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果壳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壹心理、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一致推荐
2.火遍中国的哈佛研究,各大公众号争相传播,上亿阅读的热点话题“哈佛75年研究成果告诉你幸福的真相”图书版
3.哈佛大学史上持续时间zui长的人文研究,什么才是幸福人生的关键
4.268位哈佛毕业生、456位贫困家庭男孩,以及斯坦福大学刘易斯.特曼对1500人的研究,共2000多人的人生总结给我们的生命参考答案,告诉你人生中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如果让20年后的你给现在的你提建议,你认为会是什么?
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
我们总是被灌输:要好好工作、要加倍努力、要获得更多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有好日子过,才能开心快乐幸福。然而真是这样吗?与在未来懊悔人生相比,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决定我们未来幸福与否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项哈佛史上时间zui长的人生发展研究,跟踪记录了268名哈佛毕业生和456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后来研究又引入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其中有672名女性。
在《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这本书中,经过对这2000多人的一生记录的研究和总结,维兰特教授得出了许多看似有趣实则会深深影响人的一生的结论,比如,童年时有充足母爱的男性比童年缺乏母爱的男性每年多挣8.7万美元;在事业上,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性工作效率;影响离婚率zui重要的因素是酗酒,但离婚并不像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对人生有害,等等。
这个漫长的、几乎贯穿人的一生的研究,对我们的人生的每个阶段进行了总结,解答了那些会影响我们人生幸福和健康的因素是否真的很重要。我们在看到众多人生故事的同时,也更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
站在未来看现在,人生虽不可重来,但我们可以看到参考答案。
乔治.维兰特,哈佛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心理分析学家,精神病学家,成人发展研究的先驱之一,主持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课题达35年。
著作包括《快乐活到老》(Aging Well)、《酗酒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Alcoholism revisited),以及成人发展研究领域的经典《怎样适应生活:保持心理健康》(Adaptation to Life)。
维兰特用一个个故事精雕细琢地搭建起心理学框架,看看这个框架,你会发现一系列的策略,告诉你错失人生良机时如何保持心平气和。
——《华尔街日报》
正如维兰特所强调的,格兰特研究的魅力在于它一直持续到被试者90多岁,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人们一生都在发生变化,到了耄耄之年也是如此。
——《纽约时报》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故事书一样,人们是如何迎接挑战或屈从于挫折的,都可以从他们丰富的经历中看出端倪。范伦特完美地诠释了人生经历如何塑造人的晚年。本书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读者能够更加了解自己,也能知道生活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旧金山书评》
读来像侦探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虽然开头就揭晓了答案……维兰特的语言简明流畅,引人入胜……以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们关爱在一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叙述精彩纷呈……维兰特完美地总结了这项研究,探讨了主要的发现,表达了自己对研究项目的满满热情……他个人探索发现的方法一直牢牢抓住了读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及参与人员。
——《科克斯书评》
01?
时过境迁,记忆改变
经过时间修正的结论
成年人的成长
关于人生可能性的艺术
瞬间不能捕捉历史全貌,所以我们需要长期研究
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
亚当.纽曼:时间、身份、记忆和变化
对人生我们永远充满好奇
02?
实践揭示真理——用什么来衡量人生
人生赢家的“十项指标”
判断人生不是一件小事
成功的先天条件
哪些变量最能决定人生
戈弗雷.卡米尔:爱的表现形式
人生的变化从未间断
03?
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那些事儿
一项哈佛研究的启动
从生物学到心理学
受研究对象
怎样对受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一开始我们这么做数据分析
结论总是需要不断更正的
“天堂里的烦恼”
“二战”的影响
西方社会的变化对研究的影响
关系驱动发展模式
进一步数据分析
我的研究方式
研究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
他们的视角和我们的视角
阿特.米勒:创伤后的成长
永恒的快乐
亲密关系对人生的绝对影响
04?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对人生的影响
重新评估童年环境
奥利弗.福尔摩斯:童年舒适对老年的影响
萨姆.拉弗雷斯:童年悲惨的持久诅咒
无论好坏,童年影响一生
遗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
父子和母子关系对人生的影响还是有区别的
恢复失去的爱
童年并不总会影响整个人生
整体童年而非单一方面与未来的关系
05?
