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紀中國文學爭議作品書係”所審視的是整個20世紀中國有爭議的文學作品記錄瞭中國文學從近代走嚮現代、從現代走嚮當代的驚濤駭浪的百年曆程。
2.本輯推齣4本,全部為小說作品。20世紀的中國文學是在不斷的爭議中成長繁榮的。從這個視角而言,沒有爭議便沒有文學。
3.《20世紀中國文學爭議作品書係: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每篇爭議作品的後邊,均附有“述評”,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爭議雙方的代錶人物或主要觀點、爭議的影響以及如何看待這些爭議,等等。
4.在每本書的“前言”裏,梳理並描述這一曆史時期爭議作品的概況、特點,為讀者認識這一特定文學時期及其爭議作品,提供相應的閱讀和智力支持。
《20世紀中國文學爭議作品書係: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所選中短篇小說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爭議作品的代錶作,包括盧新華的《傷痕》、金河的《重逢》、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五部名傢名篇。
張賢亮,男,國傢一級作傢、收藏傢、書法傢。1936年生於生於南京,江蘇盱眙縣人。立體文學作品:鎮北堡西部影城、老銀川一條街。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作,1955年從北京移居寜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錶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 長達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後創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傢之一。
可怕的不是墮落,而是墮落的時候非常清醒。
——張賢亮
天賦就像深藏在岩石底下的寶石,沒艱苦的發掘,精心的雕琢,它自己不會發齣光彩來。
——張潔
幼年時父母的慈愛,童年時好奇心的滿足,少年時榮譽心的樹立,青年時愛情的熱戀,壯年時奮鬥的激情,中年時成功的喜悅,老年時受到晚輩敬重的尊嚴,以及暮年時迴顧全部人生毫無悔恨與羞愧的那種安詳而滿意的心情:這一切,構成瞭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
——禮平
壹 // 傷 痕
夜,是靜靜的。黃浦江的水在嚮東滾滾奔流。忽然,遠處傳來巨輪上汽笛的大聲怒吼。曉華便覺得渾身的熱血一下子都在往上沸湧。於是,她猛地一把拉瞭小蘇的胳膊,下瞭石階,朝著燈火通明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傷 痕 ……………………………………… 盧新華/002
重 逢 ……………………………………… 金 河/016
晚霞消失的時候 …………………………… 禮 平/037
貳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啊!世界上最可愛的是女人!但是還有比女人更重要的!女人永遠得不到她所創造的男人!有一個小蟲子在牆角沙沙地爬。啊,春天來瞭!再有一個月便是清明。我是不是要迴到她身邊來領受祭奠呢?好大好圓的月亮啊!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 張賢亮/170
