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温情动人的黑猩猩大传  
西方世界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比《黑猩猩的政治》《第三种黑猩猩》更深沉,更耐看                 
内容简介
     《大地的窗口》戏剧性地记载了一个亲密无间的社区三十年里的传奇故事。这个社区是非洲的冈比,原住民是一群黑猩猩以及一位非凡的女性——珍·古道尔,黑猩猩的学生、保护人和历史学家。整本书读起来宛若温情生动的小说,却是世界上重要的科学著作之一。透过古道尔流畅细腻的笔触,我们得以了解黑猩猩这个地球上与我们人类亲缘关系近的物种的种种细节:它们能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经常猎杀一些中小哺乳动物;育幼期很长;社会组织已非常明显,有一定程度的丰富社交行为来维系族群内部的和谐关系;有明显的地位和阶层划分,甚至也会自相残杀,发动战争屠杀同种的其他族群同类……"     
作者简介
     珍·古道尔(1934—),英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黑猩猩研究专家,国际知名动物保育人士和环境保护人士,著名科普作家。古道尔博士致力于黑猩猩的野外研究长达四十余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此外,古道尔博士还热心投身于环境教育。曾获得英国动物权益研究所授予的艾尔伯特·史威策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授予的传播造福人类知识杰出工作者奖,被联合国任命为联合国和平信使,被英国皇室授予女爵士头衔。     
精彩书评
   珍·古道尔这位了不起的女科学家使黑猩猩这种遗传结构接近人类的生物在生态习性及行为上为我们所知。她精彩生动的文笔其实也揭示了人类兽性的部分。 
 ——徐仁修,著名生态探险家、自然教育家 
 
 温情动人的黑猩猩大传,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透视生命意义的大地之窗。 
 ——郭耕,著名环保专家、科普作家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第一章 冈比/1   
第二章 黑猩猩的心灵世界/15   
第三章 研究中心/29   
第四章 黑猩猩母女/39   
第五章 菲甘的崛起/53   
第六章 权势/65   
第七章 转变/81   
第八章 季儿卡/93   
第九章 性/107   
第十章 战争/123   
第十一章 母与子/141   
第十二章 狒狒/155   
第十三章 戈布林/171   
第十四章 乔米欧/187   
第十五章 玛莉莎/199   
第十六章 吉吉/219   
第十七章 爱/235   
第十八章 弥合鸿沟/253   
第十九章 人类之耻/267   
第二十章 结语/289    
附录Ⅰ 我对以非人类动物做实验的几点看法/301  
附录Ⅱ 黑猩猩保育区和庇护所/311   
后记/319      
精彩书摘
   我翻过身看一下时间——清晨五点四十四分。多年来早起的习惯已使我练就比烦人的闹钟更早一步起床的功夫。我立刻坐在屋子的台阶上,眺望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非洲坦桑尼亚(Tanzania)与扎伊尔(Zaire)的界湖]。地平线上依然悬着一弯眉月,对岸扎伊尔傍山的湖岸线映着群山倒影。天还没亮,月亮随着款款水波向我漫舞、闪烁。我的早餐(一根香蕉和电热瓶上的一杯热咖啡)已经好了,十分钟之后,我带着小型望远镜、照相机、笔记本、快用完的短铅笔、午餐要吃的一堆葡萄干,和一些预防下雨用的塑胶袋,爬上屋后陡峭的斜坡。微弱的月光照在露水凝滞的草丛上,使我毫不费工夫地找到我要走的路,此刻我已经抵达前天 