人生的成熟
埃里克森的模式:主题与变奏
埃里克森式的生活
查尔斯.博特赖特:同理心的典范
彼得.佩恩:当人们不成长
比尔.迪马吉奥:不需要多高的智商也能成为受尊敬的人
毛毛虫和蝴蝶
阿尔杰农.扬:成长的挫败
最后的岁月
人生的完整
06?
如果你有一个爱你的人
婚姻里如何衡量幸福?
用足够长的时间去理解婚姻
三个关于婚姻的故事
婚姻的好坏:统计上的差异
婚姻与性
对离婚的再度评价
能长久地爱一个人是有益的
07?
活到90岁
两种生活
通往健康衰老的道路
四个有关衰老的研究
怎样避免早亡
我们无法控制?
年龄和认知
有关衰老什么不重要
如何活到90岁
08?
应该如何应对这个世界
什么是防御机制
防御等级
识别防御性风格
防御风格仍然重要吗?
狄伦.布莱特:用竞争精神应对世界
弗兰西斯.德米尔:压抑的防御
等级的前瞻性证实
防御机制的种类,性别、教育和权利
关于防御机制的结论
09?
酗酒要比你知道的还严重
七个问题
詹姆斯.奥尼尔:酗酒是一种疾病?
弗朗西斯.洛维尔:可以被控制的酒精
比尔.罗曼:酗酒者的不稳定
酗酒是原因而不是结果
10?
人生的意外发现
为什么富人比穷人活得久?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经历造成还是人格障碍?
政治、精神健康与性
宗教对人生的影响不只是信仰本身
外祖父的重要性
11?
持续的总结总能带来惊喜
关于人生的研究必然要贯穿一生
持续的预测研究是一份礼物
无意识适应
欧内斯特.克洛维斯:真正的艺术家
如果愿望成真……
结语:简单看完人的一生
附?录
附录一:采访安排
附录二:波士顿贫民区男性研究对象与特曼女性研究对象
附录三:童年评估量表
附录四:成人发展量表
附录五:显性大学人格特征
附录六:事例人物介绍
哪些变量最能决定人生
我们验证了表2.2中列出的17个预测变量与成功之间的关系。10个先天条件方面的变量代表了早期研究人员的观点,3个社会经济方面的变量代表现代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可能也是《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观点),最后4个人际关系方面的变量代表关系理论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的观点。
我承认最后这4条人际关系方面的变量选择得不太精细,但是我们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在“十项指标”法之后得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变量当然不能作为预测变量。另外,表2.2也体现了每个变量和“十项指标”总分之间的联系。
从表2.2可以看出,10个先天条件变量和3个社会经济变量与成功关系不大。与早期研究者信奉的“体格决定论”相关的两个变量(体育型体质和男性体征)与成功之间的联系根本一点都不显著,3个社会经济变量也是一样。家族酗酒史、抑郁病史以及家族平均寿命与80岁时的“十项指标”总分不相关。
格兰特研究在挑选受研究对象时非常看重善于社交、外向的性格(参见第3章),但结果证明这种性格与成功也没有联系。(然而最后一章会讲到,用复杂的心理学方法评定出来的“外向型”性格的确非常重要。)事实上,13个先天条件和社会经济变量中,只有4个与“十项指标”总分联系显著,而且仅仅与“十项指标”中零散的一两项联系显著。所以说,先天条件和社会经济变量与成功之间的关联比较弱,而且不成体系。
然而,人际关系方面的4个变量对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每个变量都至少可以预测“十项指标”当中的6项,4个变量合起来对整个“十项指标”都有重要意义。另外,4个人际关系方面的变量中,每一个都与其他3个联系相当显著,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共性。总之,形成亲密关系的能力决定着受研究对象各个方面的成功,正如表2.3所示。
有具体的例子可以让这些抽象的结论更加易于理解。比如,我们发现,就所得最高收入来说,智商110~115的受研究对象与智商150以上的受研究对象没有显著差别,体育型(肌肉型)体质的受研究对象与瘦型体质和胖型体质受研究对象没有显著差别,来自蓝领阶层家庭的受研究对象与来自上层阶级的受研究对象也没有显著差别(参见表2.2)。
另一方面,年少时与兄弟姐妹关系良好(幸福童年的其中一个因素,参见表2.2和附录三)的受研究对象年均工资比那些与兄弟姐妹关系不好或者根本就没有兄弟姐妹的受研究对象高出51000美元(按2009年美元价值来算)。来自温馨家庭的受研究对象年均工资比来自不和睦家庭的受研究对象高出66000美元。受到母亲关爱的受研究对象年均工资比没有受到母亲关爱的受研究对象高出87000美元。
在亲密关系方面得分最高的58名受研究对象入选《美国名人录》的可能性比一般受研究对象要高3倍,这些受研究对象在55岁到60岁之间最高收入的平均值是243000美元/年(按照2009年美元价值计算)。
相比之下,在亲密关系方面得分最低的31名受研究对象最高工资的平均值只有102000美元/年。应对方式最成熟的12名受研究对象的平均最高工资达到惊人的369000美元/年,应对方式最不成熟的16名受研究对象只有159000美元/年。这些变量与受研究对象晚年时期的幸福有着同等显著的联系。
所以我当年在受访时不假思索提出的观点是成立的。后天培养比先天因素更重要——至少更能促进“十项指标”所代表的晚年时期的成功。而后天培养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充满关爱的环境(温馨的童年成长环境,参见附录三)。这也是值得探讨的一点,待会儿我会用一个受研究对象的人生故事来解释这一点,并解释前面提到的这些结论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但首先我想做一点说明并在讲故事之前说一点题外话。
在整本书中,我似乎一直在说精神健康的人比精神不健康的人性格更好。这似乎有一点责备受害者的嫌疑,但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涉及道德评判。这个观点只是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吃饱肚子(包括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人更能为别人着想,遭受饥饿(包括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苦的人更容易采取自我保护的策略,更容易在受到伤害时发动攻击。
题外话:对于体格决定论以及早期研究者的其他观点,我一直都没有盲从。还记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体质医学和人类体格学主导着理论界,持种族优越论的可不只是德国人。然而,我在探索“十项指标”法的时候其实还是属于整个格兰特研究的一分子,也受到其他研究人员的影响,再加上手头就有大量的相关资料供我使用,因此我还是决定验证一下体格和军官潜质之间的关系,验证一下这个在当时被奉为圭臬的观点。
