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大字、橫排、注音。大字,旨在方便兒童認識漢字,減少視覺疲勞。注音采用的是漢語拼音,旨在保證初學者讀音之準確。
2.內容全麵、豐富。承傳幾韆年的文化經典,傳遞聖賢智慧的古典巨著。本套《國學經典誦讀本》囊括中華儒釋道文化三傢典籍,內容更加全麵、豐富。
3.采用善本,注音準確。本套叢書經文一律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注疏,力求準確無誤。適閤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4.排版大方、疏闊。本套叢書內文排版大方、疏闊,符閤人們閱讀習慣,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利於保護視力健康。
5.設計裝幀精緻典雅。本套叢書在設計裝幀方麵精緻典雅,簡潔大方,盡量體現經典韻味,更加悅目。
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誦讀本》(全16冊)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餘種,采用簡體、橫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注疏,力求準確無誤。適閤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德育啓濛、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硃子治傢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瞭凡四訓》《聲律啓濛、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作者簡介
“中華文化講堂”係列叢書自2009年齣版第壹套書以來,迄今已經在中國書店、團結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群言齣版社、長江文藝齣版社、九州齣版社等齣版傳統文化經典圖書壹百多種,發行遍及海內外。
中華文化以儒釋道三傢文化為主流,其根是孝,其本是敬。落實在孝親尊師。中華傳統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也。文化是民族之靈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機。古人有雲:壹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又雲:數百年舊傢無非積德,第壹件好事還是讀書。以弘揚中華文化、凈化社會人心為宗旨的“中華文化講堂”係列叢書,旨在勸人斷惡修善、凈化社會人心。四年多來,先後齣版《群書治要》《國學治要》等國學經典和凈空老法師、王鳳儀老善人、鍾茂森博士、蔡禮旭老師等古今大德的大量著作。其中不少圖書被贈送給多位黨和國傢的領導人,日本、馬來西亞、斯裏蘭卡等國傢元首,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各國代錶等,並發行流通到加拿大、印尼、德國、馬來西亞等地和颱灣、香港等地,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讓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到韆傢萬戶,利益瞭大量人群。
目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阿彌陀經
普賢行願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中華文化,有著五韆多年的悠久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持續時間最長、流傳至今還沒有中斷的文明。
我們中國曆來被稱為文明古國,經韆年顛沛而魂魄不散,曆萬種災厄而總能重生,追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重視教育和傳承。而中華文化價值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先輩們留下的大量經典。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亦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近年來,由於黨和國傢領導人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在大量誌士仁人的努力推動下,中華傳統文化逐漸迎來瞭復興的春天。
為瞭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傳統,推動讀經教育的普及,我們遴選瞭三十幾部重要的經典,編成這套《中華經典誦讀本》。這套書采用簡體、橫排、大字、注音的形式。大字,旨在方便兒童認識漢字,減少視覺疲勞。注音采用的是漢語拼音,旨在保證初學者讀音之準確。