傍晚去过的地方,前天傍晚我在这儿观察十八只黑猩猩入夜后的安顿情形。现在我坐下来等他们醒来。 
周围的树木仿佛还停留在昨夜梦境的神秘气息中,四下一片静谧安详。只有偶尔传来蟋蟀的叫声,和湖水轻拍岸边的声响。我坐在那里,兴奋地期待着。对我而言,这又将是与黑猩猩共处的一天,畅游冈比(Gombe)山脉的一天,更是寻索新发现和新见识的一天。 
这时突然传来美妙的歌声,一对知更鸟在互诉衷曲,余音绕梁。我发现月光的强度已经减弱,黎明在不知不觉中悄悄降临。缓缓展现的曙光逐渐扫除月亮射出的昏暗银光,而黑猩猩们还没有起床。 
五分钟之后,我旁边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我抬头一看,但见树枝在曙光下摇曳。这棵树正是黑猩猩群中的首领戈布林(Goblin)搭巢之处。可是接下来却没有动静,大概戈布林起身后又回去睡回笼觉了吧。然后,我右边的另一处黑猩猩窝巢开始有动静,接下来后边的窝巢也有声响,接着整个山坡都动了起来。树叶沙沙地响,连嫩枝芽也唰唰地晃动。这群黑猩猩终于全都起床了。我透过望远镜望着雌黑猩猩菲菲(Fifi)在树丛间为自己和初生儿菲洛西(Flossi)所搭的窝时,我看见了菲菲的脚丫子。不久之后,菲菲8岁大的女儿菲妮(Fanni)从附近的窝爬过来,坐在妈妈的上边。我的望远镜里立刻有一块黑影遮蔽天空。菲菲的另两个儿子,已成年的菲鲁德(Freud)和正值青少年期的菲罗多(Frodo),则住在斜坡更上面的地方。 
戈布林在第一次有动静之后九分钟,忽然坐立起来,咻地离开他的窝,在树丛间狂野地跳跃,精力充沛地摇晃树枝。仿佛群魔殿霎时迸闹开来般,最接近戈布林的黑猩猩们一一出巢活动。其余的也坐起来凝神观望,准备随时整群出动。戈布林的随从因敬畏或害怕他而大声吼叫,划破了清晨的静谧。几分钟后,戈布林表演完树上功夫,跳到地面,威风凛凛地从我身旁走过,猛拍猛踏湿漉漉的草皮,再用后腿站起来,摇一摇草丛,拣起一块石头丢出去,再拣一块木头、一块石头,然后坐下来。
      前言/序言
   序 言   
  这是一部温情动人的黑猩猩大传。珍·古道尔博士三十年如一 日,在野外静观默察、细致入微地探索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的生 命史。她既熟悉黑猩猩的自然世界,也理解他(她)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灵世界。在书里,她以犀利的洞见、深沉的爱意,如数家珍地 讲述了发生在非洲冈比这个亲密无间的“大自然社区”里的传奇故事——她既讲到了黑猩猩世界里的母与子、性和爱、生死、权势、战争,也讲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黑猩猩成员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她和数家珍、娓娓道来,那饱含温情的文字好似在讲述自己的亲人和挚友的故事,最终为我们开户了一扇透视生命意义的大地之窗。  
  一九九八年在南海子麋鹿苑我首次见到了珍·古道尔博士。算起来,我与珍博士已经相识快二十年了。二十年前,我曾是一名金丝猴、黑猩猩的饲养员,是珍博士的一名粉丝。珍博士勇敢、坚毅,只身进入非洲丛林、接近野生黑猩猩,为人类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世界、认识动物,也重新认识自己的窗口,由此奠定了她作为一名蜚声国际的伟大灵长类学家的独特地。  