“二战”结束时,有的格兰特研究对象被提拔为少校,而有的却还是二等兵。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别?研究结果显示,受研究对象退伍时的军衔与他们的体格、父母的阶层、自身的耐力甚至智力都没有多大关系。真正与军衔有关系的是童年时温馨的家庭环境以及他们与母亲、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在27名童年最温馨的受研究对象当中,有24名都至少当上了中尉,有4名当上少校。相比之下,在30名童年最凄惨的受研究对象当中,有13个人连中尉都没有当上,而且没有一个当上少校。优秀的军官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军官的好苗子,也不是因为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苦练身体素质所以才成为军官,优秀的军官是从温馨的家庭中培养起来的。这个研究结果肯定会让人体人类学家欧内斯特.胡顿(Earnest Hooton)(参见第3章)大吃一惊,他是受格兰特研究邀请为我们的研究写下第一本书的人。
我讲下面这个故事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很多启示。第一,光有观点是不够的——无论我们多么坚持自己的观点,也需要去验证它。
第二,如果我们不利用信息的话,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价值。我通过实验,解决了格兰特研究从一开始就面临的一个问题,然而我所用到的数据已经存在了大约70年了。
第三,纵向研究可以让我们避开很多陷阱并摆脱研究方法和视角方面的难题。纵向研究让我们更加灵活,我们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一些旧问题重新发问,也可以针对过去的数据提出一些新问题。这是这本书中很重要的一点,我会反复强调。
这本书主要讲一群人与他们各自的生活之间互相磨合的故事。具体来说,本书围绕着现已持续75年之久的格兰特研究写成。正是因为格兰特研究,才有了书里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会谈一些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的问题:我会讲一讲成人发展,谈一谈参与到这项研究中的人以及研究本身,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与大家分享一下长期科研项目中的酸甜苦辣。
格兰特研究最初叫作哈佛纵向研究,一年后更名为哈佛格兰特社会适应研究。1947年,它有了现在的官方名称——哈佛成人发展研究。但项目成员一直都把它叫作格兰特研究,早些时候的书里面也都用这个名字。
格兰特研究开始于1938年。当时医学研究主要关注于病理,而格兰特研究则尝试着反其道而行之,了解人的最佳健康状态和最佳潜能以及增长这种状态和潜能的条件。第一批受研究对象是从哈佛大学1939、1940和1941届本科生(当时三届学生全是男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64名大二学生,他们接受了密集的测试和访问。之后,我们又挑选了后面三届的一些大二学生,最终形成了一个268人的实验组。
起初,我们是想对这些身体健康、条件优越的男性进行15~20年的跟踪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收集新信息。这样一来,就可以掌握大量关于这些人以及他们生命历程的信息,可供我们在进行任何角度的分析时能随时利用。
这项计划实现了,而且我们的收获超出了预期。经过了大约75年后,格兰特研究仍在持续,这非常难能可贵。与第一批研究者相比,现在我们提出的问题有所不同,而且调查方式也变了。参与实验者已经不再是大二学生了,他们已经垂垂老矣。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许多观点,甚至是之后的一些观点都受到了质疑。我们也不知道现在的结论是否就是盖棺定论。
但不管怎样,提出问题并努力去回答这些问题总归是一个收获良多的过程。实际上,前辈们在1938年的时候想要知道的某些问题现在已经有了答案:哪些人能活到90岁并且还依然身体健康、思维活跃?哪些人能拥有幸福长久的婚姻?哪些人能够取得传统意义上的(或非传统意义上的)事业成功?最重要的是,在研究这些结果产生的原因时,我们有75年的数据供我们随时参考。
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数据来研究其他的问题。一方面,格兰特研究初期提出的某些问题现在还没有得到回答,比如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哪个更重要、怎样预测心理疾病及生理疾病、性格和健康状况有什么关系等。另一方面,现在我们还提出了一些研究初期绝对不会想到的新问题,比如亲密的情感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什么样的。另外,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研究意图也越来越具体明晰,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许多问题演化成了新问题。最后这一点对于一项出色的科研项目来说尤为关键。
所以这本书讲述了格兰特研究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的,以及参与到研究当中的我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成长。我不仅会介绍我们已有的发现,也会反思我们目前尚未完成的目标并谈谈对未来的期待。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我们不仅将时间的流逝作为研究对象,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成长。
