痕迹、设色运用、构图安排,并将其与原典作品进行对比,清晰地展现了画家在“仿”与“不仿”之间的微妙之处。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深感钦佩。书中还探讨了“仿古”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为了技艺的精进,更是为了承载和弘扬一种文化精神,一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自豪。这种解读,让我对“仿古”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上升到了文化自觉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