  珍博士的勇气甚至超过我们这些外观上似乎更孔武有力的男人。 因为,之前,有一些男性动物学家总是谨小慎微地把自己装进大铁笼,然后才敢进入黑猩猩栖息地。我在饲养黑猩猩的时候,也丝毫不敢把这些“危险的动物”放出来或者置身于黑猩猩的环境里。  
  记得珍博士第一次到来中国就到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当时是我为她做讲解并有幸得到她的指教,她建议设立一个门上写有“谁是最危险动物”的箱子,里面的镜子则揭示了答案。多年来我在一次次的环境教育和接待游客活动中,大家对这亦庄亦谐的科普设施反响强烈,屡试不爽。真正的教育,不仅能传播知识,更能引导行为,不仅在于化育别人,也能教化自己,我就是在珍博士榜样力量的 感召下,摒弃了肉食陋习,选择了一种既环保又健康的进食方式的。  
  教育让人成为人,但若不当,也会矫枉过正,使人走上歧路。  
  多年来,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万物之长,如此自大自 负、自以为是,尾巴都翘上了天,却丝毫不自知。  
  掩卷沉思,珍博士对黑猩猩特立独行的看法,源于她当初未曾受过学院式的教育和科研专科训练,全凭直觉进入自然荒野,从而不落俗套,独辟蹊径地以勇敢和博爱精神为支撑,开辟了一片跨越 物种界限的新天地。比如,她给每一位研究对象都起了名字,而不再像实验室那样给动物编号,这就形成了一种平等眼光看待每只黑猩猩,而非人对动物的居临态度。她会与黑猩猩进行平和的目光交流,甚至凝视良久。我曾多年与动物打交道,深知眼光的相对通常 都是一种敌视,只有少数情况下才代表了善意和爱意。比如,你面前有一只猕猴,当你直眉瞪眼地看着它时,简直就是“叫板和挑战” 的表示,在野外那是万万使不得的。岂料,一种动物的大忌,竟是另一种动物的大爱,可见不同种动物的语言行为存在着文化符号的巨大差异性,我们面对异类恰恰缺乏对其“异质性”的理解和尊重。  
  珍博士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黑猩猩而非大猩猩,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甚至可以说黑猩猩跟人类的关系要近于黑猩猩与大猩猩的关系。但对二者的误解,大而久已,不仅名称上存在混淆,行为的张冠李戴更是不乏其例。很多人一说到黑猩猩,就做出“捶胸顿足”的动作,殊不知,那是大猩猩激动的动作。黑猩猩激动时,从无类似的举止,而是垂肩晃臂,节奏也越来越快,最后达到高潮, 往往会将脚下的东西随手投掷出去,包括粪便。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嘤嘤其鸣求其友声”。每次听珍博士讲座,她总会用黑猩猩的语音跟大家打招呼。我相信,她转达的这种“猩语”,不仅屡试不爽地打动了现场听众,而且在野外真正的黑猩猩面前也能入耳入心,从而弥合我们与自然生灵之间紧张对立的关系。  
  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本非深如鸿沟,因此,本书的第十八章题目恰为“弥合鸿沟”,这一章节作为本书的小结,集中回答了研究黑猩猩的意义。第十九章题为“人类之耻”,则在呼唤人类进行生态伦理上的反省和反思。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动物园中的黑猩猩与人之间的故事,珍博士在全书的结束语里,发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提问:“假如一只黑猩猩——尤其还是曾经受到人类虐待的黑猩猩,都能跨越物种的障碍,伸手援救遇难的人类朋友,那么,更具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人类,难道就不能伸出援手,协助目前正迫切需要我们帮助的黑猩猩吗?”  