愛,是不能忘記的 ………………………… 張 潔/355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張賢亮
《唯物論啓示錄》之一
我多少次想把這一段經曆記錄下來,但不是為這段經曆感到愧悔,便是為覺察到自己要隱瞞這段經曆中的某些事情而感到羞恥,終於擱筆。自己常常是自己的對立麵。陽光穿窗而入,斜暉在東牆上塗滿燦爛的金黃。停留在山水軸上的蛾子驀地飛起來,無聲地在屋裏鏇轉。太陽即將走完自己的路,但她明日還會升起,依舊沿著那條亙古不變的途徑周而復始;蛾子卻也許等不到明天便會死亡,變成一撮塵埃。世上萬韆生物活過又死去,有的自覺,有的不自覺,但都追求著可笑的長生或永恒。而實際上,所有的生物都獲得瞭永恒,哪怕它隻在世上存在過一秒鍾。那一秒鍾裏便有永恒。我並不想去追求虛無縹緲的永恒。永恒,已經存在於我的生命中瞭。
永恒是什麼?那其實是感覺,是生命的波動。
稍縱即逝的、把握不住的感覺,無可名狀的、不能用任何概念去錶達的感覺,在時間的流程中,終於會沉澱下來,凝成一個化不開的內核,深深地埋藏在人的心底。而人卻無法去解釋它,因為人不能認識自己。不能認識的東西,就有瞭永恒的意義;永恒,是寓在瞬息中的。我知道,我一刹那間的感覺之中,壓縮瞭人類亙古以來的經驗。
太陽即將沉落,黑夜即將來臨。即將來臨的還有那個夢。那個夢也許是那個內核的外形。
……蘆葦在路邊沙沙作響。路邊的排水溝裏潺潺地流淌著清水,一碧到底,如山泉,如小溪。兩三寸長的小鯽魚一群群地聚在溝邊綠茸茸的水草底下,時不時露齣它們黑色的小脊背,或如點點光斑那樣閃現齣它們銀色的小肚皮。四處是黃色的陽光,空間既廣袤又沉寂。溫順的土路上印著深深的車轍,像兩條凹下去的鐵軌。我在路當中走著,腳步既滯重又輕盈。一會兒,腳下的浮土緩緩地騰空而起,像清晨的霧氣,使一切都變得迷濛而柔軟。我仍然沿著車轍朝前走。感覺到我有奇異的視力,能透過濃密的黃塵看到我意識下麵的東西。我似乎看到瞭一隻貓:灰色的,夾著白色的條紋。它弓著背警惕地站在前麵,前腿和後腿分彆跨在車轍兩邊,目光炯炯地盯著我,好像隨時都想逃跑。
那是“我們”丟失的貓,我知道。
忽然,貓不見瞭,像影子一般消失瞭。
夢是一個無聲的世界……
但我又看見瞭排水溝裏遊著四隻鴨子。從它們的脖頸和撅起的尾巴上,我能斷定其中有兩隻母鴨。它們和貓一樣,也是灰色的,翅膀中雜著白色的羽毛。它們靜悄悄地遊著,沿排水溝溯流而上,似乎有意要把我引到感覺記憶的深處。
我不由自主地尾隨在它們後麵。但它們在一片蘆葦茂密的水窪中,擺瞭擺屁股,兜瞭一個圈子,卻順著洄流鑽入瞭草叢。
我仍然在如霧似的黃塵中嚮前走。我吃力地拔著滯重的兩腿,卻又走得非常輕盈,如一隻頂著風飛翔的鳥兒。
走過瞭水窪,鴨子又從蘆葦叢裏鑽齣來瞭。但那不是四隻大鴨,而是四隻小鴨。通體金色的絨毛,在黃色的塵霧中它們好似會漸漸地溶化,會漸漸地消失在空氣之中。然而,它們確實在歡快地遊著,一麵遊還一麵歪著小腦袋傻乎乎地看著我。那嚮上彎麯的嘴角好像錶現齣一種嘲諷的笑容。
我忽然意識到,剛剛見到的四隻大鴨就是“我們”原來丟失掉的鴨子。這四隻小鴨正是它們雛期的模樣。
時間在嚮迴倒流。那麼我會不會恢復到那個時期,即使是在夢中?
於是,我在時間中振臂嚮迴遊去,想去追尋那失去的影子……
可是,我的夢每次都到此中斷,接下去便是一片混沌的迷離恍惚的感覺,是一種夢中之夢。但我又清醒地意識到,那一片混沌的、迷離恍惚的感覺纔是真正的生命的波動。生命的意義、永恒,都寓於那迷離恍惚之間瞭。
太陽重又升瞭起來,蛾子卻不知飛到哪裏去瞭,不知是否還活著。這時,我想,我為什麼不把那個夢用筆來補充、續接齣來?真實地、坦率地、有條理地、清晰地記錄下那失去的過去?沒有什麼可感到愧悔,沒有什麼可感到羞恥,怎麼能用觀念中的道德來判斷和評價生命的感覺?至於理智,亞裏斯多德早就說過:“凡是感覺中未曾有過的東西,即不存在於理智中。”蛾子死去瞭,誰也不會為它生命如此短促負責,那麼,誰又有權利指責它飛鏇的弧度和途徑?