中華文化以儒釋道三傢為主流,其核心為倫理、道德、因果之教育。儒道兩傢是誕生於中國的本土文化,佛教雖誕生於印度,但是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早已經和儒道融閤為一體。因此在經典篇目的選取上,我們打破瞭一般隻選儒傢典籍的慣例,將選取範圍擴大到儒釋道三傢的經典上。儒傢典籍選取瞭《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弟子規》《德育啓濛》《孝經》《硃子治傢格言》《聲律啓濛》《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等童濛養正經典以及“四書五經”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周易》《詩經》《禮記選》,此外還收入瞭詩詞選本《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道傢則收入《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瞭凡四訓》以及《道德經》和《莊子選》四種因果昭著,義理深刻的典籍;佛傢典籍則挑選瞭《十善業道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無量壽經》《心經》《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八種大乘經典。
本書的經文和注音均參考曆代注疏和諸傢版本,嚴加考證,以求最善。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聖賢遠乎哉?我誌在聖賢,聖賢庶乎近矣。而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傳承中華文化則是“我之責任”。古人雲:“舊書不厭百迴讀”,以期此三十多部典籍能夠傢弦戶誦,朗朗的讀書聲亦能傳遍中華大地,讓古老的中華文明,重新煥發齣新的活力。
中華文化講堂編輯部
二〇一七年八月
《心經 金剛經(簡體橫排注音國學經典誦讀本)》圖書簡介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中最為精煉、最為普及的經典之一。其文字雖短,卻蘊含著深邃的般若智慧,是開啓智慧之門、明心見性的重要階梯。全經僅二百餘字,卻將佛教空性的核心思想闡釋得淋灕盡緻,被譽為“萬佛之母”,其影響力跨越韆年,遍及東方乃至世界各地。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的重要經典,與《心經》同屬般若智慧的範疇,但其篇幅更長,論述更為詳盡。它以“金剛”的喻意,闡述瞭般若智慧的鋒利和無比堅固,能夠摧毀一切虛妄的執著,破除眾生的愚癡。經中以大量的譬喻和問答,層層剝繭,深入淺齣地揭示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般若空觀,以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真理。 本書《心經 金剛經(簡體橫排注音國學經典誦讀本)》正是將這兩部佛門至寶以簡體橫排的形式呈現,並配以注音,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方便、易讀、易誦的學習文本。本書的齣版,不僅是為瞭滿足信眾日常的持誦需求,更是為瞭讓更多對佛法、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能夠便捷地接觸和理解這兩部經典的精神內核。 《心經》的深邃內涵 《心經》開篇即點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非僅僅指觀照萬物,更是觀照自心,洞悉自我的本來麵目。“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錶明瞭證悟智慧的深度與廣度,是超越生死輪迴,抵達涅槃彼岸的途徑。“照見五蘊皆空”是《心經》的核心論點。“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是我們感知世界、認識自我的基本要素。然而,《心經》指齣,這五種構成我們“我”的要素,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因緣和閤而生,並非真實、永恒的存在,故雲“皆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是《心經》中最為精煉的錶述,它揭示瞭色法(物質現象)與空性(無自性、無實相)之間不可分割的同一性。空性並非虛無,而是色法的本質;色法也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空性的顯現。這種“緣起性空”的智慧,破除瞭我們對事物的實有執著,從而擺脫瞭由此産生的貪、嗔、癡等煩惱。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繼色蘊之後,《心經》進一步闡述瞭受(感受)、想(思想)、行(意誌)、識(認知)這四種精神現象,同樣是無常、無我、空性的。我們對外界的感受、對事物的想法、我們的意誌活動,乃至我們認識世界的能力,都並非獨立於因緣之外而存在的實體。 “捨利子,彼眾多法,皆是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捨利子”是佛陀對弟子捨利弗的尊稱,這裏也是泛指一切聽聞佛法的眾生。“彼眾多法”指代世間的一切法相,即一切事物。“皆是空相”再次強調瞭其無自性、無實相的本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更是對空性超越二元對立的深刻闡釋。空性超越瞭生與滅、垢與淨、增與減的相對範疇,是 Absolute Truth,是終極的實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一連串的“無”,並非是否定一切,而是指嚮一種超越概念和名相的實在。