当我拿起《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哈佛大学研究了75年的幸福课)》这本书时,我正处在一个事业的瓶颈期,感觉自己付出了无数努力,但回报却不成正比,内心的失落感越来越重。我一直信奉“天道酬勤”,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达不成的目标。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我从未设想过的角度,向我展示了“幸福”的真正来源。 书中关于“活在当下”和“感恩”的篇章,对我触动极深。我过去总是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中,总想着“等我实现了XX,我就能幸福了”。这种心态让我错过了太多身边的美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非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存在于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通过哈佛大学长达75年的研究,作者清晰地展示了,那些能够感知和珍惜当下美好的人,即使面临生活中的挑战,也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我开始反思,我有多久没有真正地去感受一杯热茶的温暖,没有去欣赏窗外的风景,没有去真诚地感谢身边的人?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让我慢下来,去体会那些被我忽略的、细微的幸福。它让我明白,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拼命去努力”才能解决,很多时候,只需要换一个视角,去发现和拥抱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之前,我是一个坚定的“奋斗派”。我坚信,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只有拼尽全力,才能赢得比赛。我把自己活成了工作狂,每天像上了发条一样运转,以为这就是通往幸福的唯一路径。然而,当我读到书中关于“高质量人际关系”的研究时,我才惊觉,我一直以来追求的“幸福”,可能是一种错觉。 这本书并不是一味地批评努力,而是告诉我,有一种努力,比我们惯常理解的“拼命努力”更重要,也更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我特别被书中提到的,那些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厚情感连接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拥有更强的心理韧性和更长的寿命。这让我不得不反思,我是否把太多的精力消耗在与自己的对抗,与外界的竞争中,而忽略了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我是否因为过于关注“个人成就”,而忽视了“集体归属感”?书中用数据和故事,为我展现了不同的人生选择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局,这种对比是非常震撼的。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基于75年长达75年的跟踪研究,这种严谨和持久性,让我无法辩驳。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生活中的盲点,也为我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幸福,可能就隐藏在那些我们常常以为是“顺带”的、但实际上却是“核心”的环节中。
评分《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75年的观察和研究,悄悄地在我耳边低语,告诉我很多关于幸福的真相。我一直以来,都把“成功”和“努力”划等号,觉得只要我足够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而成功就意味着幸福。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让我陷入了一种疲惫不堪的循环。 书中关于“社区归属感”和“互相支持”的论述,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单打独斗”,总觉得个人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不太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也不太愿意主动去融入集体。我总觉得,依赖他人,或者付出过多的情感,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但这本书却通过大量的研究数据,向我展示了,那些拥有强大社区联系和良好互助关系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时,拥有更强的抵抗力,也更能感受到幸福。我开始反思,我是否因为过于强调“个人奋斗”,而忽略了“集体智慧”和“情感支持”的力量?我是否因为害怕麻烦他人,而错失了与他人建立深厚连接的机会?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努力”,可以是一种融入,一种付出,一种在互助中实现共同成长的过程。
评分读完《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哈佛大学研究了75年的幸福课)》,我感觉自己像是被重新连接了,找到了那些被我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幸福按钮”。我过去一直以为,幸福是一种需要通过“拼命努力”才能获得的奖励,是一种高高挂在远方的目标。因此,我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和学习中,希望能够尽快达到那个“幸福点”。 书中关于“乐观”和“韧性”的讨论,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而获得,对我有着巨大的启示。我一直以为,乐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韧性则是一种面对困难时,咬牙坚持的精神。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乐观和韧性,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刻意练习来获得。它让我意识到,我过去那种“抱怨”和“消极”的心态,其实是在一点点地侵蚀我的幸福感。书中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示了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并且能够快速从挫折中恢复的人,他们是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来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的。我开始尝试去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去发现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去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这种微小的改变,让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似乎有了更多的阳光。