   郭耕  
  北京南海子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    
				
 
				
				
					《大地之窗》  序曲:倾听万物的低语  浩瀚宇宙,广袤天地,我们栖居的这颗星球,承载着无数生命蓬勃生长的痕迹。它沉默不语,却用最深刻的方式讲述着关于存在、变化与永恒的故事。《大地之窗》并非一本冰冷的学术文献,也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它是一场深入自然的旅程,一次与大地最真切的对话。我们试图打开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之下,隐藏着何等令人惊叹的奥秘,又孕育着何等磅礴的力量。  这扇窗,并非只是平面的观察,而是穿透表象,抵达本质的探索。我们将在山脉的褶皱中解读地质的演变,在河流的蜿蜒中追溯文明的源头,在森林的呼吸中感受生命的脉动,在海洋的潮汐中聆听地球的心跳。我们将跟随古老的岩石,穿越亿万年的时光洪流,感受大陆漂移的宏伟篇章;我们将潜入深邃的海沟,探寻生命起源的最初曙光;我们将漫步广袤的草原,聆听风的声音,感受生命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长的韧性。  《大地之窗》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它邀请您一同剥开层层迷雾,感受构成我们生存之本的那些物质、能量和生命的奇妙互动。这本书将带您从宏观的宇宙尺度,到微观的细胞层面,全面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大地。我们不仅关注“是什么”,更探究“为什么”和“如何”。我们希望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化为触手可及的感悟。  第一章:岩石的记忆——地球的史诗  石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是建筑的基石,是道路的铺垫,是山川的骨骼。然而,每一块岩石都蕴藏着一段漫长的历史,一段关于地球形成、演变与变迁的史诗。在这一章,我们将深入地质学家的视角,学会“阅读”岩石。  我们将从地球的诞生讲起,从那团炽热的原始星云,到冷却、凝固,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坚实地壳。我们将探索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那些喷涌而出的火山熔岩,冷却凝固成坚硬的玄武岩、花岗岩,它们是地球内部热量的直接体现;那些曾经是河流、湖泊、海洋的沉积物,经过漫长岁月的压实、胶结,形成了砂岩、页岩、石灰岩,它们记录着古代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甚至生命的痕迹;而那些在高温高压下重塑的变质岩,如大理岩、板岩,则诉说着地壳深处的剧烈运动与能量释放。  我们将一同登上巍峨的山峰,那里裸露的山体仿佛一本巨大的史书,每一层岩石都代表着一个地质年代。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化石,这些远古生命的遗骸,是连接我们与过去的关键。恐龙的骨骼,三叶虫的印痕,古老的植物化石,它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宝藏,更是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演进的震撼。  我们还会探讨板块构造理论,这个现代地质学的基石。大陆为何会漂移?地震和火山为何会频繁发生?高耸的山脉又是如何形成的?板块的碰撞、分离、俯冲,这些宏大的地质过程,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地球面貌。我们将跟随科学家的脚步,用模型和图示,生动地展现地球内部的对流,以及驱动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  此外,我们将审视地球表面的侵蚀与风化作用。河流切割峡谷,冰川雕刻U型谷,风沙塑造戈壁奇观,这些看似缓慢而平静的力量,在漫长的时间里,足以改变地貌的格局。我们将从河流的冲刷痕迹,到风蚀地貌的鬼斧神工,去理解自然界最温柔的塑造者是如何以不懈的毅力,雕刻出大地的壮丽画卷。  第二章:生命的脉搏——繁衍与适应的奇迹  大地不仅仅是岩石的堆砌,更是生命的摇篮,是无数生命形态竞相绽放的舞台。在这一章,我们将聚焦于构成这个星球生机勃勃的生命体,探究它们如何起源、如何繁衍,以及如何在各自独特的环境中顽强生存。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生命单元——细胞开始。那个微小而精密的生命工厂,如何通过DNA这个生命的蓝图,将遗传信息一代代传递下去?我们将探讨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的编码与表达,以及突变如何为生命的进化提供动力。我们将从单细胞生物的简单生命活动,逐步走向多细胞生物的复杂分工与协作。  我们将深入到植物的世界。它们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维持自身生存和滋养其他生物的能量?我们将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奥秘,它们在适应不同环境中的智慧。从沙漠中储存水分的仙人掌,到雨林中争夺阳光的藤蔓,植物的形态千姿百态,每一种都蕴含着进化的智慧。我们还将关注植物的传播方式,种子如何在风、水、动物的帮助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播撒生命的希望。  然后,我们将目光转向动物王国。从微小的昆虫到庞大的哺乳动物,生命的多样性令人惊叹。我们将探讨动物的运动方式,它们如何进化出翅膀飞翔,鳍状肢游泳,腿足奔跑,每一种运动方式都对应着特定的生存需求。我们将研究动物的感官系统,它们如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感知世界,捕食猎物,躲避危险。  我们将深入了解动物的繁殖策略,从卵生到胎生,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不同的繁殖方式决定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潜力。我们将关注动物的社会行为,群居的狼群,孤独的猛禽,它们是如何组织和协调成员的活动,以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效率。我们还将探讨共生关系,寄生关系,以及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这些动态的互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链。  第三章:水的循环与气候的韵律——地球的呼吸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塑造地球景观和调节气候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气候,则是地球大气层运行的规律,它深刻地影响着地表的一切。