陽光直射著我,光芒好似穿進瞭我的肺腑,又好像是我在金色的光中浮起,離開瞭這喧鬧的塵世。我趁我獲得瞭這種心境,一種坦然的齣世的心境,趕緊一躍而起,奮筆疾書。我知道,如果再過一會兒,說不定我又會改變我這個主意。
第一部
第一章
也許我過去見到過她而沒有留意。也許我從來沒有見到過她。總之,這一次,她卻給我留下瞭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
兩個月前,我從大組被抽調齣來,去管水稻田。在勞改隊裏,我是大組長,調到田管組,我仍然是田管組組長。調我齣來的王隊長,一個本地乾部,農民齣身的小老頭,吸著自捲的喇叭筒煙對我說:“調你齣來當組長,是領導對你的信任。熊!那十二個人可難管!人人都能乾,人人都一身毛病。你婊子兒要能把那十二個傢夥管好,齣去就能當管韆兒八百人的廠長瞭。”
當時,他蹲在高高的鬥渠①堤壩上,我剛從灌滿一農渠水的渠口中上來,光著腳站在他麵前。他似乎還想說什麼,然而終於沒有說,隻是一門心思地吸煙。布滿皺褶的乾瘦的小臉上,顯齣一副沉思的神情。我當然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但是知道這是任何一個勞改乾部在單獨對某一個勞改犯人布置特殊任務時,都必須顯露的神情。沉思的神情錶示著嚴肅,而嚴肅又錶示瞭他與你之間那不可逾越的界綫。這種神情還錶示瞭他的布置是慎重的、是經過反復掂量的,甚至是翻著你的檔案材料由更高一層的集體討論所決定的,同時,也說明瞭這個任務的重要。文化程度不高的、不善於言辭的乾部,常常用沉默來引起你對他隻言片語的重視。默默無言,倒會使你意識到:從此,由於這種“信任”,你肩上的擔子就更重瞭。並且,又由於這不僅僅是對你的一般性改造,而是加倍的改造,所以常常能使你獲得立功受奬以至提前釋放的機會。因而,這又往往是你一生命運的關鍵。
他裝模作樣的沉默中藏有他所能錶示的善意,我理解。
他蹲在渠壩上麵吸煙,我站在渠壩下麵交替地倒著腳,用腳底闆搓著光光的腳背。水稻剛播下地的時候,蚊子還沒有齣世,但成群的“小咬”集結成團,一擁而上,會叮得人心煩急躁。這種比一粒沙子還微小的飛蟲,能鑽到人的耳朵裏、眼皮裏、脖頸裏、腋窩裏、頭發根裏、褲襠裏……簡直是無孔不入。讓它叮瞭一下,皮膚上即刻就會腫起一個比它大幾百倍的皰。我一麵搓著腳,一麵揮著臂,手舞足蹈地仰麵看著他。
然而他還不說話。他穿著綫襪,戴著帽子,手裏又拿著煙,他有一整套防備“小咬”的設施,因此他並不著急走。大隊已經走得很遠瞭。高高的鬥渠壩的盡頭,就是那渠水拐彎的地方,幾株粗大的柳樹下麵,金色的夕陽映照著他們黑色的囚服。他們列著隊,扛著鍬,甩著手臂。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頗覺得他們精神抖擻得可愛。在渠水拐彎的那裏,正經過有姑娘媳婦的村莊。當然,對他們的親切感,主要還是因為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在這個世界上,我是屬於勞改隊的,而不是屬於其他什麼地方。況且,那邊還隱隱約約傳來如此熟悉的歌聲,閤著渠水潺潺的節拍在剛播下種的田野上蕩漾:
改造,改造,改那麼個造呀!
晚上迴來,一——大瓢呀!
嘿嘿!呀嗬嘿嘿!呀——嗬嘿!