评分我得说,《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成功”和“幸福”的认知。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抵达人生的巅峰,收获一切想要的东西。我总是在追逐下一个目标,下一个成就,却忽略了过程中的体验,忽略了身边的风景,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这本书恰恰抓住了我最核心的困惑,它并没有给我一套“速成”的幸福秘籍,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其有力的方式,引导我去探索那些我们常常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 书中关于“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的论述,简直是给我当头棒喝。我一直以为,只要工作做得好,赚钱多,就能给家人带来幸福。但这本书的研究表明,金钱和成就,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幸福感。真正能抵御生活中的风雨,带来长久满足感的,是那些能够在你最脆弱的时候支持你,在你最开心的时候与你一同庆祝的人。我开始回忆起,自己有多少次因为工作而错过家人的重要时刻?有多少次因为疲惫而敷衍了朋友的关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维系和发展这些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努力”,一种比单纯的工作更能带来回报的“努力”。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看见”和“回应”身边人的需求,如何才能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这种思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更是实践层面的,它促使我开始去改变我的行为模式,去主动地投入时间和情感,去经营我的社交圈。
评分这本《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哈佛大学研究了75年的幸福课)》真是一本让我醍醐灌顶的书!我拿到它的时候,正处于一个相当迷茫的阶段,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离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似乎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漫长而阴雨绵绵的天气里,突然迎来了一缕阳光。作者并没有直接灌输“你应该怎样”的理论,而是娓娓道来,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一些严谨的学术研究相结合,为我指明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反复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一直以为,成功和幸福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成就,以及财务上的富足。所以,我常常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甚至牺牲了很多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然而,这本书通过哈佛大学长达75年的跟踪研究,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那些真正幸福、健康、长寿的人,往往拥有更深厚、更真挚的人际关系。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究竟把多少宝贵的精力花在了维系和深化这些关系上?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了不同人生轨迹的人,在晚年回首时,最让他们感到温暖和有意义的,永远是那些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分担痛苦的人。这种“同甘共苦”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任何物质上的财富或事业上的成功。我开始意识到,我过去那种“埋头苦干”的模式,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可能是一种本末倒置。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陈述,更是充满了温度和启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优先级。
评分《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哈佛大学研究了75年的幸福课)》这本书,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大扫除”。我一直习惯于用“努力”来衡量一切,觉得只要够努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就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这种思维模式,让我陷入了一种不断追逐、永不满足的状态。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所理解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内卷式”的,是一种对自己和外界的无效消耗。 书中关于“同理心”和“情感共鸣”的论述,对我触动尤其大。我过去总觉得,只要把事情做好,把工作完成,就是对他人最好的支持。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是那些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情感的品质。