在这一章,我们将揭示水循环的奥秘,以及气候变化的宏大图景。  我们将跟随一滴水,体验它在大地、海洋、大气之间循环往复的旅程。从海洋的蒸发,到云的形成,再到雨雪的降落,最后汇入江河湖海。我们将了解蒸腾作用,植物如何通过叶片释放水分,参与到大气的水分循环中。我们将审视河流的形成与演变,它们如何切割地表,塑造出壮丽的峡谷、宽阔的平原,以及最终流入大海。  我们将深入海洋,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了解洋流的形成与运动,它们如同地球的血管,输送着热量,调节着全球的气候。我们将探讨海浪的能量,潮汐的规律,以及深海的神秘世界,那里孕育着我们尚未完全认识的生命。  我们将目光转向大气。了解大气的组成,以及太阳辐射如何驱动大气的运动,形成风、气流和天气系统。我们将探讨温室效应,以及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着地球的能量平衡。我们将审视不同的气候带,热带的湿热,温带的四季分明,寒带的冰雪覆盖,每一种气候都孕育着独特的生态系统。  我们将关注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龙卷风、干旱、洪涝,它们是自然界力量的集中展现,也是对人类社会严峻的挑战。我们将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从历史上的冰期到当代的全球变暖,气候的变迁始终是地球生命演进的重要因素。我们将理解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议题。  第四章:土壤的孕育与生态的平衡——大地的馈赠  土壤,被誉为“大地母亲的皮肤”,它看似普通,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是支撑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基石。在这一章,我们将深入土壤的微观世界,理解它如何形成,如何孕育生命,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如何维系的。  我们将探究土壤的构成,分析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的比例,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我们将学习土壤的分类,从肥沃的黑土,到贫瘠的红土,每一种土壤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适宜的生境。我们将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的风化、有机物的分解、微生物的作用,以及时间的力量,共同造就了这片孕育生命的沃土。  我们将认识土壤中的生命。那些看不见的细菌、真菌、线虫,以及蚯蚓、甲虫等,它们在土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分解有机物,改善土壤结构,为植物提供养分。我们将理解土壤健康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密切联系,健康肥沃的土壤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基础。  我们将探讨生态系统的概念。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生物群落以及它们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我们将分析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如何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流动,物质如何在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循环。  我们将关注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恢复力。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它会如何自我调整?那些关键物种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将探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高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通常更具稳定性和恢复力。我们将审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森林砍伐、过度捕捞、污染,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环境恶化。  最后,我们将展望可持续的生态管理。如何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措施,以及生态修复技术,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终曲:敬畏与责任——未来的选择  《大地之窗》的旅程即将结束,但对大地的探索与理解,却永无止境。我们打开了这扇窗,窥见了地球的宏伟历史,生命的奇迹,自然的规律,以及我们与这片土地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认识到,大地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它是一个复杂而脆弱的系统,需要我们的敬畏与呵护。每一块岩石的形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每一次气候的变迁,都凝结着无数年的演化与精巧的平衡。我们作为这个星球的一份子,既是受益者,也是责任的承担者。  这本书不是为了告知我们“我们知道什么”,而是为了激发我们去“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对大地的理解越深,就越能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以及我们对地球负有的责任。未来的选择,取决于我们当下的认知与行动。  是继续挥霍,还是精打细算?是继续破坏,还是积极修复?是漠视,还是关注?《大地之窗》希望能在您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您更加珍视这片土地,更加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愿您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继续以一颗谦卑而好奇的心,去倾听大地的低语,去感受生命的脉搏,去守护这扇连接我们与万物的珍贵之窗。