……
坦白講,這本書的敘事聲音非常獨特,有一種老派的、沉穩的權威感,但又絕不讓人感到壓迫。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急於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而是采取一種“慢熱”的姿態,你需要投入時間去適應它的語速和節奏。但一旦你進入瞭作者設定的頻率,那種收獲是巨大的。我感覺它不僅僅是在講述彆人的故事,更是在無形中對讀者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它探討的很多主題,比如記憶的不可靠性、身份的流動性,都具有很強的哲學思辨價值,但作者處理得非常巧妙,不生硬地拋齣哲學命題,而是讓它們自然地從人物的睏境中生長齣來。讀完之後,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看待周圍事物的角度發生瞭一些細微但重要的變化,這纔是好書的真正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細節描寫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讀起來讓人拍案叫絕。比如描述一個角色的習慣性小動作,或者他們如何整理書桌上的物品,這些微小的動作,都被賦予瞭巨大的信息量。作者沒有浪費任何一個形容詞,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這使得書中的場景具有極強的立體感和真實感,我仿佛能聞到書頁上那股陳舊紙張混閤著灰塵和墨水的獨特氣味。更棒的是,這種精雕細琢並非為瞭炫技,而是服務於人物的內在邏輯。通過這些外在的物質細節,我們得以窺見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糾葛和他們試圖隱藏或維護的秩序。它提供瞭一種非常充實的閱讀體驗,讓你覺得每一分投入的時間都是值得的,這是一部需要反復翻閱,每次都會有新發現的佳作。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接觸這本書,我還有點擔心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文學作品,但讀下去纔發現,作者的語言功力深厚卻又非常貼近生活,沒有故作高深的辭藻堆砌。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散文集,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小品,但串聯起來後,卻形成瞭一種強大的情感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關係”這個主題上的復雜性。它沒有簡單地把人臉譜化,每個人物都有其灰色地帶,都有自己無法言說的苦衷和堅持。這種對人性的多麵性的展現,讓我對書中的角色産生瞭復雜的情感——既理解又批判,既同情又保持距離。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種恰到好處的幽默感逗笑,但笑過之後,緊接著就是一陣更深沉的思考,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敘事技巧,讓沉重的主題在輕快的筆調下被消化吸收。它不是在說教,而是在引導你一起探索人性的邊界。
評分這部作品的筆觸細膩,簡直像是直接從生活裏挖齣來的寶石。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反而專注於描摹那些在日常瑣碎中流淌的情感暗流。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種微妙的猶豫、不經意的失落,都被捕捉得淋灕盡緻。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某一句對話,或者某個場景的氛圍,感覺自己就像是站在一扇半開的窗前,偷窺著彆人的生活,卻又在其中看到瞭自己的影子。那種代入感非常強,仿佛作者擁有某種魔力,能將抽象的情緒具象化,讓你不得不去思考,自己麵對類似情境時會如何選擇。尤其是一些關於成長與妥協的片段,寫得極其深刻,不矯揉造作,隻是平靜地陳述著現實的重量。這本書的節奏是舒緩的,像一杯溫熱的茶,需要慢慢品茗纔能體會齣其中的迴甘,那種韻味是浮躁的快餐文化無法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的結構和意象的運用。它似乎跳脫瞭傳統小說的時間綫索,更多的是在空間和感覺層麵進行建構。有些段落讀起來,就像是看一幅印象派的畫作,色彩是跳躍的,但整體感覺卻異常和諧統一。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那些“瞬間”——比如午後陽光穿過百葉窗在牆上投下的光影,或者某個特定氣味帶來的突如其來的迴憶。正是這些細碎的、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感官信息,構成瞭這本書紮實的底色。我感覺作者在創作時,一定是帶著極大的耐心和近乎偏執的觀察力,纔能把這些“非敘事性”的元素如此自然地融入故事肌理之中。它不像是在講一個故事,更像是在搭建一個可以供讀者居住的心靈空間,進去之後,你會感到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寜靜。
評分不錯
評分速度很快,傢人很喜歡
評分正在讀 有深度
評分速度很快,傢人很喜歡
評分好
評分還沒來得及看。包裝不錯?
評分11
評分11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