我开始回想,有多少次,我用“理性”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回应他人的痛苦,却忽略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倾听和陪伴?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揭示了不同人生的轨迹,以及支撑他们走过艰难岁月的,往往不是什么宏大的理想或惊人的成就,而是那些微小却真挚的情感连接。我意识到,我过去对“努力”的定义,过于狭隘,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习如何从他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如何去建立更深层次的、基于情感的链接,而不仅仅是基于利益或目标的合作。这种转变,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似乎开始有了更多柔软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向导,带领我走出迷茫的丛林,看到了通往幸福的另一条小径。我一直以来都坚信“努力是万能的”,只要我足够拼,就能征服一切。这种信念,让我成为了一个工作上的“卷王”,生活中的“社恐”,总觉得只有一个人默默地奋斗,才能有所成就。 书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观点,对我来说,简直是解开了长久以来的心结。我总是追求完美,害怕犯错,这种心态让我给自己施加了过多的压力,也让我错失了很多宝贵的成长机会。我总觉得,只有达到完美的标准,才能算得上是“努力”的成果。然而,这本书却用哈佛大学75年的研究数据告诉我,那些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不完美的人,反而拥有更健康的心态和更长久的人际关系。我开始反思,我是否因为过度追求完美,而错过了与人建立真实连接的机会?我是否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努力”,并非是指事事做到极致,而是指一种持续学习、勇于尝试、并在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态度。它让我看到了,在不完美中寻找意义,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才是更重要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真的把我过去那种“一切靠努力”的观念,彻底打翻在地。我一直以为,人生的所有困境,都可以通过“更拼命地努力”来解决。加班加点,牺牲休息,就是我日常的写照。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可能在用一种低效且消耗自己的方式,在通往幸福的路上越走越远。 书中关于“终身学习”与“成长型思维”的探讨,以及它如何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我过去对学习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获取,总觉得学得越多,就能越成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学习”是一种不断探索、开放接纳的态度,而“成长型思维”则是一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进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书中将这种思维模式,与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它告诉我,那些愿意倾听不同意见,愿意接纳新观点,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和成长的人,往往更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更稳固、更有价值的人际网络。我过去那种“学我所用”的思维,可能让我错失了很多与他人共同成长的机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意义,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成为一个更包容、更有韧性的人。
评分《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为我量身打造的“心灵地图”。我一直以为,人生的成功与幸福,就是一场严酷的竞赛,只有跑得最快、最拼命的人,才能最终获胜。我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我可能一直都走错了方向。 书中对于“目的感”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指个人的职业目标或人生抱负,更是一种与更广阔的世界建立连接,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内在驱动力。我过去所理解的“目的感”,更多地集中在个人的成长和成就上,总觉得只要自己变强了,就可以算是有目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一个真正有目的感的人,他的目光会超越自己,去关注更宏大的命题。这种超越自我的追求,反而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我开始反思,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是否都与某种超越个人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我是否在默默地为他人创造价值?这种思考,让我感觉自己过去那种“孤军奋战”的努力,变得有些空洞。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我看到,真正的“努力”,可以是一种更有意义、更有方向的付出。
评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又买了一堆的书,买书有瘾。真得控制下自己了。
评分不喜欢读书只喜欢买书。也是看到书名才买的。刚刚看了几页字体有点小。晚上看着有点费眼睛。希望对我有点帮助。慢慢看吧。
评分包装很完整。还没开封。等待阅读。
评分非常不错 很喜欢
评分正品,很好度,有价值
评分纸质一般,还没看里面的内容,之后再来评价
评分很期待读这本书,很期待能从书中有所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