當體悟到“五蘊皆空”之後,一切相對的概念,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十八界(六根與六塵的認知領域)、十二因緣(生死輪迴的鏈條)、四聖諦(苦、集、滅、道)以及智慧與證悟本身,都將顯露齣其空性的本質,從而超越這些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是《心經》最究竟的落腳點。因為體悟瞭“無所得”的空性,所以菩提薩埵(覺悟的眾生),依仗著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彼岸),纔能達到“心無掛礙”的境界。沒有瞭執著,就沒有瞭煩惱的牽絆。沒有瞭煩惱,自然也就“無有恐怖”,超越瞭對生老病死的恐懼。因為能夠“遠離顛倒夢想”,即看破虛妄的分彆和執著,最終纔能“究竟涅槃”,達到不生不滅、寂靜安樂的永恒境界。 《金剛經》的般若妙義 《金剛經》的偉大之處在於其對“般若”智慧的係統闡述,它以“金剛”作為比喻,強調瞭般若智慧的鋒利與不可摧毀。經中反復強調“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即對一切現象的真實性進行解構。 “有為法”是指由因緣條件所造作的一切現象,包括我們所認為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然而,《金剛經》告訴我們,這些看似真實的存在,其本質如同夢境、幻影、露珠和閃電一般,是短暫、虛幻、不實在的。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執著於這些虛幻的現象,將它們當作真實不虛的存在。 “佛說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意為“乘著如來之法而來的聖者”。《金剛經》指齣,佛陀的本體並非從某個地方來,也並非到某個地方去,這正是“如來”的真意。佛陀的智慧是超越時空的,是永恒不變的。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金剛經》中的一個關鍵概念,也是對“般若空觀”的進一步闡釋。“我相”是指我執,即認為有一個獨立、真實的“我”存在;“人相”是指人執,即認為有獨立的“人”存在;“眾生相”是指眾生執,即認為有獨立的“眾生”存在;“壽者相”是指壽命執,即認為有獨立的“壽命”存在。這四種執著是眾生痛苦的根源。《金剛經》告誡我們,必須破除這些執著,纔能真正證悟般若智慧。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一個修行者仍然執著於這四種相,那麼他就不算是真正的菩薩。菩薩的本質在於其無相的境界,在於其超越一切相的智慧。 “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我所說的一切法,皆非法,是名一切法。”“何以故?佛說名為持戒,破戒,是則名為持戒、破戒。”《金剛經》通過這些看似矛盾的論述,旨在破除我們對名相的執著。我們通常認為,持戒就是遵守戒律,破戒就是違反戒律,但《金剛經》指齣,這些概念本身也是空性的,是由我們強加的分彆心而産生的。真正的“持戒”在於“無所住”,在於心無掛礙,而非僅僅在錶麵上遵守條條框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佛所說身相,即非法相。”佛陀在此明確指齣,不能以物質的身體來認識佛陀的本體。佛陀的本體是法性,是般若智慧,是超越一切色相的。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受持誦,若有眾生得聞是經,信受持誦,是人功德,無量無邊。”《金剛經》的功德利益被反復強調。對於那些能夠聽聞、相信、受持、誦讀此經的眾生,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這並非是神話,而是因為這部經能夠開啓眾生的智慧,破除其煩惱,從而獲得究竟的解脫。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心經 金剛經(簡體橫排注音國學經典誦讀本)》的齣版,具有多方麵的價值和意義: 1. 便捷的學習途徑: 簡體橫排的形式,更符閤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注音的加入,使得不熟悉梵文或古漢語發音的讀者,也能準確地誦讀經典,減少瞭學習的障礙。 2. 深入的智慧啓迪: 本書並非簡單地提供文字,而是希望引導讀者去領悟其中蘊含的般若智慧。通過反復誦讀和體悟,能夠幫助讀者逐漸破除我執、法執,觀照五蘊皆空,從而獲得內心的寜靜與自在。 3. 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心經》和《金剛經》是中國佛教乃至東方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的齣版,有助於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4. 心靈的慰藉與淨化: 在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的環境下,人們常常感到迷茫與焦慮。《心經》和《金剛經》所揭示的“空性”智慧,能夠幫助人們看淡執著,放下煩惱,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本書的編排,力求簡潔清晰,讓讀者能夠專注於經典的字句本身,並在誦讀中體會其深刻的含義。無論是虔誠的佛教徒,還是對東方哲學、智慧生活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益。希望本書能夠成為您通往智慧彼岸的良伴,助您在紛繁的世界中,尋得一份澄明與安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